问题

为什么国内的轨道交通都要尽量避免切割正线?

回答
在咱们国内的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中,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在设计线路走向时,会想方设法地绕开或者避免直接“切断”已经存在的、并且正在运营的铁路线路正线。这可不是什么随意的决定,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实在和深刻的考量,主要原因可以从几个大方面来展开讲。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运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你想啊,轨道交通,特别是铁路,它最核心的价值就是能安全、高效地运输旅客和货物。这些正线就像是城市的“动脉”,一旦被其他项目横向切割,就意味着要在那儿进行大规模的施工,比如建造桥梁、涵洞,或者设置地下通道。这些施工过程,即使再小心翼翼,也几乎无法避免会对原有线路的正常运营造成影响。

想象一下,原本一列列火车可以顺畅地在正线上飞驰,突然间,某个路段需要停下来进行爆破、打桩、架设等等作业。这肯定会引发线路的限速、停运,甚至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封锁。即使是短时间的干扰,也会打乱原本精确的时间表,导致列车延误,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铁路网络的运行效率。对于像高铁、城际铁路这样对运行时刻要求极高的线路来说,这种影响更是难以承受。毕竟,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牵扯到成千上万的乘客的行程,以及大量的经济活动。所以,尽量不碰正线,就是为了保证现有线路“这条路”能一直畅通无阻,不给自己添乱,也给铁路运营方、乘客和社会大众一个稳定的交通环境。

其次,这还涉及到施工难度和成本的问题。在运营的正线上进行大规模的施工,技术上的挑战是巨大的。要把一条还在跑着火车的线路“切开”,需要非常精密的施工组织和管理。比如,为了减少对运营的影响,可能需要采取夜间施工、分段限速、单线运行,甚至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彻底停运等措施。这些措施本身就会增加施工的复杂度和周期,也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更关键的是,在已有运营线路上施工,对安全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任何一点疏忽,比如掉落的石块、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需要设置大量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防护网、警戒区,还要有专门的监管人员。这些安全保障措施的增加,无疑会进一步推高施工成本。相比之下,如果能够通过调整线路走向,绕开正线,那就可以在一个相对“干净”的环境中进行施工,对运营的影响降到最低,施工的难度和成本也会相对可控得多。这就好比你装修房子,是直接在有人住的房间里动刀动枪比较容易,还是搬空家具、让房间空出来再装修更省事、更安全?答案不言而喻。

第三,从规划的预见性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也要尽量避免切割。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现在的正线未来可能会面临升级改造,或者有新的线路与之衔接。如果在规划初期就将新的轨道交通线路直接“压”在现有正线上面,未来一旦需要对现有正线进行拓宽、改造或者修建新的联络线,就会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

比如说,你现在修建了一条高架线路,直接跨过了另一条地面线路。未来如果需要将地面线路改造成高架,或者修建与地面线路平行的另一条轨道,这时候你原先的高架线路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障碍。拆除或改造它,又是耗时耗力耗钱的大工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又会面临前面提到的运营中断和安全问题。因此,在规划阶段就考虑到这种可能性,选择一个能与现有线路“和谐共处”的走向,能够为未来的发展留出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这是一种“少添堵,多留白”的智慧。

最后,也得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特别是大型工程,会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的地理环境、地下管线、建筑物等产生影响。如果直接切割正线,通常意味着要在正线附近进行更复杂的土建施工,这可能涉及到征地拆迁、地下管线迁移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涉及到正在运营的铁路,其复杂性和敏感性又会大大增加。铁路部门对线路保护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任何可能影响到铁路安全的工程,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过程非常漫长和复杂。绕开正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这些审批流程,加速项目的推进。

所以,总结一下,国内轨道交通尽量避免切割正线,主要是出于保障运营安全稳定、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以及简化审批流程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这是一种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求最优解的工程智慧和管理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得好像国外不避免切割正线一样。最简单的道理,你要切割正线,怎么去提升行车密度?

你要说某些发展中国家还在用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殖民地铁路,以及全球各国的主要大城市存在因为早期车流密度小没太关注列车流线而切割正线,后期随着时代发展导致城区用地紧张导致没法扩建成立体疏解的情况,那自然存在。

比如芝加哥地铁网红十字交叉,实际上是由两对直股正线,与三对90°联络线构成,三开道岔四组,单开道岔四组,正方形平面交叉点四组16处,菱形平面交叉点8组32处,正向与侧向道岔的道心轨交叉点12处,也就是说,总共有60处可能存在相对长,部分还是斜向的钢轨间隙,导致车轮无法整个压在钢轨上面的病害点,再因为极小的曲线半径,列车只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通过这个地方。所谓芝加哥地铁很多路段是钢制高架桥模式,几乎没入地,也是各种城建类游戏常见的高架城铁模板。就个地方,进入十字交叉前的八字渡线或者交叉渡线都没算进去呢。

但是到了这时代,预测车流量大的前提下,新建线路还设置平面疏解导致车流通行不畅,那属实不应该了。

国外典型案例之嘤国东南铁道Class395高速动车组走行流线问题:

这个车从圣潘克拉斯(St.Pancras)出发上HS1,在饿不死福利特(Ebbsfleet,似乎可以翻译作落日舰队)车站前借联络线立交分出,在5/6两个站台切换供电方式,然后上东南公司的伦敦东南郊DC750V第三轨电气化路网。出了这个站,跟北肯特线(North Kent Line)立交汇合。

然而上了这个北肯特线(North Kent Line),就又回到典型的19世纪末带嘤传统线。这条线一直到司徒德(strood)车站,分岔为两条线,这就没有什么立体交叉,直接平面交叉。交叉得也很奇怪,司徒德站三个站台三条股道,在一侧一岛站台包夹两条股道的西南端,依旧是19世纪的分岔模式,即两个单开分岔,两条线的交叉部位直接一个平面渡线搞定,直向变成没得喂峡谷线(Medway Valley Line)。转过这个弯,北肯特线在这个没得喂(Medway)河北岸又跟查特汉姆主线(Chatham Main Line)直接汇合上桥。就这个地方,TS里限速极低,记不清是20还是30mph,快是肯定快不起来的。

这个classs 395,会一直往东南开到费沃夏姆(Feversham)站折返,算是东南公司开行的一种特色市郊通勤电车吧,饿不死福利特站往西当高铁电车用,饿不死福利特站往东当普通电车用。

以上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即使如带嘤这种能凑合就凑合的,也知道在新建线上做好立体疏解,而不是还按老经验玩小半径平面交汇。更别说还有立本那种轴货,战后没二十年在东京大兴土木搞什么五方面通勤作战,不也是为了梳理好行车流线,使之不至于正面冲突。

至于题主说的魔都三四混行。。。都不能专线运行何谈提高运行密度?

user avatar

谢邀。

城市轨道交通和国铁要分开讨论。

地铁:

首先避免切割正线可以减少发车间隔,增加运行效率。如果切割正线,一定会影响效率。

上海地铁明珠线(3号线),和上海地铁明珠线二期(4号线)有共线运行。所以三号线单独段的行车间隔比共线段长一倍。也正是因为一倍的间隔,才有可能设置切割正线的存车线。这一段的行车间隔,最高峰也有10分钟行车间隔,足以切割正线。(注:指晚高峰正线行车间隔是10分钟,在10分钟的基础上插入一倍的车。切割的是站后正线,所以需要避让的不是5分钟间隔,而是十分钟)

中国的其他线路,为了行车间隔,都会尽量避免切割正线。国外地铁有切割正线的情况,以伦敦为例,district、circle、hammersmith&city、metropolitan四条线之间存在共线的情况,两线相交的时候都是切割正线的。很明显的就会发现,信号故障、列车晚点、站台或隧道内长时间都会经常发生。但凡伦敦造的时候多点钱,都不会选择再这样造了。

国铁:

事实上大部分国铁车站都是切割正线的。

对于巨型高铁站,一般都没有独立正线,且几乎都是必停站,这些没法讨论。例:虹桥、南京南、杭州东高速场、西安北、郑州东......

对于小型高铁站,一般没有始发功能,也没法讨论。但是也有很多小型高铁站有始发功能,基本上都是切割正线的。例如:四川省阆中站、浙江省苍南站、浙江省台州西站......

很多中等规模的高铁站,都是会切割正线的。这一类也有不少设置疏解线的。切割正线的例如:三亚、台州、厦门北、潮汕、宁波......

对于小型普速车站,几乎就没有不切割正线的。大部分有始发功能的小车站基本上都是切割正线折返的。

对于大型普速车站,具体情况我就不是很清楚,各有各的风格。像郑州站这种,干脆把所有铁路通过线在车站一边单独设置,整个车站无论怎么都不会影响正线。像济南,干脆让正线离开车站,在郊外设置新的正线。目前京沪铁路实际上不经过济南站,不停靠的列车直接从正线过,不会经过济南站。

由于普速列车在枢纽大站始发终到,经常需要先入库,所以会出现机务段、车辆段在上下行正线中间的布局,让列车不需要切割正线就能完成入库。例如南昌、太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咱们国内的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中,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在设计线路走向时,会想方设法地绕开或者避免直接“切断”已经存在的、并且正在运营的铁路线路正线。这可不是什么随意的决定,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实在和深刻的考量,主要原因可以从几个大方面来展开讲。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运营的连续性.............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代汉语语言使用的一个普遍感受。汉语用词“越来越冗长”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其背后的原因也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一、 概念的引入与解释:为何会产生“冗长”的感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冗长”的含义。在语言学上,冗长并非绝对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确实,放眼全球,许多国家的顶尖富豪,如埃隆·马斯克(SpaceX)、杰夫·贝索斯(Blue Origin)等,都对航天探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投入。然而,在中国,似乎很少有国内的顶级富豪主动站出来,成为航天探索的领军人物或主要资助者。要深入分析.............
  • 回答
    “吃相难看”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用来形容国内游戏公司近年来在商业化操作上的一些不顾用户体验、过度追求利润的行为。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市场环境与竞争格局的变化 市场饱和与增长放缓: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国内游戏市场已趋于饱和,新增用.............
  • 回答
    国内居民普遍觉得看病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医疗体系、经济因素、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医疗费用的构成与上涨因素:1. 药品价格虚高: 药品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 过去,药品从药厂到医院,再到患者手中,经过的中间环节(如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多,.............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聊聊也挺有意思的。国内军旅剧确实有不少精品,但要说能达到《太阳的后裔》那种现象级火爆的程度,似乎确实差了点意思。这中间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谁更好谁更差,而是几个不同维度上的碰撞和差异。首先,故事内核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是比较核心的一点。《太阳的后裔》之所以能火遍亚洲,很大程.............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国内新能源车(小鹏、理想、蔚来)事故少,特斯拉事故多”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包括产品本身的设计、技术路线、用户群体、舆论环境以及数据统计等方面。一、 产品设计与技术路线的差异我们先来看看这几.............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在国内居住的朋友会有的一个疑问。跟不少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商品房和公寓在配套设施上,特别是健身房和游泳池这类大家普遍看重的休闲健身场所,免费提供的比例确实不高。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梳理一下。首先,咱们得从房地产开发和成本控制这个最根本的源头说起。在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而且确实是个普遍现象。国内桥梁设计“千桥一面”的感觉,背后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不是简简单单的“没创意”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1. 功能至上与经济效益的考量:这是最根本的出发点。 实用性是第一位的: 桥梁最核心的功能是连接两岸、承载交通。在设计初期,确保结构安全、.............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只不过没人愿意捅破那层纸。国内校服丑,这大概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吧。说实话,设计上的问题是挺明显的,但要说得详细点,还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统一性”的魔咒。校服嘛,就是要统一,这是基本原则。但这个“统一”在很多时候就被过度解读了,变成了“千篇一律”、“毫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咱们中国路上的这些大家伙,牵引车,确实长得普遍比较方正,不像国外有些车型那么圆润或者有棱有角。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是很多现实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实用至上”这个中国老百姓骨子里就有的逻辑说起。牵引车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干活的机器,它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拉.............
  • 回答
    国内汽车的挡把普遍设计在前排两个座位中间,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文化和实际使用的原因。而国外一些车型采用的“怀挡”(也叫方向盘换挡、拨片换挡)则又是另一套逻辑。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为什么国内挡把多在中控台?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历史传承与驾驶习惯的演变: 早期汽车设计.............
  • 回答
    在国内,你看到的地铁,无论是轰隆隆驶过地下的,还是在地面上穿梭的,全部都是电力牵引,而不是那种冒黑烟、轰鸣着的内燃机车。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技术选择和发展方向。要说清楚为什么,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扯掰扯。一、 环保,这是首要原因,也是最硬的理由。想当年,火车刚发明那会儿,内燃机车的.............
  • 回答
    关于国内音乐院校“鄙视”流行钢琴曲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并非简单的“鄙视”二字就能概括,更不是所有老师和学生都有如此绝对的态度。但不得不承认,在一些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和观念中,流行钢琴曲确实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甚至被视为“不够严肃”、“不够艺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国内汽车厂商能不能造出像福特野马(Mustang)或者雪佛兰科迈罗(Camaro)这样的车?从技术层面来说,要造出一辆有样学样的“样子货”,我觉得现在的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做到。外观设计、模仿能力,咱们的工程师们是越来越强了。但要说造出那种“灵魂”和“.............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国内汽车市场一个挺让消费者纠结的现象:为什么很多国产车明明配置了大屏幕、看起来功能很全,但CarPlay(苹果的手机互联系统)却是个选配,甚至是很多车型直接阉割了?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了省成本”就能概括的。咱们来掰扯掰扯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CarPlay不是谁想上就.............
  • 回答
    国内游戏厂商喊市场不好,而XBOX、PS4、Switch在国内却卖得风生水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现象,也折射出当前游戏市场的一些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剥开厂商口中的“市场不好”这层迷雾,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市场不好”这个说法,对于不同的厂商、不同的产品线来.............
  • 回答
    近些年,随着篮球运动在国内的普及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项运动,尤其是那些活跃在街头巷尾的“野球场”。然而,与此同时,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国内野球场的整体水平,似乎和人们对篮球日益高涨的热情并不匹配,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表现得“令人恐怖地低”。要探究这个现象,我们不能.............
  • 回答
    咱聊聊为啥国内军迷对美国战斗机,特别是F35这类,老是爱说句“板砖飞上天”这事儿。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掺杂了不少复杂的情感和技术解读,要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一、 从技术路线和设计理念上的“看不惯”首先,得承认美国在航空技术上的确是走在前沿的,尤其是隐身技术和传感器融合方面,F35在这方.............
  • 回答
    国内AI芯片公司不直接支持CUDA,这背后确实涉及复杂的技术和商业考量,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的技术或版权问题。更准确地说,是技术门槛、生态构建、商业策略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判断共同作用的结果。1. 技术实现难度:首先,最核心的原因是CUDA是NVIDIA proprietary(专有)的技术。它不仅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