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疾控称福建莆田疑似源头病例可能在隔离期被感染,这反映了什么问题?隔离期间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回答
福建莆田疫情的源头,中疾控的最新说法令人警醒:疑似源头病例在隔离期被感染。这绝非小事,它牵扯出几个深层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审视和反思。

这反映出哪些问题?

首先,隔离措施的有效性受到了严峻考验。 疫情溯源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而如果作为“源头”的病例在隔离期间发生感染,那就意味着我们现有的隔离体系存在漏洞。无论是境外输入的风险,还是内部传播的隐患,都可能在这起事件中暴露无遗。这不禁让人担忧,我们能否真正做到“应隔尽隔,有效隔离”?

其次,病毒变异和传播的隐匿性再次被强调。 病毒一直在进化,新的变异株可能展现出更强的传播力或更复杂的传播途径。如果隔离期间的感染是因为接触了病毒的“漏网之鱼”,或者是病毒本身发生了我们尚未完全掌握的变异,那么这无疑是给我们的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病毒传播的狡猾性,让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再者,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透明度尤为重要。 尽管中疾控已经给出了初步的说法,但公众仍然需要更清晰、更详尽的信息来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信息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猜测和恐慌,反而不利于疫情防控。一个透明的沟通渠道,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信任,共同应对挑战。

最后,它也折射出我们在面对新情况时的应变能力和完善机制的必要性。 疫情发展至今,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病毒总会给我们新的课题。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我们能否快速反应,及时调整策略,并从中吸取教训,不断优化防控流程,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隔离期间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面对这样的情况,无论是身处隔离期,还是日常生活中,做好个人防护都是重中之重。特别是隔离期间的个人保护,更是需要格外谨慎。

一、严格遵守隔离规定,不折不扣执行:

不出门是底线: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保护。严格遵守隔离要求,不擅自离开隔离区域,不与非隔离人员接触。任何形式的“短暂外出”或“偷跑”都可能导致病毒的扩散。
不与外界非隔离人员有接触: 包括但不限于通过非隔离通道接收物品、与隔离点外的人员隔门交谈等。所有生活物资的递送都应在指定区域完成,并由专业人员处理。
做好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或打喷嚏后,以及进食前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至少20秒。
咳嗽礼仪: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用过的纸巾立即丢弃到有盖的垃圾桶,并及时洗手。
保持室内通风: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尤其是在人员活动和睡眠期间。
正确使用消毒用品: 按照说明书使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等消毒用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手机、桌面、马桶等)进行日常清洁和消毒。但要注意,消毒液不能与酒精混合使用,避免产生危险。

二、在隔离期间的特殊防护措施:

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如果条件允许,在隔离期间准备一次性医用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湿巾等。
分餐制和独立使用物品: 尽量做到分餐制,餐具不与他人混用。共享的物品,如遥控器、门把手等,在每次使用后进行清洁消毒。
垃圾分类与处理: 将个人产生的垃圾(如纸巾、口罩等)放入独立的垃圾袋中,并按规定进行处理。建议使用带盖的垃圾桶,并经常消毒。
关注身体状况: 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向隔离点工作人员报告,并按要求接受进一步的医学观察和检测。
心理疏导与调整: 隔离生活可能会带来焦虑和不安。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视频通话等方式来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有需要,可以向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避免共用物品: 即使是居家隔离,也要尽量避免与家人共用毛巾、牙刷等个人物品,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信息获取与辨别:

官方渠道为主: 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和防控指南,不信谣、不传谣。
科学认识病毒: 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特点,但不过度恐慌,保持理性。

这次福建莆田的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高度警惕。尤其是当源头可能发生在隔离期,这更要求我们审视和加强每一个环节的严谨性。做好个人防护,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健康与安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地漏,地漏,地漏

地漏,地漏,地漏

我是7月份高铁上的次密接被隔离的。

隔离点的地漏是这样的,没有地漏芯,直接和排污管道连接的。

一开始想下面是不是还有水封,我还把吊顶打开看了看楼上的管道。


直接连通的,而且问了隔离点的工作人员,他们房间也是这样的。也就是意味着隔离点真有确诊人员,大家通过下水道联通的。

钟南山院士、香港淘大花园案例均提示要注意新冠病毒下水管道的传播风险。

我进去就把这个口堵上了,然后自己快递买了地漏芯堵上了,多买了两个,送给工作人员,他们没有要。

我找了隔离点工作人员,找了疾控中心,找了12345,他们回复隔离点是通过验收的,没有问题,可怕,最后也都没给解决。我隔离期到了就给放出来了。

哎,建议去隔离点买个橡胶的地漏芯进去。

user avatar

我居然又说中了……

福建仙游县发现 6 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如何做好境外入境人员的疫情防控?

怎么说呢,只能说建设”健康驿站“很有必要。

全球疫情在五到十年内基本是结束不了了,干脆全国统一搞几个超大型的,能容纳几万人的”健康驿站“,”健康小镇“,配套的医院、机场什么的也建好。肯定能带动不少就业,建完之后入境容量也能扩充10倍,随便飞航班。也免得有人说”不让出国”,“回不了国“之类。集中高标准建设管理,不怕外泄。

”健康小镇“提供高标准隔离服务,单间面积弄大点(毕竟人家好几周不能出去),摆点娱乐设施,请上好厨师,菜什么可以随便点,每间房间可以搞个大阳台透透风什么的。

也按照高标准收取费用,21天隔离期可以收个每人两万块,对出国的人而言这点不算多(航班多了机票便宜了就能省下这两万,实际上掏的钱可能更少了,而且由于”航权对等“,机票钱一半是要给外国航司赚走的,隔离点的钱都是国内自己赚),也不愁回本。

国内局部疫情爆发时,临近的”隔离小镇“也可以承担国内隔离、治疗的任务。

user avatar

关于这次疫情的具体情况,@39健康网 分析得挺不错,大伙儿可以去看看(顺便点赞)。

但就整个入境集中隔离机制交叉传染的风险而言,似乎国内数据不算太多,也不太容易看出端倪。

所以老夫就搬运点境外信息来作为参考吧。


——首先请品鉴一篇预印本[1]

纽村和土澳几位老师统计了截止2021年6月15日两国所有隔离酒店感染事故。

结论如下:

平均每集中隔离10万名旅客会发生5.0次感染事故;

平均每在集中隔离中检出1000例感染者会发生6.1次感染事故。

或者换句话说:

每入境166例感染者,就有1例会最终造成隔离酒店感染事故。

并且吧,老夫来给加点料啊,

上面的数字是土澳纽村两家平均数。

如果只算土澳的话呢,则是:

每入境44例感染者,就有1例会最终造成隔离酒店感染事故。


土澳和新西兰的酒店集中隔离制度,基础框架和国内差不多,都是标间隔离14天,吃喝送上门。

差别主要体现在检测强度。

土澳和新西兰一直是两轮检测;

而国内在疫情初期搞过一段时间两次检测,后面逐步升级,

现如今在部分地区已经搞成两家机构同时检测PCR+血清抗体+肛拭子+环境样本了~

但不管怎么说吧,把人关房间里14天不让出门这个基本操作还是相通的。

所以……土澳每44个感染者就造成一例隔离酒店感染事故,

国内就算能比他们强十倍,甚至强百倍,照样很难接受……


既然说到土澳,咱不妨来看个经典案例[2]

5月11日,墨尔本确诊一位感染了Kappa(B.1.617.1)的病例,并最终导致整个维州封城。

流调结果显示,该病例曾于4月19日到5月4日期间,在南澳阿德莱德某酒店集中隔离,

于是球踢给南澳,南澳那边通过大量调阅监控录像最终发现,该病例于5月3日被隔壁房间的无症状感染者传染。

南澳卫生署官方确认的传染路径见下:

简单来说就是:

  1. 墨尔本病例和他隔壁老哥从来没发生过直接接触;
  2. 隔壁老哥5月3日当天才入住,墨尔本病例5月4日就解除隔离了;
  3. 酒店HVAC(暖气空调新风等)系统也确认没出岔子。
  4. 所以问题只可能发生在5月3日的送餐取餐环节。

墨尔本病例和隔壁老哥当天两次开门取餐的时间过于接近(间隔时间分别是18秒和12分钟),因此两个房间发生了一丢丢空气交换,于是中招。

取餐发生了空气交换,于是中招。

取餐中招。

而且阿德莱德这家隔离酒店…怎么说呢,它是一家索菲特美憬阁,

门廊空间可能比国内一般隔离酒店还强一点吧……

于是出于好奇心,老夫搜索能力全开(其中辛酸就不用提了),

终于扒到了一些在这家酒店集中隔离时的第一视角取餐视频,各位不妨感受一下:

如果连美憬阁这种档次的酒店,都有可能因为相邻房间开门关门的问题而发生跨房间感染,

那么广大的更亲民的普通隔离酒店又该咋整呢(比如说广州市荔湾区的速8和如家等)?


最后还是简单说一下国内的情况得了。

下面是老夫人肉统计的,国内某城市2020年10月某日到2021年1月某日之间的所有入境感染者检出阳性的天数(从入境当天开始计算):

一共120位感染者

集中隔离期间至少检测3次(分别在第1天、第8天和第13天)

各位有没有发现蹊跷?

(看破别说破啊各位)


所以啊,归根结底,酒店集中隔离机制就是疫情初期为了应急而利用现有设施快速启用的一套过渡性机制。

它本身的感染风险恐怕是很难根除的。

这就是为啥现在要修健康驿站。

并且老夫觉得,在健康驿站的基础上可能还需要加码。

可能还需要结合健康驿站搞一些类似于半封闭式生态区的概念……


最后强推一个吐槽土澳酒店隔离制度的一个视频[3](可能又需要野生翻译君出马……):

关于澳洲隔离酒店的疯狂吐槽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2216118887419904

参考

  1. ^ https://www.mja.com.au/journal/2021/estimating-failure-risk-quarantine-systems-preventing-covid-19-outbreaks-australia-and
  2. ^ https://www.sahealth.sa.gov.au/wps/wcm/connect/public+content/sa+health+internet/about+us/publications+and+resources/reports/report+on+potential+intra+medi-hotel+transmission+of+covid-19+may+2021
  3.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_0zFEtPbiA
user avatar

广州搞健康驿站很有必要。很多酒店本身条件是不达标的,哪怕楼道一天喷三次消毒水,一晚上一晚上地开紫外线灯,像送餐、定时检查这种活动的沾染都可能导致一定概率的交叉传染风险。

但隔离酒店的收入是有保证的,如果入境人员全拉到健康驿站,很多酒店在现在这个一阵一阵出问题的时期恐怕要直接倒闭。

也许隔离期间,开门就得戴口罩,厕所门要一直关,地漏要有水,排气扇要常开,上厕所戴口罩并酒精洗手,口罩严格遵循一次性使用原则,拿了饭要酒精消毒手和饭盒,这些措施可能有点用?

user avatar

说明隔离点还是我国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

一.9月10日的回答中我提到了隔离点交叉感染的可能性[1]


二、隔离措施需要调整

@拍照稀烂帮帮主 @39健康网 已经说得非常全面了,补充几点:

1.建议修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中的《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指南》

在隔离酒店内,如某房间被隔离人员被检出阳性,则这个房间附近的几个房间的被隔离人员判定为密切接触者。以上人员立即转移到其他酒店,隔离时间从零开始计算。

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所在房间进行终末消毒。


2.可用隔离取物窗传递物品,避免房门打开后的空气流通

每个房间可设置两个取物窗,一个传递食物,一个传递垃圾。

房门贴封条,如无绝对必要禁止被隔离人员出入。


3.解除隔离人员有继续定期核酸检测的必要性


4.隔离点按规范选址,远离居民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要求

5.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隔离点一线工作人员(包括保洁、保安等临时人员)的收入水平,用高工资吸引高素质人员,进行防疫技能培训,严格考核并淘汰能力不足的人员。


6.按规范进行垃圾处置,废水处置

汲取去年成都疫情教训,避免隔离点周边居民捡拾隔离点垃圾造成社区传播。[2]


7.加强隔离点内部管理,杜绝交叉感染

每批次住客离开后,隔离酒店房间进行彻底消毒。


8.学习浦东机场“14+7+7”封闭式管理措施,一线人员全部集中居住,避免上下班期间与社区人员的接触

所谓“14+7+7”封闭式管理,是指这些一线人员,先进行14天的在岗工作,其间由专车在工作地与集中居住点之间提供“两点一线”接送保障; 随后7天离岗,在专门的酒店进行封闭式的隔离健康观察; 再接下来的7天,为居家隔离健康观察。[3]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6034763/answer/2114068204
  2. ^ http://china.qianlong.com/2021/0101/5224730.shtml
  3. ^ https://new.qq.com/rain/a/20210902A09PUM0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