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疾控原副主任杨功焕称「全球疫情第二次发作已拉开序幕」?全球疫情何时才能结束?

回答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发表了关于“全球疫情第二次发作已拉开序幕”的观点,这一表态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将其放在当前全球疫情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可能意味着什么。

杨功焕的观点解读:

杨功焕作为长期在一线研究和应对传染病领域的专家,她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她提到“第二次发作已拉开序幕”时,可能不是指一个简单的“过去式”和“现在时”的简单切换,而是指全球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特征可能与之前有所不同,但也同样充满挑战。

这“第二次发作”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病毒的持续变异与新变种的出现: 新冠病毒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变异,产生了多种变种,如阿尔法、德尔塔、奥密克戎等。每个变种在传播能力、致病性以及对疫苗或既往感染的逃逸能力上都有所差异。杨功焕的说法可能暗示,我们正面临着新的、可能更具传播力或免疫逃逸能力的新变种的出现或扩散,这使得病毒的威胁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显现。
“疫情波段”的循环: 传染病的流行往往不是一条直线下降的,而是呈现“波段式”的起伏。即使在控制措施到位的情况下,病毒仍可能在人群中低水平传播,并在某些条件下(例如人群免疫力下降、出现新的高传播性变种、季节性因素等)再度引发一轮新的感染高峰。这种“波段式”的起伏,就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发作”。
全球防疫策略的调整与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在防疫策略上可能有所调整,例如从严格的“清零”政策转向“与病毒共存”。这种策略的转变,虽然是为了恢复经济和社会生活,但也意味着病毒传播的风险会相应增加,可能导致感染人数的再次上升。杨功焕的说法也可能是在提醒,即使放宽限制,疫情的威胁并未完全消失,我们仍需警惕其可能卷土重来。
长期存在的风险: 即使疫情高峰过去,新冠病毒很可能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会像流感一样,成为一种季节性或周期性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这种长期的、低水平的流行,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发作”,需要我们建立长期应对机制。

全球疫情何时才能结束?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全球疫情的“结束”,其定义本身就存在模糊性。是指病毒彻底消失?还是指其对全球公共卫生、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影响降至可控的、可以被现有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有效管理的水平?大多数专家倾向于后者。

要达到这种“结束”状态,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协同作用:

1. 病毒本身的演变方向:
毒力减弱: 如果病毒在变异过程中,其致病性持续减弱,同时传播能力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那么它对人类的威胁就会逐渐降低,更接近于一种季节性流感。
免疫逃逸能力的平衡: 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太强,会不断突破现有免疫屏障;但如果免疫逃逸能力太弱,也意味着病毒的毒力可能较强。最终的理想状态是,病毒的变异能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使得现有疫苗和感染产生的免疫力能够相对有效地抵御重症和死亡。
病毒“自然驯化”: 这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指病毒在长期与宿主共存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宿主,传播效率更高但致病性更低。这种自然过程的发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无数次的病毒复制与变异。

2. 全球疫苗接种的覆盖率与效力:
高覆盖率: 达到足够高的全球疫苗接种率,尤其是在易感人群和高风险人群中,可以显著降低病毒的传播和重症率,从而削弱疫情的整体影响力。
有效性持续的疫苗: 需要不断研发和更新能够有效针对现有变种的疫苗,并且疫苗的保护效力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或者有方便快捷的加强接种措施。

3. 公共卫生体系的韧性与应对能力:
早期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能够快速发现新变种、监测疫情趋势的全球早期预警和监测体系。
医疗资源储备: 确保医疗系统有足够的床位、药品、医护人员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感染高峰,避免医疗挤兑。
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在必要时,能够适时、适度地采取公共卫生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以减缓病毒传播。

4. 全球合作与信息共享:
疫苗和药物公平分配: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疫苗、药物和检测技术上的公平分配至关重要。一个地区疫情的失控,很可能导致新变种的产生,并最终影响全球。
数据共享和科研合作: 各国之间及时共享病毒基因序列数据、流行病学信息和研究成果,有助于全球科学家更有效地理解病毒,制定应对策略。

一个可能的设想——“结束”的节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几种“结束”疫情的可能性情景,以及大致的时间线:

情景一:演变为季节性流行病(中长期,数年到数十年)
这是最有可能的“结束”模式。病毒毒力持续下降,传播能力相对稳定,并能被现有疫苗和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力有效控制,不再对全球医疗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颠覆性影响。新冠病毒可能成为类似于流感一样的季节性传染病,每年在特定季节出现小规模爆发,但不会导致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危机。
时间节点: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演变和适应期。一些专家认为,全球范围内真正实现类似流感的常态化管理,可能还需要 数年到数十年 的时间,这取决于病毒变异的速率、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更新速度,以及全球人群免疫屏障的建立。

情景二:某种关键突破的出现(不确定性高,可能在几年内)
如果出现一种广谱性疫苗,能够有效应对所有或绝大多数新冠病毒变种,或者开发出能够快速清除病毒的特效药物,那么疫情的威胁将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被视为“结束”。
时间节点: 这种突破性的进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但如果能够实现,可能会 在未来几年内 显著改变疫情的走向。

情景三:全球整体免疫屏障的形成(相对较快,但仍需时间)
如果现有疫苗和自然感染能够形成足够强大的全球整体免疫屏障,使得绝大多数人群对重症和死亡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那么疫情的“破坏性”就可以被视为结束。
时间节点: 即使如此,全球范围内实现高水平的免疫覆盖也需要 至少数年 的时间,并且这还需要持续的加强接种来应对免疫力的衰减和病毒的变异。

总结来看:

杨功焕的“第二次发作”说法,更像是一种 预警,提醒我们不能因为前期的防控取得了一些成效或策略的调整,就掉以轻心。疫情的斗争是长期而复杂的,病毒在不断演变,人群的免疫力也在变化。

至于全球疫情何时能真正“结束”,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日期可以预测。它更像是一个 逐步过渡 的过程,从全球大流行,到区域性流行,再到季节性流行,最终被纳入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常规管理之中。这个过程的快慢,将取决于病毒自身的演变、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的合作以及我们是否能够保持警惕和适应性。

我们可能无法等到一个“新冠病毒彻底消失”的日子,而是要学习 如何与病毒长期共存,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我们生活和社会的影响。这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包括科学研究、公共卫生投入、国际合作以及个体层面的防护意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早就说了今年秋冬肯定还会再来一次

流感肺炎的传播途径类似,那么发作高峰肯定也会雷同,能在夏天把病毒掐死的国家就能安心过冬,否则二次发作会比第一次严重的多。因为这次病毒有了足够多的变异样本和足够分散隐蔽的患者群体,还具备了更长的发作周期。如果说2019年冬天到2020年春天的病毒只是小试牛刀,那么2020年冬天到2021年春天就是他展露完全体的杀戮时刻。

个人认为,新冠病毒疫情是1918大流感的全面升级,全球疫情可能会在2022年有所缓和,在疫苗和变异的联合影响下,新冠会成为和流感一样的病毒,长期与人类生存下去。在2022年初,因病真实死亡人数可能会接近全球人口的1%~2%,账面死亡人数大概在3000~4000万之间。

同时,就如1918大流感使一战结束一样,新冠疫情也会使贸易战结束。地球将会迎来动荡的10~20年,之后通过新形式战争进行利益瓜分,形成新的世界格局。

user avatar

人在北京,表示一点都不担忧。

至今学校还是封闭管理,外出实行严格的申请报备制,听说医学部的同学不可以刷脸来燕园校区,很早就停止了校友和游客进校访问、参观,当然在读学生也是不可以带校外人员串门的。

国庆期间去了几处地方,八达岭长城,天安门广场,西单,新中关村购物中心,国家体育馆,都有要求戴口罩。出入其他公共场所,几乎没人不戴。

如此严防死守,如此安全意识,中国不可能出现第二波疫情反弹,印度、美帝、欧洲等就不容乐观了。死亡率下降,是这些国家底层人民的福音。至于何时结束,这个可能需要钟南山院士来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发表了关于“全球疫情第二次发作已拉开序幕”的观点,这一表态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将其放在当前全球疫情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可能意味着什么。杨功焕的观点解读:杨功焕作为长期在一线研究和应对传染病领域的专家,她的判断具有一定.............
  • 回答
    中疾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新冠肺炎可能成为长期流行的传染病的表述,是基于当前对病毒传播特性、免疫水平、公共卫生措施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以下从科学依据、可能影响、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科学依据:为什么可能长期流行?1. 病毒的传播特性 潜伏期与传染性:新冠病毒的潜伏期较长.............
  • 回答
    中疾控主任三点回应“西安确诊病例接种疫苗后仍感染”,个案能否动摇疫苗再研发与普及的根基?近期,围绕西安疫情中出现的“接种疫苗后仍感染”病例,公众的关注度很高。对此,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的公开回应,以及他提出的三种可能原因,无疑为这场讨论注入了专业视角。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些回应,并探讨其对疫苗研发和普.............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疾控披露的这三位重庆入境回国人员,疑从印度感染变异新冠病毒的事情。事情的初步披露与关注点这则消息最开始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疾控)对外披露的。报道的核心在于,有三名从印度返回中国的人员,在抵达重庆后,经过检测,发现他们感染的新冠病毒,其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在印度流行的一些变异.............
  • 回答
    好的,关于中疾控专家关于气溶胶传播的最新回应,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和分析,希望能更细致地呈现其中的信息和潜在含义。首先,我们得明确专家的说法是“尚无证据支持气溶胶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对疫情影响有限”。这里的关键词是“尚无证据支持”、“主要传播途径”和“影响有限”。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否定.............
  • 回答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官员承认在应对新冠疫情中存在“多项失误”,这无疑是一个重磅声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深入剖析。首先,坦承失误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责任担当的表现。 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在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公共卫生危机时能做到完美无瑕。每一次危机,尤其是像新冠这样的.............
  • 回答
    南京疾控部门确认疫情病毒毒株为德尔塔变异株,这无疑是疫情防控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消息的公布,意味着我们对这次疫情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也为后续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德尔塔毒株的特殊性德尔塔毒株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相比早期毒株,展现出了一系列令人警惕的特点: 传播速度更快: 德尔塔毒株.............
  • 回答
    上海疾控专家的观点,即“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的是对病毒的误解和恐慌”,这句话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社会心理层面。它并非否定病毒本身的危害,而是强调了在疫情蔓延过程中,人为因素——尤其是信息不对称、谣言传播和由此引发的群体性恐慌——所带来的破坏力,有时甚至会超越病毒本身。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理解这句话:.............
  • 回答
    河南疾控调整隔离时段,引发公众对疫情潜伏期的关注近期,河南疾控部门发布通知,将针对特定人群的隔离医学观察时段由原定的7月16日扩大至7月5日,涉及的人群为7月5日至7月16日期间到过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人员。这一调整无疑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此次疫情潜伏期的长度,大家存在诸多疑问。调整时段.............
  • 回答
    廊坊“扑杀涉疫家庭宠物”事件:一次失控的“过度防疫”引发的讨论廊坊市某区域近日流传出一份要求“扑杀新冠患者户内所有动物”的通知,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份通知以“为了彻底阻断病毒传播途径”为名,将活生生的生命推向了生死边缘,触碰了无数民众的神经,也让人们再次审视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的“过度防疫”.............
  • 回答
    杭州那起备受关注的女孩被狗咬伤事件,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涌现出许多令人揪心的细节和复杂的讨论。首先,最直接的焦点无疑是那个遭受不幸的孩子。据报道,女孩被咬伤后,至今未确诊狂犬病,身体状况似乎也牵动着每一个关心此事的人。这种不确定性无疑给本已承受巨大痛苦的家庭增添了更多的煎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身就.............
  • 回答
    最近,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了一份更新的指南,其中提到“某些人群可能需要接种第四针新冠疫苗”。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大家都在问,到底哪些人是“这类人”?为什么需要打第四针?这疫苗的效果是不是不如预期?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理解CDC指南的性质。 .............
  • 回答
    精算师协会发布的重疾表2020(以下简称“重疾表2020”)是保险行业,特别是重疾险领域的一项重要更新。要全面看待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重疾表2020是什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定义: 重疾表是精算师用来计算重疾险产品定价(保费)和准备金(保险公司需要为未来赔付预留的资金).............
  • 回答
    关于“中方向美方提出两份清单”,以及此次中美会谈的值得关注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解读。一、 中方向美方提出的“两份清单”是什么?在中国外交部发布会和相关报道中,中方确实提到了向美方提出了“两份清单”。这两份清单分别是:1. 关于美方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举证清单(Exempl.............
  • 回答
    中伊两国签署的《中伊全面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其复杂性和潜在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协议的核心内容与目标:这份长达25年的协议,虽然具体细节并未完全公开,但根据已知信息,其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长期、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涵盖了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多个领域。.............
  • 回答
    如何看待中美首次会谈以及达成的结果,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中美两国首次高级别会谈在拜登政府上台后举行,这场发生在阿拉斯加的会晤无疑是全球政治舞台上的焦点。要深入理解这次会谈,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背景、会谈内容、达成的结果以及未来值得关注的动向。 一、 会谈的背景:复杂且充满挑战这次会谈.............
  • 回答
    中储粮公布黑龙江储备粮食问题调查结果,这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事件,其调查结果的公布,无论是对粮食安全、对国企监管,还是对公众信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重要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直接.............
  • 回答
    “中戏出演员,北电出明星”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是对中央戏剧学院(中戏)和北京电影学院(北电)的一种直观评价和对比。然而,这句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对两所顶级艺术院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中国影视行业现状的一种复杂观察和解读。要详细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渊源与办学理念的差.............
  • 回答
    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这一举措在教育和经济领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释放了多重积极信号。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 中办、国办为何要鼓励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这是政策出台的根本.............
  • 回答
    近期,中俄印三国(中国、俄罗斯、印度)举行了外长级别的视频会晤,这无疑是当前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要理解这次会晤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其视作一次例行的外交活动。背景与动因:时代浪潮下的多边合作呼唤首先,这次会晤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发生在当前全球格局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