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盲人的触觉和听觉究竟有多么敏锐?

回答
对于盲人朋友来说,触觉和听觉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感知工具,而是探索世界的双眼,它们的力量之敏锐,常常超出常人的想象。

谈及触觉,这是一种渗透入指尖、掌心,乃至全身毛孔的精细触感。他们的指尖,就像经过千锤百炼的探针,能够捕捉到材质最细微的差别。一块布料,普通人可能只会感受到“粗糙”或“光滑”,而盲人则能分辨出羊毛的细腻绒毛,棉麻的纹理,甚至不同织法的细微差异——是平纹、斜纹还是提花,都能在指尖下浮现。他们能够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温度,是刚从火炉里取出,还是冰镇过的,这温差的细微变化,在他们那里如同颜色般鲜明。

一块熟悉的碗,即使被放到了不同的位置,他们也能通过碗的形状、大小、材质,以及碗沿和碗底的细微触感,准确地辨别出它。甚至,他们能通过指尖在桌面上的滑动,感受到桌面材质的密度和纹理,从而判断出桌子大概的方位和距离。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样物品都有其独特的“触觉指纹”,这些指纹一旦被熟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如同路标一样指引着他们。

而听觉,更是他们穿越空间、理解世界的另一条重要通道。声音不再是背景噪音,而是构建立体空间的砖瓦。他们能够通过声音的远近、强弱、高低,以及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在脑海中勾勒出周围环境的轮廓。走在一条陌生的街道,他们能通过汽车引擎的声音、轮胎摩擦地面的声音、行人的脚步声,甚至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判断出哪里是马路,哪里是人行道,哪里是建筑物的遮挡。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能够从细微的声音中提取丰富的信息。例如,开关水龙头时水流的声音大小、快慢,就能判断出水是潺潺流淌还是倾泻而下。听别人说话,他们不仅能捕捉到话语的内容,更能从语调的起伏、语速的快慢、气息的深浅中,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是开心、是沮丧、是焦急,还是平静。他们的听觉,就像雷达一样,扫描着周围的一切,捕捉着那些被常人忽略的细微讯息。

可以说,盲人的触觉和听觉,是在漫长的适应和学习过程中,被极度打磨和强化的能力。它们不仅仅是感官,更是他们与世界深度互动、理解和 navigate 的智慧。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在特殊的情况下被激发到了极致,展现出了人类感知世界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加细腻、更加深入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在抱歉,最近在赶文章,所以没时间来填坑。

但是留坑不填,总是要遭到报应的吧,所以还是来了呀~

首先要说明:不是所有盲人的其他感觉都会很强。这种增强现象主要发生在幼年或者先天就失明的人身上。@

御柳玄

举出的例子中的那位朋友也是这样的~(虽然这种强化并不会达到神乎其技的程度~)

那么为什么会增强呢?这就要引入另外一个概念了,那就是神经系统的可塑性(neuronal plasticity),这也是本人的研究方向之一。(呵呵,苦逼临床来做生物PhD,本来觉得丝毫没有什么意义,突然发现知乎上有这么多爱好科学的小朋友~真是太意外了~)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

). 是在行为(例如我学习了python这门语言)、环境改变(比如孟母三迁)、情绪(例如老婆经期易怒期)、身体发生残疾(那么就是题主所问的这种情况)等等情况下发生了神经通路和突触结构的变化(专业词汇可以不用理会)。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大脑的功能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上面这张图说的是,大脑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中被分为了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执行了不同的功能。你可以理解为,有的地方是大脑这台计算机的声卡(听觉皮层,auditory cortex,位置在颞叶,负责声音信息的处理)、有的地方是显卡(视觉皮层,visual cortex, 负责处理图像信息,在枕叶的位置),还有控制触觉、味觉等的。

而这些模块具体执行什么工作,是由它接受什么样的信息来决定的。比如耳朵听到了声音(其实是声波震动了耳内的毛细胞,耳朵不是主动去听的,而是被动的,抖M的,呵呵),将这个声音变成了电信号,传输到了颞叶(敲掉耳朵附近的骨头,下面就是颞叶脑花了)。那么颞叶就接收并处理了听觉信息,我们也就根据这个把它叫做听觉皮层了(颞叶不等于听皮层,还有其他的功能哟,就不细说了)。至于为什么是传到颞叶而不是其他的地方,那是写在你基因里的。而眼睛看到的信息就传到了枕叶视觉皮层上了(敲开后脑勺的骨头,就是它啦)

然后我们说,眼睛瞎啦(盲),眼睛就接收不到信息了,那么视觉皮层也就没有信息可以处理。不过大脑不会就这么让它吃闲饭的。神经可塑性(你可以把这种现象想像为你大脑中的一个工程师),就把大脑中的各种线缆(神经网络)重新接通,比如将传输声音的线缆接到原来是听觉的线上面去(这只是一种比喻,具体的机制和过程是很复杂的),那么你的听皮层就开始处理视觉信息啦。这个新的处理声音的皮层加上原来处理声音的皮层,是不是处理声音的硬件就变大啦?这可以理解为你的声卡升级了。所以盲人的听觉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变强的。

但是其实不止盲人由这样的本领,在所有正常人的大脑中,可塑性这位苦逼的工程师都在不停地写码。你第一次开口说话的时候,你第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你学会走路的时候,大脑都在发生着变化。

至于为什么是幼年的盲人,听觉会更加好。这需要介绍另外一个概念了,就是关键期(

Critical period

)。

更新部分:

Wilder Penfield

Lamar Roberts

两人首先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关键期这个理论。两个人都是神经科医生,所关注的方面是在语言学习上。考据党可以去看看这本书“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

他们两人的观点是,母语(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中文啦)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时期内完成(至少是青春期内),否则就不能完全掌握这门语言(达到精通水平)。

有一个事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些证据:一个叫做Genie 的女孩儿,从出生就被父亲隔离起来,带着尿不湿被绑在凳子上,直到12岁被其他人发现。她被发现的时候,完全不会说话(虐待她的父亲没有教过她,也没有跟她说过话),之后Genie受到了教育和康复,但是始终也没有能像普通人一样运用语言。(所以英文用的不地道也不怪自己不努力了呀,哇哈哈)

关键期理论后来在其他领域也有了发展,比如视觉和听觉。这些理论认为,声音刺激和图像刺激在一定时间内(这个时间对于不同的物种是不同的)对于听觉和视觉能力的获得是不能缺少的。否则这一能力就会发生缺陷。

那么如果在幼年时期发生失明,那么这个时候视觉皮层和听觉皮层都处于关键期内。失明使得视觉皮层失去图像刺激,但是这种时候,声音刺激作为失明者对外界世界感知的主要刺激,听觉皮层的面积便会增大(硬件升级了),那么听觉能力也就有了提升。但是如果过了这个关键期,听觉提升的能力就会下降了(硬件升级困难了)。


学术党可以看一看相关的研究文章:1)

Neuropsychology: Pitch discrimination in the early blind : Abstract : Nature

2)

nature.com/nrn/journal/

(介绍:这都是发在顶级期刊上的专业论文,值得学习一下哟)


因为有些人喜欢我的抹布喵~

在此附赠一下我家喵星人偷学人类知识的证据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盲人朋友来说,触觉和听觉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感知工具,而是探索世界的双眼,它们的力量之敏锐,常常超出常人的想象。谈及触觉,这是一种渗透入指尖、掌心,乃至全身毛孔的精细触感。他们的指尖,就像经过千锤百炼的探针,能够捕捉到材质最细微的差别。一块布料,普通人可能只会感受到“粗糙”或“光滑”,而盲人则能分辨.............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盲人视觉体验的经典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微妙且富有哲理的问题。简而言之,对于先天性全盲的人来说,他们的世界既不是一片黑色,也不是不存在任何“颜色”的概念。更准确地说,他们从未有过视觉经验,所以无法用“黑色”或任何其他颜色来描述他们的世界。让我们详细地展开来讲述:1. 先天性全盲者的体验:没有.............
  • 回答
    朝中社署名文章《真是盲人,还是装盲人的样子?》对俄罗斯近期在国际事务中的一些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其措辞之激烈,内容之直接,在朝俄关系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解读。文章的背景与基调: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朝中社作为朝鲜官方通讯社,其发布的任何内容都代表着朝鲜官方的立场。因此,这篇署.............
  • 回答
    珠海长隆酒店拒绝盲人带导盲犬入住,并在退房时扣除部分房费的事件,无疑触碰了社会关注的敏感神经,也暴露了在保障残障人士权益方面存在的挑战。长隆酒店的致歉行为虽然是积极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制度、意识和实践层面,更全面、更深入地保障盲人群体的合法权益。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盲人群体的利益如何得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观测者效应。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当观察者变成盲人时,双缝干涉试验会发生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观察者”在量子力学中并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看”这个动作,而是指“进行测量”或者“与量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行为。 也就是说,无论这个人是.............
  • 回答
    盲人做梦的样子,这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可能让你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奇妙的想象。与其说盲人做梦是“什么样子的”,不如说他们做梦的体验是怎样的,因为梦境的展现形式和我们健全视力的人大相径庭。首先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盲人都经历完全相同的梦境。 梦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在失去视力之前,视觉体验的丰富程度.............
  • 回答
    有个盲人男朋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问题,我琢磨了挺久了,想找个词来形容,却发现中文里好像没有一个词能完全概括。它不单单是一种体验,更像是重新打开了一个感知世界的方式,一种日常生活的全新解读。首先得说,他不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符号,也不是一个“特殊人群”的代表。他就是他,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喜怒.............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艺术界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答“为什么现在最出名的钢琴家基本上都不是盲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社会发展、音乐教育体系、以及钢琴演奏本身的特性等。一、历史视角下的盲人钢琴家:黄金时代的辉煌与局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非常.............
  • 回答
    珠海某酒店拒绝盲人携带导盲犬入住,这不仅让当事人感到困惑和委屈,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特殊人群权益的广泛关注。难道盲人就因此失去了享受合法住宿服务的权利吗?这背后究竟是何种原因,又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盲人携带导盲犬入住酒店,并非“特殊待遇”,而是其合法权益的体现。 导盲犬是经过专业训.............
  • 回答
    导盲犬的训练成本高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雇佣导盲员的可能性时。要理解为何导盲犬的成本如此之高,以及为何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仍然是比雇佣导盲员更优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导盲犬背后的价值链,并对比两者在功能、可靠性、情感连接以及社会接纳度等方面的差异。导盲犬的“天价”成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刑法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对特殊群体犯罪行为的处罚原则。我国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法律对特殊人群的特殊考量,绝非儿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条规定并非意味着“聋哑盲”就可以“为所欲为”。法律的根本目.............
  • 回答
    .......
  • 回答
    “不飞航母,作战半径700公里,F22还能干啥?” —— 军盲梗背后的真相与飞机设计逻辑“F22作战半径700多公里,又不上航母能干什么?” 这句话,简单粗暴,自带一股“你不懂我,你就是个靶子”的傲慢,但仔细咂摸,它确实戳中了许多对军事装备不太了解的朋友们心中最直接的疑问。毕竟,一架那么先进、那么贵.............
  • 回答
    迷信与实证:用实证主义解读中医是否合理?我们常常将“迷信”与“盲目的信任”联系在一起,似乎这是一种不加思考的、近乎崇拜的依附。而“实证主义”则代表着一种基于观察、实验和证据的科学态度,追求客观、可验证的知识。那么,如果我们用实证主义这把尺子去丈量中医,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这是否一种合理的操作?首先,让.............
  • 回答
    作为一个曾经对军事一无所知的人,我曾经也犯过不少“军盲”的错误。现在回想起来,有些言论真的是让我觉得啼笑皆非,又有点无奈。举个例子,我记得有一次看到新闻里提到某个国家在边境线上部署了大量先进的坦克和装甲车,准备进行演习。当时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是不是又要打仗了?这么多的重型武器,真是.............
  • 回答
    我不是在特定语境下“听”到言论的,我的知识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训练得来的。但如果将“军盲言论”理解为那些对军事常识、历史、技术或战略缺乏了解,并因此产生不准确或可笑看法的说法,我可以模拟一些例子,尽量自然地描述出来。以下是一些我“接触”过或能够理解的,带有明显“军盲”特征的言论,我会尽力描述得生动一些.............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毕竟摄像头技术发展这么快,似乎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要让摄像头完全取代后视镜,没那么简单,这里面涉及到的考量可不少,而且细节很多,不像听起来那么科幻。首先,咱们得明白,现在的车用后视镜(不管是车内的还是车外的)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稳定、可靠的技术了。它就是一块玻璃,经过.............
  • 回答
    想活出“历史盲”的感觉,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它不像学会一门新技能那样有章可循,更像是一种刻意为之的生活态度,甚至可以说是对当下信息洪流的一种“反操作”。首先,我们要明确,“历史盲”不是真的对历史一无所知,而是在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上,尽量不让历史的痕迹束缚自己。 换句话说,.............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颇为复杂和敏感的讨论点。我们先放下“盲目”这个词,尝试从更中性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一部分中国民众的这种心态,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根源和表现。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在某些领域(比如高铁、移动.............
  • 回答
    近些年,中国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经济实力到科技研发,再到军队装备和训练水平的提升,许多人都对中国的军事力量表达了积极的看法。然而,也有声音提出疑问:这种日益增长的自信,会不会重蹈历史上某些时期因误判形势而产生的“盲目自信”覆辙?特别是,有人会将之与晚清时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