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博士生接受怎样的训练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

回答
一个博士生接受完整的、全面的科研训练,绝非仅仅是完成学位论文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塑造独立科研人格、构建严谨科学思维、掌握多元研究工具并具备长远学术视野的漫长而系统化的过程。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一个人探索未知、贡献知识能力的深度打磨。

一、 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前沿视野的融合:

一个完整的训练首先意味着对所处学科的核心理论、经典模型和基本原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不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够融会贯通,理解其发展脉络、内在逻辑以及局限性。这如同建造高楼的地基,越牢固,后续的研究才能越有深度和广度。

但仅仅掌握基础是不够的。全面的训练还必须包括对本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动态、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这需要博士生能够主动阅读最新的学术论文、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关注重要的学术进展,并能批判性地评估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和新理论的合理性。从“知道是什么”到“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发展,以及未来可能往哪个方向去”,这是一个关键的跨越。

二、 核心科研技能的系统培养:

这部分是科研训练的“内功心法”,贯穿于整个博士生涯。

问题提出与文献检索能力: 这是科研的起点。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应能从纷繁的现象中捕捉到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并能高效、精准地检索、筛选和评估相关的文献。这包括理解不同类型文献的价值,掌握有效的关键词组合技巧,以及批判性地阅读文献,辨别其贡献和不足。
研究设计与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这是科研的“骨架”。根据研究问题,设计出科学、严谨、可行的研究方案至关重要。这涵盖了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实验、调查、模拟、理论推导等)、确定研究变量、控制实验条件、以及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一旦数据产生,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统计分析、解释结果并得出可靠的结论,是另一项核心技能。这包括熟练掌握至少一种数据分析软件(如R, Python, SPSS等),理解不同统计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创新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博士生需要被训练去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个结果还能从哪个角度解释?”,“如何克服这个技术瓶颈?”。这需要鼓励他们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敢于挑战现有结论,并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轻易放弃。
学术写作与报告能力: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清晰、规范的学术语言是科研成果传播的关键。博士生需要学习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包括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各个部分),如何有效地组织论点,如何规范地引用参考文献。同时,也需要培养清晰明了的口头报告能力,能在学术会议或内部讨论中准确、有条理地展示自己的研究工作,并能有效地回答提问。
实验操作与设备使用能力(针对实验性学科): 对于实验性学科,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了解常用实验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进行仪器的维护和简单故障排除,是保证实验数据质量的基础。这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指导。

三、 软技能与学术素养的同步发展:

科研不仅仅是“埋头苦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职业操守的体现。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这是科研的灵魂。博士生需要学会质疑,不轻信,不盲从,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审慎分析和判断。从“接受信息”到“质疑信息”,再到“构建自己的观点”,是独立思考的关键路径。
沟通与协作能力: 现代科学研究往往是团队协作的产物。博士生需要学会与导师、同门、合作者进行有效沟通,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能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包括参与讨论、提供反馈、以及在需要时与跨学科的学者交流。
时间管理与项目规划能力: 博士研究是一个长期的项目,需要博士生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安排学习、研究、实验、写作等各项任务,并能对研究项目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推进。
抗压能力与挫折应对能力: 科研道路充满未知与挑战,失败是常态。一个完整的训练应帮助博士生建立健康的心理预期,学会从失败中学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能在压力下保持高效的研究状态。
学术道德与诚信意识: 这是科研的底线。博士生必须深刻理解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杜绝抄袭、数据造假等行为。从一开始就建立严谨的学术道德观,是成为一名合格科研人员的基础。
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激发与保持: 最重要的,是训练能够激发和保持博士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研的动力源于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导师的角色在于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学术的魅力。

四、 研究环境与导师指导的深度融合:

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离不开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充满智慧的导师指导。

研究环境的熏陶: 一个拥有良好学术氛围、先进研究设备和开放交流文化的实验室或研究团队,能极大地促进博士生的成长。这包括参与组会,与师兄师姐交流经验,接触多样化的研究项目等。
导师的言传身教与个性化指导: 导师是博士生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一位优秀的导师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展现治学态度和科研精神。导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规划职业发展。这包括定期的学术讨论、研究方向的调整、论文写作的指导、以及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建议。

总而言之,一个博士生的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是将个体潜能与学科发展相结合,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核心技能培养、软技能塑造以及良好的导师指导,最终成长为一名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具备良好学术素养并能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的研究者。这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不断自我超越的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博士学位代表什么?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好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时间规划局

所以,在博士生阶段,必须接受全方位的训练。

根据这些年走过的弯路,整理一波自己认为博士必备的能力与训练方法。

  1. 时间规划能力

相比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博士生每天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事情。

首先,你得上课。虽然很多人会告诉你,博士最后只看文章数量,不看GPA,但我依然劝你选一些真正有用、与研究高度相关的专业课,而不是水水地过。为你讲课的那些教授,随便出去做一场报告,出场费都令人咋舌,而现在就免费地对你倾囊相授。他课程里的只言片语,也许就能为你以后解决科研难题省下大把时间。

其次,你得科研。选题,看文献,做实验,数据处理,写论文……每一项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然后,你可能还得做工程项目。老板可能会接一些公司的横向,比如结构设计、软件开发,项目测试等,而博士生基本就是这块的主力。我本人就承担过大量的工程项目,从前期的合同(制定实验计划、发给甲方确认、跑学校各个部门盖章),到实验的开展(这块最坑,除了设备的bug以及无休止的体力劳动,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高估甲方的智商,有可能他告诉你测试截面是在位置A,但实际的粒子分布在位置B,你反复测量多次都得不到合理结果,在怀疑人生的时候他告诉你对不起我们搞错了),再到实验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虽然工程项目不像科研那样严谨求新,但这毕竟是实打实的钱财交易,马虎不得。各种痛苦,只有做过才懂。

还有,你可能得帮老板处理其他杂事,打印,送饭,看孩子,不一而足。

最后,你还得有自己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女朋友要不要哄,朋友social去不去?

所以对于博士生来讲,最珍贵的就是时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规划能力。

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嘉靖皇帝,课程是严党,科研是清流,工程是太监,其余事情是自己的修道打醮,我需要做的,不能让黄河泛滥,更不能让长江泛滥,而是居中调停,掌握平衡之道。

得做时间的主人,让他们为你服务,一旦这样搞起来,你会发现效率惊人。

具体来说,我在印象笔记里打造了“一本三表”的模式

“一本”是建立了一个名为“日新录”的笔记本,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含义;“三表”则是要求自己定期更新三个表:月度表、日程表、时间细分表。

首先是月度表。

在每月月底,把下个月的主要安排、DDL整理好,这可以对未来一个月有一个整体规划,同时起到备忘录的作用。

其次是日程表。

每天晚上,思考明天我要干嘛,按科研、工程、个人三大块列待办事项,第二天依次处理,完成一项就勾掉一项。同时对当天的效率、表现等打分,满分5星。

最后是时间细分表。

记录每天详细的时间利用情况。

2. 文献阅读与管理能力

每一个PhD毕业证上,都有无数paper的冤魂在呐喊。

博士三要素,paper,paper,还tm是paper。

不读paper,就无法对这个研究形成整体理解,无法得知最新的研究动态,更无法得到灵感源泉。

所以培养良好的文献阅读与管理能力特别重要。

作为一个博士新生,如何通过阅读文献快速了解研究领域?

我推荐“Review索引大法”。

首先找到你这个领域最新的一篇review综述文章,综述文章是对近年来研究的系统总结和梳理,因此它引用的参考文献差不多涵盖了该领域研究的精华,读这些总没错啦。

以Web of science为例,直接拉到参考文献页面,选择“在‘引用的参考文献’页面中查看全部结果”:

然后全选,点击“导出”,选择Endnote Desktop

这时这篇review的所有参考文献索引已经打包下载到你电脑中了,打开endnote,选择导入下载的文件,然后你就得到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然后,万能的Endnote,有一个全文搜索下载功能,在任意文献上右键,选择搜索全文,即可将所有参考文献的PDF下载到你电脑,并自动与参考文献索引对应。

接下来你只需要一篇一篇读就可以了。

读文章,自然分精读和略读,我的建议是,从刚才的数据库里,挑选20篇精读嚼透,剩下的文章,快速过一遍摘要,挑重要的再细读。

具体怎么读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荐大杀器Marginnote,它是按照“管理 - 阅读 - 批注 - 复习”的逻辑来帮助你阅读。

详细手册推荐 @品栋好人 的文章:

你读了这么多文章,得有个趁手的工具去管理。不然某天你写论文想引用其中一篇了,咋搞?强烈推荐老牌软件Endnote。

EndNote 是一款主流文献管理软件,有数以百万计的研究人员、学生和图书管理员使用,它能方便地扩展任何语言参考书目,允许你创建任意大小的文献库。通过EndNote可进行文献批量下载和管理、写作论文时添加索引、分析某篇文献的引文索引、分析某领域或者学术课题的经典文献地位等。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您经常处理不同的角色,处理对时间的竞争要求,并且不仅协调您自己在出版研究中的活动,还要协调您的在部门和世界各地的合作者。EndNote X9 是一款参考管理软件,不仅可以让您免于手动收集和整理您的研究资料和格式化参考书目的繁琐工作,还可以让您在与同事协调时更加轻松自如。

那么如何该如何使用Endnote呢?别慌,推荐一本PDF,一共99页,把用到的功能都讲透了:

画半天的时间浏览完小册子,你就是Endnote大神。

ps我把这边PDF及Endnote破解资源放在了文末,需用的自取~

pps资源各种被吞,试着放在评论区了,再不行就真没办法啦。

3. 论文写作能力

终于到了论文写作,这部分将占用博士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毕竟你的实验再精妙,数据再漂亮,写不出paper也一样是0。关于文章写作,知乎有太多大神论述过了,我只推荐一本书,是由William Strunk Jr.撰写、E. B. White修订的The Elements of Style。这本书从出版到现在有一百年了,可以说是英文写作经典指导书籍。它讨论了写作的基本准则,简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在写作和用法上常犯的错误,也清晰地解释了一些有用的语言现象。

4. 批判性思考能力

5. 自我营销能力

6. 执行能力

7. 心态调整能力

ppps最近太忙了,本答案长期更新,分享自己的血与泪,以及感觉还不错的资源。

user avatar
我是平凡,目前是普菲瑟教育咨询博士咨询负责人,团队成员还包括 @Prof.鎏 ,在科研论文辅导和研究计划咨询辅导领域累积帮助了超过200+名同学。愿为正在准备留学/保研/考研的同学提供靠谱的学术辅导。

在我博士刚入学的时候,系里给我们这些新生开过一个会,主要讲一个博士生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博士。

写在问前,全文共计5603字,覆盖了博士所需技能和能力的方方面面,建议收藏后再看,可以时不时拿出来与自己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主要的材料是引用的这个:The Vitae Researcher Development Framework[1](vitae 研究者发展框架)

该框架分为四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三个子项,分别是:

领域A: 知识和智力

Domain A: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abilities: The knowledge, intellectual abilities and techniques to do research
  • A1: Knowledge base - 知识库
  • A2: Cognitive abilities - 认知力
  • A3: Creativity - 创新能力

A1: Knowledge base

  1. subject knowledge - 领域知识
  • 至少具有核心知识和对关键概念,问题和研究思路的基本理解。
  • 了解自己研究领域和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 正在努力为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
  • 正在发展对国际和非学术方面的知识创造的广泛认识。

2. Research methods - theoretical knowledge:- 研究方法之理论知识

  • 了解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及其在自己研究领域中的适当应用。
  • 证明自己研究中使用的原理和实验技术。

3. Research methods – practical application: - 研究方法之实际应用

  • 使用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方法并记录自己的活动。
  • 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显示出不断增强的能力,并且持续加深对可替代方法和分析技术的认识。

4. Information seeking - 信息搜集

  • 掌握搜索和查找技能。
  • 识别并访问适当的书目资源,档案和其他相关信息来源,包括网络资源,主要资源和存储库。
  • 充分利用各种当前的工具和技术。
  • 评估来源的可靠性,价值,权威性和相关性。
  • 寻求相关团体的反馈以获取其他见解。

5.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management - 信息素养与管理

  • 适当地设计和执行用于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和整理信息的系统(例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模拟系统,数据库)。
  • 增强对信息/数据安全性和寿命问题的意识。
  • 知道从哪里获得专家建议,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数据经理,档案管理员和图书馆员。

6. Language - 语言

  • 掌握适用于研究的语言(包括技术语言)。
  • 学习另外的语言。

7. Academic literacy and numeracy - 学术素养和计算能力

  • 能够在学术环境中适当地理解,解释,创造和交流。
  • 为演示准备语法正确的内容。
  • 以适合目的和上下文的风格写给专业和非专业观众。
  • 具有数学能力。
  • 了解并应用学科/研究领域可能使用的任何统计数据。
  • 分析数据并使用适当的计算机软件包。
  • 具有IT素养并且能够使用信息和数字技术。


A2: Cognitive abilities - 认知力

  1. Analysing - 分析
  • 严格分析和评估自己的发现和其他发现。
  • 验证其他人的数据集。

2. Synthesising - 融合

  • 发现自己的研究与以前研究的联系,从融合中得到收获。

3. Critical thinking - 批判性思考

  • 能够理解争议,并能以口头和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假设。
  • 具有识别和验证问题的能力
  • 认识多种认知范式和替代范式

4. Evaluation - 评估

  • 汇总,记录,报告并反思进度。
  • 评估自己的研究活动的影响和结果。
  • 评估主要和次要研究信息/数据的质量,完整性和真实性。
  • 接纳并提出建设性批评。

5. Problem solving - 问题解决

  • 将自己研究的基本主题独立出来;
  • 并提出基础研究问题和假设。


A3. Creativity - 创造力

  1. Inquiring mind - 好奇心
  • 表现出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意愿和能力。
  • 展示出灵活性和开放性。
  • 培养一种提问技巧的风格。

2 Intellectual insight - 远见卓识

  • 吸收并运用思想。
  • 通过调查/寻求信息来创造想法和机会。

3 Innovation - 创新

  • 了解创新和创造力在研究中的作用。
  • 尝试从事跨学科研究。

4. Argument construction - 论据构造

  • 建设性地捍卫研究成果。
  • 提供一些支持成果的证据。
  • 清晰简洁地构造论点。

5. Intellectual risk - 智力风险(?)

  • 测试界限,愿意挑战学科/研究领域内的思想现状。
  • 向重要的受众公开想法并对其他研究进行严格评估。

领域B:个人效能 - 成为合格研究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方法

Domain B: Personal effectiveness: The personal qualities and approach to be an effective researcher
  • B1: Personal Qualities - 个人素质
  • B2: Self-management - 自我管理
  • B3: Professiona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 专业和职业管理


B1 Personal Qualities - 个人素质

  1. Enthusiasm - 热情
  • 保持自己的研究热情和动力。
  • 认识到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和自豪感。

即使是平凡的工作也有要有干劲。

2. Perseverance - 坚持不懈

  • 表现出自律,积极性和坚定信念。
  • 在遇到障碍和挫折时坚持不懈,但可以寻求同事,主管或领导者的支持。
  • 有效地处理日常研究工作。

3. Integrity - 正直

  • 在研究领域和所处机构了解和展示出良好研究的实践。
  • 必要时寻求指导。

4. Self-confidence - 自信

  • 发掘一些个人能力并愿意证明它们。
  • 认识到自己知识,技能和专长的界限,并酌情利用一些外部支持。

5. Self-reflection - 自我反思

  • 花时间反思实践和经历。
  • 扬长,补短。
  • 寻求个人反馈。
  • 从错误中学习。

6. Responsibility - 责任

  • 逐步对自己的项目和自己的身心健康承担全部责任。
  • 进一步发展独立性。


B2: Self-management - 自我管理

  1. Preparation and prioritisation - 准备和优先级
  • 准备和规划以达到目标,并能在得到必要的支持下进行调整。

2. Commitment to research - 致力于科研

  • 致力于并完成第一个项目,同时获得研究证书(credentials)

3. Time management - 时间管理

  • 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以完成研究项目。
  • 坚持清晰的计划。

4. Responsiveness to change

  • 在需要时调整方法; 寻求指导并认识到风险。

5. Work-life balance

  • 正在认识到工作与生活平衡问题。
  • 必要时使用支持和咨询服务,以避免过大的压力并增进个人身心健康。
  • 考虑他人的需求。


B3:Professiona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 专业和职业管理

  1. Career management - 职业管理
  • 管理自己的职业发展,设定现实可行的职业目标,确定并践行提高就业能力的方法。
  • 通过有效的简历,申请和面试展示自己的技能,个人特质和经验。
  • 开始建立职业网络。

2.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持续的专业发展

  • 表现出自我意识和识别自己的发展能力。
  • 认识到自己经验的可转移性,并将其明确传达给潜在的雇主或直属负责人。
  • 简历并维护自己的成就和经验记录。

3. Responsiveness to opportunities - 对机会的反应

  • 展示对研究技能到其他工作环境的可转移性的了解,以及对学术界内外的职业机会的了解。
  • 了解并利用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就业和专业发展机会,包括工作经验和实习机会。

4. Networking - 社交圈

  • 与机构内以及更广泛的研究界内的主管和同事建立并维护合作网络和工作关系。
  • 有效地使用个人和/或在线网络来获得反馈和建议,对工作的严格评估以及对机会的响应。
  • 与社会和公共机构互动交流。

5. Reputation and esteem - 声誉和自尊

  •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发声。
  • 开始成为优秀研究者。


领域C:研究管理和组织能力 - 了解研究的专业标准和要求

Domain C: Research governance and organisation:
Knowledge of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to do research
  • Professional conduct -职业操守
  • Research Management - 研究管理
  • Finance, funding and resources - 财务,资金和资源

C1: Professional conduct -职业操守

  1. Health and safety - 健康和安全
  • 了解相关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并养成负责任的工作习惯。
  • 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负责。
  • 意识到对他人和更广泛环境的影响。

2. Ethics, principles and sustainability - 道德,原则和可持续性

  • 了解并应用有关行为规范的行为准则和准则; 积极向主管寻求建议。
  • 表现出对与其他研究人员,研究对象以及可能受到研究影响的其他人的权利有关的问题的意识。
  • 注意自身对环境的影响。
  • 了解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表现和工作。
  • 了解社会责任的概念; 积极寻求必要的指导。

3. Legal requirements - 法律要求

  • 对研究的法律要求有基本的了解,例如 Data Protection Act(《数据保护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信息自由法》)等。

4. IPR and copyright - 知识产权和版权

  • 对适用于自己的研究的数据所有权规则有基本的了解。

5. Respect and confidentiality - 尊重和保密

  • 尊重自己的研究中参与者的保密权和匿名权。
  • 尊重同事。

6. Attribution and co-authorship - 署名和共同创作

  • 了解归因概念,并一贯的公平贯彻归因。
  • 寻求对于对于有关行为准则的建议。

7. Appropriate practice - 适当实践

  • 在适当的情况下,了解并遵守与所在机构相关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法规。



领域D:参与程度和影响力:与他人合作以确保研究产生更广泛影响的知识和技能

Domain D: Engagement, influence and impact: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work with others to ensure the wider impact of research
  • Working with others - 与他人合作
  •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交流与传播
  • Engagement and impact - 参与和影响


D1: Working with others - 与他人合作

  1. Collegiality - 合作制
  • 考虑他人
  • 倾听,给与和接受反馈,并回复对方

2. Team working - 团队合作

  • 在正式团队和非正式团队中工作并为他们的成功做出贡献时,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对他人的影响。
  • 感谢其他团队成员(包括非学术成员)的贡献。
  • 感谢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者的贡献。

3. People management - 人员管理

与主管商议进程和期限deadline。

4. Supervision - 监督

  • 参与同级的帮助和评估,以及对于本科生的支持和评估。

5. Mentoring - 指导

  • 参与教学,指导,演示或其他研究活动时,有效地支持他人的学习。
  • 认识到指导和接受指导的重要性。

6. Influence - 影响力

  • 参与讨论并欢迎挑战。
  • 认识到自己的研究对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
  • 认识到学术界与那些使用研究成果来取得影响和受到影响的人们进行对话的价值。

7. Collaboration - 合作

  • 意识到协同工作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 与主管/研究负责人共同研究。
  • 认识到自己和相邻学科/研究领域内的共同/冲突利益。

8. Equality and diversity - 平等和多样性

  • 尊重个人差异。
  • 在工作环境中培养对多样性和差异的认识。
  • 了解机构对平等和多样性的要求。


D2: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交流与传播

  1. Communication methods - 交流方式
  • 通过各种技术,正式和非正式地构造连贯的论点,并向各种受众清楚地表达思想。
  • 积极参与与同事的知识交流和辩论,不限于学科和领域
  • 注重修辞技巧。

2. Communication media - 交流媒介

  • 发展各种沟通方式,例如使用交互式技术和/或文本和视觉媒体进行面对面的交互。
  • 拥有个人网络主页。
  • 在演示中有效使用视听辅助工具。

3. Publication - 出版物

  • 了解出版过程和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开发过程。
  • 发表一些出版物。
  • 正在提高人们对出版物发行范围和多样性的认识。


D3: Engagement and impact - 参与和影响

  1. Teaching - 教学
  • 参与本科生教学。
  • 协助对本科生项目的监督。
  • 参加研究会议(研讨会,讲习班,会议等)。

2. Public engagement - 参与到公众活动

  • 了解并欣赏与公众互动的价值,并乐于参与。
  • 响应当地的各种机会和活动,并在公共活动中介绍自己研究的各个方面。

3. Enterprise - 创业

  • 产生想法并确定机会。
  • 在自己的机构内部或外部以创新的方式发展思想。
  • 了解研究成果的商业开发过程。
  • 了解在业务/商业环境中建立关系对学术界的价值。

4. Policy - 政策

  • 了解相关的决策过程,并以政策友好的形式展示成果。
  • 分析政策并了解其所处的广泛环境。

5. Society and culture - 社会和文化

  • 使人们认识到研究对更广泛的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研究的影响。
  • 了解社会责任的概念。

6. Global citizenship - 全球公民

  • 对国家和国际层面上进行自己的研究的背景有广泛的了解。


写在文末,看到这个问题后,自己就有了写这个回答的想法,没想到东西涉及的非常多,最后写了将近5500字,这不仅对相关的同学有所启迪,也是对自己接下来的一个界定,从上述中能看到,对于一个合格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掌握的能力几乎是全方位的,进可科研,退可百搭。

希望与各位同学共勉。


推荐一篇短文:A PhD is not enough, 可以理解为博士生存指南,链接如下:

biomath.usu.edu/files/P


看到这里的话顺便再求个赞:

如何系统地自学 Python?

编程零基础应当如何开始学习 Python?

平凡:编程语言项目大全 - 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 - 包含全部主流语言

如何正确的从零开始学英语?

英语基础差如何学习考研英语?

科研大牛们怎么读文献?

参考

  1. ^ https://www.vitae.ac.uk/resear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about-the-vitae-researcher-development-framework/developing-the-vitae-researcher-development-framework
user avatar

我觉得一个合格的博士需要经历以下几个训练:

1)能够平衡上课和科研。选择足够有代表性的专业课,课程的成绩大部分为优秀。在博士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时候。每个学期要至少选2门专业课(指的是海外博士,国内的话,可能是4门以上),同时做科研工作。这个过程其实是比较痛苦的。因为其实光是上课、完成作业、期中期末考试就不容易了。国外的研究生课程通还要组队做project,做presentation,一个学期3门课已经苦不堪言,4门课还能同时做TA或RA的已经是到了极限。但是这是博士头两年的必经过程,必须要训练这个同时handle多门课程+项目,且不耽误自己科研的能力。

2)训练每天花时间看文献。如果不能保证每天都看,也要保证每周有看一定数量。读文献讲究方法。了解本领域最近进展,只看文章的标题和Abstract,遇到感兴趣的和重要的留下来重点关照。几年博士生涯下来,读过的文章超过几千篇,精读文章超过几百篇。

3)尝试了解本领域全世界的著名课题组、教授或团队,各自的风格和长处是什么。尝试与这些人包括论文中的大牛见面,聊天,甚至建立更深入的联系。这是对科研人脉圈的训练,未来在博士以后去找pos-doc,教职,工业界工作甚至申请国外绿卡都会帮到大忙。

4)训练总结的能力。平时读文献,看新闻,听报告,或是自己的灵感,遇到好的点子都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样保证自己处于本领域或本行业的最前沿。同时业保证自己在做手头项目的同时,还有新的想法和工作可以展开。

5)博士期间,多参加学术或行业会议。尝试在会议中做报告(最好是英文的国际报告)或poster。争取拿一些奖(如:XX会议最佳展示奖,海外优秀自费留学生奖。。。)

6)不断锻炼写作能力。有报道说,一个科研人员,在论文写作和期刊发表上面所花费的时间占据全部科研时间的将近60%。从我个人经历来看,我觉得这个比例是靠谱的。博士科研工作做的再好,无法用精炼的语言写出来,就无法让世界上其他人了解到你的工作,就不能体现价值,也会被顶刊所拒绝。对于学术型写作,每个人并非一出生就是专家,前期甚至要经历一个很痛苦的阶段。每写一篇新文章,新摘要,新的会议论文,都要深思熟虑,痛苦不堪。有关科学写作,可以参考我的另一个文章,也请大家关注我的“科研与英文论文写作”的专栏。

7)既然提到写作和期刊,那么一个必不可少的训练就是投稿、拒稿和修改稿件的训练,和与不同期刊小编or同行大牛们的斡旋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把握不同期刊的风格、文书风格、发表周期、对创新性的要求。这样,当你下一个工作完成之时,基本上也就知道大概可以投到哪里了。

8)演讲训练,如做presentation的能力。作为博士,势必要在系里,学校里登台演讲;在国际会议如MRS, ACS, IEEE等大场合登台演讲;qualify, 预答辩,答辩。不利用这些机会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合格的演说家真的不算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啊。

9)心态的训练。对于科研来说,我们都是在和大自然(自然科学)或者复杂的社会(社会科学)打交道,挑战自己的极限。有成功更有失败,甚至失败的概率会更高些。这样,在博士前面几年,会不断的经历失败,并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同时,也有很大可能,承受着好几年过去了还有文章的精神压力,比不了业的压力,别人都工作了我还在读书的压力。。。可以说,读博是一种人生最高层次的历练,因为是在挑战人类的认知。当经历了这些以后,每一位成功毕业的博士都是值得尊敬的战士。我相信,人生后面遇到任何苦难,一位博士都可以坦然面对了。

下面是一些我博士期间经过各种训练的例子、结果或中间产品。很多东西,回过头来看还是很有一番成就感的。

如这是我第一篇论文手稿的修改历程,全程改了20多遍,最后发表在IF=15点的顶级期刊上。

这个是画图的训练,我觉得博士下来,除了科研,还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美工了,哈哈。专业画图软件,PS, AI, CAD, 3D软件等。

做实验记录的训练。做到必有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还有实验结果。有产品ID,测试结果,对应的页码。实验记录本中的名字-代号-ID,和测试仪器以及个人电脑中的文件夹名字可以对应,方便随时查找。好好的打理实验记录本,有助于从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从失败的结果中分析出可能的原因,也方便日后写文章时查找。

当然了,也少不了各种数据分析的训练。如理工科常会用到orgin,有些学科用matlab,python或者统计学绘图软件比较多。

最后,放几个不错的书籍和链接,帮助广大博士生们更高效地提升自我,尽快达到毕业标准。如下面这个知乎live和链接,讲科研选题和写作方法的,我也听了很多。这里放上我认为比较好的。

作为博士期间训练最大的部分之一,SCI论文写作绝对会虐人千百遍。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推荐几本我认为还不错的SCI论文写作的书,供大家参考。

至于说整个博士生涯的训练,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但前人的经历都多多少少可以给后来人以指导。在我打开知乎live的潘多拉魔盒后,发现有些人的经历甚为传奇和精彩,抑或是总结的很到位,分享给大家:

最后想说的是,读博科研路漫漫其修远,与君共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博士生接受完整的、全面的科研训练,绝非仅仅是完成学位论文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塑造独立科研人格、构建严谨科学思维、掌握多元研究工具并具备长远学术视野的漫长而系统化的过程。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一个人探索未知、贡献知识能力的深度打磨。一、 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前沿视野的融合:一个完整的训练首先意味着.............
  • 回答
    “王一博代言这么多,他粉丝的钱包还好吗?”这个问题,最近在微博、豆瓣这些地方,也是时不时就会冒出来,而且往往是带着点好奇、有点调侃,但背后也透着一股子“实实在在”的关心。毕竟,作为当下顶流,王一博的代言数量和品牌覆盖面,那确实是相当惊人的。从奢侈品、运动品牌、美妆护肤,到食品饮料、甚至是家居用品,可.............
  • 回答
    这事儿吧,你说西安清华博士接亲被要求现场写代码,我听着就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事儿挺能折腾的。一方面,咱们得承认,如今的婚礼越来越讲究创意和个性化,各种环节的设计也是五花八门,就是为了让婚礼更热闹、更有趣,给新人留下深刻印象。新人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考验一下未来女.............
  • 回答
    看到苏州便民服务论坛上那篇题为《跪求有关部门出台措施控房价!接盘侠都没资格当了!》的帖子,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发帖的是一位自称是博士的用户,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反差感——按理说,博士应该是具备一定研究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的人,怎么会发出如此带有情绪、甚至有些“喊穷”的帖子呢?首先,这帖子反映出的最直接问题.............
  • 回答
    博士毕业论文的发表是学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博士生来说,它不仅仅是完成学业的最后一步,更是一种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认可和对学术界的贡献。对于博士生而言,发表意味着:1. 知识的传播和贡献: 博士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特定领域贡献新的知识。发表论文就是将这些研究成果以一种规范、可查证的方式呈现给更广泛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接地气了,很多师兄师姐都很有感触。要说博士生是不是“水货”,其实很难一概而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遇到的困难。但是,有些话确实挺让人玩味的,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些情况。我尽量从我观察到的,或者听到的角度,说得具体一点,就像平时和朋友聊天一样。首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
  • 回答
    “导师的水平是否已经决定了一个博士生的天花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导师的水平确实对博士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极大地提升或限制博士生的上限,但博士生自身的能力、努力、机遇以及其他支持系统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下面我.............
  • 回答
    遇到一个“极品”博士生导师,这绝对是读博过程中最让人头疼,也最令人无力的遭遇之一。我能理解你的焦灼和无助,这确实不是一个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我试着从我身边亲身经历过的,以及听朋友们说过的各种情况出发,给你一些或许能用得上,或者至少能让你少走弯路的建议。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你说的“极品”导师,具体指的是.............
  • 回答
    博士生导师需要为每个博士生提供研究题目,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精心准备的过程。导师之所以能提供源源不断的题目,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导师的知识积累与学术视野: 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 博士生导师通常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拥有数十年的深厚积累,他们是该领域的专家,对前沿动态、历史发展、关键问题.............
  • 回答
    说实话,作为博士生,没有哪个课题组能说自己完全没遇到过一个科研问题卡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情况。这简直是家常便饭。不过,要说让我印象最深刻、最煎熬的,还得是当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遇到的那个关于材料催化性能的问题。那时我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目标是提高它在某个关键化学反应中的活性和选择性。理论模.............
  • 回答
    “僧多粥少,博士生名额紧俏已成为制约科研发展的一个因素”——这句话直指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合格的博士生名额供应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考生需求,而这种供需失衡正在对科研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僧多”的由来:博士报考人数激增.............
  • 回答
    找个博士男朋友嘛,确实挺有意思的,不是说他们就一定是什么“高高在上”的神仙,但深入了解一下,你会发现这其中有不少说不出的好,而且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好,不会像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招数。我琢磨着,这得从几个方面说起,不能太笼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那份独特的“脑回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挺让人着迷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教育的目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等多个层面。要回答“一个博士,他只想说相声,是不是白读了?”,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知识的获取与应用: 博士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在于培养在特定领域拥有深厚学术造诣、能够进行原创性研究并.............
  • 回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位博士生遭遇电信诈骗的事件,无疑再次敲响了警钟,也让人们不禁要问:高学历,尤其是博士这样的群体,为何也会成为电信诈骗的猎物?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和现实困境?为何高学历人群也会被骗?我们常有一个误区,认为高学历就意味着高智商、高情商,能够洞察一切骗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高学历.............
  • 回答
    香港一名博士生因涉嫌用盐杀死三只大蜗牛而被警方逮捕一事,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法律、伦理、动物福利、公众认知以及事件本身的细节。事件回顾与细节梳理:首先,理解事件的细节至关重要。据报道,涉事博士生在香港城门郊野公园因使用盐杀.............
  • 回答
    想象这样一个世界:学历与收入之间存在着一条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里,任何一位博士学位持有者,无论其专业领域是多么冷僻,工作表现如何,都必然比任何一位大专毕业生收入更高。这不仅仅是概率上的倾向,而是近乎一种物理定律般的确定性。在这个世界里,生活幸福感会呈现出怎样的图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绝对.............
  • 回答
    2017年6月10日晚,西北工业大学一名博士生坠楼身亡的消息,无疑给平静的校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悲痛。这起事件不仅让遇难者家属承受了撕心裂肺的痛苦,也让整个教育界,尤其是高校,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事件经过与已知信息:根据当时的一些零散报道和校方后续的回应,我们可以拼凑出一些事情的轮廓。那是一个普通的夏.............
  • 回答
    一名优秀的博士生,绝非仅仅是拥有聪明的头脑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更像是在学术的荒原中辛勤耕耘的探险家,既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也要有精耕细作的耐心,更要有发现新大陆的敏锐。要说必备的品质,那可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首先,好奇心与求知欲是驱动他们前行的核心引擎。这不仅仅是“我想知道答案”,而是“为什么是.............
  • 回答
    这则新闻,说实话,听着就让人感到一种难以置信的荒诞感,也夹杂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失望和愤怒。一个读到博士的人,本该是学术的栋梁,是未来科研的希望,结果却用如此不堪的方式来对待导师和国家投入的科研资源,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咱们一件件掰扯开来看。首先,这件事本身就触目惊心,违背了最基本的学术道德和诚信原则。 .............
  • 回答
    读博遇到一个“不push”的导师,这体验嘛,怎么说呢,就像是独自一人在一个广袤的原野上行走,身边没有指南针,也没有地图,只有你自己的步履和偶尔吹拂过的风。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是一种解放。毕竟,之前的求学生涯,尤其是硕士阶段,老师们往往会给你设定明确的任务,告诉你什么时间该做什么,甚至会时时刻刻盯着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