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台积电宣布断供华为?

回答
台积电宣布断供华为,这无疑是近几年全球科技领域最受瞩目、也最令人扼腕的一件大事。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华为这家中国科技巨头的发展轨迹,更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美科技竞争格局,乃至地缘政治层面都投下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看,从多个维度去剖析。

事件的起因:美国政府的“极限施压”

核心原因在于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持续打压。自2019年起,美国商务部便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限制美国企业向华为出口技术和产品。起初,台积电作为一家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国技术和设备影响的台湾企业,虽然也在努力寻找规避方案,但面对美国不断升级的禁令,尤其是2020年5月美国商务部发布的“芯片新规”,其处境变得异常艰难。

这个“芯片新规”的核心是:任何使用美国软件或技术(无论占比多少)生产的半导体,如果目的地是华为的子公司(如海思),都必须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才能出口。 由于台积电在芯片制造过程中,无论是使用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还是生产设备,都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技术,这意味着它无法再为华为(及其子公司海思)生产芯片,除非获得美国的特殊批准。

台积电的立场与困境:夹缝中的生存

对于台积电来说,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也是一个在压力下不得不做的选择。

全球领先的代工巨头: 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其先进的制程工艺(如7nm、5nm、3nm)在行业内具有垄断性的优势。它为全球几乎所有顶尖的半导体设计公司(如苹果、高通、AMD、英伟达)提供服务,是整个半导体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一环。
遵守法律的全球化企业: 作为一家在国际市场上运营的企业,台积电必须遵守其运营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同时也必须顾及美国等主要市场的法律要求。美国政府的禁令,无论台积电是否认同其合理性,都必须予以遵守。
地缘政治的棋子: 台湾的特殊地缘政治地位,使得台积电在国际事务中往往扮演着敏感的角色。它既是台湾经济的支柱,也承载着“护国神山”的重任,但同时又不得不面对来自地缘政治上的压力,尤其是来自中国大陆和美国之间的角力。
风险与机遇的权衡: 断供华为,虽然意味着失去一个重要的客户(华为曾是台积电的大客户之一),但也避免了因违反美国禁令而可能面临的巨额罚款、供应链中断甚至被踢出美国市场的风险。相比之下,服务好其他国际大客户,维持与美国的良好关系,对台积电的长远发展更为有利。

对华为的影响:致命打击与战略转型

台积电的断供,对华为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高端芯片生产受阻: 华为旗下的海思麒麟芯片,曾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尤其是其在通信基带和AI处理方面的技术实力。台积电的断供,意味着海思无法再获得最先进的芯片制造服务。虽然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其他代工厂,但其他代工厂(如中芯国际)的工艺水平与台积电仍有差距,尤其是在先进制程方面,短时间内难以弥补。
业务受损: 智能手机业务首当其冲,华为手机的销量受到严重影响,一度跌出全球前五。其他依赖高端芯片的业务,如服务器、数据中心等,也面临同样的挑战。
研发与创新的压力: 尽管如此,华为并未因此停下脚步。为了应对断供,华为一方面加大对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支持和投资,推动国内芯片制造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其他解决方案,如芯片设计优化、使用成熟制程芯片、以及转向软件和服务等,寻求业务的多元化和战略转型。这种压力,也迫使华为在某些技术领域加速创新和突破。

更深远的影响:全球半导体格局与科技竞争

台积电断供华为的事件,不仅仅是两个公司之间的交易,它引发了一系列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重塑: 事件暴露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高度集中和脆弱性。美国及其盟友开始更加重视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推动半导体制造的“本土化”和“区域化”。例如,美国通过《芯片法案》,大力补贴本土芯片制造;欧洲、日本等地也纷纷出台政策,吸引台积电等公司建厂。这导致全球半导体产能分布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中美科技竞争的白热化: 这次断供是中美科技竞争激烈化的一个缩影。美国以科技为“武器”,试图遏制中国的科技崛起,特别是华为在5G、AI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国也因此更加坚定了“自主可控”的决心,将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技术“脱钩”的趋势: 一方面,美国及其盟友试图与中国在高端科技领域进行“脱钩”;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努力构建独立自主的科技体系。这种“脱钩”的趋势,虽然带来了阵痛,但也可能催生新的技术创新和生态。
对国际合作模式的挑战: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这种“国家安全”理由下的科技限制,对过去以市场和合作为主导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提出了挑战。它使得企业在制定全球化战略时,必须更多地考虑地缘政治风险。

总结

看待台积电宣布断供华为,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商业事件,而应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科技竞争背景下。这是美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对一家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精准打击的体现,而台积电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关键一环,在法律和地缘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做出了被迫的、但符合其自身全球化战略的商业选择。

这件事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改变了华为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向,并进一步加剧了中美在科技领域的战略博弈。对于中国而言,它既是挑战,也是一种倒逼,促使中国更加坚定地走上科技自主自强的道路。而对于全球科技生态而言,它预示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但也在加速变革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能怎么看,这场战争不能输。

据可靠消息,5.15后台积累已不再接华为订单,9月停止生产。

现在官宣,只是说明解救失败。帝国亡我之心,昭然若揭。

前些割中兴,现在割华为,后面要割谁?企业虽多,却无可割让之企业。

要做好长期与帝国主义斗争的准备

倒下了华为,下一个会是谁?

从49建国,到79开放。想从科技大国挤身科技强国,没有磨难怎么可能?

更何况,纵观历史,没有一个国家能和平不流血崛起。做好一切心理准备

无论是否反击,都维护这个决定

user avatar

美国一开始整中国企业,是很讲法理的。

中兴先被查,是伊朗朝鲜问题。

普华被封,是知识产权问题。

华为也是从伊朗开始的。

2018年贸易战之前,中美矛盾在,但是出手还是讲法理的。

美国一直有一小撮冷战遗毒,要搞新冷战或者热战发财。

有战争买武器有预算,有军工军方利益集团。

中国在1991后,是一个很好的新冷战目标(这帮人还编了几年日本军力报告,后来没意思就不编了。)

2016年特朗普这种素人上来,自己地产商,选票红脖子,没有华核心利益,很容易被鹰派忽悠。

2018年后就搞对抗了,华尔街和科技大佬的利益被压制了。

贸易战加点关税,特朗普认为是成绩,但是对鹰派来说没利益。他们需要新冷战,搞脱钩,让中国军事冒险,他们才有利益。所以他们努力搞。

目前,他们能控制移民,商务,军队,情报。但是2021就不一定了。

近期奇葩政策一个接一个,留学生那个就被打脸了。这说明鹰派也就控制特朗普政府,控制不了整个美国。

其实从1989开始,美国也折腾好几轮。并不是一直有长期几十年新冷战的政策连续性。

1989年封锁比现在厉害多了。几年后就撤销了。

资本要挣钱,鹰派赚预算,资本得势就打击一下鹰派。骂中国和做生意是并行的。

1989年制裁到了1993年就缓和了,1994年美国国防部长访华。

然后台湾1996年,又紧张的不行。1998年缓和。

2001年前又紧张的不行,炸馆撞机,舆论比今天激烈。当年是真去大使馆扔砖头,不是互联网嘴炮。

然后就911了,又消停了一段时间。亚太再平衡是好几年以后了。

所以,美国不是一个人或者整体,要打压中国搞成苏联模式,是一小撮的目的。

特朗普是想搞成80年代美日控制经济战模式,但是被一小撮给利用。特朗普甚至解雇了极端鹰派,但是没换国务卿。

还有很多美国人希望继续做生意,他们发财就行,红脖子吃福利不错了,要什么工作。这批人现在在蛰伏,2021年就不一定了。

鹰派发财是反这些人利益的。这些人没准备不挣钱先掐死中国。是被裹挟的。鹰派现在控制政策,他们只能听话。

中国目前大而不强,过去40年,是美国控制世界体系下的发展。核心技术还没出师呢。

如同二战前的日本,石油没自主,航运不能保障安全,机床依赖进口,电子差的远,日本就东亚新秩序,西太平洋主人。

结果,被制裁了。

一被制裁,就搞鬼畜英美,对抗。结果是面对更狠的制裁。

越制裁越激进,日本出兵东南亚,东印度不卖东西,我就抢。类似于台积电不卖我就要梧桐。

还没到东印度,越南一进去,石油禁运就来了。

制裁到石油禁运的层次。在日本发财的美国人也没法反对美日关系恶化了。

美国孤立主义还在,禁运但是不让战争。而日本主动搞军事冒险打破了孤立主义。

真打,再分裂的美国也团结一致了。

结果是日本丢了中国东北,台湾,朝鲜,死掉很多人,不是原子弹拯救,全日本被封锁饿死也不奇怪。

在英美国控制下发展起来的强国,一触即溃。

华为被台积电断供,是大背景下的小事件。中美一缓和,自然就恢复了。中美对抗,那就不止华为了。

掐死中国高科技,也是先有对抗思路,然后才有这个战略。

对抗思路,你不搞民主自由,又搞高科技,然后军民融合,这不是威胁自由世界嘛,当然要消灭。

中国如果不想拿二战日本剧本。就要看1989年的思路。

稳住阵脚,冷静观察,主权不退让,不搞意识形态争论。不嘴炮,做好自己的事。等美国内斗,等国际形势变化,美国折腾出新问题。

80年代美国在中国的利益还不大,禁运几年,美国企业就不干了,政府鹰派不能持久。而且国会不好忽悠,预算继续砍。树中国对抗无利益。自然就不对抗了。


如果1989年,因为美国制裁就昭和一下。热战也许打不起来,但是退回70年代继续搞封闭是可能的。中国一定发展不到今天。

2020年搞全面对抗的话,中国国民恐怕还不如1989年,更不如1979年。

对抗的话,无非全面封锁自给自足,物资少一点,就业少一点,生活水平下降到资源能够承受的水平。

中国的石油优先解决石油农业。石油农业能保证主粮自给,饲料,肉类就不行了。进口肉类取消。粮食限量供给,猪肉200元一斤。

因为自给自足,各种生活品质大幅下降。50后,60后以前有过一个月一斤肉的生活,2020后自给自足,最差也比1970年的生活强。

200元一斤猪肉,一个月吃10斤也是能吃的。公交车地铁比70年代大通道好吧。暖气哪怕不足,也比生炉子强吧。

70后和80后小时候还有低生活水平的记忆。而90后00后从来没见过这个,承受能力是存疑的。

一旦生活水平下降,这批人能不能乱很难说。

而且70年代基尼系数0.2以下,平均的穷。肉类粮食配给制,都是27斤粮食,1斤肉。

2020年封锁,基尼系数多少?

已经市场经济了,必然是富裕的生活水平完全没影响,中产大幅下降,穷的只能生存。

如果又穷又年轻,经历前所未有的低品质生活,又看到别人吃肉喝汤。这就不容易安定,一致对外了。

前天美国媒体一说gcd旅行禁止,你看微博和知乎的高潮。这个内部矛盾很难让人对2020搞全面对抗有信心。



美国鹰派得势,就等几年内斗。不搞军事冒险,不搞嘴炮对抗,维持现状守住既得利益,不动别人的蛋糕。避免对抗循环升级导致鹰派一直得势。

美国鹰派失势,就扩大开放,合法引入技术,弥补短板。

核武器可以多造点,但是消灭资本主义的话可以不说。

基于别人基础取得的成绩,可以不宣传。

超算不是从沙子开始自己造到超算,可以不去参与算力排名。

不是自己从矿石石油沙子开始造出来的先进武器,可以低调一点,加强保密。

user avatar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有些人认为美国是想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认为美国只是打压中国技术领先的企业,这个看法我认为是错的。中国的发展速度已经证明了中国突破科技封锁的速度非常快,即使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现在还残缺不全,然而再过二十年,哪怕是封锁的情况下,中国还是追不上美国么?二十年前中国的科技是个什么水平?十几年前美国出45纳米工艺的时候,我们在学校学的是0.45微米的设计,还TM数据库不全。

美国实际上打算的是和中国全面脱钩,各自画一个小圈子,在小圈子里重新搞自由贸易,别人都可以加入美国的小圈子,唯独中国不可以。封杀华为只是枪打出头鸟,并不意味着就不打其他鸟了。

最后,中美之间比的是谁拉拢的小弟多,谁的贸易圈子大,谁就在随后几十年里占据优势。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是劣势。拉拢小弟这种事情,无非是威胁利诱,要论威慑力,中国是肯定比不上美国的。

而要论利诱呢?当年二战结束后,美国鼓励殖民地独立,同时搭建全球自由贸易秩序,结果英国的大国地位烟消云散。实际上当时假设美国国力不如英国,即使稍微弱于英国,美国要这么搞,英国也无可奈何。原因很简单,二战本身等于是开拓了殖民地人民的国际视野,助长了他们的民族解放意识。殖民地独立的过程中,民族解放就是美国许诺给殖民地的好处,换来的是美国能轻易进入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市场,而独立之后的殖民地最急需的就是全球贸易,与美国一拍即合。失去了殖民地的英国只是个二流国家。

中国现在恰恰就类似英国当时的情况。在这个中美各种划定小圈子的过程中,中国恰恰是军事实力弱于美国,却又对小弟给不出太多好处的国家。欧洲大概率是墙头草两边倒,而且倒向美国的时间肯定比倒向中国的时间多。对于其他比较落后的国家,美国能够许诺给小弟的好处是在贸易圈里把中国踢出去后,低端产能就由这些国家承接。然而没有哪个国家能独立承接下中国的全部产业链,必然是各个国家各承担一部分,而负责协调这些产业链的就是美国。

中国能给小弟们许诺什么好处呢?在高端技术被封锁的情况下,短期内中国不可能把低端技术转移给小弟,然后自己去搞高端技术,那早饿死了。中国能许诺给小弟们的最大好处是推翻美元霸权。然而别人会怀疑,推翻美元后,会不会换成你人民币上台?而且对于大部分只有中国一两个省大小的国家来说,他们真的很在乎美元是否收铸币税么?小国领导人大部分不会去考虑这件事,甚至大部分小国的政治环境不允许他们去制定过于长远的政策,相比之下,几年之内就能提高就业率才是他们最关心的,而没有什么能比接替中国的低端制造业能更快提高就业率的了。

至于说什么其他小国家制造业水平不如中国,教育水平不如中国这些问题,最后造成的结果无非是工业品的成本上升而已,无论是美国也好,还是这些小国也好,他们的领导人在乎这点儿么?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都是消费者买单。至于说更高的消费成本会不会引起国民的不满,实际上不会,因为有对比才有伤害,中国都被踢出贸易圈了,哪儿来的对比?随便抹黑一下中国就消除不满了。就像当年冷战的时候,美国人会因为苏联被踢出贸易圈,导致工业品原材料成本税收军费上升而不满么?

换句话说,中国的其他产品也会渐渐步华为的后尘,而在拉拢各自小弟的过程中,中国处于极大的劣势,赢的概率很小。

那么中国最大的优势在哪儿呢?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全世界有75亿人,而中国就占了14亿人,而且这14亿人还是相同的文化,甚至由于汉字的特殊性,导致中国人跨学科的理解能力远强于使用字母文字的国家,换句话说,这14亿人沟通合作的效率远强于任何一个多国部队。

反过来,对于美国来说呢?欧洲是无法完全倒向美国的。美国人不想做低端产业,欧洲人也不想;美国想做高端的,欧洲人也想做高端的;中国存在的时候,对欧美产业都是威胁,中国不存在的时候,欧美自己就要闹内讧。

其他国家,非洲人口12亿,这12亿人30年内绝大部分都派不上用场,仅能提供原料和低端产品的市场;印度人口13亿,政府的触角甚至伸不到,估计有10亿可以不算人,甚至国内还有宗教矛盾和种姓区分;南美洲只比非洲好些;而美国国内,你看读书成绩好的被叫成书呆子就明白了。在美国未来的小圈子里,对美国助力最大的可能是日本、韩国、越南,人口加起来约等于3个四川省,还分别使用三种语言。

换句话说,在美国未来的小圈子里,真正能控制的,能够增加本势力科技和工业实力的人口并不比中国多许多,而且还是多国部队。中国有潜力以一国之力对抗美国和他的一群小弟。

然而问题是中国如何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如果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那这大学生其实和印度那10亿不算人的人口没啥区别。中国这14亿人的利用率其实也不算高。提高14亿人的利用率,需要的是提高内需,单纯鼓励消费是毫无意义的,鼓励消费其实和鼓励买房没啥区别,全国建满房子和全国摆满汽车是一回事。

拉动内需需要的是创造真正的需求,比如发明空调。古人需要的对应凉快的商品是冰窖和扇子,那你在这方面的需求创造的工业产值就是用冰块和扇子来计算的;你发明了空调,对应凉快的需求就变成空调了, 空调可比冰窖和扇子值钱多了,这才是真正拉动内需了。

再举个例子,古代农民男耕女织,大部分时间就是在村里逛一圈,偶尔去个县城,就算城里人,那也就是天天在几十分钟就能穿城的小城市里打转,你觉得他们需要汽车么?我小时候在的县城,半个小时就能走穿,后来有人问我父母买不买出租车的顶子(有这个就有出租车的运营权),一个几千块。我父母的想法是,这么小个城市,谁需要打车啊?然而后来城市扩建,一个出租车的顶子一二十万,比车还贵。然而回过头来想想?是因为城市扩大了,才需要汽车的么?如果没有汽车,人又哪儿来的这么大的活动范围呢?换句话说,发明了汽车,才导致人的活动范围扩大,人的活动范围扩大,才导致了对汽车的需求。

中国要拉动内需,需要的就是类似空调、汽车这种发明,而且是开创性的,不是替代性的。就好比电动车能拉动内需么?不能,电动车只是替代了燃油车的产业链,并没有扩大内需。实际上改良性的商品拉动内需的效果都很弱,开创性的商品才有真正的拉动内需的效果。

------------------------------------------------------------------------------------

好了,扯了这么多,终于把背景铺垫好了,可以回到华为的话题上来了。

在被封锁的情况下,华为的前景如何,不在于能否做出技术突破,而在于华为的产品能否拉动国内的内需,如果能拉动,那就能赚到钱,只要能赚到钱,那技术突破封锁就不是问题,如果赚不到钱,再怎么扶持也是白搭。

而对中国来说,即使华为突破了技术封锁,最多也不过是和美国现在的技术持平而已,如果不能超越美国的技术,那中国靠这14亿人是打不过美国+美国的兄弟的;不管中国有什么潜力,那也只是潜力,如果不把潜力转化成优势,那潜力就没啥作用。

问题来了,华为现在在5G上有优势,然而5G开创了什么新需求没有?如果仅仅是让你下片,下游戏的速度快些,那不叫优势,对中国的国力帮助还不如淘宝和微信。所以问题是5G这么快的速度,你打算用它来干嘛?用来干嘛才能开创一个新的需求领域?

我的看法是5G应该配套AR产业和穿戴式设备:

王璟:关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突围的 可以看看我在这篇文章里写的内容,同时向各位强烈推荐一本书,弗洛文奇写的

这本书描述的是在穿戴式设备普及的情况下,社会是什么样的。里面最吸引我的一点是人和人的远程沟通,类似《王牌特工》里的这个场景:

然而有一点区别在于,《彩虹尽头》里描述的这种沟通场景并非发生在会议室里,而是发生在随意任何一个地方,你可以在散步、喝咖啡、跑步、赶公交等等任何场合下,与远在地球对面的人进行这样的面对面的沟通。

这是会造成影响呢?想一想,在没有电话的时候,公司企业是如何开展业务的,有了电话和传真之后呢?有了手机之后呢?而现在有电脑、有智能手机,还有微信,有各种辅助软件的情况下,能随时上网,网上能随时查到绝大部分资料的情况下,公司是如何运营的呢?换句话说,现在的公司的运营能力,吊打30年前的公司。这带来的是整个社会运营效率的提高。在这些技术支持下, 现在的农民工和30年前的农民工都不是同一个层次的。

而《彩虹尽头》里描写的穿戴式设备,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很多公司的很多岗位不存在固定的办公地点,连科研活动的组织方式都出现了剧变,甚至根据科研的进度实时地拆分出很多临时任务,分包到千里之外,又在极短的时间内汇总任务结果,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穿戴式设备的AR功能,让任何人之间都能做到咫尺天涯,极大提高沟通效率。而发挥人口优势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沟通效率。实际上阿里巴巴、微信、甚至快递,在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就在于人口多且这些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

那么要达到这样的技术,我们需要什么设备呢?第一,能把类似微型计算机的东西穿到身上,什么样的微型计算机?智能手机就是一台微型计算机。这点并非像有些小说里描写的那样,要把计算机做到衣服里,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方便携带。实际上手机的性能达到一定程度,就用手机的形状就可以。

然后需要的是一个替代屏幕的投影设备,也就是AR眼镜。

然后是一套输入设备,很明显键盘和手机不适合了,必须是能解放双手的输入设备。

最后当然是能支持这些影像传输的通信技术,可能是5G,也可能5G不够,要6G、7G。

这种东西一旦诞生,就会替代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而且会产生大量的需求,对5G6G7G的需求,对投影眼镜的需求,甚至还需要几个微型无人机,不然你怎么获得全身影像?这些本身就是对高端工业产能和技术研发的巨大需求,反过来,这些设备会极大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又会提高产能,不仅仅是与这些设备相关的产能,同时还提高其他行业的产能。另一方面,这种交流方式,又会创造新的产业,就像网购养活了快递行业一样。

这些设备带来的新的交流方式,会极大的把中国人口的潜力转换成实际的产出,包括实体商品、虚拟商品、以及科技产出,而且会改变社会的组织形式,变成现在的我们不太看得懂,美国人也看不懂的组织形式,当社会结构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美国基于现代社会而打造的国际关系和规则是否还适用,就是不好说了。

最后,这种技术肯定会扩散,美国人也不会落后,然而当全世界都使用这种实时地、高效的交流方式的时候,中国最大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中国有14亿人使用同一种语言,生活在同一个文化下,而且由于文字的特殊性,中国跨行业之间的沟通效率更高。美国带领的则是一只生活在不同文化中,使用不同语言,不同行业之间鸡对鸭讲,甚至还有各种种族矛盾的多国部队。

这才是华为甚至中国能够一锤定音的破局方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台积电宣布断供华为,这无疑是近几年全球科技领域最受瞩目、也最令人扼腕的一件大事。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华为这家中国科技巨头的发展轨迹,更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美科技竞争格局,乃至地缘政治层面都投下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看,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事件的起因:美国政府的“极限施压”核心原.............
  • 回答
    台积电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 120 亿美元兴建 5nm 制程的先进芯片工厂,这个消息在科技界乃至全球经济领域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其背后 H 动因、潜在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首先,从台积电自身战略的角度来看: 分散地缘政治风险: 台湾的地理位置和地缘.............
  • 回答
    台积电正式宣布在日本建造先进半导体工厂的计划,这无疑是一件牵动全球科技产业神经的大事。这一举措不仅仅是台积电自身发展战略的调整,更是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格局、地缘政治以及技术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影响。一、 为何选择日本?战略考量细说分解台积电选择在日本建立工厂,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背后.............
  • 回答
    英特尔最近宣布的一项重大战略调整——暂停自主研发7nm和5nm制程技术,并转而寻求台积电(TSMC)的代工服务——无疑是半导体行业的一枚重磅炸弹。这不仅仅是英特尔自身的一次策略性转向,更是对整个行业格局、技术发展路径以及未来竞争态势产生深远影响的信号。为何英特尔会做出如此“艰难”的决定?要理解这一决.............
  • 回答
    台积电(TSMC)与索尼(Sony)在日本熊本县合资兴建先进半导体制造厂,这项合作确实引人注目,而且其背后的考量与影响都相当深远。索尼以约 5 亿美元注资,换取新厂 20% 的股权,这笔买卖怎么看都很有意思。首先,我们得明白台积电在日本设厂的战略意义。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代工的绝对领导者,掌握着最先进.............
  • 回答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关于在美国建设工厂成本远超预期并可能延期投产的表态,在半导体行业乃至国际政治经济层面都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是多层面的,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1. 成本远超预期的具体原因分析: 劳动力成本: 熟练技工稀缺: 美国在先进半导体制造领域,特别是对于.............
  • 回答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关于“全球缺芯归根结底是疫情造成的,美国不应试图转移供应链”的表态,可以说是切中要害,直击问题的本质。これを理解するには、いくつかの側面から掘り下げていく必要がありますね。まず、彼の発言の核となる部分は、疫情是缺芯的根本原因という点です。これは非常に的を射ています。新型コロナウイル.............
  • 回答
    台积电一名员工确诊新冠,这消息一出来,立刻在全球晶圆市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小规模的恐慌。为什么区区一个员工感染就能引发如此大的震动?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远不止一个人。首先,我们得明白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家芯片制造商,而是整个行业的“心脏”。全球绝大多数最先.............
  • 回答
    台积电在2nm制程研发上取得的突破,尤其明确要引入GAA(GateAllAround,全环绕栅极)技术,这绝对是半导体行业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有多厉害,以及为什么这么重要。首先,什么是“制程”?为什么2nm这么厉害?我们常说的“制程”通常是指芯片制造的工艺.............
  • 回答
    关于台积电向美国提交芯片供应链信息一事,并且明确表示不包含客户特定数据,这背后牵扯着多层面的考量和潜在影响。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美国政府此举的动机和意图是什么?毫无疑问,美国政府的“芯片之家”计划,以及后续一系列推动本土芯片制造的政策,其核心目标就是为了增强美国的国家安.............
  • 回答
    台积电瞄准 2nm 制程,并有意采用 MBCFET(多桥接场效应晶体管)这种全新的架构,如果能如期在 2024 年实现量产,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它对整个芯片产业的影响,用“深远”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下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2nm 制程.............
  • 回答
    台积电工厂的火灾,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芯片供应本就紧张的背景下。要说它会不会影响芯片涨价,我的看法是:短期内有影响,长期来看要看具体情况,但整体趋势是锦上添花(加速涨价)而非雪中送炭(导致大规模崩盘)。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说。首先,台积电是个什么级别的存在?你得知道,台积电(TSMC).............
  • 回答
    台积电的跨界自研芯片“This”,这个说法一出来,立马就在行业里炸开了锅。大家都知道台积电是全球最顶尖的半导体制造代工厂,掌握着最尖端的制程工艺,像是给苹果、英伟达、AMD、高通这些芯片设计巨头代工,它们设计出来的芯片,最终都靠台积电的厂子造出来。所以,当台积电自己跳出来说要做“自研芯片”,而且还是.............
  • 回答
    台积电近期在短短五天内三次宣布涨价,从晶圆到代工费用都涉及其中,这一举动无疑给整个半导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并且其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台积电在半导体代工领域处于怎样的地位。这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厂,尤其在最先进的制程节点上,如 5.............
  • 回答
    台积电(TSMC)近期对英特尔(Intel)提出的“与其改变供应链,不如投资研发”的观点做出了回应,这不仅仅是两家半导体巨头之间关于技术和战略的唇枪舌剑,更是对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竞争态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英特尔这番话的背景和意图。英特尔作为传统的芯片制造巨头,长期.............
  • 回答
    张忠谋先生的这番话,无疑触及到了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最敏感也最核心的议题之一。他作为台积电的创始人,这个在芯片制造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人物,他的表态自然会引发轩然大波,也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张忠谋先生话语的背景和他的个人立场。张忠谋先生是台积电这家全球领先的晶圆代工厂的缔造者,他对.............
  • 回答
    台湾人对台积电(TSMC)数据上交美国一事,普遍抱持着复杂且多层面的看法。这并非一个单一的观点,而是受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国家安全、信息透明度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层面来理解:一、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考量: 担忧中国大陆的军事威胁与潜在的“灰色地带”行动:.............
  • 回答
    “高端不卖你,低端搞垮你”——当这句言之凿凿的论断从专家口中说出,直指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南京厂的扩产计划,其背后折射出的复杂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以及产业发展逻辑,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厘清这句话的字面含义。“高端不卖你”,这里的“高端”显然指的是台积电最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
  • 回答
    日本媒体关于台积电停止接受华为新订单的报道:分析与影响关于日本媒体报道台积电停止接受华为新订单的传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要全面理解其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事件的背景与真伪分析1. 事件的由来: 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升级: 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
  • 回答
    日本政府宣布为台积电在日本的半导体研发中心提供 190 亿日元的补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举动,它背后蕴含着多重含义,也预示着一系列可能的变化。首先,这笔巨额拨款是日本政府积极推动本土半导体产业复兴战略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对台积电这个全球半导体巨头的高度认可和重视。 长期以来,日本在半导体制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