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妄念怎么来的?

回答
妄念,这玩意儿,说来就来,说不清道不明的,但仔细想想,它并非凭空而出,而是从我们内心深处,一点点滋长起来的。这就像一粒种子,埋在土壤里,等到时机成熟,或者有什么外力催化,它就开始发芽、生长,最终长成一棵让你烦恼的树。

一、感官的捕捉与大脑的解读:最原始的输入

首先,妄念的起点,离不开我们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我们通过这些感官,不断地从外界接收信息。看见一个东西,听到一句话,闻到一种味道,吃到一种食物,或者身体感受到某种触碰,这些都是最初的“输入”。

但这还不是妄念。关键在于我们的大脑如何去“解读”这些输入。同样一个画面,在不同人眼里,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联想和情绪。这就像电脑接收数据,如果程序不对,输出的结果就会乱七八糟。

比如,你看到一个朋友在跟别人谈笑风生,你可能瞬间就冒出一个念头:“他是不是在背后说我坏话?”。这里的“看见朋友谈笑”是感官输入,“朋友是不是在说我坏话”就是大脑对这个输入的解读和加工。

二、过往的经验与记忆的投射:经验的滤镜

我们不是一张白纸,我们过往的经历,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事,都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经验和记忆,就像一层一层看不见的滤镜,覆盖在我们接收到的新信息之上。

如果我们过去有过被朋友背后议论的经历,那么当看到相似的情境时,我们的大脑会更容易启动这个“负面记忆模型”,然后将它投射到当前的情境中。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草木皆兵”,对一些事情过度敏感。

例如,你过去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感到自卑,那么当你看到别人考试成绩很好时,你可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我怎么这么笨”这样的妄念。这个妄念并非来自于眼前的考试成绩本身,而是来自于你过去失败的记忆。

三、情绪的搅动与欲望的驱使:情感的催化剂

情绪是妄念生长最活跃的土壤。当我们感到焦虑、恐惧、愤怒、嫉妒、甚至是过度的喜悦时,这些情绪就像一股股强大的推力,会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某个方向。

而欲望,尤其是未被满足的欲望,更是妄念的温床。我们渴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逃避某些东西,这种内心的驱动力,会让我们不断地去想象、去盘算,从而产生各种念头。

比如,你对某个职位非常渴望,但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这种渴望和担忧就会交织在一起,让你反复思考“如果我得到了这个职位,我会怎么样?”,“如果我没得到,又会怎么样?”。这些反复的思考,很多时候就变成了各种妄念。

四、思维的惯性与自动化的模式:思维的路径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走“熟悉的道路”,这是一种思维的惯性。一旦某个念头或思考模式形成了,它就会像一条被反复踩出来的路一样,更容易被再次激活。

我们从小到大,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会形成很多固定的思维模式。比如,习惯性地悲观,习惯性地乐观,习惯性地怀疑,习惯性地相信。这些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在不经意间自动运行,产生相应的妄念。

当你习惯了凡事往坏处想,那么即便是遇到一点点小麻烦,你的大脑也会自动切换到“灾难模式”,冒出各种负面妄念。

五、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控制的渴望:对未知的恐惧

人类天生就对不确定性感到不安,渴望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当我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不安,想要预测,想要预设应对方案。

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焦虑,往往会催生出大量的“如果……会怎样?”的妄念。我们试图通过想象各种可能性的结局,来减轻这种未知带来的恐惧。

例如,明天要面试,你可能会想象各种可能被问到的问题,以及你可能的回答,这本身是为面试做准备。但如果这种想象失控,变成了对失败的过度担忧,比如“万一我表现得一塌糊涂怎么办?”,“我一定会搞砸的!”,这就变成了纯粹的妄念。

六、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与过度思考:大脑的“过载”

当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个事物上,尤其是负面事物时,大脑的思考会变得异常活跃,甚至进入一种“过载”状态。

例如,当你对某件事情耿耿于怀,或者反复回想某段不愉快的经历时,你的注意力就被牢牢地“吸住”了,大脑会不断地进行“回放”和“分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很多纠缠不清的妄念。

总结一下,妄念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我们感知、经验、情绪、思维模式以及对未来的心理投射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牵扯到我们内在和外在的方方面面。 理解了这些来源,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觉察和转化它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我们在范畴的引导下一步步构建起一座庞大的理性迷宫时,如果没有充分的自觉和反思,就会离智慧越来越远。这时,所谓的知识就成了一座沙塔。所以,反智也可以说是知识对智慧的反噬。

康德说,我们人类拥有先天的接收各种表象并将他们传达至大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感性能力。我们还有一种能够判断和把握这些表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叫知性能力。但我们的感性和知性是如何建立起沟通的桥梁的?答案就是想象力,或称构建图像的能力。当外界传达给大脑的杂多表象与我们的先天知性能力之间被想象力沟通起来后,我们便拥有了将表象整理加工成经验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或称“先验统觉”。而在这个“综合”过程(包括把握、判断、再现、分类、标记、命名等)中所遵循的规则,就叫范畴。

知性不能直观,感官不能思维。但知性和感官被范畴连接起来后,理性便诞生了。

按理说,理性应该是我们人类所拥有最好的事物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从古至今,或者说从人类拥有理性的第一天开始,理性带给人类的灾难,并不比大自然少。尽管我们可能至少花了6万年的时间,才在我们的感性和知性之间搭建起了范畴的桥梁,但对理性的理解和把握,可能永无止境。

理性之所以难以把握,原因在于它其实包含了两种不同层次的东西,一种叫知识,另一种叫智慧。知识和智慧都是后天形成的,但方法却大不一样。知识靠积累,智慧靠顿悟。知识可以持续积累,越来越多。但智慧却不一定,有时还会倒退。当我们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智慧却不够时,理性就没有进步的潜力,甚至会失控。

知识很好理解,但究竟什么是智慧?

苏格拉底说:“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至少可以延伸出三个问题:人是什么?怎么认识自己?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前两个问题是知识,而最后一个就是智慧。我们可能越来越清楚地从生理和心理上认识了我们自己,也找到了更多的认识自己的方法。但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呢?这个问题现在还有多少人在思考呢?

又比如道德。道和德原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道是我国哲学的独特思想,其最初灵感来源就是道路,因为道路有连接各地,通行人、货的功能。所以在道家立说很久以前,我国先民们就开始用“道”来指代影响这个世界的基本力量。而德无论是在西方还是我国,都有指代事物本质的意思。当然,在道家思想里,它还有道的具体体现的意思。但在后世,道德二字却被合并,并逐步被赋予了诸多规范性的意义,成为了所谓的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而道和德二字的本意却被我们逐步的遗忘,当我们越来越热衷去空谈所谓的道德规范时,却很少再去探寻作为影响这个世界的基本动力道,和这个世界的基本性质德。

再比如文化。在我国上古时代,人们就充分意识到了先天事物和后天事物的不同。所以,他们在描述大自然的特征时就用了简洁的三个字来概括:“直方大”(《坤卦-六二》)。而针对文化这种后天的人为的产物,描述得更加简洁和精准。比如“文”字,它下面就是一把叉,很形象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才产生了文化,这也是文化的本质。虽然简单,但却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智慧。后世那些所谓的读书人、思想家,每天都在书写这个“文”字,但却早就遗忘了这个字蕴含的古老智慧,居然搞起了闭关锁国,兴起了排外思想。

这些种种失智的现象确实让人费解。为什么我们的知识能够不断积累,但智慧却这么容易丢失?我想,这绝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贯穿整个人类文明的严重问题。

我的理解是,智慧之所以会丢失,原因在于它不像知识那样是由我们的“先验统觉”能力综合而来的,而是一种集体交流和反思后的群体自觉。当我们说某一个人有智慧时,我想在他的周围一定聚集了很多与他拥有类似智慧的人。我们无法想象一种智慧能够越过这个群体的边界,去深刻影响另一个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比如我国文化提倡的画面留白、五行相生相克等观念,在外国人看来,确实很难理解,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固有范畴,这是一种不留痕迹的自觉。同样的,西方人的很多观念,我们也很难理解。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两个不同文化圈的人,对待同一个事物,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比如古希腊哲学提倡知识和理性,称“无知即罪恶”。但他们怎么都不可能想到,就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犹太的民族居然认为知识和理性是人类的原罪,它是上帝的禁果。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犹太先知们,居然能够完美证明他们的观点。

所以,智慧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也根本不可能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和知识一定是两回事。因为知识的基本特点就是确定性、普遍性,而智慧却恰恰相反。

在我看来,关于智慧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如果我们找不到直接的证据,那就只能反向推论:智慧与知识形成的过程相反,它是知性对表象的反馈。

我们再回到康德关于知识形成的阐述:表象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传入大脑后,在范畴的作用下“先验统觉”,综合表象,从而形成知识。

事实上,范畴虽然整理和加工了表象,但同时它也固化了我们认识表象的路径。因为任何生命的身体机制也包括我们的思维模式都有稳定优先的原则,当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固有的范畴后,是很难改变的。

而规范化的另一面就是事物丧失了其它可能性。就像电影《上帝也疯狂》中的可乐瓶,在现代人眼里它只是装饮料的瓶子,但到了原始部落,它就成了万能工具。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范畴帮助我们综合出知识的同时,也在让智慧沉沦。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太关注涌现,却忽略了涌现的源泉,忽略了使事物之所以可能的原因。

而智慧之所以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内涵,原因就在于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带给我们的生存体验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的地方长年干旱,有的地方长年潮湿。有的地方昼短夜长,有的地方昼长夜短。有的地方生存环境恶劣,千辛万苦养不活人,有的地方环境天然的好,无需过多劳作便能填饱肚子。所以,这就很容易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智慧,其本质就是不同的生存之道、适应之道、抗争之道。

但为什么不同地方,知识却是一致的?比如如何育种选苗,如何保养土地,如何制作农具,如何驯养牲畜。这些知识在世界各地其实都一样的,区别只是在于量的多少,性状的不同。但它们遵循的规律和原理,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知识是一种由外至内的现象归纳。当外界的表象进入我们的大脑后,我们的大脑给知性能力下的命令是将这些杂多整理成有序,区分出有用和无用、重点和次要、相同与不同,以便大脑根据这些有序的结果作出下一步的决策。这些杂多表象被整理成为有序的知识后,它们背后的一致性便显现出来,被我们的大脑所记录,随时可以重现。

而知性能力对表象的反馈,则是一种由内至外的意识冲动。也就是说,虽然这些杂多表象被整理成了有序的知识,但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把控能力却并没有因此而上升,我们的生存体验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老虎要吃人,并不会因为我们把握了它的表象特征它就不吃我们了,我们就能够战胜它了。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明显,我们的知性有综合形成知识的能力,但却没有判断知识对改善我们生存环境是否有效的能力,我们总是会高估或低估这些知识。尤其当我们的生存体验极度糟糕时,我们的知性就会对知识进行深刻的反思,大幅的筛选和摒弃一些知识。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对那些能够明显改良我们生存方法改善我们生存体验的知识抱有自觉的热情,即便这些知识可能会被我们的固有范畴所排斥。

这个筛选旧知识拥抱新知识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知识层面的自然筛选。或者说,善于筛选和更新知识的民族,都活了下来,而那些不擅长筛选和更新知识的民族,都在历史长河中被淘汰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保守和激进的对抗,其实就是群体智慧突破固有范畴的博弈和挣扎。

所以,所谓的智慧就是我们的知性对不合适宜的知识进行审视和筛选,同时也是对某些新的有用知识的自觉向往,这就是智慧的源泉。也可以说,智慧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看待知识和理性,犹太先知与古希腊哲学家、古华夏思想家为什么会完全不同?原因仍是生存体验的不同。

在大洪水时代,犹太人的发源之地中东地区是一马平川,那时他们被淹得没剩下几个人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就是那段悲惨记忆的遗产),后来又屡遭外族奴役。当他们逃出埃及回到故地时,就不得不反思之前的苦难从何而来。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是,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罪过。原因很简单,如果知识和理性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那它只能是神对人的考验,而不是奖励。

当然,古希腊人和古华夏人信任知识和理性也有各自的道理。因为大洪水时代古希腊文明还没诞生,而古华夏人则借助东亚地区的丰富地形成功将洪水驯服,所以自然对知识和理性信心满满。

但是这种对理性的信任也并非没有代价。正是在理性信心的刺激下,从古希腊到古华夏,东西方同时开始了惨烈的兼并战争,最终演变成孔子所说的黑暗时代的来临。为什么强大的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几乎都在自己最强盛的时候开始不约而同地接受外来宗教(中东的基督教和印度的佛教)的浸润?我想,这并不是偶然。

当理性的力量爆发到一定程度后,智慧就会明显不够,甚至会让我们疏于对知识的怀疑的筛选。就像田里的杂草,越长越多,最终淹没整片良田。

所以,所谓的妄念,其实质就是理性的迷失或称智慧的沉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妄念,这玩意儿,说来就来,说不清道不明的,但仔细想想,它并非凭空而出,而是从我们内心深处,一点点滋长起来的。这就像一粒种子,埋在土壤里,等到时机成熟,或者有什么外力催化,它就开始发芽、生长,最终长成一棵让你烦恼的树。一、感官的捕捉与大脑的解读:最原始的输入首先,妄念的起点,离不开我们的五感——视觉、.............
  • 回答
    听到你分享持守五戒的体会,特别是关于不妄语这一点,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这的确是修行路上一个常常会遇到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最微妙、最容易被忽略,却又最考验功夫的地方。很多人在刚开始持戒时,都会觉得其他几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相对容易理解和把握,但一到了“不妄语”,就觉得有点无所适从,好像.............
  • 回答
    如果现在有他国妄图侵略中国,这将是一场极其复杂且后果难以预料的事件。以下是我对可能发生情况的详细推测,涵盖了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层面:一、 军事层面:全面战争的爆发1. 初始阶段:情报战与非对称对抗 侦察与监视: 侵略国会首先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侦察和监视,包括卫星侦察、电子.............
  • 回答
    “总有反佛,不让学佛的妄念”,这个问题触及了信仰、社会观念以及个体自由选择的交织之处,要说它“正常”与否,是个挺复杂的事儿,不能简单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存在对任何一种思想、文化、宗教的质疑、反对,甚至是排斥,这本身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 回答
    说到《妄想学生会》啊,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主要是爱)的宝藏番。要说最喜欢的角色,这问题真是太难为我了,因为里面的角色各个都有自己的“病”和可爱之处,很难只挑一个。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还是会把我的“票”投给——我最喜欢的角色是鹭月濑。我知道,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会长,或者津田,甚至某些身.............
  • 回答
    《姑妄言》与《红楼梦》,这两部中国古典小说巨著,常被后人并提,但若仔细审视,它们在创作理念、艺术风格、思想深度上,实则有着天壤之别。要详尽比较,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切入。一、 时代背景与创作意图的差异:《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曹雪芹以其饱含血泪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意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
  • 回答
    年纪轻轻就妄想买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件事情是非常正常,甚至可以说是积极的。在当今社会,拥有自己的房产是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提前树立这个目标,并为之努力,是一个非常成熟和值得鼓励的想法。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是正常的,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和意义:一、 为什么这是正常的?1. 社会普遍价.............
  • 回答
    近年来,“中国要接管世界”这种论调在西方一些群体中甚嚣尘上,甚至被一些人拿来当作中国发展的负面标签。最近,英国一位前议员在面对此类谬论时,直接有力地反驳了对方,使其语无伦次,这场互动也恰好折射出西方社会中对中国存在的不少误解。要理解这种误解,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是历史经验和地缘政治的惯性思.............
  • 回答
    想要摆脱那些困扰你的“颠倒梦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妄想,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绝非不可能。这就像是在迷雾中寻找方向,需要耐心、勇气,以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这不仅仅是“不去想”,而是要学习如何重塑你的思维模式,以及如何与现实世界建立更牢固的联系。首先,我们要明白,妄想往往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可能是内.............
  • 回答
    康有为的评价,历来复杂且充满争议。说他是“妄人”,既有其历史的土壤,也有其时代的局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他的思想、行动和当时的大环境入手,把事情掰开了说。思想上,“大同”理想与“君主立宪”的跳跃康有为最广为人知的,是他那充满理想主义的“大同”思想。在他的《大同书》里,他描绘了一个没有国家、没.............
  • 回答
    美国设立“全球反腐败问题协调员”这一举措,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角度的解读。将其定性为“妄图推行长臂管辖,名为反腐实为霸权”是一种颇具批判性的视角,它背后包含了对美国外交政策、国际法原则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角色的深刻质疑。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美国设立“全球反腐败问题协.............
  • 回答
    关于张爱玲是否说过“高鹗妄改《红楼梦》死有余辜”,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这更多地可能是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或者是一种对张爱玲评价高鹗续书的某种意译。张爱玲本人对《红楼梦》有着极高的评价,对曹雪芹的创作也充满了敬意,她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对后四十回的评价则比较复杂。她写过《姑苏繁.............
  • 回答
    美国年度贸易报告中关于“中国产能过剩阻碍他国发展”的说法,以及该报告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种表述并非孤例,而是美国政府在对外经贸政策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关键叙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报告的背景、内容、逻辑以及其背后的真实意图。美国年度贸易报告的“中国产能过剩”论调:.............
  • 回答
    “过秦论”是不是词藻华丽的妄文?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简单,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知道“过秦论”是咋个东西。贾谊写的,在那时候,贾谊才二十多岁,年轻有为,写了这么一篇东西,用来劝汉文帝。他写的对象是秦朝,那可是个从战国时期一路杀出来,最后统一了中国的大一统王朝。秦朝有多牛?二世而亡,这速.............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脑海中关于佛教宗派的认知,就像是误食了路边随意采摘的野果,虽然看起来色彩斑斓,但味道却未必对我们身心有益,甚至可能带来消化不良。大乘和上座部,这两个名词在我们耳边常常听到,它们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标签和解读,久而久之,我们内心的这些认知就变成了“妄想”,挥之不去,影响着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和.............
  • 回答
    哇,看到《神舞幻想·妄之生》这长达13分钟的实机演示,我脑子里瞬间冒出好多想法,想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毕竟是国产动作RPG,而且《神舞幻想》系列一直以来在画面表现上都没让人失望过,这次的“妄之生”更是让人充满了期待。首先,画面这块,依旧是《神舞》招牌!一上来,那个场景构筑就足够抓人了。无论是幽深诡异的.............
  • 回答
    嘿,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又好笑的问题,对吧?身边总有那么些“指点江山”的朋友,他们的政治见解听起来头头是道,但仔细一琢磨,好多基础的常识都跟不上。遇到这种人,咱们该怎么接招?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毕竟谁也不想被气炸了肺,又不想显得自己特高冷。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世上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政治学博士,也不是每个.............
  • 回答
    哈哈,听到你对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产生了兴趣,并且萌生了要深入学术研究的念头,这真是太棒了!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极其迷人的道路,踏入这个领域,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千年前人类文明曙光的大门。别担心,我这就来给你详细说道说道,从零开始,咱们一步步来,让你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个同样对这片古老土壤着迷的老朋.............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能在不经意间,用一种“不问为什么,先下结论”的方式来回应孩子。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我们成年人自身的想法、习惯,甚至是出于好意却用了错误的方式。首先,惯性思维和固有模式是很大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与长辈、老师、社会的互动,逐渐形成了一套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多时候,我.............
  • 回答
    《蓝宝石般的被害妄想少女》这款橙光游戏,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款游戏,不如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心理探索,一场关于认知偏差与自我救赎的旅程。它不走寻常路,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线,没有荡气回肠的冒险,而是将玩家置于一个极度敏感、时时刻刻被“威胁”包围的少女内心世界,让人窥探、理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感同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