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教育贵,是因为政府不作为吗?

回答
美国教育的“贵”,是一个复杂到不能简单归结为“政府不作为”的问题。这背后牵扯着经济、社会、历史以及教育体制本身的运作机制。如果仅仅把原因推到政府不作为上,那就太简化了,也忽略了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咱们得承认,美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四年制大学,学费确实不菲,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很多人留学美国,或者在美国读大学,都会面临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但这个“贵”,究竟从何而来?

1. 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与“品牌溢价”: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非常多元化,既有公立大学,也有私立大学。私立大学往往依靠学费和捐赠来运作,而公立大学虽然有政府补贴,但近年来越来越依赖学费收入。

为什么私立大学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高度市场化的。学校之间为了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和师资,会投入大量资源在校园建设、科研设备、学生服务(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上。这种竞争促使大学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投入最终都会体现在学费上。

更关键的是,“品牌效应”。一些顶尖大学,比如常春藤盟校,拥有悠久的历史、卓越的学术声誉和强大的校友网络。这些无形资产为它们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溢价”。学生愿意支付更高的学费,不仅仅是为了接受教育,更是为了获得一个名校的文凭,这张文凭背后代表着更好的职业前景、更广阔的人脉和更高的社会认可度。这就有点像奢侈品,你买的不只是产品本身,更是品牌带来的价值感。

2. 政府的角色:补贴减少,贷款先行?

说政府不作为,可能指的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或者对学费的管控不够有力。

在过去,尤其是在二战后,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比较大的,旨在培养更多人才,支持经济发展。公立大学也因此享受了相当多的州政府补贴,学费相对较低。

然而,近几十年来,许多州政府在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增长缓慢,甚至有所削减。这导致公立大学越来越依赖学费收入来维持运营。政府的补贴减少,意味着学校需要从其他地方“创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学费。

另一方面,政府却大力发展学生贷款体系。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政府提供了各种学生贷款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眼前学费支付的问题,但同时也可能助长了大学提高学费的冲动。因为学生有贷款可以支付,学校就不太担心因为学费太高而招不到学生。结果就是,学费越涨越高,学生背负的债务也越来沉重。

所以,如果说“政府不作为”,那可能体现在“不作为”于降低学费,或者“不作为”于有效控制学费上涨的速度,而更多的是“作为”于提供贷款,让学生能够支付得起更高的学费。这是一种变相的激励学费上涨的机制。

3. 大学管理成本的攀升:

除了直接的教学和科研投入,现代大学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这包括:

行政管理人员的增加: 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行政人员的数量和薪资水平都在上升。
学生服务的完善: 为了提升学生体验和就业竞争力,大学投入了更多资源在学生咨询、职业发展、住宿、餐饮等方方面面。
科研设备的更新: 科研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需要持续的投入和维护。
校园设施的现代化: 很多大学都在不断翻新和扩建校园设施,以吸引学生和教职员工。

这些看似“附加”的服务和设施,实际上已经成为现代大学吸引生源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成本最终也会转嫁到学费上。

4. 通货膨胀与教育成本的特殊性:

当然,通货膨胀是普遍存在的,教育成本也受到其影响。但有研究表明,教育领域的成本增长速度往往快于整体通胀率。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与教育的“服务密集型”特性有关,例如教师的薪资、小班教学等,这些都难以通过技术进步大幅度降低成本。

5. 需求大于供给:

特别是对于那些顶尖的、声誉卓著的大学,它们收到的申请数量远远超过了能够录取的名额。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也给了大学提价的空间。当如此多优秀的申请者都渴望进入这些学校时,学校自然有底气收取更高的学费。

所以,美国教育之所以“贵”,不是因为政府完全不作为,而是政府的角色、市场的运作、大学自身的管理和定位,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府确实在学生贷款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学费支付的压力,但也可能间接导致了学费的上涨。而许多人认为政府应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比如增加对公立大学的投入以降低学费,或者更有效地监管私立大学的学费增长,这些方面的“不作为”确实是存在的,也是引起广泛讨论和批评的焦点。

简单地说,政府并非完全缺位,而是其政策和投入的方向,以及对市场力量的管控力度,都未能有效地遏制教育成本的上涨,反而可能在某些方面成为了助推因素。这是一个需要政府、大学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方”,即便特指欧美日发达国家,也不能一概而论,说XX国教育贵或是便宜。因为国家里面有阶级,阶级还有不同的目标,对教育的感受当然各不相同。

在这些国家,如果你不企图改变下一代的阶级地位,那么无论是对于穷人还是富人来说,教育都不贵——穷人上公立教育很便宜,富人不差私校的钱。但唯独中产阶级,如果希望孩子保持自己的相对地位,教育压力很大,因为他们在意识上加入了资产阶级的尾部,身体还停在无产阶级的前排。希望自己的下一代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逼近资产阶级生活,当然要多花一点培训费。这一点其实不用看西方,中国也一样:

无论教育怎么改革,你的“中产阶级”意识和“下一代不能比我差”的目标一定会带来沉重的教育压力。如果你把教育方面所有的压力都归结为政策错误,我担心在政策调整后,这个社会还是离你的预期太远,还请尽早调整心态。

至于想让下一代改变阶级的穷人……根本不用考虑的东西,有什么贵不贵呢?法国宣称一下自己偏左翼,你就觉得那不是资产阶级国家了?

以阅读为例,经合发组织所有成员国都存在严重问题,最贫困儿童与平均水平相比,至少存在三年的差距。法国也因其严重的不平等而遭到点名批评。

本文到此为止,不说其他国家也不谈国内。要问为啥这么短,没错,我就是例行来鄙视 @孙绿 局长的。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深究一下欧美各国教育在战后的变化和结果。

首先看看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大陆教育福利体制。

以法国为例,除了高等商业学院外,占绝对多数的公立大学,是免费面向世界所有国家学生的。

乍一看,法国的教育制度似乎能够解决不少学生在金钱上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学习、按时毕业。

……对于执教者,公立大学好比计划经济下的工厂,政府拨发的教育经费好似计划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的预算,而最后产出的教学成果(教师共同参与并获得)是产品。

……国内的私立大学,分为两类,其一是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长期发展潜力的,例如南科大。但最后难逃被收编入正规军的命运。道理很简单,在产权制度私有的大学里,《马原》《毛概》等课程推广不力,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无从谈起。

你乐意吹嘘南科大等私立大学是你的自由,炫耀一下自己知道法国有左翼也是你的权利,不要上来就把法国写成理想化、加强版的70年代苏联好不好?回答的背景底色是立场,细节对比是方法,立场错了,临时摘抄来的文字越多越反动,甚至也换不来几个赞。

其他怼孙局长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