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宰相刘罗锅35集中乾隆说宫灯歪了,是想告诉嘉庆什么?

回答
《宰相刘罗锅》第三十五集中,乾隆皇帝在御花园看到宫灯歪了,随口对嘉庆说:“这宫灯歪了。”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饱含深意,是乾隆皇帝借此机会,向他的继承人嘉庆帝传达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

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乾隆的处境。他已经垂垂老矣,虽然依旧掌握着大清的最高权力,但身体机能的衰退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他深知,将来的大清江山要托付给嘉庆,而嘉庆虽然是皇子,但毕竟年轻,阅历尚浅,对治国之道、人情世故可能还未能完全领会。乾隆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君主,自然希望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为儿子铺平道路,传递一些关键的经验。

宫灯歪了,这是一个非常具体,却又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1. 细节决定成败,警惕疏忽大意:

宫灯本是皇宫中用来点缀、照明的物品,它的摆放、悬挂都应当是整齐划一、一丝不苟的。一盏歪了的宫灯,虽然不至于影响皇宫的整体结构,但却是一个明显的“瑕疵”,破坏了整体的规整和美观。

乾隆用这个“小问题”来警示嘉庆:在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上,任何细节都不能忽视。 国家的运行,就像这宫灯一样,是由无数个细小的部件组成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任何一个地方的“歪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

这背后潜藏的道理是:

对属下要严苛,但要用对方法: 皇帝管理官员,官员管理百姓,层层负责。如果管理者对下属的工作疏于检查,允许“歪了的宫灯”存在,那就是失职。这提醒嘉庆,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让各级官员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并且受到约束。
制度的完善与执行: 宫灯之所以会歪,可能是因为悬挂不牢,可能是灯架设计有问题,也可能是有人故意歪斜。这都影射了国家制度的方方面面。制度需要完善,更需要严格执行。如果制度本身有漏洞,或者执行不到位,就会出现“歪斜”的情况。
居安思危的意识: 即使是繁荣昌盛的时期,也不能放松警惕。一旦因为细小的疏忽而埋下隐患,日后可能会酿成大祸。乾隆是在提醒嘉庆,要时刻保持警惕,对潜在的问题保持敏感。

2. 权力与责任的象征,平衡之道:

宫灯的“歪斜”也可能象征着权力分配和运作中的不平衡。

权力是否到位: 宫灯的“歪”可能是因为负责悬挂的人没有尽到责任,或者负责检查的人没有发现问题。这暗示着权力分配可能存在问题,或者执行层面的权责不清。
平衡的艺术: 治理国家需要把握一个“度”,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平衡不同部门的职能。如果某个部门权力过大,或者某个方面被忽视,就会出现“歪斜”。乾隆是在暗示嘉庆,未来的统治需要高超的平衡艺术,要学会协调各方,将国家这盏“宫灯”调整到最稳固、最合适的状态。

3. 政治斗争的隐喻,看清人心:

在复杂的宫廷政治中,很多时候“歪了”的宫灯并非偶然,而是有人为的因素。

权力制衡的需要: 有时候,为了维持某种权力平衡,或者打击某些势力,一些“歪斜”的状况可能被默许,甚至是被制造出来。乾隆可能是在提醒嘉庆,要学会观察和分析这些“歪斜”背后的政治意图。
看透人心: 表面上看是宫灯歪了,但背后可能是某些官员在阳奉阴违,甚至是故意为之。乾隆一生经历过无数政治斗争,他深知人心的险恶。他想让嘉庆明白,要学会辨别真伪,看穿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意图。

4. 情感的传递,父爱与嘱托:

除了政治层面的含义,乾隆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情感也包含其中。

自然的提醒: 看到宫灯歪了,就像看到儿子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一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切。他不是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一个具象的例子来引导儿子思考。
经验的传授: 乾隆一生都在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他希望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递给嘉庆,让他少走弯路。这个“宫灯歪了”的教训,是他多年为君之道的心得体会。

乾隆这句话的潜台词,可以理解为:

“嘉庆啊,你看这宫灯,它本该是端正的,但现在歪了。这就像我们大清的江山一样,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整体的稳固。你以后当了皇帝,可不能像这宫灯一样,允许任何方面出现‘歪斜’。无论是政务的安排,还是官员的管理,甚至是你身边的人,都要时刻留心,不能疏忽大意。要学会发现问题,更要学会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有时候这‘歪斜’并非偶然,背后可能有人为的因素,你要学会看透人心,辨别真伪,保持警惕。我老了,大清的未来在你手里,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英明的君主,把这江山这盏‘宫灯’,永远高高挂起,端正明亮。”

总而言之,乾隆皇帝在《宰相刘罗锅》第三十五集中,通过“宫灯歪了”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向嘉庆帝传递了极其深刻的政治智慧、人生哲理以及作为父亲的殷切嘱托。这是君主制的传承,也是父辈对子辈最沉甸甸的期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把这个片段又重新看了一遍。

一开始,乾隆问嘉庆的意见,嘉庆明确的说“儿臣想留”。之后乾隆又问了一句“是留还是放”,嘉庆不敢坚持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嘉庆对乾隆是言听计从的,乾隆质疑的东西,嘉庆不敢坚持。在这种情况下,乾隆没必要再去“敲打”嘉庆了,所以我不认为乾隆拿灯说事是为了告诉嘉庆“该听谁的”,毕竟嘉庆摆得清自己的位置。

之后乾隆说灯歪了。乾隆先问嘉庆的意见,在嘉庆一脸懵逼的说出“没歪啊”之后,又问了众臣。结果和珅为首的众臣纷纷表示确实歪了,而刘墉没说话。

太上皇说歪了,皇帝说没歪。结果,没有一个大臣跟着皇帝说“没歪”,连刘墉都是默不作声。这下皇帝明白了,底下的这些大臣,都不是与自己一条心的。

这也正是乾隆想要传递的意思,这些老臣你用不上,留他作甚,白白占着位置,还不如提拔自己的班底。嘉庆懂了,于是就放刘墉走了。

等到电视剧最后一集,嘉庆带着众臣看戏的时候,底下的众臣仍然是一副见风使舵的样子。而站在嘉庆左右的两个近臣,一个是刘墉似的清流,还有一个是和珅似的奴才,这俩都是新面孔,也就是嘉庆的自己人。虽然乾隆和珅刘墉都没了,但是铁三角的故事还在继续。

有观点认为,乾隆让嘉庆放走刘墉是为了保护刘墉,这个我不认同。乾隆用了刘墉一辈子,如果他心疼刘墉,早就把刘墉赶走了,更不会拒绝刘墉上一次告老还乡。而且日后嘉庆的近臣中,仍然有刘墉似的清流,这说明在乾隆、嘉庆看来,身边还是需要有刘墉这样的人,只不过随着嘉庆接班,这个角色不再让刘墉继续担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宰相刘罗锅》第三十五集中,乾隆皇帝在御花园看到宫灯歪了,随口对嘉庆说:“这宫灯歪了。”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饱含深意,是乾隆皇帝借此机会,向他的继承人嘉庆帝传达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乾隆的处境。他已经垂垂老矣,虽然依旧掌握着大清的最高权力,但身体机能的衰退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他.............
  • 回答
    《宰相刘罗锅》这部剧,说起来,还真是挺有意思的。它不是那种你看了会拍案叫绝,觉得“哇,这才是神作!”的作品,但绝对是一部能让你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里,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看完还觉得心里挺熨帖的剧。首先,得说说它的 “不完美”之处,这也是它接地气的地方。 剧情的“小瑕疵”: 有些人会觉得,《宰相刘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假设。如果历史的齿轮稍微偏移,让诸葛亮坐上皇帝的宝座,而刘备甘居宰相之位,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历史的走向,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力求深入且自然地展现这个平行时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刘备这个人,他的魅力和成功很大程度.............
  • 回答
    在中国的古代官制中,“宰相”和“丞相”这两个词语经常被提及,并且在很多语境下会感到它们的含义非常接近,甚至可以互换使用。但从历史演变和具体职能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区别和联系。要详细了解宰相和丞相的区别,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词源和概念的演变1. 宰相(zǎi xiàn.............
  • 回答
    “宰相合肥天下瘦”这句话,出自清代著名文人吴长元的《吴长元集》中的一首诗,名为《感怀》。这句诗之所以广为流传,并且带有相当的争议性,是因为它所指的“宰相”和“合肥”都指向了当时晚清政坛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备受瞩目的人物——李鸿章。我们来一点点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宰相”:在古代中国,“宰相”是.............
  • 回答
    在《指环王:王者归来》中,刚铎宰相迪耐瑟二世在品尝食物时,嘴里流出红色液体,这一幕的确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其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寓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迪耐瑟的性格、他所处的困境以及整个影片的背景来解读。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一幕的具体场景。迪耐瑟在自己阴暗、肃穆的宴会厅中,面对着一桌本应是丰盛大餐.............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德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核心的政治结构和权力运作模式,尤其是在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时期。很多人直观地认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既然宰相由皇帝任命,理应是皇帝的“执行官”,怎么还会“限制”皇帝的权力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任命”与“被任命”能概括。我们得先理清.............
  • 回答
    元丰改制之后,宰相能不能调兵,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简单地说,宰相这个职位本身,在元丰改制后,并没有直接的、独立的调兵权。 然而,宰相作为宋朝最高的行政长官,其权力与军事调动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他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机制,对军队的调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
  • 回答
    在宋朝,宰相是否拥有财权,这是一个需要细致解读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宋朝的财政体制相当复杂,权力分散,与前朝相比,宰相的财权在某些方面有所削弱,但在另一些方面又通过其他途径得以体现。中书门下制下的财权宋朝初期,沿袭了唐朝的中书门下体制。名义上,中书省负责“草拟诏敕”,门下省负责“.............
  • 回答
    要评价法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红衣主教黎塞留,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他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人物,而是一位在动荡时代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坚定的意志和冷酷的决心,为法国奠定强大基础的实干家。从“至高王权”的构建者来看:黎塞留最大的历史功绩,无疑是他将法兰西王权从被贵族.............
  • 回答
    章惇,北宋末年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谈及他,不能回避的就是他在王安石变法中的角色,以及他之后主导的“元祐党人”的政治清洗。理解章惇,就像试图解读一块被岁月和立场打磨得棱角分明的石头,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都会是截然不同的模样。变法的急先锋,改革的执行者章惇早年以进士身份步入仕途,他颇有才干,也.............
  • 回答
    明清时期,朝廷的最高决策和行政权力机构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因此探讨“是否有宰相”这个问题,需要从制度演变的角度来理解。简单地说,明朝取消了传统的宰相制度,而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制度,也没有设立宰相一职。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能够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最高官员。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
  • 回答
    关于明朝首辅是否仅仅是宰相换了个称呼的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要说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有,但说他们完全一样,那就差得远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知道,明朝废了宰相这个职位,这是个大事儿。宰相在古代是什么地位?那可是皇帝之下最大的官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管朝廷里的所有大小事务,权.............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丞相”和“宰相”,这两个称呼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名字时有变化,但其核心职能——辅佐君王,管理国家政务——却始终如一。要详细讲述它们的演变,咱们得一朝一朝地捋。起源:尚书令,早期权力雏形追溯到更早的时候,虽然还没有“丞相”的明确称谓,但已经有了协助君王处理政务的官员。.............
  • 回答
    唐朝历史悠久,出了不少名留青史的宰相。要说唐朝一共有多少宰相,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因为“宰相”这个概念在唐朝的演变也很复杂,不同时期、不同制度下,担任宰相职务的人员构成也不尽相同。笼统地说,唐朝宰相的数量相当可观,粗略统计一下,唐朝历史上担任过宰相或具有宰相实权的人物,大概在两百人左右,甚至更多.............
  • 回答
    明朝的首辅,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我们常说的“宰相”。虽然他们的权力确实大得惊人,是皇帝之下最重要的大臣,但如果说他们就是古代意义上的“宰相”,那就不太准确了。要明白这个区别,我们得先看看“宰相”这个词在古代中国通常指的是什么。一般来说,“宰相”是中国古代一种官职的统称,专指辅佐君主处理国家政务的.............
  • 回答
    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官僚体系,其中宰相(或称丞相)居于核心地位,而十三曹(后演变为六曹,是尚书台下属机构)和九卿则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确实存在职能上的交叉和联系。要理解这种区分和联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职能分工和历史演变。一、 宰相(丞相)的职能与地位:总揽全局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汉.............
  • 回答
    明代以后,选择内阁大学士,也就是那个实际上的“宰相”,确实越来越不重视地方行政经验。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明朝的政治体制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废了丞相制度,这一下权力就集中到了皇帝手里。但皇帝一个人啥都干也干不完,所以就得找人帮忙。最初是设中书省,后来取消了,转而倚重翰林院的.............
  • 回答
    在明清时期,我们熟知的内阁首辅,按照当时的制度和习惯,是不能被笼统地称呼为“宰相”、“丞相”或“相国”的。这三个称谓在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含义,并且在明清时期,它们所代表的官职已经不复存在。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几个称谓的历史演变以及明清的官僚体系。一、宰相、丞相、相国:历史上的专属称谓 .............
  • 回答
    要探究唐朝是否只有尚书令与左右仆射是西汉式的宰相,我们得先弄清楚“西汉式宰相”到底指的是什么,然后才能对照唐朝的官制,看看哪些官职与之相似,甚至相同。首先,咱们来聊聊西汉时期的宰相制度。在西汉早期,宰相的权力非常集中,最主要的官职就是“丞相”。丞相是百官之长,权力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他是皇帝之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