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首辅真的只是宰相换了一个称呼么?

回答
关于明朝首辅是否仅仅是宰相换了个称呼的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要说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有,但说他们完全一样,那就差得远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知道,明朝废了宰相这个职位,这是个大事儿。宰相在古代是什么地位?那可是皇帝之下最大的官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管朝廷里的所有大小事务,权力那是相当大的。像唐朝的丞相,宋朝的宰相,那都是一人之下,事必躬亲,朝廷大政方针都要经过他们手。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因为觉得宰相权力太大,容易尾大不掉,威胁皇权,就把宰相制度给彻底取消了。这意味着,从皇帝往下,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定的“宰相”这个职位了。

那首辅又是怎么来的呢?咱们得从内阁说起。

朱元璋废了宰相之后,觉得皇帝一个人批阅奏章、处理政务,實在是忙不过来,于是就设立了“翰林院”的官员来给皇帝草拟诏令,也就是帮皇帝写东西。一开始这帮人叫“内阁大学士”。他们虽然名字里有“大学士”,但一开始并不算核心决策层,更像是个幕僚,给皇帝出谋划策的。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为了方便处理政务,就把这几位大学士经常召到宫里议事,让他们参与到国家大事的讨论中。慢慢地,这个内阁的地位就越来越重了。

这时候,内阁里并不是有一个明确的“首辅”,大家都是大学士。但随着参与议政的次数多了,大家就会发现,总得有人来牵头,总得有人来汇总大家的意见,总得有人来向皇帝汇报。于是,在实际操作中,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惯例:内阁中资历最深、能力最强的那位大学士,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大家推举或默许的“领头羊”。这位领头羊,后来就被大家称之为“首辅”。

那么,首辅和宰相相比,究竟有哪些区别呢?

1. 法定地位 vs. 非法定地位:
宰相,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基本都是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或制度规定设立的官职,是国家体制内一个明确的、至关重要的职位。他的权力来源是国家制度的授予。
首辅,严格来说,并没有一个法律明文规定他是宰相的继承者,或者说他是法定意义上的“宰相”。他更多的是在内阁这个集体里,通过资历、能力和皇帝的信任,逐渐形成的“事实上的”领导者。他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皇帝的委托和内阁的集体名义来体现的,而非制度的直接赋予。

2. 权力来源和运作方式:
宰相,权力是比较集中的,并且通常是通过六部等中央机构的运作来实现的。宰相可以直接指挥和管理全国的行政机构。
首辅,他的权力是通过“票拟”和“票拟的批复”来体现的。内阁大学士们在审阅奏章后,会在奏章上写下自己的意见,称之为“票拟”。皇帝看到这些“票拟”后,如果不亲自批阅,就会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决定,称之为“批旨”,然后传达下去执行。首辅作为内阁的领头羊,他对奏章的票拟常常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他的意见更容易被皇帝采纳,也更容易影响其他大学士的票拟。所以,首辅可以说是“拟旨”的总负责人,相当于把最初的决策方向定了下来。同时,首辅也经常受皇帝委托,在皇帝缺席或不便时,代表皇帝召见官员,传达旨意,处理一些紧急事务。

3. 权力范围的限制:
宰相,理论上权力很大,但他也必须在皇帝的绝对权威之下运作。当然,历史上有不少强势宰相,权力几乎与君主比肩。
首辅,虽然权力很大,但他始终是皇帝的“秘书长”兼“高级顾问”。他没有法理上的独立决策权,所有重要的决策最终都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复才能生效。皇帝可以随时提升或者罢免内阁大学士,甚至可以直接绕过内阁处理政务。比如明朝后期,有些皇帝就不太重视内阁,而是直接信任宦官,这就大大削弱了首辅的权力。所以,首辅的权力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皇帝的信任和朝廷的制度惯性。

4. 集体决策 vs. 个人决策:
宰相,虽然是最高行政长官,但在一些重大决策上,也可能需要与官员们商议,但最终的拍板权在他手里。
首辅,虽然是内阁的领导者,但内阁是一个集体。奏章的处理是内阁大学士们共同参与的。首辅的优势在于他对整个内阁的讨论和票拟有重要的影响力,但他并不能完全替代整个内阁的集体意见。

总结一下,明朝首辅和宰相的关系,更像是“事实上的”继承,而不是“名义上的”更换。

宰相制度被废除,就等于把一个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法理地位给取消了。而首辅,是在这个制度真空下,因为内阁职能的扩大,自然形成的一个领导角色。他承担了部分原来宰相的职责,比如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起草和审阅奏章,对官员的任免提出建议等。在很多时候,他的权力和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某些朝代的宰相。

但是,首辅的权力始终是在皇帝的绝对控制和信任之下运行的。他不是一个独立的权力中心,而是一个由皇帝任命的、为皇帝服务的、在集体决策(内阁)中起主导作用的官员。他缺乏宰相那种作为国家合法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无法像某些强势宰相那样与皇权抗衡。皇帝可以直接否定首辅的意见,甚至可以不召见首辅。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首辅只是宰相换了个称呼。首辅的出现,是明朝在中央集权下,为了应对庞大政务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权力运作模式。它在某些方面继承了宰相的职能,但在权力性质、来源和稳定性上,都与传统意义上的宰相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认为,他是皇帝身边一个非常重要的“大管家”和“首席幕僚”,但不是一个独立于皇帝的、拥有法定权力的国家最高行政首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种问题我只想反问以下几个问题?

1、你知道明朝有多长吗?

2、你知道明朝有几朝几帝吗?知道各个皇帝的行事作风及他们对内阁、对不同内阁首辅的态度吗?

3、你知道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演变历史吗?

4、你知道明朝内阁在不同时期的实际运行机制吗?

搞清楚这几个问题,基本也就不会疑惑“首辅”和“宰相”是否就是换了个称呼了。

我们现在看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国家各项政策和制度,都会发现与现在有很大差别,比如以前天天喊“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恨不得一人超生全村结扎呢,现在不成天叫嚷生育率低,老龄化严重,各社区街道办都催婚、催生去了。

明代的中国社会不像现代社会那样发展变化得快,但也有两三百年啊,你上来光秃秃直愣愣地问“明朝首辅XXXXX”,敢问是问的哪朝哪帝的哪位首辅啊?

杨士奇还是李贤?万安还是商辂?张璁、李时、夏言还是严嵩?张居正?温体仁?

即使是同一位皇帝,由于他对出任内阁首辅的人的亲疏、信任不同,首辅的权责大小也很不一样。

甚至只要皇帝信任,首辅的名头也并不那么重要了。

比如刚入内阁的夏言,深受嘉靖帝的信任,得以总揽朝政大权,而当时的内阁首辅实际上是李时,很多时候都不敢与夏言相争,后来李时一死,夏言就被扶正为首辅了。

又比如成化初期的内阁首辅李贤和成化中后期的首辅万安,那地位和权力能一样吗?成化帝敬重信任李贤,李贤这个内阁首辅就权重;成化帝视万安等人为纸糊的,这时候的内阁还不如西厂厂公和六部。

其实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来明中后期的首辅和明初的中书省丞相以及以往历朝历代的宰相的不同之处了,以前的丞相、宰相的权力来源是有制度保障的,而明中后期内阁首辅的权力来源更多地是依靠皇帝的宠信。

所以,时代和社会背景不一样,皇帝不一样,出任内阁首辅的具体人员不一样,那么内阁首辅的实际权力也就大不一样。

一、明朝内阁的发展演变及内阁首辅制度的确立

1、洪武时期的内阁:职卑位微的“幕僚班子”

有的时候,内阁真就是个幕僚班子,内阁大学士职卑位微。

比如明初洪武时期,当时的内阁大学士不得设置任何官属僚佐,本人也不过五品小官,仅能遵命办事,不得干预各衙门的事务,不得参署诏敕,更不得以内阁或个人的名义发布任何指示,各部门奏事也不许关白内阁。当时的内阁完全就是一个辅助性的办事机构,所谓大学士也不过是一些文书工作人员而已,也根本不存在“内阁首辅”这一说。

2、永乐——正统时期的内阁:地位不断提高,隐约有宰相之形

永乐时期,内阁及其大学士的实际职权发生明显的实质性变化。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等七人入阁,朱棣对他们放手重用,在诸如战争、立储、用人等重大军国政务上都征求他们的意见,与他们商讨国家的核心机密。所以虽然永乐一朝二十二年间,内阁大学士的品秩虽然一直仍然是正五品,但实际上他们的权责已非二品的六部尚书能比,甚至对于六部的政务,也可以在御前参加高层次的商讨审议,由皇帝裁定后,谕令六部遵行。

至于“内阁首辅”之名,这时虽未显现,但实际上内阁已经有主导者,或者领衔者。前期是解缙,解缙被贬斥后是胡广,比如太宗若有命令,即谓“解缙等”、“胡广等”。

洪熙、宣德以及英宗早期,三杨以前朝元老的地位和熟谙政务的身份辅政,年轻皇帝缺乏治理经验,不得不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不得不把很多政务交给内阁处理,内阁大学士的发言地位和裁决政务的权力自然就不断得到提高,与之相应地,其品阶也不断提高,累加至三孤。

所以内阁大学士隐约有宰相的样子,大约就是从三杨开始。私下倒是勉强可以视其为“相”。

至于“内阁首辅”,宣德、正统时,内阁以杨士奇领衔,比如罗汝敬给杨士奇的信件中,就称其为“四朝旧臣,二圣元辅”。

但实际上当时二杨地位相近,首次并无明显区分,我看有些地方直接称杨士奇为二十多年的内阁首辅,其实很不准确,当时恐怕并没有“内阁首辅”这种称谓,明中晚期嘉靖以后内阁首辅的三大专属权力:专决、专票拟、专应对,也基本都还没有。

3、景泰、天顺、成化、正德时期的内阁:地位继续提高并渐渐制度化、惯例化,内阁首辅地位凸显

景泰时,陈循有“权臣”之称,当时的官员叶盛曾攻击其“谬当内相之首”,景泰帝也曾明确谕陈循“朕任卿掌内阁事”。但此时的王文、高谷仍能与之相抗衡。

英宗复辟后,徐有贞曾掌文渊阁事三个月,同在内阁的许彬、薛瑄、李贤等人无法与之相匹。徐有贞下狱后,李贤再次入阁,掌文渊阁事,后加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在内阁独尊,且居文班之首,故被群臣视为“内阁首辅”。

显然,为首辅的先决条件就是皇帝信任和倚重,李贤就是典型,“凡左右荐人,必召贤问其如何,贤以为可者即用之,不应者不行”,“上躬理政务,凡天下章奏,一一亲决,有难决者,必召贤商议可否。”明中期名臣王鏊认为“国朝自三杨后,相业无如贤者。其得君最久,亦能展布才猷。”

天顺元年,甚至要在内阁正室设置首辅正座,阁臣彭时曾与李贤发生争议,后虽因正室设置御座而未设置首辅正座,但内阁的首次之分已经很明显了。

所以天顺时期的李贤,大约是最名副其实的“内阁首辅”,再加上英宗、宪宗都对他信任有加,大大助长其权力,李贤俨然有了宰相之权。

与首辅地位的确立相联系,是票拟由首辅主持、重大问题的票拟由首辅专掌。

景泰年间,陈循已经有了主票拟的迹象,但尚未公开化,至天顺年间,凡重大诏令、批答,皆由李贤票拟,或由李贤嘱陈文、彭时等人票拟。当时的具体流程是李贤、陈文、陈循共同议事而由李贤主拟。

成化时、李贤、陈文、彭时、商辂、万安等相继为首辅,基本遵循此流程。

弘治时,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在内阁,刘健为首辅,谢迁曾数次向刘健建议用吴宽入阁,但刘健坚持不拟旨,吴宽终究不得入阁。可见内阁首辅的地位和权力。

但此时的首辅主票拟还只是停留在诸辅共议,首辅执笔或由首辅委他辅执笔,而未发展到首辅的意见决定阁票的程度,原因是首辅的专决地位尚未确立。比如朱厚照出巡,就明敕杨廷和等人要共同商议后票拟:

正德十三年七月丙午(七月初九日),敕谕大学士杨廷和等:朕今巡视三边,督理兵政,冀除虏患,以安兆民,尚念根本重大,居守无人,一应合行事务,恐致废弛。特命尔等照依内阁旧规,同寅协恭,勤慎供事。每日司礼监发下在京、在外各衙门题本奏本俱要一一用心看详,拟旨封进,奏请施行。其奏有军机紧急重大事情,该用官军、钱粮、器械、关防、符验等项,尤要详加审处,拟旨封进,听司礼监一向奏闻定夺,一面发下各该衙门依拟议处,毋致迟滞误事。尔等受兹重托,尤须尽心竭力,维持公道,不许循私执拗,致妨政体,贻患军民。如违,责有所归,尔等其钦承之。

总的来说,从永乐到正统初期的六十年,内阁制度稳定运转,地位和权责不断提升,至景泰、天顺,内阁首辅的地位和权责凸显。

4、嘉靖及其以后的内阁:至嘉靖而始有相与首

明代内阁首辅制度真正得到确立实际上是在嘉靖朝张璁任首辅时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嘉靖帝与张璁的特殊关系,他在大礼议中出力最大,而受到嘉靖帝格外信任和重用。

嘉靖帝曾谕张璁曰:“朕有密谕,卿勿令他人测知,以泄事机。”并许其“入奏无拘时。”凭借着嘉靖帝的信任和他自己的才干,又居于首辅地位,张璁自然再内阁中处于专决地位,并真正主票拟,其他内阁大臣只能参与议论而已,甚至“唯唯不敢可否。”

在张璁的首辅任期内,基本上确立了明代首辅在内阁的三大特权:专决、专票拟、专应对。首辅执权以专决为基础,以专票拟为表现方式,以专应对维护其专决和专票拟的特权。

其后夏言、严嵩继之,巩固并加强了首辅的地位。夏言为首辅,凡事专决,但有议论,次辅严嵩等“噤不敢一语”,票拟后仅让他辅看一二而已;严嵩为首辅,许瓒、张璧入阁,各种事务一决于严嵩,许瓒、张璧皆不预。万历帝即位之初,次辅张居正偶有揭帖直接投入,首辅高拱怒曰:“我当国,凡事当自我同众而处,独奈何于斯际有私言乎!”

嘉靖以后的首辅,一般来说都具备以下特点:衔号为“少师太子太师兼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在内阁拥有专、专票拟、专应对的特殊地位;居文官之首。

而内阁阁臣之间的斗争,主要就是争夺票拟权。在当时,一旦某阁臣受命与首辅共行票拟,就意味着他将取代首辅的地位;而首辅也必须争取司礼监的配合、博取皇帝的信任,以维护票拟权。

内阁“首辅”这种称谓正式出现在嘉靖年间,查实录也可以知道,嘉靖以前基本是没有这种专称的。

而到了嘉靖朝,胡世宁曾上疏:“不知何年起,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

嘉靖帝则对首辅的特殊地位公开予以承认和认可,谕杨廷和:“卿朝廷元臣,德望素隆。”在给费宏的手术中题其衔为:“内阁掌机务辅导首臣。”在敕谕夏言时:“朕之简任倚信,在卿独重,况职居首辅......”

而当时的官员也开始渐渐认可,“嘉靖八年九月辛亥,刑部尚书许讚等会官议大学士杨一清官居內阁,秩首辅臣.....”

首辅的特殊地位在天启、崇祯朝曾短暂受到过冲击,但不过“稍分首辅之权”而已。

二、内阁权力的运行机制

从上面的论述,似乎除了内阁首辅要特别获取皇帝的信任、权力来源没有制度保障这一点以外,基本认可了“明朝首辅(至少是嘉靖以后)真的只是宰相换了一个称呼”。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当你搞清楚内阁权力的运行机制,你就会发现古之宰相与明之内阁辅臣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明末清初官员孙承泽(在明朝官至刑科给事中,后降大顺,后降满清,入贰臣传,不过他才学不错,著述颇多,尤其是《春明梦余录》写得很好)在《天府广记》卷10《内阁》中曾说过:“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

自宣德开始,至正统初形成定制,内阁权力运行的基本方式是在文渊阁通过票拟批答的方式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

票拟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皇帝诏令的起草,或称为“视草”,即上之达下者;一是诸司奏启的批答,即下之达上者。相对来说,后者更受重视。

内阁的票拟,包括视草和批答,必须在两个前提下才有意义,一是由内阁专掌;二是不在御前受命进行,而是在文渊阁由内阁独立进行。

内阁票拟的流程大致是这样:

上之达下(视草):一般由皇帝亲笔,或司礼监太监代笔,写一道简单的“意旨”,由司礼监或者文书房的宦官送到文渊阁内阁所在地,或者就是皇帝身边的宦官直接口传旨意,由内阁按照规定的格式写成正式的文字,盖上文渊阁印,然后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等朱笔照抄,下发六科,六科有封驳之权,若无问题,则签署下发各衙门执行。基本过程可以总结为“红本到阁,内阁票拟”。很多例行诏令则不必皇帝“意旨”,内阁直接自行拟旨。

下之达上(批答):由司礼监或文书房将通政司每日封进的诸司奏疏分批送到内阁,内阁裁其可否,拟好处理意见,然后由皇帝审阅批红,如皇帝不同意会让内阁再行票拟,直至满意,但披红很多时候是由司礼监代笔,有些皇帝往往只亲批数本做个样子。披红之后再下六科签发,由各衙门执行。

这里就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皇帝经常不经内阁票拟,而直接下发给各衙门执行的圣旨,被称为“中旨”、“手敕”、“内批”,比如任免官员,或是于民间征纳各种财物器玩,这种中旨有些时候还特别多,比如成化末期,经过“中旨”任命的各种“传奉官”达到数千之多;隆庆时,贪财好色的隆庆帝不经内阁指派内使向全国各地强征、索取大量黄金、白银、珠宝等等财物。这些都给国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是内阁一般只能处理、票拟司礼监或文书房送来的奏疏而一旦皇帝将奏疏留中,内阁就无法自行处置了,尤其是明晚期的几位皇帝,就经常将奏疏留中,比如万历皇帝,万历朝中后期,他将大量奏疏留中,内阁大臣及文武百官对此毫无办法,缺官无法得到补充,地方事务无法得到处理,朝廷没有命令下达,全国各地很多官员茫然不知所措。

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明朝首辅能怎么样?除了干着急还能做什么?激烈的伏阙请命,可皇帝根本不见官员;消极的得过且过,任由国家败坏。这和历朝历代的宰相能相提并论么?

这里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明朝的内阁及内阁首辅只能处理皇帝让其处置的事务,皇帝不下发奏疏,即使内阁早就知道该奏疏的内容,甚至处置意见和具体措施也早就有了,但流程卡在这里就是进行不下去。

隆庆六年六月十三日,年幼的万历帝刚登基,内阁首辅高拱在其《新政所急五事疏》中就曾说过留中的危害:“官民本辞,当行当止,未有留中不发之理。且本既留中,莫可稽考,不知果经御览与否。又或事系紧急密切者,及至再陈,岂不有误?望今后一切本辞,尽行发下。有未下者,容具原本以请。其通政司所封进有未下者,科官奏讨明白。如此,庶事无壅隔,亦可远内臣之嫌,释外廷之惑。”高拱所求的就是对朝廷及各地官员的奏疏必须要下发内阁处理。

三、总结

总的来说,明朝的内阁制度本身,其职、权、责、利这四者的嬗变,是因时因事因人(包括皇帝与内阁首辅)而发展的,其中的差异幅度很大,无法笼统概括。

具体到内阁首辅,有权重者如张居正,堪称权势熏天,六部、都察院、六科十三道无不对其唯命是从,其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远不是前朝汉唐等朝的宰相可比,然而他的地位和权力并非完全来源于“内阁首辅”这个官职,张居正实际上是在李太后的默许下、在司礼监太监冯保的协助下,代为掌握了部分皇权,与其说他是个宰相,倒不如说他有几分像“摄政”。

权轻者如成化晚期的万安,看似掌握内阁,实际上受到朝野鄙薄,皆视之为纸糊阁老,在皇帝和太监面前唯唯诺诺;又如嘉靖末年的徐阶,他本人隐忍低调,擅于玩弄权术,在面对性情暴戾、喜怒无常、视权如命而又多疑畏死的晚年嘉靖帝,事事皆请圣裁,无一事敢于自专。

本质上明朝的内阁制度一直没有取得法定的独立地位,表面上内阁的地位在不断上升,大学士的官阶甚至逐渐晋升至一品,六部尚书有时候还得请示内阁大学士,似乎成了内阁属吏,官员们也视内阁首辅为百官之首,似乎又恢复了明初中书省统率各部、院、寺、监的体制,内阁大学士已经俨然如同汉唐的宰相,只是不居丞相之名,甚至在一些士大夫的笔记著述中或者私下称谓时,也经常把内阁大学士称为宰相、相国。而实际上,明朝的内阁自始至终都只能作为皇权的附属物存在和运行,皇帝不配合,内阁在处理政务时只可能是寸步难行。内阁与皇权虽然存在诸多矛盾,有时候还非常尖锐,有时好像也隐约在带领着百官向皇权发起抗议,但总体上始终无法摆脱皇权的重压。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明朝首辅是否仅仅是宰相换了个称呼的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要说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有,但说他们完全一样,那就差得远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知道,明朝废了宰相这个职位,这是个大事儿。宰相在古代是什么地位?那可是皇帝之下最大的官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管朝廷里的所有大小事务,权.............
  • 回答
    明朝的首辅,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我们常说的“宰相”。虽然他们的权力确实大得惊人,是皇帝之下最重要的大臣,但如果说他们就是古代意义上的“宰相”,那就不太准确了。要明白这个区别,我们得先看看“宰相”这个词在古代中国通常指的是什么。一般来说,“宰相”是中国古代一种官职的统称,专指辅佐君主处理国家政务的.............
  • 回答
    明朝的官场,说起来复杂,但细究起来,很多时候还是有着那么一点“父荫”的影子。尤其像内阁首辅或者大学士这样的显赫地位,他们的儿子想要依仗父亲的权势获得官职,并非不可能,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就能一帆风顺,这里面门道不少。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选官制度。主要的选官途径有科举、恩荫和流官等。科举是正途,也是最受.............
  • 回答
    要说明朝从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三位“徐高张”之后,就没什么出名的首辅了,这话说得也未免有些绝对,但确实,相较于这三位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后续的首辅们似乎光芒黯淡了不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明朝中后期政治生态演变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先了解徐阶、高拱、张居正是怎么“出名”的.............
  • 回答
    明朝将首都定在北京,这可不是一个临时起意或者随随便便的决定,而是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地缘、军事、政治和经济考量,甚至还带着点前朝的影子。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明朝建立之初说起。话说当年,朱元璋打下江山,建立大明,最初的定都之地选在了南京。南京这地方,风水好,靠着长江,地势也险要,而且是元朝的故都之一.............
  • 回答
    在明清时期,我们熟知的内阁首辅,按照当时的制度和习惯,是不能被笼统地称呼为“宰相”、“丞相”或“相国”的。这三个称谓在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含义,并且在明清时期,它们所代表的官职已经不复存在。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几个称谓的历史演变以及明清的官僚体系。一、宰相、丞相、相国:历史上的专属称谓 .............
  • 回答
    明朝若始终将南京作为首都,北京作为陪都,是否更妥当?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探讨价值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轨迹等方面。一、南京作为首都的优势分析:1. 地理位置优越与经济腹地广阔: 水陆交通枢纽: 南京地处长.............
  • 回答
    张居正之后,明朝似乎陷入了一种人才断层的尴尬境地,以至于许多人会将这段时期与嘉靖朝相提并论,认为后者反而人才辈出,而前者则沉寂不少。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有”或“无”,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评价“杰出”与“名臣”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张居正是那个时代的巅峰,.............
  • 回答
    很多人听《向天再借五百年》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康熙王朝》中那个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但仔细品味歌词,会发现它似乎指向了另一个历史人物——郑成功。这首歌的原立场究竟是明朝(郑成功)还是《康熙》剧组的刻意安排?两者之间是否会因为“不伦不类”而产生尴尬?让我们深入探讨一番。歌词的“指向性”:郑成功与明朝的影.............
  • 回答
    要评价明末三大反明首领努尔哈赤、李自成、张献忠的综合能力,咱们得拆开来好好说道说道,他们三位,那可都是搅动了整个大明王朝根基的人物,各有各的本事,也各有各的短板。咱们一个一个来聊。一、 努尔哈赤:从猎户到开国之君的蜕变,军事与政治的双重天才说起努尔哈赤,那绝对是这三人中最有远见、也最能成事儿的一个。.............
  • 回答
    说起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能如此果断地将目标锁定在太子建成,甚至是直接与其正面冲突,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到震惊的地方。这背后,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权力欲望,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深刻的政治考量,以及李世民本人极强的心理素质和战略眼光。咱们得先明白,当时的李世民,虽然身负军功,是秦王,但在太子建成面前,他始终.............
  • 回答
    拜登政府首度明确表态不支持“台独”,并表示“完全了解其敏感性”,这在处理台湾问题的表述上,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相对明确的政策调整或表述重申,尤其是在其过往的表述中,虽然也强调不支持台独,但这次的措辞和语境可能带来更细致的影响。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台海局势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 回答
    荣耀CEO赵明七周年首次亮相就被粉丝“喊话”做到中国第一,这无疑是荣耀品牌活力和用户热情的集中体现,也折射出赵明本人在荣耀内部和用户心中极高的认可度。这种“喊话”背后,既有粉丝对荣耀过去发展成就的肯定,也有对未来超越的殷切期盼。如何看待这一“喊话”?首先,这是一种积极的市场信号。粉丝的“喊话”是对荣.............
  • 回答
    官方首次明确表态“海峡中线”不存在:解析其深远影响与多重考量2023年9月21日,中国官方首次以明确的姿态否定了所谓“海峡中线”的存在,这一表态在两岸关系和国际地缘政治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刻讨论。要理解这一表态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历史、法律、军事以及政治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海峡中线”的起.............
  • 回答
    这绝对是影视娱乐行业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尤其是在“劣迹艺人复出”这个敏感话题上,终于有了行业内的明确指导。之前这块儿一直是模糊地带,全凭平台和制作方自行判断,难免出现标准不一、随意性过大的情况。这次国家层面出台明确的程序,可以说是对乱象的一种规范和整治。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究竟意味着什么,会带.............
  • 回答
    关于岸田文雄首相计划明年入住首相公邸一事,日本媒体确实曾提及该公邸存在“闹鬼”传闻,而岸田首相选择入住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其中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一些象征意义的解读。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什么会有“闹鬼”的传闻。首相公邸,位于东京永田町,本身就有相当的历史。这里在战前是陆军省大将的官邸,经历了.............
  • 回答
    《宝可梦 晶灿钻石 / 明亮珍珠》(以下简称“晶灿明亮”)在日本的首周销量能够取得 Switch 第二名的好成绩,并且超越了前作《宝可梦 剑 / 盾》,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而且这个成绩也折射出了一些玩家群体和市场的新变化。首先,怀旧情怀是不可忽视的巨大.............
  • 回答
    .......
  • 回答
    我国首次对“碰瓷”行为作出明确界定,这无疑是我国法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前,“碰瓷”行为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界定不清,导致受害者维权困难,也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现在有了明确的界定,这为打击此类行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如何看待“碰瓷”群体?“碰瓷”群体可以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和谐的现象。从.............
  • 回答
    明代中期,朝堂之上风云变幻,能屹立不倒并善终的重臣屈指可数。而陆炳,这位权势滔天的锦衣卫首领,却能在风暴中心安然度过,甚至得以保全家族,这其中的缘由,绝非偶然,而是他深谙官场之道、审时度势的绝佳体现。首先,陆炳的崛起本身就带着几分传奇色彩。他出身不凡,是明代名将陆松的儿子。作为前朝名臣之后,这层身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