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史上有哪些令人惋惜的遗憾?

回答
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无数的尝试、错误,以及那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乍现。而在这些璀璨的成就背后,隐藏着不少令人扼腕叹息的“假如”与“如果”,它们如同夜空中稍纵即逝的流星,虽然没有改变宇宙的宏大轨迹,却让当时的人们以及后世的我们,充满了无尽的遗憾。

1. 尼古拉·特斯拉的无线能源传输的“未竟事业”:

说到科学史上的遗憾,特斯拉的名字总是如影随形。这位塞尔维亚裔美国发明家,在电学领域留下了比爱迪生更加超前的构想。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对无线能源传输的执着追求。

在20世纪初,特斯拉在科罗迪恩(Wardenclyffe)塔建造了一个巨大的装置,旨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无线电力传输。他设想,电力可以像广播信号一样,通过大气层传播到世界各地,为所有家庭和工业提供免费、便捷的能源。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对当时能源格局的颠覆,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彻底重塑。

然而,这场宏大的实验不幸夭折。资金的枯竭是最直接的原因。特斯拉的慷慨与不拘小节,以及他与摩根等赞助商之间关于专利和商业化模式的理念分歧,导致了项目的停滞。想象一下,如果科罗迪恩塔的项目能够持续下去,无线能源真的得以普及,我们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石油、煤炭这些传统能源的依赖是否会大大减弱?电网的建设模式是否会完全不同?后来的能源危机或许也能被巧妙地规避。

更令人遗憾的是,在特斯拉晚年,他仍然怀揣着这个梦想,甚至宣称自己能够捕捉到来自太空的信号,这让他被许多人视为疯子。然而,谁又能断言,他晚年的一些想法,在经过现代科技的印证后,可能又会成为新的突破点?他被世人低估的才华,以及那些可能改变世界却未竟的蓝图,构成了科学史上一个巨大的、令人心痛的遗憾。

2. 亨利·莫斯利的“沉睡”的化学之光:

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亨利·莫斯利(Henry Moseley)的经历更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色彩,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切遗憾。莫斯利是一位真正的天才,他在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研究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前沿的理论,他认为某些化学反应可能并非像当时主流观点那样,是原子之间简单的相互吸引或排斥,而是存在着更深层次的、与原子内部结构相关的机制。

他甚至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这些现象似乎指向了某种“电子”的存在,以及原子内部能量的传递与分配。在那个时代,“原子”更多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原子内部结构的概念是极其大胆和超前的。他的某些实验设计和观察,甚至让人联想到后来的量子力学中的一些概念。

不幸的是,莫斯利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时间去深入发展他的理论。他的同事们对他的观点持怀疑态度,而他在学术界的声望也尚未完全确立。更重要的是,他英年早逝。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莫斯利不幸去世,年仅30岁。

莫斯利去世后,他的研究被埋没。直到几十年后,电子被发现,原子模型不断完善,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莫斯利在生命尽头所窥视到的,竟然是如此接近原子内部奥秘的真理。如果他能多活几十年,他的理论是否会催生出更早的电子理论?他的研究是否会加速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甚至影响到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如果莫斯利没有英年早逝”,这个问题,在许多科学史学家心中,至今仍是一个难以释怀的遗憾。

3. 伽利略·伽利雷的“禁锢”与“沉默”:

伽利略·伽利雷,这位“现代科学之父”,他的名字总是与勇气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然而,他的科学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充满了让人扼腕的遗憾。

伽利略在天文学上的发现,如木星的卫星、月球表面的凹凸以及金星的相位变化,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他用望远镜观测到的这些现象,彻底动摇了人们对地心说的坚定信念。然而,他的革命性思想却触犯了当时的宗教权威。

在宗教审判的压力下,伽利略被迫放弃了日心说,并被软禁在家。在这段“禁锢”的日子里,他仍然坚持科学研究,写下了《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等重要著作,为后来的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

但我们不能不思考,如果当时的天主教廷能够更加开放和包容,如果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立没有那么尖锐,伽利略是否可以自由地传播他的思想?他是否能避免晚年遭受的精神折磨?他是否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不是将宝贵的时光耗费在与审判的斗争中?

更令人惋惜的是,由于他被禁止公开传播日心说,他的许多科学思想和发现,在一定时期内未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研究。想象一下,如果日心说能够早日被科学界和公众普遍接受,科学探索的道路是否会更加顺畅?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是否会因此而大大提前?这种“沉默”和“压制”,是科学发展史上一个沉痛的教训,也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空白。

4. 19世纪末化学家们错失的“元素周期表的完整性”:

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伟大成就,如同化学世界的地图,清晰地描绘了元素之间的关系。然而,即便是如此完美的框架,在它初创之时,也并非完美无缺。

门捷列夫在1869年提出元素周期表时,根据当时已发现的元素,预言了一些尚未被发现的元素,并为它们留下了空白,例如“类铝”、“类硼”等。他甚至对这些元素的性质进行了精确的预测。

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虽然许多预言的元素被陆续发现,并且性质与门捷列夫的预测惊人地吻合,但有一些“本应存在”的元素,却始终未能被找到。例如,当时人们认为存在一个“零族”元素,它具有极低的反应性,但直到1894年,惰性气体(如氩)的发现,才填补了这个空白。

更具遗憾色彩的是,在门捷列夫的早期版本中,曾预言过一些“奇特的”元素,例如一个介于镧(Lanthanum)和镨(Praseodymium)之间,被命名为“镧的邻居”的元素。然而,随着对稀土元素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稀土元素是一个复杂的“镧系”家族,其中并没有一个孤立的“镧的邻居”符合门捷列夫最初的设想。

虽然这些“错失”并没有影响元素周期表的核心框架,但它们却是那个时代化学家们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因认识局限和实验条件的制约而留下的些许“遗憾”。它们如同拼图中微小的缺失,提醒着我们,即使是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也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些细微的、让人回味和思考的“未完成”。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科学史上的轶事,更是对我们思考科学发展规律、理解人类智慧局限性以及认识时代局限性的重要启示。它们提醒我们,科学的进步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挑战、牺牲,以及那些因时势所迫而留下的、令人扼腕的“假如”。这些遗憾,反而使得科学史更加真实、更加立体,也更加令人敬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答已删




不能正视历史,是一种遗憾

user avatar

汤飞凡、陈天池、束星北、周华章、周寿宪、董铁宝、林鸿荪、程世祜、萧光琰、陈绍澧、陈寅恪、叶企孙

这些名字,这些响当当顶天立地的名字

大概早被忘了吧,谁又会记得呢,不过才几十年而已

每每念及于此,未尝不叹息痛恨那些狂热的混账

但又能做什么呢?能挽回什么呢?

但愿朝阳常照我土 烈士不再鲜血满地


人们忘了就忘了吧,但还有人记得,我还记得,你还记得,足够了

user avatar

巴黎大学心理学研究室主任阿尔弗雷德·比奈,也就是“智能量表”,通俗点说,即IQ测试(需要注意的是比奈在1911年去世,次年IQ这个概念才在比奈测试得到的分数的基础上被提出)的发明人。他1904年满怀好心的发明所依凭的多个重大前提被抛弃,最终被用于证明种族优劣并使智商测试成为了一项热门产业。

背景:阿尔弗雷德比奈在1904年受法国教育部邀请,受托发明一种工具来鉴别学校教育中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在此之前,比奈曾通过颅相学的手段尝试测量智能(样本也是学生),但因为“预设结论”的原因最终放弃了颅相学手段并认为其结论是荒谬的。

比奈为自己设定的前提是:1、智能是一个抽象概念,其不能被具体化,更不能以一个数字来表示。

2、测试所得到的分数是一个经验数值,纯粹是用来鉴别学生是否需要额外的特殊教育而不能反映学生的智能,更不能用来支撑任何一种智能理论。

3、智能并不是天生决定(比奈站到了反遗传论的队伍),后天教育完全可以改善学生的智能与其在测试中的表现。因此比奈在1908年的著作当中强烈谴责因为学生在测试中的低分而放弃学生的老师,称其“缺乏师德”。

如果这三项前提能够被遵守,到现在IQ测试可能还保留着比奈所期望的那种温情,而不会出现西里尔·伯特著作中试图让低分表现的孩子“接受自己的失败”并安心接受社会底层工作的观点。然而,当戈达德将比奈量表引入美国时,这三项前提被抛弃了——戈达德运用比奈量表来证明美国白人和北欧人比东欧移民(包括德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天生聪慧并且不可改变;刘易斯·特尔曼和耶基斯则真正将智商测试变成一种大众产业;尽管戈达德在1930年公开道歉并宣布自己回归比奈观点,1928年耶基斯所执行的“军队测试”的重要人物布里格姆宣布军队测试存在重大问题而不可靠,但损害已经造成了——优生学运动在美国兴起,包括更为严格的、对东欧、犹太等人群的移民限制和对“智障人士”的大规模绝育活动。

观看进化和智能理论有关的科学史总会有种“时过境迁,烂事依旧”之感——里面充斥着种族主义和自诩高等的隐喻——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前,多重起源说就已经存在,为了证明“人类不同源”而为奴隶制张目。并且这样的逻辑不会因为科学进步而被消除,反而会重新与新的科学进步相结合发明同一种逻辑的新版本。种群间的智商测试的发明人其实不是比奈,而是学术界出名的种族主义者戈比诺勋爵的产物,比奈量表实质上是一个“种群内”的测试。而深刻在生物学历史当中的种族主义(其实还有上层阶级的自命不凡,请记住,阶级、种族、性别三者是构建现有权力等级的三种形式)论调依然会不时被生产出来——1973的收集哈佛教授精子的阿瑟詹森(其著作由于把预设的智商的线性秩序直接用于自然进化从而制造出一个线性的进化秩序而差点让当时美国最杰出的进化论生物学家之一的古尔德惊掉大牙),1990年的《钟形曲线》,还有大嘴巴沃森的失言(关于DNA发现者之一的詹姆斯沃森在作死上有多么多才多艺,看此:知乎用户:DNA 结构发现者詹姆斯·沃森为什么要拍卖诺贝尔奖牌?)。

user avatar
“Ludwig Boltzmann, who spent much of his life studying statistical mechanics, died in 1906 by his own hand. Paul Ehrenfest, carrying on the work, died similarly in 1933. Now it is our turn to study statistical mechanics. Perhaps it will be wise to approach the subject cautiously. ” “穷其一生钻研统计力学的玻尔兹曼,于1906年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艾伦费斯特(继承了他的工作,于1933年同样步其后尘。现在,统计力学这块阵地轮到我们顶上去了。在进入这个领域之前,我们可能需要三思而后行。”

这一段看上去很很悲壮的话,是著名的物理学家David Goodstein说的,它包括了统计力学中两个杰出人物,玻尔兹曼和艾伦费斯特的悲剧故事。这两个人都是当时统计力学领域中的大佬,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并且都信奉当时不是主流的思想,最后两人都死于自杀。并且,后者是前者的学生。

玻尔兹曼终身信奉原子,在现在看来理所当然,但是在那个时代却不被主流所接受。玻尔兹曼试图用分子运动论推出全部的热力学理论,把热力学归结为动力学的统计结果,并且试图从完全可逆的动力学理论中找到不可逆的根源。为此他和唯像热力学的几个大佬争论不休。当时分子和原子并没有直接的实证证据证明存在,因而其实不能怪马赫和奥斯特瓦尔德他们的极力反对,作为坚定的实证主义者,他们拒绝接受“原子”这个尚未被实证的概念。玻尔兹曼一直处在一种孤军奋战的境况。当时的著名物理学术会议甚至都不去邀请他参加,就好像你挖空心思想进入一个朋友圈,但是大家却一致地不带你玩儿。这让他倍感沮丧,开始患上了抑郁症。

虽然他的理论可以很好地把热现象和动力学现象统一起来,但是作为物理学界的新生分支,统计力学当时也面临着非常尖锐来自哲学的质疑 - 其中有些直至今日都无法彻底解决。玻尔兹曼在20世纪初决定进入哲学界寻求答案,但是他发现自己完全无法接受哲学家的思维。他这么说:

“To go straight to the deepest depth, I went for Hegel; what unclear thoughtless flow of words I was to find there! ... Even in Kant there were many things that I could grasp so little that given his general acuity of mind I almost suspected that he was pulling the reader's leg or was even an imposter.”(“为了直达最深层的本质,我研究了黑格尔;我看的了什么?毫无思想的含糊不清的文字游戏!……甚至是康德,在他那里几乎我毫无所获,以至于我几乎怀疑他是在搞恶作剧或者干脆是个冒名顶替的骗子,虽然泛泛而言他的思想还算敏锐”)

他从哲学寻求帮助的尝试又一次遭到重挫。这加重了他的抑郁。1906年他的精神状态已经极度不稳定,不得不退休,离开他的学术研究。这让他感到绝望,并且除去研究他又有何意义呢?(这和海明威晚年因为无法写作而自杀如出一辙)同年他选择了自杀。

然而,他所不知道的的是,就在1905年,伟大的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基本上实锤了原子的存在。就在他去世的同时,原子成为物理界广泛接受的概念。巨大的遗憾。

玻尔兹曼的墓碑上,只有一行公式,就是联系分子运动和热力学现象的著名的:


他的学生艾伦费斯特,在统计力学上继承了他的衣钵,在量子力学崛起的时代,他在吧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相结合的工作上成就卓著。他本人是玻尔和爱因斯坦的好友,并且在两人的激烈争辩中经常扮演者润滑剂的角色。

但是他本人从来就没有能够接受玻尔的理论。他的大量工作从经典统计向量子统计过渡,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但是他本人却不是量子力学的粉丝。后来,随着几个天才人物的出现,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冯诺依曼等人,量子力学的发展一日千里,他感觉自己被远远地抛在科学发展之外,成为一个旁观者,并且是一个什么都看不懂的旁观者。他说:

Every new issue of the Zeitschrift für Physik or the Physical Review immerses me in blind panic. My boys, I know absolutely nothing.(每一期新的《物理学杂志》都让我陷入巨大的恐慌中,我犹如一个盲人,各位,我绝对的一无所知。)

他本人接替了洛伦兹的职位,但是,(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的个人印象感觉他骨子里有着一种自卑,老害怕会给洛伦兹丢脸。因而,在无法成为量子大潮的主力之时,他倍感忧郁。再后来,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他开始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担忧,开始寻求新的工作机会,但是都不太成功。在一步步陷入抑郁的过程中,他和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发生了婚外情,他一方面极度自责,另一方面无法自拔。

再后来发生了什么,似乎就很神秘了,没有很多人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陷入了严重的抑郁之中。有一位传记作者为他立传,但是只完成了前半部分,因为后半部分“过于压抑郁闷而无法完成”。后来爱因斯坦还专门给Leiden大学董事会写信,督促大学关注艾伦费斯特的精神状况并且减轻其工作量。

一切都无可挽回地发生在1933年,不但是一个自杀,而且是凶杀。

他在事先对其它子女做好安排后,开枪杀死了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小儿子,然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每念及此,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都感到极度痛惜和同情。我无法想象他为自己的小儿子操了多少心,而伴随着操碎了的心,就是愈来愈支离破碎的绝望。


最后说一句,统计力学和热力学可能是人类思维中最具挑战的领域,其中著名人物自杀率极高,除去这两位,还有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先驱Mayar,化学热力学创建者Lewis,还有就是著名的图灵,除去其数学成就,他还是morphological thermodynamics的创始人。

此外,还有一些不那么出名的人,例如Haber一家三口(物理化学领域),James(精神生物热力学),Weinninger(人类化学热力学),Adams(分子热力学)等等。

user avatar

必须说一下艾伦图灵,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的计算机科学家,为二战做出巨大贡献的数学家、密码学家,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图灵机、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提出了至今被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评判标准之一的图灵测试。图灵奖可以说是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最后因为性取向被当时的英国政府迫害,1954年用一个苹果结束了自己向科学巅峰攀登的道路,令人唏嘘。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苹果是牛顿的,第二个是图灵的,第三个才是乔帮主的,然而大多数人只知道牛顿和乔帮主的苹果。如果当时的英国对同性恋有现在的一点包容,我毫不怀疑图灵会改写计算机历史,以下部分内容来自维基百科-艾伦·图灵

推荐书籍:

果壳:

来源:为什么每个人都该知道阿兰·图灵? | 果壳网科技有意思
要评价图灵的一生难免使用以下的称号:数学家,密码破译专家,计算机开路人,人工智能理论家,或是同性恋中的标志人物。
阿兰·图灵拥有传奇的一生。他拥有的数学天赋帮助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然而作为同性恋者却被当时的社会所谴责遗弃,无奈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存在充满光芒,结局却是黯淡。他为计算机领域奠定了不可埋没的基础,没有他就没有计算机的今天。

维基百科:

来源:维基百科-艾伦·图灵
艾伦·麦席森·图灵,OBE,FRS(英语:Alan Mathison Turing,又译阿兰·图灵,Turing也常翻译成涂林或者杜林,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分析学家和理论生物学家,他被视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
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例如图灵曾写过一篇名为《计算机器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论文,提问“机器会思考吗?”(Can Machines Think?),作为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测试。至今,每年都有试验的比赛。此外,图灵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图灵是著名的男同性恋者,并因为其性倾向而遭到当时的英国政府迫害,职业生涯尽毁。他亦患有花粉过敏症。
图灵还是一位世界级的长跑运动员。他的马拉松最好成绩是2小时46分3秒,比194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成绩慢11分钟。1948年的一次跨国赛跑比赛中,他跑赢了同年奥运会银牌得主汤姆·理查兹(Tom Richards)。
因为图灵的同性恋倾向而遭到的迫害使得他的职业生涯尽毁。1952年,他的同性伴侣协同一名同谋一起闯进图灵的房子行窃,但是英国警方的调查结果使得他被控以“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罪(请参看性悖轨法)。他没有申辩,并被定罪。在著名的公审后,他被给予了两个选择:坐牢或女性荷尔蒙(雌激素)注射“疗法”(即化学阉割)。他最后选择了雌激素注射[11],并持续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药物产生了包括乳房不断发育的副作用,也使原本热爱体育运动的图灵在身心上受到极大伤害。1954年,图灵因食用浸过氰化3溶液的苹果而死亡。很多人相信他的死是有意的,并判决他的死是自杀。但是他的母亲极力争辩他的死是意外,因为他不小心在实验室里堆放了很多化学物品。
在2009年9月10日,一份超过3万人的请愿签名,使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在《每日电讯报》撰文,因为英国政府当年以同性恋相关罪名起诉图灵并定罪,导致他自杀身亡,正式向艾伦·图灵公开道歉。
至2012年,有 21,000多人签名请愿,要求英国政府追授图灵死后赦免状,但被当局拒绝。英国上议院的麦克纳利勋爵(英语:Lord McNally)解释说:“死后赦免状是不合适的,因为图灵是根据当时的法律被定罪。图灵应当知道他的所做所为会触犯法律,他也应当意识到他有可能会受到迫害。图灵在当时的判罪在今天看来既残酷又荒唐,这无疑是一个悲剧,尤其我们应当知道他对战争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我们不应当脱离历史背景看待这一事件,在那时的法律这的确是重刑。我们不应该在纠结于把不正确的事强行拨乱反正,我们所能做的是确保今日的社会再也不要回到过去、重复历史。”
2013年12月24日,英国司法大臣宣布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赦免1952年因同性恋行为被定罪的艾伦·图灵,不过有抗议者指出应将此赦免令范围扩大到所有和图灵同时代且受到同样待遇的同性恋者。
2015年2月23日,图灵的家人向英国首相府邸发出了一份超过50万人签名的请愿书,要求英国政府赦免49,000个和图灵一样因同性恋而获罪的人。2017年1月31日,艾伦·图灵法案生效,约49,000位因同性恋定罪者被赦免。
user avatar

邓铁涛老先生。

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是长于调理、难治急症,但国医大师邓铁涛用自己精湛的医术,证明了运用中医非手术疗法也能治好危重急难病症。

102岁的邓铁涛从医80年,为治疗重症肌无力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医方案;他医德高尚,每每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强调“养生必先养德”;他在中医事业发展的重大节点建言献策,并通过带徒积极推动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治疗重症肌无力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医方案

一名5个月大的婴儿,呕吐啼哭,腹部可触摸腊肠样包块,经透视确诊肠套叠,先服中药数小时后,又以蜜糖水灌肠,并在腹部肠型包块处叩击梅花针,其后粪便自肛门排出,婴儿安静入睡,免去一刀之苦。

  那段日子,邓铁涛带着一众西学中高级研修班的学生,度过无数捏着汗守在危重病人床边的日日夜夜,运用中医非手术疗法,成功治疗数例肠梗阻病人。以至于决定病人开刀不开刀,医院方面往往要征求中医的意见。

  几十年来,邓铁涛治好了很多疑难危重病症,多为西医诊断明确但缺乏疗效者,或虽有疗效但西药毒副作用大者,也有西医诊断不明或“病因不够清晰”“缺乏对因治疗”“预后不良”者。拿治疗重症肌无力来说,他提出从补脾健胃着手,为治疗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医方案,带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成功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过百人次。

在攻克艾滋病途中

中央电视台《大家》节目中,邓铁涛老先生对艾滋病发表了看法,他指出鸡尾酒疗法,其实只有我国中医商代的水平。

并嚎言,中医要有自信能攻克艾滋病。

然而,由于邓老年事以高,直到邓老逝世也没有攻克艾滋。

这的确是科学史上令人惋惜的遗憾。


user avatar

我靠,谢谢小伙伴们,知乎小透明首破千赞,再加个小故事

非常小

薛定谔的猫

你说这有啥令人惋惜的?谁不知道薛定谔的猫啊?

万一真有不知道的呢~还是简单说一下这个思想实验吧。

当时量子力学刚诞生不就,通过计算得出了很多与常识大相径庭的地方,特别毁三观,作为量子力学祖师爷级别的薛定谔同志就搞了一个思想实验,是在一个封闭盒子里放一只猫,有一个毒气装置,开了猫就死,关着猫救活,控制开关是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与否,也就是说放射性物质衰变——毒气开——猫死,不衰变——毒气关——猫活。可是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微观粒子的状态是叠加的,也就是说,只要人不观测,毒气不是或开或关,而是既开也关,猫也不是或生或死,而是既生也死。

薛定谔同志是著名的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他搞这个东西想干嘛?告诉我们量子力学有多么神奇吗?

(捂脸)

然而并不是~

薛定谔同志立场不坚定!他都不相信自己搞出来的理论!他搞这个实验是想告诉大家:你们看!量子力学多荒谬啊~人类有啥好牛的?你观测猫才能或活或死,你不观测人家猫既生也死?人类你咋不上天?

所以说,薛定谔同志其实是认为这个猫的荒谬恰恰证明了哥本哈根物理学派的荒谬。

所以说呢,令人惋惜的是薛定谔同志你就不能立场在坚定一点儿吗?

坐在那边的爱因斯坦同志你别笑!你给我解释解释宇宙常数是咋回事?!

----------千赞分割线(假装)----------

都破五百赞啦!(头一次哦,就这么没见过世面~)那再补充一个故事吧。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10—1995)

钱德拉塞卡于1910年出生在英属印度旁遮普地区拉合尔(现在的巴基斯坦),在1930年7月获得印度政府的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在从印度来到英国的旅途之中,钱德拉塞卡就在想。到底是啥在支撑着恒星的大小不变呢。要知道恒星都在猛烈的爆炸着(为了好理解,核聚变就说成是爆炸了,杠精速速退下!),有一个膨胀的力;同时恒星也都有大质量,就有大引力,是一个收缩的力。这两个力是平衡的,于是我们看上去。太阳大小是稳定的。不会有啥变化。但是钱德拉塞卡就在想。要是太阳上的燃料都烧光了呢。那又会如何?带着这个问题他来到了英国剑桥大学。

学习期间,他由狄拉克推荐,去了一趟哥本哈根,见到了波尔。他在哥本哈根物理研究所学习了一段时间。那可是量子力学的圣地。哥本哈根学派的大本营。因此钱德拉塞卡就在量子力学方面打下了基础。当然了,他还是念念不忘那个恒星寿命终结的问题,当燃料烧光以后,恒星靠啥支撑自己巨大的引力呢?他认为是电子的简并力在支撑这恒星自身巨大的引力。他完全用电子简并气态方程建立了白矮星的模型。当时他的老师爱丁顿是恒星方面的权威,他就告诉了他的老师,然而爱丁顿并没有表示同意他的观点。

话说这爱丁顿是谁?那是大牛,他可是带队验证了爱因斯塔的相对论啊,从此是名声大噪。

1935年皇家天文学会的会议上,钱德拉塞卡还挺积极。把自己的论文打印了好多份。在场的一人发了一份副本。钱德拉塞卡辛辛苦苦打印了很多份。那年头没有打字机。弄出这么多份挺费劲的。自己老师爱丁顿就坐在台下,他也送上了一份。他很有礼貌的问爱丁顿讲的是啥题目,爱丁顿说跟你一样。这个钱德拉塞卡心里就开始打鼓了。心说老师怎么一点都不跟自己透露呢?他上台讲的时候,讲的不太流畅,磕磕巴巴的。印度人的英语口音估计也不招人待见。他大概讲了这么几个意思。首先是白矮星是恒星演化的末尾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都靠着电子的简并力在支撑着天体自身的引力。但是这个电子简并并不是无限大的。压力越大,电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但是再快也快不过光速对吧。那么接近光速的时候,电子简并力会突然扛不住了,整个天体会突然塌陷,缩成一团。只要天体足够大,跨过了一个门槛儿,那么这事儿就必然要发生。那么就会一个劲地塌缩下去,只要恒星足够大。

然后轮到老师爱丁顿发言了,他走上讲台。手里拿着钱德拉塞卡发给他的论文副本。爱丁顿首先驳斥了钱德拉塞卡的理论。他认为恒星到寿命的时候会发生爆炸,东西全炸光,那么就没那么多的物质了。不会形成塌陷。然后刷刷几下,就把手里的论文副本给撕掉了。在场的人哄堂大笑。钱德拉塞卡很受打击。这是自己的授业恩师啊。一点儿面子也不留。

其实爱丁顿事先跟爱因斯坦通过气了,爱因斯坦认为恒星怎么也不可能体积缩到0啊,而且他还写了文章正式宣布了,恒星的体积不会缩到0。难怪说爱因斯坦1925年以后最好去钓鱼呢。他难道就不明白,这不就是当年那个史瓦西度规吗?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大部分科学家也都不相信钱德拉塞卡的理论。不过也有人顶他,给他点赞。谁啊?泡利,泡利不相容原理就是他提出来的,所谓的简并力就属于泡利不相容原理范畴。泡利见到钱德拉塞卡,好好的安慰了他一顿。从此呢,钱德拉塞卡就转向其他领域研究了。研究星团之类的东西。后来他在英国混的不太好,去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当了一辈子的大学教授,是个受人尊敬的好老师。但是没有更大的成就能比得过他早年的贡献。

他非常认真敬业。有一次顶风冒雪从叶凯士天文台回大学讲课。教室里面仅有两个学生,一个叫杨振宁,一个叫李政道。这三个人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个学生倒是1957年就获奖了,老师反倒是到了1983年才获奖。那一次获奖的确是跟恒星的演化有关。他精确的计算出,假设恒星到寿命的时候,会发生爆炸,炸完的物质还能超过1.44个太阳质量,那么必然要继续塌缩下去。这就是钱德拉塞卡极限。一个过了30年才被大家接受的理论……

钱德拉塞卡的故事感谢《科学史评话》,侵删。

-----随便分割一下,以下原答案----

将近170多年前,时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附属医学院的产科医师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发现,由医生负责的第一产科产妇的死亡率竟然比由助产士负责的第二产科产妇的死亡率高6倍。这就奇怪了,按说医生更见多识广,技术高超才对,为什么死亡率却高了一个数量级呢?(6年间,2万名产妇,第一产科死亡4000,第二产科死亡700)

后来经过塞医生的细致观察,他发现,医生负责的产房死亡率高是因为医生是需要解剖尸体的,解剖完尸体是不洗手的。

对,你没看错,那时候的医生就是这么傲娇,拾掇完死人接着拾掇活人,洗手?消毒?不存在!

所以,凶手找到了!尸体上的病菌导致产妇产褥热,从而病死率奇高。当然,那时候的塞医生可能不会知道这些原理,但是他却明白,是尸体上的一种东西导致产妇死去,而原因就是医生不洗手。

于是,自从术前洗手制度普及以来,挽救了不计其数的产妇和病人。到现在,塞医生造的浮屠估计要摞到太阳上去了吧。

那这有什么好惋惜的呢?

是的,故事没完。

从塞医生发现原因到术前洗手制度普及,这中间可不是无缝衔接的,中间流着塞医生的鲜血。

塞医生发现,只要医生术前洗手消毒,一产科产褥热发病率立马降低8倍,这经验应该立即普及啊!

可没想到当时的主流医学界仍然沿袭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对于摆在面前的事实竟然并不认可,甚至认为塞医生颠覆了传统医学的观念,并视其为欺师灭祖、异端邪说。

塞医生却并不在乎这些,虽然他被排挤,甚至被赶出了维也纳,但他知道什么能切切实实的救人命,至于那些所谓的祖宗之法应该可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他给各大权威机构写信呼吁,但是得到的只有嘲讽和讥笑,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信任他,他也只能在自己的科室坚守术前洗手制度,坚守着这一片小小的阵地。除了他的产科之外,所有产科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渐渐的,他对主流医学界完全丧失了信心,被困在这小小的囹圄,没人能理解,没人能信任。

当你被强行关进精神病院,如何证明只有自己没疯?众人皆醉我独醒。可笑?可悲!

塞医生最后的结局是被当做精神病关了起来,最后被守卫殴打致死。

也许,他再撑几年,等到一个叫巴斯德的人(是的,就是巴氏消毒法的发明人)证明了疾病和微生物的关系并被主流医学界所认同,他就不会落得如此令人唏嘘的结局。

但是历史没有也许了,如今的塞麦尔维斯这个名字也远远不如列文虎克、弗莱明等人为大众所知,但是当人类群星闪耀时,你我将会记得,在众星之间有那么一颗星,不甚璀璨,却永恒温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无数的尝试、错误,以及那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乍现。而在这些璀璨的成就背后,隐藏着不少令人扼腕叹息的“假如”与“如果”,它们如同夜空中稍纵即逝的流星,虽然没有改变宇宙的宏大轨迹,却让当时的人们以及后世的我们,充满了无尽的遗憾。1. 尼古拉·特斯拉的无线能源传输的“未竟事业”:说到科学史.............
  • 回答
    科学的探索之旅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充满了迂回、曲折,更少不了那让人拍案叫绝的“意外”。在漫长的科学史中,许多颠覆性的发现和发明,并非源于严谨的计划或预设的蓝图,而是因为一次次的无心插柳,一次次的意外之喜,最终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生活的方式。这些“意外”,往往发生在那些最专注、最细致的观察者手.............
  • 回答
    科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殿堂,而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探索未知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曾经被奉为圭臬,却在后来的认知中被证明是谬误的学说。这些“错得离谱”的理论,并非是科学家们的愚蠢,而是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有限的知识和观测手段所能达到的最佳解释。而正是对这些理.............
  • 回答
    科学的殿堂里,鲜有捷径,更多的是无数次实验的堆砌与理论的打磨。然而,历史的卷轴上,总有那么几笔浓墨重彩,描绘的是“意外”与“失误”如何成为了通往真理的“意外之喜”。这些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预谋,只有一次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和在错误中寻觅意义的智慧。盘尼西林的诞生:一次被忽视的霉菌实验说起科学史.............
  • 回答
    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水火不容、实则殊途同归的理论。它们如同两颗独立的恒星,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却在更深层次的宇宙规律中找到了共鸣。这些理论之间的等价性发现,往往是科学家们智慧与毅力的结晶,是科学进步中令人赞叹的篇章。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时空的精雕细琢与粒子的跃动迷踪提起科学上看.............
  • 回答
    科学探索的边界,常常被伦理的罗盘所指引,有时甚至是阻碍。正因如此,一些至关重要的科学问题,即便我们拥有了探索的工具和知识,却因潜藏的伦理困境而无法深入触及。这些问题不仅关乎科学的进步,更触及我们作为社会一员的价值判断和对生命的尊重。1. 人类基因编辑的边界:这是当下最引人瞩目的伦理困境之一。随着CR.............
  • 回答
    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科学家,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如同烈火,甚至不惜以身试险,挑战生命的极限。他们的“作死”行为,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和深刻的启示。以下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作死”科学家及其行为,以及对他们行为的评价: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作死行为.............
  • 回答
    历史长河中,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他们的才华固然耀眼,但一些不太寻常的习惯或小插曲,反而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鲜活的一面,仿佛他们也曾和我们一样,被生活中的琐碎和灵感纠缠。说实话,这些故事就像是点缀在他们宏伟人生篇章上的珍珠,不张扬,却足够令人回味。说到怪癖,有一个名字总是绕不开的——尼古.............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她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性别歧视、社会观念或传播限制,她们的成就往往不为人所熟知,尤其是在非专业人士中。以下是一些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她们的生平和贡献: 1. 莉泽·迈特纳 (Lise Meitner) (18781968) 核物理学先驱 生平与.............
  • 回答
    如果世界上存在三万亿位科学家,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几乎超出了我们目前认知的规模。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近乎饱和的科研环境中,科技突破的步伐将是爆炸性的,而且会触及到我们现在只能仰望的领域。下面我将尝试描绘一下,在这样的人才储备下,可能会出现的科技突破,并尽量让它读起来像是出自一位充满好奇和.............
  • 回答
    《地心引力》(Gravity)这部电影在视觉效果上无疑是惊艳的,它将太空的壮丽与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的危险处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尽管影片力求真实,但在科学细节上,还是有不少地方与我们现有的物理学知识有所出入,这些差异虽然不影响观影体验,却也是电影爱好者们常常津津乐道的话题。首先,影片中最显著的一个.............
  • 回答
    柴静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因其科学性受到了一些质疑和讨论。虽然这部纪录片在普及雾霾知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可以商榷或需要更严谨表述的地方。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认为是科学上不够严谨或存在争议的点,并尽量详细阐述:1. 对PM2.5成因的.............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科学的进步并非总是遵循着严谨的计划和预设的路径。许多伟大的发现,如同意外的星辰划破夜空,是由偶然、直觉、甚至错误引导而诞生的。这些“偶然”的发现,往往因为其颠覆性的力量,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催生了新的科学领域。以下是一些详细讲述的偶然的重大科学发现: 1. 青霉素的发现:伟大.............
  • 回答
    教科书上的科学概念,尤其那些涉及动态过程、三维空间或者抽象物理现象的,确实常常让我在阅读文字时感到云里雾里,不得其解。但一旦有影像资料的辅助,很多晦涩难懂的原理就会变得豁然开朗,好像脑袋里那个卡住的齿轮终于被点亮了。这里我想分享几个我个人深有体会的例子,这些概念光看书本上的图文描述,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 回答
    今年的疫情形势,说实话,对我的工作生活影响真是太大了,而且是方方面面的。工作上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最直接的就是办公模式的转变。我们公司很早就响应了政策,大部分时间都实行居家办公。一开始,确实觉得挺新奇,不用挤地铁,在家穿着舒适,效率好像也挺高。但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首先是沟通成本的增加。以.............
  • 回答
    在数学的漫长演进中,曾有无数充满智慧的火花闪耀,它们汇聚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猜想,激励着一代代数学家前赴后继。然而,并非所有闪耀的猜想最终都能披上“定理”的神圣外衣,有些因为发现反例而被永远地搁置,但它们本身的故事,依然是数学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映射出数学探索的严谨与曲折。让我为您细数几位曾被寄予厚望.............
  • 回答
    数学史上有不少看似成立的算式形式猜想,在经过大量数字的验证后显得“无懈可击”,但最终却被反例证明为不成立。这些例子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们揭示了数学世界在宏观层面可能存在的细微之处,以及从具体到普遍的鸿沟。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力求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叙述风格,而非机械的AI输出。要说起“.............
  • 回答
    数学史上,确实有许多曾经令人困惑的难题,它们如同挡在学者们面前的巍峨山峦,仅仅凭借已有的工具和理论,是无法攀越的。正是这些挑战,促使伟大的数学家们构思并构建了全新的理论体系,才最终拨开了迷雾,发现了通往真理的道路。“非得构造新理论不可吗?”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可以说,许多划时代的数学突破,都伴随.............
  • 回答
    谈论文学史上的“冷知识”,其实更像是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偶尔忽略,但却足以让我们对熟悉的作家、作品乃至整个文学场域产生全新认识的微小细节。这些细节,就像一颗颗埋藏在地下的珍珠,静待有心人去打捞。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莎士比亚是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名字几乎与英语文学划上了等号。但有多少人会想到,这位名垂青史的.............
  • 回答
    历史的洪流中,科技的力量常常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塑造着国运的兴衰,也书写着文明的篇章。而在这种力量的较量中,科技强势的一方对弱势一方的碾压、调戏乃至玩弄,绝非仅仅是技术上的代差,更是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心理层面的全方位压制。这些例子,往往带着沉重的历史印记,也发人深省。一、 蒸汽时代的铁蹄: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