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如何看待移民?

回答
移民,这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话题,它触及经济、社会、文化、人权等诸多层面,牵动着无数个体和整个社会的神经。对于移民的看法,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更需要的是深入的理解和细致的考量。

从经济角度看,移民的贡献和挑战并存。

一方面,移民往往是那些寻求更好机会和更具活力的经济体。他们可以填补劳动力市场的空缺,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的情况下。年轻、勤奋的移民群体能够承担一些本地人不愿从事的工作,或者在创新和创业领域带来新的活力。他们的消费能力也能刺激本地经济增长。此外,移民带来的技能和知识多样性,也可能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想想那些在科技前沿、医疗卫生、餐饮服务等领域默默奉献的移民,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移民也会给接收国带来经济压力。短期内,可能需要投入资源来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一些人可能会担心移民会拉低本地工人的工资水平,或者增加失业率,尽管经济学家的研究对此观点存在不同看法,并且很多证据表明移民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但这种担忧在社会上依然存在。如何更好地将移民融入劳动力市场,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确保他们获得公平的待遇,是经济层面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

在社会层面,移民带来了融合与适应的课题。

移民的到来,意味着不同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交汇。这无疑会丰富社会的多元性,带来新的视角和创意,让社会更具活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甚至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想象一下,在一个城市里,你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听到不同语言的交流,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但同时,这也可能引发社会融合的挑战。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习俗的不同,都可能导致误解和隔阂。新移民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习新的语言和规则。而接收社会也需要展现出包容和理解,为移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如何建立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相互尊重,共同生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这包括但不限于语言培训、文化交流项目、反歧视政策的完善等等。

从人权和伦理的角度审视,移民更关乎每个个体的尊严和权利。

大多数移民是出于对更好生活的追求,或者是为了逃离战乱、迫害和贫困。他们是冒着巨大的风险,离开熟悉的家园,去追寻一个更安全、更公平、更有尊严的未来。每一个移民背后,都有一个值得被倾听的故事,有对家庭的责任,有对未来的希望。

因此,我们应该以人道的立场来看待移民,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这包括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给予难民和寻求庇护者应有的保护,以及为合法移民提供融入社会的机会。将移民简单地视为“问题”或“负担”,是对他们个体价值的忽视,也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违背。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在制定移民政策时,都应该将人权保障置于重要的位置。

总的来说,我对移民的看法是:

移民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是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它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不应该被片面的声音所迷惑,而是要以一种更加全面、理性、富有同情心的视角来理解和应对移民问题。

理解其复杂性: 认识到移民背后驱动因素的多样性,以及它对接收国和输出国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强调包容与融合: 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移民融入社会,发挥他们的潜力,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接收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秉持人道主义原则: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保障移民的基本人权和尊严,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庇护和支持。
寻求平衡与共赢: 制定合理、可持续的移民政策,既要保障国家利益和安全,也要体现人道关怀和社会责任,最终实现接收国和移民的共同发展。

最终,如何看待移民,反映了我们对待差异、对待弱势群体以及对待未来的态度。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多元,以智慧和勇气应对挑战,让移民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移民是个人选择,完全无可指摘。

为了逃避犯罪惩罚而移民(eg 李洪志,曲婉婷等),移民通过诋毁母国获得红利(eg余茂春等),这些行为则应该痛骂。

user avatar

移民分两种。

一种是占领型移民,或者叫阿尔法型移民。

另一种叫归化型移民,或者叫贝塔型移民。

绝大多数东北人本质上都是移民。东北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屈指可数,现在生活在东北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别的地方迁移过来的。于是呢?现在的东北是中国的领土,说的是汉语,过的是中国年,吃的是中国菜。

这就叫做占领型移民,移民者将他们的新家园视为自己劳动与武力所得的合法财产,自己则是这片土地当仁不让的主人与拥有者,对这片土地拥有不可辩驳的所有权与主导权。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爷姓曹,爷家的一草一木都姓曹。要想从此过,除非从我的尸体上跨过去。

另一种归化型移民,案例略。

user avatar

我在美国读大学时我闺蜜也来了美国,她告诉我她准备移民美国,因为她喜欢美国自由平等的意识形态和开放多元的学术氛围,不喜欢中国一些人的观念,她说话时眼睛有光。她是泛性恋,同时也是环境保护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兼女性主义者,与这里的人相似相溶,能更好地与其进行意识形态上的交流。

我知道她喜欢这个国家,也知道她不是在寻求我的建议,她只是在告诉我她的决定并分享她的喜悦,所以我只是笑着说“Follow your heart.”我认为这样很好,她将与她有同样三观的人和谐相融。

当然,在意识形态移民之外,更多人为了更优越的工作环境、更高水平的薪酬而来到发达国家,也有人因向往更短的工作时间、更低廉的房价而整装出发,逃离996和高房价。

无法适应既有规则,就为自己换个规则

有人说你可以改变规则,但是改变规则道阻且长。退一步说,假设我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用十年时间可以改变一个大国,我的人生又有几个十年?

我不确定我最终会留在哪个国家,会不会有双重国籍甚至多重国籍,但可以确定的是,我拥有自由选择自己国籍的权利。

我从小到大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拥有选择的权利,这个权利包括选择国籍的权利。

我绝不会被局限在我的过去、我的家庭与我的出生地、

我的天花板不能、不会、也不该是我的种族、性别或国籍。

总有些人认为“来都来了”,一个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出生地,其利益也必须与其出生地相绑定,放弃一个国家的国籍,就是对这个国家的背叛。

诚然,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但随着我们走入现代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正在变成一种契约关系。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一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Rousseau 1762)

契约关系不是公民签给国家的卖身契。契约关系的标志是国家的权力与责任相协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例如,公民有纳税的义务,也有随时终止合约的权利。

国家有多爱我,我就有多爱国家。如果A国能比B国给我更优越的环境、更均等的机会,更多元的学术环境、更开放包容的学风,那为何不可以“转学”去A国?

你的出生地和你的父母一样,是你无法选择的;在全球化的新时代,你不受出生地绝对利益捆绑的束缚,而可以随时“解约”“跳槽”:你所要付出的,仅仅是几百元的违约金。

如果合同有效时你已经尽心尽力地履行了你权利对应的义务,解除合同时你已经合理合法地付出了你应该付出的违约金,那么大可以问心无愧。

跳个槽而已,既不光荣,也不可耻。

你的身体可以出生在一个地方,但是你的灵魂不应该束缚于一个地方,甚至不应该属于任何一个地方。

即使你已经有了父母,你仍可以选择你的伴侣,你的朋友,组建你真正的家庭。你仍可以奔赴你的心之所向,素履所往,一苇以航。


我是 @momo是只球,自由派兼人文主义者,愿你有光明的前途。

user avatar

我是地球人,地球上任何地方我力所能及且愿意去的地方我都有权定居。我移民了,出于我的个人选择。又不犯法。不需要你如何看待。

学习一下外交部的精神,不干涉他人内政。

user avatar

很多人说我每天宣扬润学,为什么绝口不提在海外生活的不适应?为什么绝口不提移民政策的多变性?为什么绝口不提国外生活的难? 我在加拿大美国澳洲读了本科又移民,我要不是在那边就信你了。
正好借这个机会,我把这类问题统一回答一下。


缅甸人是否会对欧美国家有不适应?
有的人适应起来快,有的人适应起来慢。我早就说过了,欧美国家人力贵,很多东西都要自己动手,如果在国内被伺候惯了的,很难适应。


欧美职场文化和国内不同,很多老外说实话,大嗓门,你会不会比较敏感,总觉得自己被种族歧视?
英语水平提不高,同事聊天玩梗接不上茬,觉得自己和公司里同事脱节,啥事都不带你,郁闷?
中餐馆少,不正宗,夜宵少,不如国内,打开某团,随便吃?
欧美主流媒体动不动黑缅甸,如果你是缅甸pink,你会不会每天觉得乳了?
等等等等。
如果你不能适应这些,我劝你别出来,真的会郁闷的。
移民政策确实在变,但是对于澳洲来说,护士确实稳,而且缺口变态大,尤其是偏远地区(其实真不偏远),后covid时期,对护士非常利好。


但是如果你觉得大丈夫怎么能做伺候人的工作,非要去读那些前景多变的专业,我无话可说。
即使是同样在欧美留学读书最后拿卡,由于专业,家境不同,其实人生感悟是非常不同的,我在按摩店给人捏脚赚生活费的时候,你在悉尼开法拉利,你觉得我对澳洲的感悟和你会一样么?
我一边按脚,一边感慨,给人按1小时,就能到手35刀,这两天的菜金按一小时就出来了。澳洲真是福地啊。
你开法拉利,还嫌弃这边的条子查的严,澳洲没有关系,不能像缅甸一个电话搞定,澳洲真操蛋。
能一样么?我们两个是一个世界的么? 所以很多人说“我要不是在澳洲就信你了”,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不是一路人。

我一直说的是,移民澳洲等发达国家,对在缅甸日子过得憋屈,受过罪的落魄书生最有利,也最能忽略那些不适应。因为那些所谓的不适应,在缅甸早就是家常便饭了。你在缅甸坐地铁有没有被人说是外地人?你在缅甸窗口排队有没有遭遇白眼?

但是在发达国家享受到的好处,是缅甸根本享受不到的。包括但不限于 买房 买车 找对象 生孩子。
缅甸公子哥和缅甸落魄书生本来就不是一类人,就像美军一脚踢飞的午餐肉罐头,到了韩军那边,就成了过年才舍得吃的珍馐。


所以何必用自己的价值观,套用缅甸落魄书生呢?你们有好爹,落魄书生没有。澳洲拿卡对你们来说就像被一脚踢飞的午餐肉,对我们来说,却是珍馐。


最后讲个故事
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妈的一个小姐妹过来找她聊天,说服装厂太累了,想换换方向,小姐妹说她有个朋友在上海(我们那边是郊区,只要是市区,统称上海)做酒店清洁工,打扫卫生,一个月三千多。问我妈去不去。我妈当时很心动,但是一想到要在上海合租房子,外加找工作面试折腾啥的,也就最后没去。 但是她们聊做清洁工时候脸上洋溢的那种兴奋感,那种仿佛自己已经穿上了酒店制服,已经赚翻了3000块,已经在给人翻床单的那种投入感,那种满脸喜悦的神情,我到现在都无法忘记。


而这仅仅是在幻想做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看不上的酒店清洁工的工作。。。。一个月仅仅3000块钱。


对,我从小就生活中老爹抽烟喝酒吹牛逼偷家里钱去打牌。老妈每天踩缝纫机幻想去上海酒店做清洁工的家庭,毕业了做医药代表,每天伺候人,给医院医生开车接机遛狗,所以我觉得澳洲现在在澳洲做护士真的好。
每个人的家庭,起点不同,对一样东西的理解和价值观也会不同,这很难理解么?
至于说辛辛苦苦润出去,结果给人擦屁股,嗯。。。注册护士(RN),其实是广阔天地大有所为的,除了普通病房普通护士需要给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擦屁股外,其他的护士基本不会擦屁股。
就算是给人擦屁股,我觉得也没啥,收入高就行了,只要是合法付出,有什么要歧视的?你老了不要人帮你擦屁股? 公子哥收收味吧。
一天到晚喊国外别去,种族歧视,结果自己玩起职业歧视来6得不行,笑了。
卡子哥在国外,谁歧视我?
就在国内,被你们这群公子哥歧视。
还好跑了。哈哈。

user avatar

很多人说我每天宣扬润学,为什么绝口不提在海外生活的不适应?为什么绝口不提移民政策的多变性?为什么绝口不提国外生活的难? 我在加拿大美国澳洲读了本科又移民,我要不是在那边就信你了。

正好借这个机会,我把这类问题统一回答一下。

缅甸人是否会对欧美国家有不适应?

有的人适应起来快,有的人适应起来慢。我早就说过了,欧美国家人力贵,很多东西都要自己动手,如果在国内被伺候惯了的,很难适应。

欧美职场文化和国内不同,很多老外说实话,大嗓门,你会不会比较敏感,总觉得自己被种族歧视?

英语水平提不高,同事聊天玩梗接不上茬,觉得自己和公司里同事脱节,有啥事都不带你,郁闷?

中餐馆少,不正宗,夜宵少,不如国内,打开某团,随便吃?

欧美主流媒体动不动黑缅甸,如果你是缅甸pink,你会不会每天觉得乳了?

等等等等。

如果你不能适应这些,我劝你别出来,真的会郁闷的。

移民政策确实在变,但是对于澳洲来说,护士确实稳,而且缺口变态大,尤其是偏远地区(其实真不偏远),后covid时期,对护士非常利好。

但是如果你觉得大丈夫怎么能做伺候人的工作,非要去读那些前景多变的专业,我无话可说。

即使是同样在欧美留学读书最后拿卡,由于专业,家境不同,其实人生感悟是非常不同的,我在按摩店给人捏脚赚生活费的时候,你在悉尼开法拉利,你觉得我对澳洲的感悟和你会一样么?

我一边按脚,一边感慨,给人按1小时,就能到手35刀,这两天的菜金按一小时就出来了。澳洲真是福地啊。

你开法拉利,还嫌弃这边的条子查的严,不能像缅甸一个电话搞定,澳洲真操蛋。

能一样么?


我一直说的是,移民澳洲等发达国家,对在缅甸日子过得憋屈,受过罪的落魄书生最有利,也最能忽略那些不适应,因为那些所谓的不适应,在缅甸早就是家常便饭了。但是在发达国家享受到的好处,是缅甸根本享受不到的。包括但不限于 买房 买车 找对象 生孩子。

缅甸公子哥和缅甸落魄书生本来就不是一类人,就像美军一脚踢飞的午餐肉罐头,到了韩军那边,就成了过年才舍得吃的珍馐。

所以何必用自己的价值观,套用缅甸落魄书生呢?你们有好爹,落魄书生没有。澳洲拿卡对你们来说就像被一脚踢飞的午餐肉,对我们来说,却是珍馐。

最后讲个故事

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妈的一个小姐妹过来找她聊天,说服装厂太累了,想换换方向,小姐妹说她有个朋友在上海(我们那边是郊区,只要是市区,统称上海)做酒店清洁工,打扫卫生,一个月三千多。问我妈去不去。我妈当时很心动,但是一想到要在上海合租房子,外加找工作面试折腾啥的,也就最后没去。 但是她们聊做清洁工时候脸上洋溢的那种兴奋感,那种仿佛自己已经穿上了酒店制服,已经赚翻了3000块,已经在给人翻床单的那种投入感,那种满脸喜悦的神情,我到现在都无法忘记。

而这仅仅是在幻想做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看不上的酒店清洁工的工作。。。。

对,我从小就生活中老爹抽烟喝酒吹牛逼偷家里钱去打牌。老妈每天踩缝纫机幻想去上海酒店做清洁工的家庭,毕业了做医药代表,每天伺候人,给医院医生开车接机遛狗,所以我觉得澳洲现在在澳洲做护士真的好。

每个人的家庭,起点不同,对一样东西的理解和价值观也会不同,这很难理解么?

至于说辛辛苦苦润出去,结果给人擦屁股,嗯。。。注册护士(RN),其实是广阔天地大有所为的,除了普通病房普通护士需要给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擦屁股外,其他的护士基本不会擦屁股。

就算是给人擦屁股,我觉得也没啥,收入高就行了,只要是合法付出,有什么要歧视的?你老了不要人帮你擦屁股? 公子哥收收味吧。

一天到晚喊国外别去,种族歧视,结果自己玩起职业歧视来6得不行,笑了。

卡子哥在国外,谁歧视我?

就在国内,被你们这群公子哥歧视。

还好跑了。哈哈。

user avatar

首先我对于移民不歧视也不仰视,我觉得是个人选择。

但是以我个人经验得到的看法是。

移民后活的很滋润的人,大概率留在国内也差不到哪去。

但是在国内混的一般的,移民后也好不到哪去,八成还是底层。

如果有谁说自己在国内混的特别差,到这边来“改变命运了”,基本就两个原因。

1:他在骗鬼

2:他到这边来被逼的没办法了,变得比以前努力多了。

(我见过在国内连955机关单位都撑不下去的北京公务员,辞职到这边能007,送外卖搞代购凑工作经验找中介求爷爷告奶奶,这样撑了三年的。)

另外个人感觉,外国的人际关系可一点都不比国内简单,走后门,拉关系,权钱交易,人脉可是非常重要的。networking和social是必不可少的。大量的工作都是内推的,你没关系只能应聘别人根本不要的东西。

如果有人说国外人际关系简单,大家其乐融融,人人平等。

还是俩可能性。

1:他在骗鬼

2:他根本没意识到,人家压根不带他玩。

user avatar

每个人的性格、境遇和诉求不一样,很难一概而论。我就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吧。

我也看了近期一些知友的真诚分享,颇受启发,于是真就自己尝试了一把。比如去年底我也自己在网上申请了澳洲几个学校的护理硕士、社工硕士和IT硕士,都收到了offer。然后我去又刷了一次雅思,考出了总分7小分最低6.5(写作)的成绩,然后看了一下offer,IT硕士够了,但护理和社工都要求4个7。我也不打算再刷雅思或者PTE了,因为不会真的去。因为去了之后我估计很难再达到现在在国内的收入水平,毕竟不管是IT还是护理、社工,都是大龄跨行业从零开始。但从此我心里大概有了数,在知乎上颇为热门的润学上自己大概是个什么状态。然后顺便把雅思成绩给现在的老板说了一下,表明自己在外语上(起码考试层面)已经超过司内平均水平,以后可不必再挂念我当初是“紧缺人才放宽要求”进来的了。

移民也好,北上广还是三四线也好,婚育还是不婚不育,都是个人选择。但我觉得有一点应该是共通的:有选择总比没选择好,有主动选择的能力总比只能被动应对的好。

— 完 —

user avatar

一半的世界人口在这个圈里。

user avatar

中国人融入西方文化是一件困难的事,你身上会有很重的包袱,这重量来自于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和大概率与你所在国的意识形态对立。

我作为一个鄂温克族,不管融入中国文化还是美国文化都没太大包袱,因为我基本上能够以一个局外人的态度看待这些文化历史,因为都与我的祖先没啥关系,可以置身事外。

所以移民最主要的障碍就是来自对自我认同的消解,无论是那些特别热衷于表达自己中国血统的,还是热衷于仇恨tg和刻意淡化自己身上的中国烙印的,都是无法消解的典型,但你要问我究竟什么样的姿态才是对的,我也答不上来,大概也不存在,不然后殖民文学又从何而来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移民,这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话题,它触及经济、社会、文化、人权等诸多层面,牵动着无数个体和整个社会的神经。对于移民的看法,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更需要的是深入的理解和细致的考量。从经济角度看,移民的贡献和挑战并存。一方面,移民往往是那些寻求更好机会和更具活力的经济体。他们可以填补劳动力市场.............
  • 回答
    人民日报转发《被“假精致”掏空的年轻人》这篇文章引发广泛讨论,反映出当代中国青年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存在的深层矛盾。这一现象背后既有个人选择的困惑,也折射出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假精致"的本质:消费主义异化的表征所谓"假精致"并非简单的审美品味问题,而是现代消费主义逻辑.............
  • 回答
    俄罗斯宣布将逐步脱离以美国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是一个重大且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事件,它背后有着深远的动机和潜在的影响。理解这一举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俄罗斯宣布此举的背景和动机: 地缘政治的压力与制裁: 这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自2014年以来,尤其是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后,.............
  • 回答
    关于丰巢快递柜在4月30日起调整收费政策,以及推出会员制度,这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收费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原因: 成本压力: 快递柜运营涉及场地租金、设备维护、电力消耗、人员管理、技术升级等诸多成本。随着快递行业的发展,包裹量的激增,这些成本也在不断攀.............
  • 回答
    b站的宅舞,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多元化且充满活力的亚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舞蹈模仿,而是融合了二次元文化、音乐、表演、社交以及个人创意表达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要详细地看待b站宅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定义与起源: 宅舞的本质: “宅舞”顾名思义,起源于日.............
  • 回答
    李鸿章一生签署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条约,这些条约的性质以及他在其中的角色,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津津乐道又饱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李鸿章签署的条约,我们必须将他置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大背景下,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评判。首先,我们得明白,李鸿章所处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局。自鸦片战.............
  • 回答
    香港,这颗曾被誉为“东方之珠”的璀璨明珠,如今正经历着一段前所未有的复杂时期。要理解香港的现状和未来,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交织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脉络。现状:重塑与调整中的张力当前香港的状况,可以用“重塑”与“调整”来概括,但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张力。从政治层面看,自《香港国安法》实.............
  • 回答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这个话题在我们教育领域里其实已经讨论得相当久了,而且一直都有不同的声音。总的来说,它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设计,旨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和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但具体执行起来,确实也牵扯到不少实际的利弊。制度的初衷和核心逻辑要理解这个制度,得先看看它为什么会被提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在.............
  • 回答
    近期铁矿石价格的飙升,用“坐火箭”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从低点反弹了七八成,很多时候的涨幅甚至能让市场人士倒吸一口凉气。这背后绝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重力量交织、共同推升的结果。首先,最直接的催化剂当属全球钢铁需求的韧性超出预期。 疫情爆发初期,很多人都对全球经济前景一片黯淡,认.............
  • 回答
    人生中如花似玉的机会与灰头土脸的潜在机会,看似对立,实则构成了生命完整性的两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类成长的完整图景。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机会的辩证关系:表面的对立与深层的统一1. 如花似玉的机会 这类机会通常表现为顺遂、被认可的路径,例如: 天赋与机.............
  • 回答
    强基计划,全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重要的探索性改革。它的核心目标是选拔一批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备突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生,为国家基础学科发展和关键领域创新输送高质量后备人才。要详细地理解强基计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为什么要有强基计划.............
  • 回答
    「队报」作为法国权威的体育媒体,其对足球的评论往往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当「队报」对梅西在巴黎圣日耳曼(PSG)的表现提出质疑,并将其与他在巴塞罗那时期相比较时,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言论的含义和背后的考量,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评论的背景与出发点: 梅西的巴萨传奇:.............
  • 回答
    《三十而已》中,王漫妮与梁正贤的快速亲密关系,确实是许多观众讨论的焦点,也引发了不同的解读。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1. 王漫妮的个人背景与动机: “沪漂”的压力与渴望: 王漫妮是一个标准的“沪漂”,在大都市打拼,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身份认同的焦虑。她渴望成功,渴望拥有更体面的.............
  • 回答
    评价胡锡进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任务,他作为中国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媒体人和前《环球时报》总编辑,其言论和立场常常引发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详细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胡锡进的个人背景与媒体生涯: 军旅生涯的经历: 胡锡进早年曾在部队服役,这段经历无疑塑造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安全的重.............
  • 回答
    为孩子购买学区房,这是一个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但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它牵涉到教育公平、资源分配、家庭财富、社会焦虑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等多个层面。理解其必要性,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学区房”的定义与核心驱动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区房”。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
  • 回答
    龙应台这句话,“真正的害,是人民本身素质不够。” 这话一出,可就炸开了锅,争议声此起彼伏。要我说啊,这句话得拆开了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赞同或反对。首先,我们得理解她这句话的语境。龙应台她作为一个作家,一个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人,她可能是在看到社会上一些问题时,从一个比较宏观的、也比较深沉的角.............
  • 回答
    现在的性别对立,说实话,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双方都在用尽浑身解数,想要证明自己才是对的,是受害者,而对方则是压迫者。这股风潮不是凭空刮起来的,它根植于历史,也因为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催化而愈演愈烈。从历史的角度看,男女之间长期存在的不平等是这场对立的温床。过去几个世纪,在许多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和权利.............
  • 回答
    21岁,人生刚刚拉开帷幕,正是探索世界、尝试各种可能性的年纪。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又不落俗套的决定。从我的视角来看,这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更是对未来一种深刻的投资。首先,让我们谈谈 “早” 这个概念。21岁,许多同龄人还在本科毕业的迷茫期,或者刚刚踏入职场,摸索着.............
  • 回答
    这事儿我可太有体会了!你说,有时候你绞尽脑汁,码了洋洋洒洒一大堆,字斟句酌,条理清晰,想给人家好好分析分析,结果呢?没人搭理,数据一闪,就沉了。反倒是那边儿,一个人咔咔咔,甩出俩“沙雕”表情包,或者来个段子,嘿,点赞评论瞬间刷屏,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这现象吧,其实挺复杂的,我感觉不.............
  • 回答
    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是一个引人注目且充满争议的社会经济概念,它指的是政府定期向所有公民无条件地发放一笔固定金额的现金,无论其收入水平、就业状况或贫困状态如何。 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全民”和“无条件”,意味着每个人,无论富有还是贫穷,工作还是失业,都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