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人患有糖尿病?

回答
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庞大,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健康议题。要理解这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且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交织、层层叠加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人口基数巨大是首要因素。即便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来看不算最高,但乘以十几亿的人口,基数效应就会让绝对数量显得非常惊人。

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剧变。

一、饮食结构的转变:从粗放到精细,从自然到加工

这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之一。过去,中国人民以粗粮、蔬菜为主食,肉类消费相对较少,生活节奏也慢,身体的能量消耗和摄入基本能维持平衡。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腾飞,人们的餐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精制碳水化合物的增加: 过去的主食,如粗粮、薯类,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能平稳血糖。而现在,白米饭、白面馒头、精制面条成了主流,这些精制谷物中的淀粉在体内很快转化为葡萄糖,导致餐后血糖快速升高,长期如此会加剧胰岛素的负担。
高糖食品的泛滥: 各种含糖饮料(奶茶、可乐等)、甜点、零食的普及,让人们不知不觉摄入了大量的添加糖。这些“空热量”食物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会直接冲击血糖稳定。
高油高盐的烹饪方式: 中餐虽然美味,但很多传统烹饪方式(如爆炒、油炸)会增加食物的油脂含量。同时,外卖和加工食品的普及也意味着更高的油盐摄入。高油饮食不仅导致肥胖,还可能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
“吃好点”的观念误区: 在很多家庭中,用大鱼大肉、高油高糖的食物来款待客人或庆祝节日,这种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虽然表达了情谊,但也在潜移默化中推高了糖尿病的风险。

二、 sedentary lifestyles: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成为常态

与饮食的转变相辅相成的是活动量的急剧下降。

体力劳动减少: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岗位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人们在办公室、在家中,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或躺着。
交通方式的改变: 私家车、公共交通的普及,让“走路上班”、“骑自行车回家”这些曾经的日常变得越来越少。
娱乐方式的电子化: 电视、电脑、手机占据了人们大量的闲暇时间。长时间的屏幕暴露,意味着长时间的静止状态,大大降低了身体的能量消耗。
缺乏运动的意识和习惯: 尽管知道运动的好处,但很多人缺乏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的意识和动力。忙碌的工作、生活的压力,使得“没时间运动”成为普遍的借口。

三、肥胖率的攀升:体重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温床”

高热量、高糖分、高脂肪的饮食加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体重普遍增加。

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尤为危险: 脂肪如果主要堆积在腹部,会产生更多的炎性因子,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儿童肥胖问题: 年轻一代的肥胖问题同样令人担忧,这预示着未来糖尿病患者的年轻化趋势。

四、人口老龄化:年龄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中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会逐渐下降,胰岛素的分泌和敏感性也可能降低,这使得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五、遗传因素和个体易感性

虽然生活方式是主要推手,但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史,那么个体患病的几率会更高。不过,即便是遗传背景不佳,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缓或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六、诊断率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觉醒

不得不承认,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体检的普及: 更多的体检项目包含血糖监测,这使得早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发现率有所提高。
对疾病的认知加深: 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比过去有了显著提升,人们更愿意去医院检查,这也会“贡献”一部分患者数量的增长。

七、城市化和环境因素

城市化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可能涉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空气污染、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虽然其具体作用机制仍在研究中,但也被认为是潜在的风险因素之一。

总结一下:

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庞大,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转型期,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典型缩影。从粗茶淡饭到大鱼大肉,从日出而作到久坐不动,这些剧烈的变化在基因尚未完全适应的情况下,极大地推高了糖尿病的发病率。

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的不仅仅是医疗手段的进步,更关键的是社会层面的健康教育,推动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鼓励规律的体育锻炼,以及社会环境的优化,让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奢侈的追求。这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人口多,糖尿病人当然多。

发病率中等,跟生活水平和人均寿命相称,并没有很特别的地方。

user avatar

好了国家开始推动土豆主粮化了。

多吃土豆蔬菜,肉蛋奶足量,少吃米饭,一切OJBK。

user avatar

妈妈是二型糖尿病,确诊十几年了,身边有个很好的闺蜜和她的妈妈也都是糖尿病患者。中国人口基数大,患病人数相应来说确实是多,近几年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也呈现一个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的数据,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近三十年来呈现一个显著增加的趋势。20215~2017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在我国31个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1.2%[ 1]。

不过,在这个大人口基数之下,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不健康,也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控制不好自己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占据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患者。从我周围的这些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妈妈身上,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


首先是生活习惯不健康,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作息不规律的情况。比如我妈妈当时在妇产科,因为要值夜班,或者晚上会有手术,经常是昼夜颠倒,一日三餐也不能规律吃。我闺蜜也是经常熬夜,常常3点以后睡觉12点以后起床,整个人作息呈现一种昼夜不分的混乱状态。:

和作息不规律常常一起出现的,还有缺乏运动。很多糖尿病患者喜欢吃了以后就躺,更别提每天坚持规律的运动了,再加上饮食习惯不健康,餐后血糖更是蹭蹭飙升。在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肥胖和超重患者的患病率,就是处于一个显著增加的状态[ 1]。

其实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有很多益处。因为规律的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生活质量,不仅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还可以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坚持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以将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66%,坚持规律运动的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也会显著降低[ 2]。


血糖控制不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高碳水高油高盐,高GI的饮食结构。这偏偏,是很多人日常最常见的饮食习惯。

GI即“升糖指数”,是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 指标,是人体进食后机体血糖生成的应答情况。GI>75的食物为高GI食物。进入肠道后消化快,吸收好,葡萄糖能够迅速进入血液,所以易导致高血压和高血糖。

而GI≤55的食物为低GI食物。进入肠道后停留的时间长,释放缓慢,避免了血糖的剧烈波动,有效控制血糖,所以血糖偏高的患者更适合选择低GI食物。

平时我们的主食,吃的最多的就是精细米面,这些都是升糖快的食物,,膳食营养结构不合理,是很多糖尿病人无法很好地控制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

想要更好地控制好自己的血糖水平,日常的饮食应该调整饮食结构。

比如根据社区粥样动脉硬化危险(ARIC)研究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到总能量的50%~55%时候,全因速亡风险最低[ 3]。考虑到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膳食习惯,建议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占到50%~65%[ 4]。(此处讲解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方法,比如控制高碳水的摄入,粗粮代替精细米面等等),

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的同时,应该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可以适当增加非淀粉类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精加工谷类的摄入,其中全谷类应该占到谷类的一半以上。

糖尿病患者在摄入营养成分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营养成分的管理,比如在维持理想体重的同时,不建议长期采用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同时也要满足各方面营养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需要。

在能量的摄入上,我们常常建议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接受个体化能量平衡计划,目标就是既可以达到或者维持理想的体重,同时还可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营养需求。

对于存在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总能量的摄入,至少减轻体重的5%,但是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长期接受极低能量(<800kcal/d)的营养治疗。[ 1]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营养干预,不能不能只注意能量,不然就可能出现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隐形饥饿”,尤其是对于体重超重,存在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更需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因为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也可以影响到糖代谢并且造成胰岛素抵抗[ 5]。

所以在调整饮食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同时选用糖尿病患者专用的营养粉,这类产品往往含有专业比例的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膳食纤维,有助于均衡营养;

这类产品多饱腹感强,可以作为代餐,能够帮助适当限制自然食物的过多摄入,把热能降下来。它们的低GI(GI:37)缓慢升糖,采用缓释配方,能够在肠道内缓慢消化、缓慢吸收,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获得平稳的餐后血糖,同时还可以补充糖尿病患者日常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膳食纤维等等。


从确诊糖尿病到现在,在医生的指导下,妈妈的饮食管理也算是越来越好,每天都会按照能量计算表和糖尿病膳食营养食谱来吃,同时搭配一些营养品,目前血糖基本稳定在6.5~7.0左右,体重也保持在正常范围。

虽然闺蜜和她妈妈之前一直控制的不好,现在也慢慢好了起来,每天晚上,俩个妈妈都会相约去公园运动半个小时,闺蜜也坚持了一段时间每天去健身房锻炼,之前血糖飚到18.5,被医生要求强制住院的她,现在血糖水平基本稳定在8左右。

作为一种慢性病,糖尿病虽然常见,患病率高,但是只要咱们可以能够控制好血糖,长久坚持做好慢病管理,坚持健康饮食和运动,控制好血糖的水平,尽可能减少或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并没有那么可怕,,依然可以拥有幸福安心的生活。

参考文献:

[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95.

[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运动指南[M].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2

[ 3] Seidelmann SB, Claggett B, Cheng S,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J].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8, 3(9):e419- e428. DOI: 10.1016/S2468-2667(18) 30135-X

[ 4] Evert AB, Dennison M, Gardner CD, et al. Nutrition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diabetes or prediabetes: a consensus report [J]. Diabetes Care, 2019, 42(5): 731-754. DOI: 10.2337/dci19-0014.

[ 5] Via M. The malnutrition of obesity: micronutrient deficiencies that promote diabetes. ISRN Endocrinol. 2012;2012:10347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庞大,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健康议题。要理解这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且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交织、层层叠加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人口基数巨大是首要因素。即便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来看不算最高,但乘以十几亿的人口,基数效应就会让绝对数量显得非常惊人。但更深层的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讨论中,“为清朝翻案”的说法一直存在,而且近年来似乎愈发活跃。这种现象背后,我认为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原因来概括。首先,得承认一点,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获取的史料越来越丰富,研究的视.............
  • 回答
    .......
  • 回答
    中国人口众多,但“内地”和“沿海”地区同时存在“缺人”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根源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的流动性以及不同地区发展模式的差异。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人口流动是核心驱动力: 沿海地区的吸引力: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改革.............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关于中医,确实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反对声音的来源。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中医。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的结果。1. 科学实证主义的挑战: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尖锐的矛盾所在。现代医学(西医)是以一套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又气又无奈的现象。明明是一些败类,行为恶劣,败坏了中医的名声,可最终的口诛笔伐,却又一股脑地扣在了中医这门学科头上。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不妨细致地掰扯一下:1. 混淆视听的“李鬼”与“李逵”: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当我们看到某个医生打着中医的旗号,用伪科.............
  • 回答
    《Legal High》这部日剧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尤其是古美门刚这个角色,他的价值观之所以被许多观众推崇,并非因为它代表着某种普遍认同的“正义”或“道德”,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那些棱角分明、甚至可以说是“不入流”的坚持,才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某种情绪和思考。首先,古美门最核心的吸引.............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找出《三体》中的“逻辑漏洞”,以及为何他们不自行创作一部同样影响力的科幻作品,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三体》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在中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更在国际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潮,获得了雨果奖,这在华语科幻文学史上是里.............
  • 回答
    “自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个说法,我听到过,也观察到过一些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而且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坏判断,更像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首先,得说说国家实力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原因。想想看,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发展速.............
  • 回答
    近些年,当谈论《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学院时,赫奇帕奇和斯莱特林这两个曾经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甚至带有负面印象的学院,却越来越受到粉丝的喜爱和关注。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并非偶然。首先,我们得承认,赫奇帕奇和斯莱特林在最初的设定中,其“人设”确实有些特殊。赫奇帕奇以忠诚、勤劳、正直和耐心著称,但.............
  • 回答
    多人游戏里的“辅助”角色,说白了就是游戏设计者为了让团队协作更有趣、策略性更强而专门设计出来的一类定位。你想想,如果所有角色都差不多,都能打能奶能控制,那玩起来是不是挺单调的?谁还愿意“牺牲小我”去承担那些不那么耀眼但关键的责任呢?所以,“辅助”角色的出现,就是为了填补团队中的功能性空白,并鼓励玩家.............
  • 回答
    《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说实话,这角色挺有意思的,你说他优秀吧,确实优秀到最后,但很多人对他又爱又恨,甚至不少人还挺讨厌他。这事儿细琢磨,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最初的“傻”和“不合群”:一开始看许三多,那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一个农村娃,瘦瘦巴巴,笨手笨脚,做什么事都慢半拍,还总闯祸。在部队这个强.............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不少身在海外的中国人会常常遇到的疑问。外国人看到中国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确实会感到惊叹。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看,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疑是一场“奇迹”。然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这份“厉害”背后,是.............
  • 回答
    中国芭蕾舞的崛起令人瞩目,涌现了许多技艺精湛的舞者,但要说“层层筛选”出来的舞者在国际舞台上整体不如俄罗斯或美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一、历史沉淀与文化根基的差异这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原因。 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内部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与个体层面的“地位低下”认知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种矛盾,不能简单地用“合理”或“不合理”来定论,而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中国为何变得强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自改革开放.............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身上显露出“自我歧视”的现象,这并非一个简单标签就能概括的,它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以及个体经历。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历史的烙印与集体记忆:首先,不能不提的是中国近代以来跌宕起伏的历史。从列强的侵略,到国家内部的动荡,再到改革开放前的集体主义年代,.............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反映了一些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和服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环境 历史的沉淀与习俗的普及: 和服在日本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载体。几个世纪以来,和服一直是日本人日常穿着的一部分,尤其是女性。.............
  • 回答
    航空发动机,这颗飞机的“心脏”,它的技术难度堪比登天。它要承受极高的温度、压力和转速,还要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并且要做到轻量化、高效率和长寿命。可以说,航空发动机是现代工业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最尖端的技术实力。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颗“明珠”如此难以摘取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技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一直在琢磨。感觉国内户外“小众”这个说法,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了,但比起国外,确实还有相当的差距。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 文化基因与历史传承: 国外的“家园”观念与“征服自然”的历史: 西方的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很早就形成了“家园”与“自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