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家的看法是相反的。媚宅产生的根源不是因为对作品的不满而是对观众的不满,这个词不是反感作者满足观众的行为而是反感作者只满足部分观众的行为。
简单来说,我们把动漫作品的观众称之为群体A,现在的情况是看动漫的人比以前多得多了,出现了许多和原先的群体A有明显口味差异的人,这些人称之为群体B,当然你还可以再细分出若干个群体直接把字母表排完都没问题,这并不影响结果。问题在于,部分动漫是完全按照群体A的爱好习惯设计的,使得群体B的人无法在其中找到乐趣,于是群体B的人就将群体A称为“宅”,并将这类作品称为“媚宅作品”,他们批判的核心不是作品刻意讨好观众,而是自己没有被讨好到。
像今年引发巨大争议的刀剑神域动画,有关作品中凌辱女角色的内容在国内互联网遭到大量批判,但这部动画其实一直都有类似的内容,十年来就没变过。但你去问一些批判它的老观众会发现一种奇妙的现象,他们之中很多人都会说自己以前就很讨厌这些内容,这种现象说明以前群体B的人只占少数,因而声音被掩盖,而现在他们开始占了多数,就使得舆论风向发生了改变。
在这些没有被满足到的观众眼里,自己就好像是一个刚来到饭局里的新人,结果这里的老人说着听不懂的话玩着看不懂的游戏有说有笑,根本不鸟自己。以前群体A人多势众而且姿势丰富,新人们大多会憧憬一番然后按部就班地模仿进阶学习,现在一看他们也就那么回事,自然是有怨报怨有仇报仇了。“媚宅”的帽子一扣,在座的各位一个也别想走。
非要说媚宅有啥影响,得看这些年海外拓展出的动画观众的观看和评价行为在商业方面能多大程度地反馈给日本动漫行业。如果反馈力度够大,那么一直这么媚宅下去自然不利于市场的扩张。但如果没什么反馈力度,那媚不媚宅有个屁的影响。
最后我还可以把以上说法全部推翻,即根本不存在什么“群体A”,也没有所谓的“宅”,这些从一开始就是虚构想象出的概念,或者只要情况需要那么谁都可以被指认是“宅”。而“媚宅”不过是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扔给这些并不存在的人来背锅,从创作的制高点上获取讨伐异己的大义名分,同时对作品表达出“我不喜欢”的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