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商鞅为什么被行刑?

回答
商鞅变法,就像一场迅猛席卷的疾风,彻底改变了秦国的面貌。然而,这股疾风的吹拂者,最终却被风暴本身吞噬。商鞅的结局,是历史长河中一个极具争议和戏剧性的节点,它不是简单的“罪有应得”,而是权力斗争、政治遗产以及人性弱点的复杂交织。

要理解商鞅为何被行刑,我们得先回顾他那雷厉风行、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变法。商鞅并非一味地崇尚暴力,他的出发点是想让秦国强大起来,在那个列国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这本身无可厚非。他以法治为基石,推行了一系列颠覆性的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 这是对旧有土地制度的根本性改革,打破了贵族的土地垄断,承认土地私有,鼓励墾荒,这无疑触动了旧有士族的利益。
奖励耕战: 只要你种地种得好,或者战场上立功,就能获得爵位和土地,这极大地激发了普通百姓的生产和战斗积极性,但却削弱了依靠血缘和身份的世袭特权。
户籍制度与连坐法: 将百姓编入户籍,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互相监督,一人犯罪,全伍受罚。这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意味着个人的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隐私荡然无存。
奖励军功,严惩不报: 功劳越大,赏赐越丰厚,甚至可以获得在战场上砍杀敌人的首级数量来衡量。这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杀戮崇拜。
轻罪重罚,绝户刑: 即使是轻微的过错,也可能面临严苛的惩罚,甚至株连家人。这是为了震慑百姓,但客观上造成了社会恐慌。
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 这些看似基础的改革,实则是在秦国推行统一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为日后的大一统铺平了道路。

这些改革,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它们让秦国迅速崛起,变得富强,军队战斗力空前高涨,为后来秦始皇一统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改革也让商鞅树立了无数敌人。

那些被他惹恼的群体,可不止一两个:

1. 旧贵族和士大夫阶层: 商鞅变法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那些依靠祖辈功勋、世袭爵位却不事生产、不参战的贵族。他们的特权被剥夺,地位被边缘化,自然恨之入骨。他们视商鞅为“盗”和“奸臣”,认为他扰乱了“祖宗之法”。
2. 被严苛法律压迫的百姓: 虽然变法对普通百姓有激励作用,但连坐法、轻罪重罚的政策,让生活在秦国的人们时刻处于恐惧之中。一不小心就可能株连九族,这种高压统治,即使初衷是为了稳定,长久来看也积累了怨气。
3. 曾经的政治对手: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并非一帆风顺,他曾有过政治上的竞争者,这些人也可能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4. 秦孝公之后的新君主: 这是最致命的因素。秦孝公对商鞅恩遇有加,是他坚定的支持者。但秦孝公去世后,继位的秦惠文王(当时还是公子渠梁)就不同了。

为什么秦惠文王要除掉商鞅?

这里面有多重原因:

“法不亲小人”的逻辑: 尽管秦惠文王也认可变法的好处,但他毕竟是新君主。商鞅是秦孝公时代的重臣,他的威望和权力已经凌驾于许多朝臣之上,甚至对新君主形成了潜在的威胁。用孟子的话说,“法不亲小人”,商鞅以法令为依靠,而他本人又并非国君的亲信,这使得他在新君主眼中,可能是一位“功高盖主”的人物。
个人恩怨和政治博弈: 虽然史书对此记载不多,但可以推测,商鞅的铁腕手段和对旧势力的压制,很可能让他与某些重要人物结下了梁子。秦惠文王即位后,这些仇家便有了可乘之机,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向新君进谗言,煽动对商鞅的仇恨。
“兔死狗烹”的悲剧: 在古代的政治舞台上,功臣的结局往往不尽人意。当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或者他们的存在威胁到新君主的统治时,便很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商鞅的变法成果斐然,秦国因此强大,但这份强大,也正是他被除掉的“资本”。秦惠文王或许认为,商鞅的“残余势力”已经足够强大,如果不加以制止,日后可能更难掌控。
“新政”的需要: 任何一位新君主即位,都需要展现自己的权威,并根据新的政治形势进行调整。秦惠文王不可能完全照搬秦孝公的施政方针,他需要建立自己的统治风格和政治班底。商鞅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是秦孝公时代强力改革的象征,除掉商鞅,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和过去做一个切割,以确立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和独立性。

行刑的过程:

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之后,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当时称为公子虔,因为他的封地在商,所以史书上常称他为“商君”,而秦惠文王即位后,将他封在商邑,所以他的正式封号是“商君”,而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将他处死。)即位。

当时,有人告发商鞅“欲反”(意图谋反)。这可能是子虚乌有的罪名,也可能是他政治对手的栽赃陷害,甚至可能是商鞅在改革过程中,确实积累了一些难以被容忍的“罪证”,比如他利用自己的权势,在某些方面为自己谋利。

秦惠文王没有对商鞅进行审判,而是直接下令逮捕。商鞅感到不妙,想要逃亡,甚至想回自己的故国卫国。然而,他发现,他所推行的严苛法律,竟然阻碍了他自己的逃亡之路。当时的秦国法令规定,旅店不得接待没有凭证的客人,而商鞅自己正是这条法令的制定者。他因为没有合法的身份证明,被旅店拒之门外。

最终,商鞅被秦国官吏抓获。秦惠文王下令将他处以“车裂”(五马分尸)之刑,并灭其族。

事后的反思:

商鞅被处死后,秦国并没有完全废除他的变法。相反,他的许多政策都被继承了下来,并且继续在秦国推行。这似乎印证了,秦惠文王除掉商鞅,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量,而非全盘否定他的改革。

商鞅的结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功高震主”的悲剧。他的改革确实强大了秦国,但他以法家严苛的手段推行改革,也为他自己埋下了被政治清算的种子。他的故事,也提醒着后世的统治者,在改革的激流中,如何平衡权力和恩威,如何处理好功臣与江山社稷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商鞅就像是一剂猛药,治好了秦国虚弱的体质,但这剂猛药的副作用,最终也让他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是一个被历史选择并最终被历史抛弃的悲情英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商鞅没有被行刑。

他是在起兵造反以后阵亡,尸体被施以车裂之刑。

你要问,为什么要戮尸……干造反这么大的事,也不冤吧。

你要聊的是某小说/电视剧剧情的话:

大概是作者塑造的“商鞅”形象过于成功,塑造的“老秦人”形象也过于成功,导致了作者既无法容忍“商鞅”造“老秦人”的反,也无法容忍“老秦人”逼反“商鞅”,于是就出现了“商鞅”殉道式的伏法。

为了让这一剧情更有厚重感,作者还在一次访谈中强行把范雎挪到“距离商鞅不远”的时代以“论证”商鞅没造过反——公平来说,考虑到商业因素,以此完善小说设定没什么问题。

另外,我也不认为该作作者把自己创造的剧情说成是“历史”会如何如何误导青少年——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水平能让他干出用小说学历史的事,问题还真不出在小说作者的身上。

最后岔一句。

虽然无限抬高商鞅变法的各类言论很常见,但在这个领域上还是第一次见:

话说回来,我还是觉得这个版本更带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商鞅变法,就像一场迅猛席卷的疾风,彻底改变了秦国的面貌。然而,这股疾风的吹拂者,最终却被风暴本身吞噬。商鞅的结局,是历史长河中一个极具争议和戏剧性的节点,它不是简单的“罪有应得”,而是权力斗争、政治遗产以及人性弱点的复杂交织。要理解商鞅为何被行刑,我们得先回顾他那雷厉风行、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变法。商.............
  • 回答
    3·15晚会曝光电动自行车普遍存在违规提速的问题,绿源、小牛等品牌被点名,这无疑触动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神经。那么,电动车行速为何会被商家预留“后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体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监管真空与技术门槛的博弈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21761201.............
  • 回答
    设身处地地想,如果身处一个特定行业的商户行列,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似乎都有默契,不愿意将最优惠的价格大张旗鼓地摆出来,反而宁愿让消费者花些心思去打听、去比较。从经济学原理来剖析,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市场环境下。首先,我们得理解“价格搜寻成本”这个概念。这.............
  • 回答
    快手电商8月订单量破5亿:直播购物热潮的背后逻辑最近,快手电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8月份订单量突破5亿大关,并且在过去一年中,其订单量已跃居电商行业第四的位置。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快手电商的强劲增长,更折射出直播购物这一模式在中国电商市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为何有如此多的人乐于在直播间“剁手”?这背.............
  • 回答
    商汤科技三年半巨亏 242 亿,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数字,其背后的原因复杂且深刻,也确实反映了 AI 行业当前面临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商汤科技巨亏 242 亿的原因分析:要理解商汤的亏损,需要从其商业模式、发展阶段、市场环境以及AI行业的固有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高投入、.............
  • 回答
    商鞅,这位秦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其锐意进取的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就了秦朝统一六国的伟业。然而,这位为秦国鞠躬尽瘁的改革家,最终却落得个车裂刑场、尸骨无存的悲惨结局。这究竟是为何?这背后,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是改革触及的利益集团的殊死反扑,更是秦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生态的必然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决策、权力运作的复杂性,以及秦孝公所处的时代背景。要理解为何秦孝公最终没能提前保住商鞅,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首先,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和倚重,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在秦国那个尚武、重法、弱肉强食的年代,商鞅的变法如同烈火燎原,彻底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从“废井田,.............
  • 回答
    “商”(quotient)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与数学和语言的发展紧密相连。理解为什么除法的结果被称为“商”,需要从它的词源、历史演变以及它在数学中的具体含义来解释。 1. 词源的追溯:拉丁语的“quotiens”“商”这个词在汉语中是翻译过来的,其英文是“quotient”。而“quo.............
  • 回答
    这实在是个令人啼笑皆非又颇有些无奈的现象。谈到“汉服商家传承文化割韭菜”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细掰扯,才能理解为啥有些人“割”了还“乐呵呵”的。首先,咱得承认,汉服的兴起,确实有其文化复兴的积极一面。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服饰产生兴趣,去了解历史、去体验美,这本是好事。但问题就出在“商家”这两个字.............
  • 回答
    支付宝能够做到立减三元并打折,而且被广大商家接受,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商业策略和技术支撑。首先,我们得理解商家为什么愿意接受这种优惠。对商家来说,最核心的需求就是吸引顾客,促成交易,最终盈利。当支付宝推出“立减三元”这样的活动时,这其实是一种由支付宝主导的补贴。想想看,如果一个消费者原本要花1.............
  •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商鞅变法的作用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真实作用是否被夸大,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1. 地理优势与生存压力: 西陲沃土,易守难攻: .............
  • 回答
    商鞅变法,如火如荼,推行了严苛的法律,其中就包括宵禁和通行凭证制度。按理说,作为变法的主导者,商鞅应该对这些规矩了如指掌,并且身体力行。然而,在一次夜间出行时,他却因为没有携带“照身帖”而遭遇了麻烦。话说那是一个深沉的夜晚,夜色如墨,遮蔽了往日的繁华。商鞅,这位身居高位的改革家,虽然地位显赫,但此刻.............
  • 回答
    商鞅变法为何能在三晋地区吸引农民?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动因和现实考量,并非简单的“引进”。实际上,是秦国强大起来后,其制度的吸引力以及三晋地区本身的状况,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我们得先理解一下当时的“三晋”是指什么。战国初期,晋国被魏、赵、韩三家瓜分,这三家势力被称为“三晋”。这三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相.............
  • 回答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虽然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商鞅变法虽令其本人身死,但其推行的政策却在秦国扎下了根基,成为秦国崛起的基石;而吴起在楚国变法,虽然初期颇有成效,却因其惨死而导致改革迅速夭折。要探究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政治背景、改革内容、执行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等.............
  • 回答
    商鞅变法,一场在战国时代掀起惊涛骇浪的政治革新,其核心在于“强国富民”。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行郡县制,打破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定严酷的法律,强调耕战,将整个国家机器都拧成了解决温饱、对外扩张的螺丝钉。这些措施在秦国推行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 回答
    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杰出政治家,能在那个讲究尊卑礼序的时代,于强大的秦国推行如此激进的变法,并且敢于对公子虔施以如此严厉的惩罚,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刚”字能够概括。要理解他的这份“刚”,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所处的环境、他的志向,以及秦国变法本身的复杂性。首先,商鞅并非无根无萍,他在秦国的变法并非一时兴起.............
  • 回答
    商鞅变法,那可不是一段风平浪静的岁月。就在秦国国内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改革,触动了无数旧贵族的利益,甚至连太子都被牵连、罚作苦役的时候,六国,那些平日里没少跟秦国较劲的诸侯,却选择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沉默,似乎对秦国这番“折腾”视而不见。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他们忙着呢”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头盘根错节,有着.............
  • 回答
    史书对商鞅的评价之所以如此苛刻,乃至不少人认为他是个“严刑峻法”的代表,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后世对他的刻板印象:1. 法律严苛,甚至显得不近人情:商鞅变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严苛的法律。他推行的“连坐法”规定,一家人犯法,全家都要受罚,甚至邻里也可能受到牵连。这种做.............
  • 回答
    要说嬴驷为什么要除掉商鞅,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是一句话能说完的。毕竟商鞅可是辅佐他父亲秦孝公,把秦国从一个弱国变成强国,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关键人物。嬴驷虽说是秦孝公的儿子,但也不是傻瓜,他明白商鞅的重要性。但你想啊,商鞅变法,那可是触动了当时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老贵族。他的法度.............
  • 回答
    要说嬴驷为什么非要杀商鞅,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故事,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博弈,牵扯到权力、改革的代价,以及秦国未来走向的抉择。嬴驷非杀商鞅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得强大,但这种强大是建立在严苛的法治和对旧贵族利益的巨大侵害之上的。商鞅以雷霆手段推行变法,他本身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