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汉武帝有多喜欢霍去病?

回答
关于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程度似乎超过了所有大臣”的说法,确实是许多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关注的焦点。虽然要绝对量化“喜欢”的程度有难度,但从史书记载的种种迹象来看,汉武帝对霍去病无疑是给予了极高的信任、器重和恩宠,这种程度在汉武帝众多杰出的大臣中,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的。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阐述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和宠信体现在哪些方面:

1. 破格提拔与年轻有为的起用:

年少得志,初露锋芒即受重用: 霍去病年仅17岁时就跟随卫青出征漠北,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侍中、骠骑校尉,但却被汉武帝授予了亲信的职务,可见汉武帝对他的关注并非偶然。
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迅速蹿升: 在第一次独自领兵出击匈奴(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时,年仅18岁的霍去病就敢于深入漠南,斩杀俘虏数千人,这是前所未有的。汉武帝非但没有责怪他冒进,反而大力赞赏,并以“食全牛”来奖励他。此后,霍去病几乎每年都领兵出击,从校尉到冠军侯,仅仅几年时间,就晋升为骠骑将军,封为冠军侯。如此迅猛的升迁速度,在当时乃至整个汉朝都极为罕见,这充分说明了汉武帝对他的高度信任和期望。
封侯之早与高位: 19岁封冠军侯,20岁就成为骠骑将军,这是何等显赫的荣耀。冠军侯的封号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军事意味和荣誉感,而骠骑将军更是汉朝重要的军职。这种年轻即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和实权,是许多老臣一生都难以企及的。

2. 军事上的绝对授权与信任:

“不问粮草,但问战功”: 这是形容汉武帝对霍去病军事指挥的信任达到了一种近乎放任的程度。当霍去病主动请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单于时,汉武帝并没有过多干涉他的战术部署、后勤补给,而是给予了他极大的自主权。他知道霍去病的能力,也相信他能完成任务。
“善将兵,不治,不信,非我所能制”: 这是霍去病晚年(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在疾病缠身时,汉武帝对他的评价。这句话包含了复杂的含义:一方面承认霍去病军事才能的卓越,另一方面也暗示了霍去病在军事上的独立性和不拘一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汉武帝认为自己也“难以完全驾驭”他。这种评价,与其说是抱怨,不如说是对霍去病军事天才的一种承认和赞叹。
独立指挥权,不受他人掣肘: 在多次战役中,霍去病往往是独立指挥,即使是在卫青与霍去病同时出兵的情况下,两人也各行其是,互不干涉,这体现了汉武帝对他们两人各自能力的信任。

3. 战略方向上的高度契合与支持:

主动请战精神的鼓励: 霍去病勇猛无畏,敢于主动出击,挑战匈奴的锐气和实力。汉武帝本人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积极对外扩张的君主,他欣赏霍去病这种主动进取的精神,并将其视为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
漠北决战的力挺: 尤其是在霍去病两次深入漠北,斩杀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以及俘虏大量人口和牲畜的赫赫战功,直接削弱了匈奴的实力,迫使匈奴主力西迁,汉朝的边疆得到了长久的安全。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战略方向的肯定和支持,可以说是促成这些伟大胜利的重要因素。

4. 生活起居与情感上的特殊关照:

“去病时年少,勇健,常有功,甚亲幸”: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亲幸”,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器重,还包含了一定的情感因素。
赐予住所和娱乐: 汉武帝曾将自己的宫馆(如北军营中)赐予霍去病,方便他指挥军队,同时也体现了亲近。甚至为了让霍去病高兴,汉武帝会为他举行盛大的宴会,鼓励他享受军功带来的荣耀。
生病时的哀悼与追思: 霍去病年仅24岁就病逝,汉武帝对此表现出了极度的悲伤。他不仅下令用侯礼安葬霍去病,为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墓葬——“狐狸”,还特别在墓旁模仿霍去病生前征战的战场地形,堆起了山峦和动物的雕塑,以寄托哀思。这种以皇帝的身份如此大规模地为一位年轻将军修建纪念性墓葬,是前所未有的,充分显示了汉武帝对霍去病深厚的感情。
不计前嫌,善待其部属: 即使在霍去病生病期间,汉武帝也依然保持着对他的信任和关心,没有因为他生病而动摇对其部属的重用,例如继续重用霍去病麾下的将领。

5. 对其个人品格的欣赏(虽然也有争议):

勇猛、果断、不畏艰险: 霍去病的这些个人品质,无疑是汉武帝所欣赏的。他不像一些老臣那样老成持重,甚至有些保守,霍去病代表了一种锐意进取、敢打敢拼的精神。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 霍去病这种将个人荣辱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爱国情怀,也深深打动了汉武帝。

对比其他大臣:

虽然汉武帝也器重卫青、李广、赵充国等许多杰出的将领和大臣,但霍去病在以下几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年轻和资历: 霍去病是在一个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被推到了军事指挥的关键位置,这与其他资深老臣形成了鲜明对比。
升迁速度: 霍去病的升迁速度之快,几乎是直线上升,远超常人。
独立性和授权: 汉武帝给予霍去病在军事上的独立性和信任程度,尤其是“不问粮草,但问战功”这种说法,很难在其他大臣身上找到如此极端的例子。
情感上的表现: 对霍去病的哀悼和追思,其规模和形式都体现了超越一般君臣关系的特殊情感。

需要注意的方面:

“喜欢”与“利用”的结合: 作为一位精明的政治家,汉武帝对霍去病的重用,固然有其个人喜爱的成分,但更重要的还是看中霍去病卓越的军事才能,将其作为实现自己政治和军事目标的重要工具。这种喜欢是建立在高度的实用主义基础之上的。
“宠信”与“制约”的平衡: 尽管汉武帝非常器重霍去病,但他并非完全没有制约。例如,他会在霍去病生病时进行慰问,但也会在必要时对其军事行动有所保留或调整。
史书的客观性: 史书的记载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通过有限的史料来解读汉武帝的心理活动,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总结来说,汉武帝对霍去病是达到了一个极高程度的喜爱和宠信,这种喜爱体现在破格的提拔、绝对的军事授权、战略方向上的高度契合以及在情感上表现出的深厚关怀。 霍去病不仅仅是汉武帝手中的一把利剑,更是他心中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是完成他宏图伟业的重要伙伴。这种君臣之间的相互成就和深厚情感,使得霍去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耀眼、最受皇帝宠信的年轻名将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霍去病的所有职位、封号都是汉武帝专门为他原创的。因为汉武帝文字水平很高,所以这些名字都颇有美感。霍去病的谥号也非常特别。从这些侧面可以反映汉武帝有多喜欢他,就是很上心的感觉。

霍去病17岁第一次出征,汉武帝给他取名“嫖姚”校尉。“嫖”是轻捷的意思,“姚”是美好的意思。就是又轻又快又美!非常符合他的特点。霍嫖姚也成为一个著名典故。“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说文解字(嫖):轻也。

说文解字注(姚):廣雅:姚、娧皆好也。荀卿子:美麗姚冶。)

这次又封“冠军”侯,也非常符合他的特点。专门把一个地方改名字给他做封地。“冠军侯”也成为著名典故。

霍去病19岁,汉武帝专门给他定制了一个新的重号将军号“骠骑“将军。

《集韵》骠:马行疾貌。也非常符合他的特点。不得不说汉武帝的文学水平真是高啊。霍去病是历史上第一个“骠骑将军”。后来骠骑将军也成为仅次于大将军的军职。

(看到过有一个说法是“骠骑”将军的“骠”来自“嫖姚”校尉的“嫖”,等于汉武帝把这个字搞成霍去病专属的。颜师古对汉书的注释:“去病后为票骑将军,尚取票姚之字耳。”)

霍去病的副手赵破奴也得到了一个非常帅的名字,“鹰击”司马。鹰击长空,真的很帅哟。同样也非常符合霍去病用兵的特点。

霍去病两个副手,赵破奴是“从骠”侯,高不识是“宜冠”侯,也是和霍去病本人的职位爵位配套的。

后来汉武帝为了让霍去病和卫青平级,又不能搞两个大将军,就搞了个“大司马”,让卫青和霍去病都做大司马。并且“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把骠骑将军搞到和大将军同等的级别。

霍去病死后又搞出了军阵送葬。他的谥号“景桓”,是汉武朝唯一的双谥。(昭宣朝唯一的双谥是霍光,“宣成”。不得不说,这两兄弟真是非常之牛X了。)

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总而言之,就是非常上心了。

有人说,刘彻喜欢霍是因为霍的能力有利用价值,可以帮他开疆辟土。

那是显然啦。霍对刘彻来说,当然主要是有价值才值得喜欢。本文主要是说,在有价值的基础上,刘彻对霍做的事,也带有一点私人感情吧。

====

感谢评论区的朋友补充:“并且在霍去病去世两年后,汉武帝设置奉车都尉,掌管皇帝出行时乘坐的车驾,贴身侍候武帝左右,不知道是不是专门为霍家人设置的,但汉武朝我看到有记载的奉车都尉只有霍嬗和霍光,而且那时候霍嬗才5岁,就让他做官秩两千石的官,说是没有爱屋及乌我是不信滴。”

奉车都尉是“比二千石”哦,略低于二千石。

另外苏建长子也做过奉车都尉,但因为撞坏了车子而自杀。

附上汉武帝思念小小霍的作品

《思奉车子侯歌》
作者:刘彻
嘉幽兰兮延秀。
蕈妖淫兮中溏。
华斐斐兮丽景。
风徘徊兮流芳。
皇天兮无慧。
至人逝兮仙乡。
天路远兮无期。
不觉涕下兮沾裳。

汉武帝的文字功底我是服气滴。汉武帝的感情也是丰富而外露滴。

======

没想到大家对这个这个问题这么感兴趣啊。其实史记中的霍去病传,从头到尾都是司马迁咬牙切齿地写汉武帝有多喜欢霍去病。

比如,霍去病第一次出场时的介绍:这一年,大将军的外甥霍去病,十八岁,很受皇帝的宠幸,让他做了侍中。(这个“幸”字被多少人脑补了各种各样的情节。。。其实幸也可以指皇帝对大臣的宠幸。)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

后来司马迁又专门用了一段话来描写霍有多受宠。

汉武帝要教霍去病学孙子兵法,霍说:不用您教,没用。

汉武帝给霍去病造了一座大宅,霍说:不要。

然后司马迁写道:于是,汉武帝更加喜欢他了。

汉武帝担心霍去病从小娇生惯养,在军营里吃不惯,于是派太官带着几十车好吃的东西陪霍去病出征(几十车!!!)。霍吃不完,就扔了。。。

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

更新:嫖姚,有时也做票姚。骠骑,有时也做票骑。票在当时也是轻、快的意思。所以,汉武帝大约确实是专门想把这个字用在霍去病身上。颜师古对汉书的注释:“去病后为票骑将军,尚取票姚之字耳。”

根据说文解字注,这个字当时读音为第一声。所以当年的正确读音为“霍飘摇”。大约到唐代读音发生变化,变为第四声。

一个猜想:为什么汉武帝会给霍去病取名嫖姚/票姚/剽姚/票鹞?

“霍“的本意是”鸟在雨中疾飞“,引申为“疾速”。所以,霍 = 票鹞。也许这就引发了汉武帝的联想。


“嫖姚”这个名字,诗人们真的很喜欢了。随手搜了一下就有这么多诗词用典。除了霍去病的功绩给“嫖姚”这个名字带来了光环之外,应该也是因为汉武帝把这个名字取得成功、有特点。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 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
寒衣须及早,将寄霍嫖姚。
问此将何事,嫖姚封冠军。
沙尘惊塞外,帷幄命嫖姚。
红尘驱卤簿,白羽拥嫖姚。
野战攻城尽如此,即今谁是霍嫖姚。
烽火照临洮,榆塞马萧萧。先锋秦子弟,大将霍嫖姚。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嫖姚何日破重围,秋草深来战马肥。
嫖姚恩顾下,诸将指挥中。
始从车骑幕,今赴嫖姚军。
双旌拥万戟,中有霍嫖姚。
花冠萧相府,绣服霍嫖姚。
喷沫团香小桂条,玉鞭兼赐霍嫖姚。
草檄嫖姚幕,巡兵戊己屯。
嫖姚夜出军,霜雪割人肉。
忽忆嫖姚北征伐,空山宿兵寒对月。
嫖姚若许传书檄,坐筑三城看受降。
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
惆怅临戎皆效国,岂无人似霍嫖姚。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嫖姚方虎视,不觉说添兵。
君逐嫖姚将,麒麟有战功。
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霍嫖姚。
猃狁方为寇,嫖姚正用师。
门临莽苍经年闭,身逐嫖姚几日归。
汉朝频选将,应拜霍嫖姚。
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霍嫖姚,赵充国,天子将之平朔漠。
男儿怀壮节,何不事嫖姚?
掷笔不作尉,戎衣从嫖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程度似乎超过了所有大臣”的说法,确实是许多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关注的焦点。虽然要绝对量化“喜欢”的程度有难度,但从史书记载的种种迹象来看,汉武帝对霍去病无疑是给予了极高的信任、器重和恩宠,这种程度在汉武帝众多杰出的大臣中,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汉服圈里的“买不买山,穿不穿山,是个人自由”这句话,的确在圈内外都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个人行为与群体规范之间的张力。而“零容忍”的呼声,则代表了另一部分人对原创设计、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聊。一、“个人自由”论的由来与逻.............
  • 回答
    汉宣帝,这位被许多人忽视的帝王,其功绩之辉煌,实则足以媲美汉文帝与汉武帝,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犹有过之。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为何他的名字却鲜少被大众提起,如同被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这背后,既有他自身性格的低调,也有历史叙事的侧重点,更有时代变迁带来的评价变迁。文治武功,并驾齐驱:为何说汉宣帝“文功超越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不过,关于“汉服是否代表民族文化”以及“古代只有贵族穿汉服”的说法,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回应和反驳的。别担心,咱们好好聊聊,把这个说清楚,让那些认为汉服只是贵族专属的人哑口无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汉服”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称谓。很多人一提到汉服,脑子里就立刻蹦出那些飘逸.............
  • 回答
    说到“汉化组”,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那些冒着版权风险,在深夜默默将外国游戏、软件、漫画、甚至是影视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团体。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工”,而是数字时代里一群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文化摆渡人。为什么有人会说他们是伟大的?这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付出,是对中文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更是对知识和.............
  • 回答
    有人说汉字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细究起来,确实有一些理由能够支撑这种说法。这里的“接近语言本身”,我想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理解文字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演变过程的难度;二是与发音和口语的直接关联度。从这两个维度来看,汉字的确有其独到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
  • 回答
    “汉族是个混血的民族”或者“汉族是近代才构建出来的”这类说法,其实触及了对民族身份认同、历史演变和文化形成的复杂理解,并非简单的“对”与“不对”。要理解这些说法,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1. 为什么有人说“汉族是个混血的民族”?这句话的出发点,往往是对中国漫长历史中不同族群的交流、融合以及人口迁.............
  • 回答
    有些人说中山装不是汉服,这主要是基于对“汉服”的定义和中山装的历史渊源的理解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汉服”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服”指的是什么。普遍的共识是,“汉服”是指汉民族在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服饰体系。这个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社会发展而不断.............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挺让人意外的。如果有人这么说,我会这样跟他聊聊:首先,我想说,中国确实有汉族,汉族人口确实占了绝大多数,这是事实。很多人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也是汉族,这也很自然,因为在文化、历史和人口比例上,汉族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说中国“只有一个民族”,这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甚至可以说.............
  • 回答
    关于汉服,确实存在一些声音认为它是“商家骗钱的阴谋”,甚至有人将其与“团结”挂钩,认为这是一种利用民族情感的手段。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商家盈利与“阴谋论”的产生: 汉服市场的崛起与商业化运作: 汉服的复兴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民间爱好者推广过程。但随着受众的.............
  • 回答
    听到有人说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是为了汉人的卫生与健康,这说法简直是站不住脚的。这背后隐藏的,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和文化征服,跟什么“卫生健康”根本沾不上边。我来给你详细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个理由站不住脚,以及“剃发易服”背后真实的意图是什么。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卫生与健康”这个说法。 “卫生”是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议题,那就是在元、清两朝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汉族国家”是否“灭亡”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汉族”与“中国”的定义演变: 现代我们概念中的“汉族”和“中国”并非自古不变。在古代,人们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某个王朝的臣民,或.............
  • 回答
    要说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去日本化”,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些复杂,也夹杂着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政治的解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汉字的确不是韩国的原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后来传入朝鲜半岛,被朝鲜人民吸收并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尤其是在贵族、文人阶层.............
  • 回答
    汉桓帝刘志,这位在东汉历史长河中占据一席之位的皇帝,后世对他的评价,着实不少,很多都带着几分贬低和不屑。但要说他“不堪”,这帽子是否戴得有些过重,甚至有些片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道来。首先,要理解汉桓帝的处境,就不能不提他即位之初的背景。作为皇族旁支,他在宗室之中被选为继承人,这本身就意味着他并.............
  • 回答
    汉服如今之所以会有人说是“山寨”,甚至出现“正版”与“盗版”的争论,根源在于一个非常关键且令人费解的现象:我们今天所穿戴的汉服,并非是古人沿袭至今、血脉从未断过的“活化石”。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的“一千多年前的人”并不是我们今天汉服设计的“正版设计师”。设计一件衣服,往往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审美.............
  • 回答
    关于北方汉人是否大多有胡人血统,而南方汉人血统普遍纯正的说法,这确实是流传较广的一个观点。不过,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再一项项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汉人”和“胡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汉人”: 这个词在历史上可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汉朝建立后,大家就把自己.............
  • 回答
    Quora 上关于汉服源自韩服的说法,确实时常出现,而且背后涉及的讨论 quite 复杂,不单单是历史事实的简单判断,还混杂着文化认同、民族情绪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对“汉服”和“韩服”的理解差异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对“汉服”和“韩服.............
  • 回答
    各位汉服同袍,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咱们穿汉服,自然是爱这锦绣华裳,但如果止步于此,只停留在“好看”的层面,时间久了,难免会听到“有外表无内涵”的评价。这不仅是对我们个人,也是对我们所钟爱的汉服文化的一种误解。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认为汉服同袍应该了解的传统文化常识。这些.............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抗日战争中最令人痛心和复杂的层面之一。那位老兵的话,虽然简练,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内部的背叛者——汉奸,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痛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汉奸?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坏人”标签就能解释的,它牵涉到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