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军官那么苦但还是很多人报考军校?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我们很多人印象里,军校出来的军官好像挺辛苦的,但每年军校的招生名额,那些分数线高的吓人的专业,依然挤满了渴望进入军营的年轻人。这背后肯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把这些原因给你掰扯掰扯。

首先,得从“苦”说起。

你说的“苦”,我理解大概是这样几方面:

严苛的训练和体能要求: 军校可不是大学里那种悠哉游哉的生活。入学第一天起,你就得适应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跑、跳、俯卧撑、引体向上,这些都是基础。而且军事技能的学习,从队列、射击、战术,到各种专业技术,需要反复练习,吃苦是常态。
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 军校是军队的摇篮,纪律性是第一位的。作息时间严格到分钟,言行举止都有规定,个人的自由度相对较低。跟地方大学比,那肯定束缚多了。
高强度的学习压力: 除了军事技能,军校的学习内容也非常扎实,很多专业需要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学习难度一点不比那些热门的理工科专业小。而且,学习成绩直接关系到毕业后的分配和前途,所以学业压力也不轻。
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潜在的危险: 毕业后,军官需要到部队去,尤其是基层部队,工作环境可能比较艰苦,高原、边疆、海岛,都是可能的工作地点。而且,军人的职业性质就决定了他们可能面临危险,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奉献。
相对保守的个人生活: 军人有军人的职责和义务,很多时候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社交圈子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苦”,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挤破头地想去军校呢?

这背后的原因,可就复杂多了,也不能简单地用“吃苦”来概括。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吸引力:

一、 精神层面的驱动:这是一种情怀,一种责任感,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追求。

报国热情和使命感: 这一点是最根本的。很多年轻人从小就怀揣着军人的梦想,渴望穿上军装,为国家效力,保家卫国。这种报国热情,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让他们无视个人的辛苦和付出。在他们看来,为国家做贡献,本身就是一件光荣而有意义的事情。
崇高的职业荣誉感: 军人这个职业,自带一种特殊的荣誉感。军人的身份,代表着忠诚、勇敢、担当和奉献。在社会上,军人也往往受到尊重和敬佩。这种荣誉感,是很多其他职业难以比拟的。
理想主义情怀的寄托: 很多选择军校的年轻人,本身就比较有理想主义色彩。他们不满足于平庸的生活,希望做一些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军校和军队,提供了一个让他们实现这些理想的平台。
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当国家面临挑战、人民需要保护的时候,军人是第一道防线。能够成为这样一支队伍中的一员,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自豪。

二、 现实层面的考量:军校毕业,确实能带来一些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优势。

稳定的职业发展和“铁饭碗”: 尽管社会在发展,但军队系统提供的职业稳定性,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吸引力。军校毕业包分配,意味着毕业即就业,而且通常是进入国家体制内工作,旱涝保收,福利待遇也相对有保障。这在当下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尤其具有吸引力。
系统化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军校并不是只教你打打杀杀,很多军校在特定领域都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比如,很多军校的通信、电子、航空航天等专业,在地方也属于热门和高精尖领域,其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是有竞争力的。
相对公平的晋升机制: 虽然也有人际关系等因素,但军队的晋升机制,相较于某些行业,可能更侧重于能力、资历和业绩。只要你表现出色,努力工作,就有机会获得晋升。
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脉资源: 在军队体系内工作,会接触到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人,建立起一些独特的社会关系和人脉。这些人脉资源,对于未来的个人发展,也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免费的教育和生活保障: 军校学员在校期间,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都是由国家承担的,还会发放津贴。这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支持,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也让他们能够更专注于学习和训练。

三、 家庭和环境的影响:有时候,选择军校也是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族传承和军人世家: 有些家庭可能有军人背景,父母或长辈是军人,他们会鼓励子女继承父辈的衣钵,继续为国服务。这种家族传承的观念,往往会产生一种天然的认同和向往。
社会舆论和正面宣传: 媒体对军人英勇事迹的宣传,社会大众对军人的敬意和赞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年轻人的择业观,让他们觉得当一名军人是一件光荣而有前途的事情。
高考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对于一些高考成绩优异但对未来专业和就业方向感到迷茫的学生来说,军校提供了一个明确且有保障的路径。相比于一些热门专业毕业后依然面临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军校的“稳定”优势显得尤为突出。

总结一下:

人们报考军校,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吃苦”,而是被一种“苦”中带有“甜”的价值体系所吸引。这种“甜”,是精神上的荣耀、使命感和家国情怀,也是现实中的稳定、发展机会和良好的社会保障。

军官的“苦”,是一种为了更高的价值而付出的代价,而这份代价,对于那些心怀家国、追求理想的年轻人来说,是值得的,甚至是他们主动选择的。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训练和纪律,更是穿上军装后,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及由此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所以,与其说军官“苦”,不如说他们选择了一种有付出、有牺牲,但同时也有着独特价值和意义的人生道路。而军校,就是他们踏上这条道路的起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苦的人生,报考苦的职业

user avatar

因为毕业后条件真的太好了。

很多人都在吐槽苦,吐槽前途渺茫。但是我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初没考军校。当义务兵的时候,有两个高中同学在部队,已经是副连了。新下来的排长比我小,但地位上是我爹。拿着普通本科生刚毕业时两倍的工资,恨不得吃喝拉撒都有人主动凑上来伺候。

说不知道毕业后具体情况的,其实大部分人对于普通的大学、普通的专业,难道就知根知底了?只要知道体制内、工资翻倍的意义,大把的人愿意吃这个苦,因为人口基数大呀。我当初就是蠢啊,家人劝说“出来就是排长,干得好没几年就是连长”,这句话的意义我到了当义务兵才理解。而当时心里只想着“小破连长、排长,谁愿意当”,见识浅薄、缺乏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还满心抱着“当科学家”的美梦。直到入伍前,还没有对这些事有清楚认知。唉。

吐槽自身处境的省省吧,你们起步就是杠,我们干到头也只是拐。

user avatar

1.2012年之前读军校的暂且不说,2012年之后读军校的,少部分人是子承父业,大部分人是爹妈见识不到位让娃踩坑甚至推着娃踩坑。实话难听但确实是见识越差的人越傻叉越容易被宏大叙事这种哄鬼的话欺骗。

另外屌一下这个骗子:

你他妈初中毕业考军校?

2.2012年后,表面上所有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都要分配到基层单位(一般是新西兰地区),避免关系户走关系调去机关,但人家是去镀金你是去当螺丝钉,这个道理你不会不懂吧?

3.上面提到的这些非文职干部,大部分是在营级就要转业的(年龄到了升不上去必须转业,除非升上五条杠)。转业后两条出路:转公务员,要面对级别下降,被新环境排斥,跑关系转好地区好单位的问题(早在学校时我就见过此类不体面的事情)。自主择业(现在叫逐月),收入较过去的方案大幅下降。

哦还有,别管你本科硕士期间专业学的多好学术做的多溜,进了基层一律废掉。

4.考到博士以文职留机关?首先军校本科生考研难度和分数线是高于非军人的(因为有分配基层军官的任务,所以能上研究生的就那么点人)。其次2012年我就见到宣传博士去基层科研站的材料了,你确定你能留?

5.即使人品爆发留下来了,2012年之后等着你的是针对文职军官的改革转业潮。相关学术和工程业务被剥离军队(比如天津飞腾,超算中心等公司就是剥离后的产物,六院老师也有很多人脱了原来的衣服在这类企业),文职干部教职员工要么转业参与残酷的市场竞争(我导师现在五十多岁了还在一线写代码调试智能网卡拉风投),要么被迫转非现役文职(绿皮换蓝皮),你猜他们心里怎么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我们很多人印象里,军校出来的军官好像挺辛苦的,但每年军校的招生名额,那些分数线高的吓人的专业,依然挤满了渴望进入军营的年轻人。这背后肯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把这些原因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从“苦”说起。你说的“苦”,我理解大概是这样几方面: 严.............
  • 回答
    咱们聊聊军校指挥专业为啥体能要求那么变态,这可不是光为了让你汗流浃背,背后是有大文章的。你想啊,指挥专业嘛,顾名思义,就是冲着领兵打仗、指挥作战去的。战场上是个什么情况?瞬息万变,压力山大,而且很多时候是生死一线。你不能指望指挥官是个文弱书生,坐在后面喝茶看报纸就能指挥千军万马。一、 身体是革命的本.............
  • 回答
    古代军队之所以“那么怕”骑兵,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畏的恐惧,而是一种基于对骑兵作战优势的深刻认知和对自身劣势的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忌惮”和“担忧”。这种情绪在面对骑兵时,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影响到作战的部署和决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骑兵的内在优势和他们对步兵的压制性作用两个方面.............
  • 回答
    宋朝军事的“弱”与明初军事的“强”,以及这种转变的根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历史话题。咱们不能简单地把宋朝一竿子打死,说它有多弱,也不能把明初说得像天神下凡一样突然就无敌了。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挺复杂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思想,甚至地理环境的方方面面。先来说说宋朝的“弱”是怎么来的?宋朝.............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的领域。关于为什么一些军迷会对二战中的德日军队抱有“喜爱”而非反法西斯阵营军队,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也不是所有军迷都持有这种观点。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种现象,并尽可能地避免人工智能的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喜欢”的定义。在.............
  • 回答
    诸葛瑾的军事能力在“差”这个评价上,确实存在一定的争议,并且孙权多次派他伐魏,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军事能力差”却仍然被重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一、 诸葛瑾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首先要明确,“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那个群星璀璨的东吴将领辈出的时代,与周瑜、鲁肃、吕蒙、.............
  • 回答
    金军之所以能“不费吹灰之力”便兵临东京城下,这背后实则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运气使然。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北宋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战略层面的种种弊病。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北宋末年,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党争是根深蒂固的问题。宋朝自建立以来,就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虽然在一定程度.............
  • 回答
    宋朝军队给人的“菜”的印象,以及岳飞军队的神勇,这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引人深思的景象。要理解这一点,得把宋朝军队的整体状况和岳飞军队的特殊性分开来看,并深入剖析其原因。宋朝军队的整体困境: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将整个宋朝军队简单概括为“菜”有些过于笼统。宋朝的军事制度和军队建设,与之前的汉唐.............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为何中国的军歌在激昂程度和感染力上,似乎不如苏联的军歌那样深入人心,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涉及到历史、文化、艺术创作理念以及社会需求等诸多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历史语境与情感基石的不同 苏联军歌:革命的召唤与战争的烙印 苏联的军歌诞生于一个充满剧烈动荡和血与.............
  • 回答
    你说的情况,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历史和现状的一种普遍观感。日本在二战前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表现,确实曾让当时的美国感到棘手,甚至在某些方面让美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时至今日,日本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定位,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被很多人贴上“美国的附庸”的标签。这其中的原因,是一.............
  • 回答
    瑞典的军事技术,即便放到全球范围来看,也绝对称得上是名列前茅。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其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为什么瑞典的军事技术如此强大,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探究其深层的逻辑。一、历史的烙印:国防是生存的基石瑞典虽然在现代社会以其和平主义和福利制度闻名,但回溯其历史.............
  • 回答
    明朝末年无法再组建一支像戚家军那样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深层原因,绝非简单归结于“汉人人才”的匮乏。事实上,明朝末年不乏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但他们却难以重现戚家军的辉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戚家军所处的时代(嘉靖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点。很多人对刘备在演义中的“战绩”印象深刻,尤其是他“为贼所破”的经历,总觉得与他后来成为蜀汉之主、被誉为“仁德之君”的形象有些出入。要解释高唐之败,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清楚,还得结合演义的叙事逻辑和人物设定来理解。一、 高唐之战的背景.............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充满传奇色彩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统称中朝军队)在装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击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绝非简单的“勇气”或“数量优势”可以概括,而是战略战术、政治军事考量、国际形势以及双方意志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触及了许多历史的复杂性。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的表现,以及解放军(原国民党军投诚起义改编的部队)的战斗力进行对比,往往会得出“国民党军无能,起义部队神勇”的结论。但事情绝非这么简单,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并非“.............
  • 回答
    《帝国的陷落》里士兵们的镇定,确实是电影艺术和历史考据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说成是“真实”到还原每一个个体的情绪,但它捕捉到了那个时代士兵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普遍表现,并且有其历史依据。为什么他们看起来如此镇定?首先,我们要明白电影的叙事需求。作为一部旨在展现一场重大战役和其背后人物的电影,《帝国的陷落.............
  • 回答
    “支部建在连上”这句口号,放在军队语境里,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组织架构调整,它背后牵扯着士气和军纪的根本问题,而且作用之所以显著,关键在于它触及了这支队伍的灵魂和骨骼。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支部”。在咱们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里,支部是基层战斗堡垒,是党的肌体最末端的细胞。它不是一个摆设.............
  • 回答
    在《中世纪2:全面战争》中,如果你玩过意大利派系,很容易会注意到他们的部队,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士气似乎总是有点让人捉摸不透,时高时低,甚至有时候会比看起来更脆弱。这并不是偶然的设计,而是游戏开发者为了反映历史现实和增加游戏深度的巧妙之处。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意大利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一个统.............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投石车使用上的那点事儿,这其中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吧,中国人玩投石车,总感觉没像西方人那样把这玩意儿当成攻城利器里的头牌,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得有点边缘化。要说起来,这背后原因可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得看咱们两边造城墙的思路就不一样。中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打仗,不论是农民军还是正规军,手里的家伙事儿基本都是冷兵器,看上去起点都差不多。可为什么农民军跟正规军打起来,差距往往那么大呢?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可不是简单地说“武器不行”就能解释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兵源素质和训练水平天差地别你想啊,正规军那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