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辉瑞称其新冠口服药使高危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直降 89%,其股价大涨市值增长 268 亿美元?

回答
辉瑞公司宣称其新冠口服药 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使高危患者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了 89%,并因此在其股价上得到了积极的市场反应,市值飙升 268 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辉瑞的声明及其依据:

核心声明: 辉瑞在 2021 年 11 月发布了其 III 期临床试验(EPICHR)的初步数据,声称 Paxlovid 在轻至中度新冠感染的高风险成人中,能显著降低住院或死亡的风险,幅度高达 89%。
试验设计: EPICHR 试验招募了约 2200 名轻至中度新冠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 Paxlovid 或安慰剂治疗。关键的评估指标是住院或因任何原因死亡的发生率。
数据解读的关键点:
“高风险患者”: 这个定义非常重要。高风险意味着患者本身就有可能发展成重症,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癌症等)的人群。因此,89% 的降幅是针对这个特定群体而言的。
“住院或死亡”: 这是Paxlovid旨在预防的最终不良结局。成功降低这两个指标的风险,意味着药物在减轻疾病负担、挽救生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初步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初期公布的是初步数据,后续还需要完整的、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来确认这些结果的可靠性。但市场往往对积极的初步数据做出快速反应。
药物机制: Paxlovid 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它通过抑制新冠病毒复制所必需的关键酶(3CL 蛋白酶)来发挥作用。通过阻止病毒复制,可以减少病毒载量,从而降低疾病进展为重症的风险。

二、 市场反应:股价与市值的大涨

直接原因: 辉瑞关于 Paxlovid 有效性的强劲数据是导致其股价飙升的直接催化剂。
市场情绪: 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一款被证明有效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对于控制疫情、保护生命健康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这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量化分析: 市值增长 268 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反映了市场对 Paxlovid 未来销售额和盈利能力的极高预期。这不仅仅是短期利益的体现,更是对辉瑞作为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研发能力和市场领导地位的认可。
如何估算? 股价的变动是基于市场上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折现。当投资者认为辉瑞能通过 Paxlovid 获得巨额收入和利润时,他们愿意为这些未来的现金流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推高股价和市值。268 亿美元的增长,意味着市场普遍认为这款药物将带来数以百亿计甚至更多的收入。
其他影响因素:
全球需求: 疫情的持续,以及对未来潜在疫情的担忧,都为口服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竞争格局: 如果辉瑞是首个或早期推出高效口服药的公司,其市场优势将更为显著。
监管批准: 市场也预期该药物将获得各国监管机构的快速批准,从而迅速投入使用。

三、 对辉瑞和整个制药行业的意义:

辉瑞的战略地位: 这次成功将 Paxlovid 定位为辉瑞重要的营收来源和其在传染病治疗领域的旗舰产品。它也证明了辉瑞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快速将创新药物推向市场的执行力。
对其他制药公司的启示: 辉瑞的成功会激励其他公司加大在抗病毒药物研发上的投入。同时也为其他在研药物的临床试验和市场推广提供了参考。
疫情应对的进展: 辉瑞口服药的有效性,意味着人类在对抗新冠病毒的斗争中又获得了一项强有力的武器。这不仅能拯救生命,还能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帮助社会和经济的恢复。

四、 需要注意的审慎和进一步观察点:

完整数据和同行评审: 尽管初步数据令人鼓舞,但最终的临床试验报告和同行评审的论文是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任何数据上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影响市场判断。
真实世界数据: 临床试验数据是在受控环境下获得的,真实世界中的使用效果可能有所不同。后续需要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来评估其长期效益和潜在副作用。
耐药性问题: 任何抗病毒药物都存在产生耐药性病毒的风险。辉瑞需要持续监测病毒的基因变异,以确保 Paxlovid 的有效性不会因病毒进化而大打折扣。
药物相互作用: Paxlovid 包含利托那韦,利托那韦是一种强效的肝脏酶(CYP3A4)抑制剂,这可能导致其与许多其他药物发生严重的相互作用。如何安全地使用 Paxlovid 并管理药物相互作用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挑战。
可及性与公平性: 尽管药物有效,但其生产能力、定价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可及性(尤其是在低收入国家)将是重要的社会和伦理议题。
长期疗效: 89% 的降幅是在特定时间点(通常是早期治疗)观察到的。药物的长期疗效以及是否能预防“长新冠”(Long COVID)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市场竞争: 随着其他公司也可能推出类似的口服药物,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

总结:

辉瑞宣称其新冠口服药 Paxlovid 在高危患者中显著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并因此带动股价和市值大幅上涨,这是 一个由强劲临床数据驱动的、反映市场对未来盈利能力高度预期的典型案例。这个事件不仅对辉瑞公司意义重大,也代表了抗击新冠疫情的重大进展,为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在为这一突破性进展感到兴奋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审慎,关注后续的完整数据、真实世界证据、药物的安全性管理(特别是药物相互作用)、耐药性问题以及药物的可及性。这些因素将共同决定 Paxlovid 在长期内对全球疫情控制和公众健康所能发挥的实际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人类共同战胜新冠病毒,各显其能,能有进展就是好消息。

但是公知们可不一样,好像疫苗特效药是他们研发出来的一样,到处吹,各种尬吹让人反感。

没办法,公知们也就只能这样了

user avatar

说个数据,现在全世界新冠治疗效果最好的国家,是中国。

去年3月以来,本土病例、输入病例,一共确诊大概2万例,死亡2例,死亡率万分之一,大概是世界其他地区的百分之一。比任何美国的"特效药”,效果都好不知道多少倍。

早发现,早治疗,医疗不挤兑,是对新冠病毒最好的治疗方案。

user avatar

昨天在回答中已经对这个药做了详细分析,今天就这几天提到的两个药(默沙东的Molnupiravir和辉瑞的Paxlovid(PF-07321332+Ritonavir)),这里再补充说几点。




有效性方面,从纸面数据来说Paxlovid显然更好,它将住院/死亡风险降低89%,Molnupiravir是降低50%。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假设100个人感染之后尽快吃Molnupiravir,本来可能有10个人要住院的,现在只有5个人要住院,而吃Paxlovid的话是只有1个人要住院。


但是这是两项不同的临床试验,入组标准等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没法直接对比。但是我个人猜测,如果在同样条件下,辉瑞的Paxlovid可能还是更好一些,依据是两者的IC50,Paxlovid的IC50更低一些,表明其活性更高。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安全性。我个人也是更看好Paxlovid。


Paxlovid中的PF-07321332是3CL蛋白酶抑制剂,而Molnupiravir是核苷酸类似物。从原理上来说前者可能更安全一些,人体细胞中并没有3CL蛋白酶,而后者是否有可能导致变异是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其实已经用了很多年了,像治疗乙肝的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都是这类药。目前所有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都表明Molnupiravir是安全的,英国药监部门的批准也代表了对其安全性的认可,但对其安全性的监测还是会继续持续下去。



虽然有效性方面,辉瑞的Paxlovid可能有优势,但是默沙东也有它的大招。


对于全球肆虐的疫情来说,无论疫苗还是药物,最重要的一点是可及性。


假设一个药物有效率100%,一粒见效,但是产量很少,价格极高,一粒一万美金,那么它对于控制疫情来说几乎没有帮助。默沙东的大招是,它和MPP签订了协议,与发展中国家分享Molnupiravir的配方,105个中低收入国家将可以廉价生产和销售仿制的Molnupiravir。


(了解默沙东历史的朋友就知道,赠药、专利转让等慈善之举是它家的传统艺能了)


所以这招就很牛逼了,Molnupiravir在美国一个疗程的售价是700美元,到了非洲可能就压到9美元了,这对于药物的普及来说太重要了。


而辉瑞就不像默沙东这么大气了,辉瑞一直没有授权其mRNA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生产,自己赚了个盆盈钵满,这点遭到了很多专家的诟病,批评辉瑞这种做法对于广大穷国控制疫情非常不利,只会导致富国囤积疫苗,而穷国只能苦苦等待。我举个栗子,现在英国接种了第三针的比例,比非洲接种了第一针的比例还要多。


所以之后辉瑞是否会学默沙东那样授权发展中国家生产仿制药,这点不得而知,但我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


药物和疫苗的有效性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当前的全球疫情下,可及性可能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饥荒的时候,你是希望你家里有一吨大米,还是有一块牛排?


*********

11.16更新:

我猜错了。今天辉瑞跟MPP达成协议了,授权廉价的Paxlovid仿制药在中低收入国家生产销售。

user avatar

美帝放完毒又要卖假药

不同的是此次我们提前停办了护照

早就提前粉碎了美帝的又一次阴谋

~妄图以假口服液使我们打开国门的邪恶企图

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除了连花清瘟,我们什么也不认!





user avatar

美国人的药咱们坚决不用,要有骨气。

user avatar

关于药物的事情前两天写过,感兴趣可以转移到下边的回答里。

讲道理评价两款药物需要做头对头比较研究,不过从目前角度来说,我还是觉得辉瑞这个很有可能成为特效药。默沙东这种药物可能对整体地区的疫情控制有帮助,但是对于单个个体来说有一种抛硬币吃药的感觉。

我在上边的回答里写了一句:

但无论如何不要忘记,药物治疗并不能代替疫苗。药物只能事后治疗,而并不能做到事前预防。反而如果这些药物大规模的上市,可能会加重一些地区的疫情传播。

挺多人觉得不太能理解,因为当时的回答主要还是讨论药物本身,所以我没太展开写。正好在这里展开写一下我这么推测的原因。

首先,如果有了一个有效的预防重症的药物,而且这个价格还在接受范围之内的话,那么大家势必会降低对这个疾病的警惕。必然想着反正得病也不怕,吃药就行这样的观点。

那么势必会导致更多的人忽视或者无视疫情防控的措施,甚至会降低疫苗接种的意愿,反正有药,我还打什么疫苗?

但大家考虑下,即便有药物治疗,难道得病受罪的不是问题吗?而且目前的这两款药物也没有提示说这些经过药物治愈的患者是否也有长期的后遗症的问题。万一要是有呢?

或者换一个直观的例子,我们现在有办法把人断指接回去,那么,我是不是就可以不怕别人切手指了?不疼吗?接回去的功能受损不考虑吗?

所以药物和疫苗并不冲突,这就跟我们有8,9种抗流感药物,那为啥每年还要去打流感疫苗一样的。

user avatar

新冠病毒通过遗传、突变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需要警惕大规模使用后的耐药性

1.病毒的突变

新冠病毒是正链RNA病毒,自然突变概率高,达到0.0001~0.000001之间。

病毒的种群越大(感染人数越多)、单次感染持续的时间越长(警惕免疫缺陷患者长期感染),病毒突变的概率就越大。


2.药品也是病毒进化的选择压

(1)选择压

选择压是进化生态学中的概念,指外界环境施加给物种演化方向的压力,不同的外在的压力导致物种向不同方向演化。[1]
假如:一个基因的选择压为0.001,那么一个频率为0.00001的显性基因只要23400个世代就可增加到0.99的频率。
在自然界,当选择压高的时候,在短时期中就可以形成新的品种。

例如在青霉素发明的时候,细菌普遍没有耐药性,在普遍使用抗生素的环境中,少数可以耐药的细菌被筛选出来,成为主流。

瓶颈效应(高中生物知识点

生物群体在经历高死亡率的选择压后,通常会发现突变。

高选择压下的种群变化

选择压也可以推动艾滋病病毒进化[2]

McMichael及其同事的一项研究描述了最早的CD8 T细胞对HIV-1传播的反应,并表明这些反应有效地控制了感染急性期的病毒血症,并通过施加选择性压力,诱导病毒基因组的逃生突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某病毒具备能适应环境的特征,传播速度就会显著加快,从而占据主导地位。

(2)印度的高抗体率让有免疫穿透能力的德尔塔成为主流

2020年下半年,随着疫情的全面扩散,新德里地区人群抗体比例逐渐升高

2021年1-4月印度各毒株的占比变化图显示,在多数人有抗体后,旧有毒株传播出现困难,具有免疫穿透能力的德尔塔系列迅速占领“市场份额”,从时间线上与印度4-5月疫情大暴发重合。[3][4]


3.病毒进化速度很快

例如新加坡的主要流行毒株,从4月到10月换了3代[5]

新冠病毒演化趋势汇总

可点击“查看原图”放大,或者下载图片后查看

流程图工具链接:ProcessOn

4.分析

在大流行背景下病毒有非常丰富的基因库,使用药品将会筛选出耐药性毒株,如果用药的时候不是隔离治疗环境,耐药毒株将有机会扩散出去,成为主流毒株。

“共存”的国家能否维持低重症率、低致死率,要看药品研发得更快,还是病毒变异得更快。

随着病毒毒株数量的不断扩大,新毒株产生的速度基本是指数增长的,而人类研发药品的速度基本上是线性的。用线性增长的药品打指数增长的毒株,只能力求速胜清零,如果不能速胜就很难保持优势。

参考

  1. ^ https://www.infobloom.com/what-is-selection-pressure.htm
  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i2595
  3. ^ http://news.cri.cn/20200820/c2fc2cd9-3110-5e94-a0f8-cee43178bb7a.html
  4. ^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city/delhi/6th-sero-survey-from-monday-to-cover-28k/articleshow/81976491.cms
  5. ^ https://outbreak.info/location-reports?loc=SGP&dark=tru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