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韩国于2010年申遗包含榫卯在内的传统木匠工艺成功?

回答
韩国在2010年成功将包含榫卯在内的传统木匠工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无疑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对韩国传统技艺的肯定,更是一个全球视野下,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文化财富的生动案例。

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榫卯”和“传统木匠工艺”的价值。

榫卯:智慧的结晶,无需一颗钉子

榫卯结构,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利用木材本身的凹凸槽口相互咬合的连接方式。在中国的古代建筑,比如故宫、长城,以及韩国的宫殿、寺庙中,我们都能看到大量运用榫卯技术的精美木构建筑。这种工艺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完全摒弃了钉子、胶水等外力连接,而是依靠木材之间精密的结构设计和严丝合缝的连接来支撑整个建筑。

历史的沉淀与传承: 榫卯技术在中国和韩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它不仅仅是一种连接方式,更是古人对木材特性深刻理解和智慧的结晶。世代相传的匠人,通过实践和口传心授,不断完善和发展这项技艺,使其在不同时代、不同建筑风格中都展现出勃勃生机。
结构上的优势: 榫卯结构在抗震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由于木材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且连接处并非刚性固定,在地震发生时,整个建筑体系能够通过微小的形变来吸收和分散能量,从而减少对结构的破坏。这使得许多古老的木构建筑能够经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雨和地震考验,依然屹立不倒。
艺术与工程的完美结合: 榫卯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精妙的艺术。每一个卯眼和榫头的设计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和打磨,不仅要保证连接的牢固,还要考虑到木材的热胀冷缩,以及整体的视觉美感。这种将工程力学与艺术美学完美融合的特点,是其他连接方式难以比拟的。
环保与可持续性: 榫卯结构使用的材料是纯粹的木材,不含化学粘合剂,这在现代社会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为契合。

韩国传统木匠工艺的申遗成功:不止于榫卯

韩国此次申遗成功,将“传统木匠工艺”(Seoksujip),也常常被称作“大木匠工艺”(Daemokjang)或“木工匠人”(Moksumi),推向了世界舞台。这不仅仅是对榫卯这一核心技术的认可,更是对其背后蕴含的整个传统木匠知识体系、技能传承和文化价值的全面肯定。

“大木匠”的职责与地位: 在韩国传统社会中,“大木匠”是建筑工程的灵魂人物。他们不仅仅是工匠,更集设计师、工程师、项目管理者于一身。从选材、设计草图、计算木材用量,到指导整个施工过程,甚至包括与业主沟通、协调各方工种,都需要“大木匠”全权负责。他们对建筑的整体规划和对细节的把握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知识体系的复杂性: 韩国的传统木匠工艺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知识体系,它包含了:
木材学: 对不同树种的特性、纹理、强度、含水率等有深入的了解,并根据不同的部位和功能选择最合适的木材。
结构设计: 运用榫卯等技法,设计出既牢固又美观的木构架,包括屋顶的坡度、柱梁的承重计算等。
工具使用: 精通各种传统木工工具的使用和维护,例如锯、刨、凿、斧等,以及如何根据木材的特性调整工具的使用方法。
工艺细节: 包括木材的切割、刨光、雕刻、连接等每一个环节的精细处理。
建筑美学: 对建筑的比例、线条、空间布局有独到的理解,追求简洁、自然、和谐的美感,并融入当地的文化审美。
传承模式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木匠工艺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徒制。这种口传心授的模式虽然能够保证技艺的纯粹性,但也面临着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挑战。申遗成功为韩国传统木匠工艺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
提升社会认知度: 将这项技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能够极大地提高公众对传统木匠工艺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和从事相关领域。
国家层面的支持: 申遗成功意味着韩国政府将会有更多的责任和动力去投入资源,支持相关研究、教育、展览和保护工作。这可能包括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扶持传统工匠、鼓励技艺创新等。
文化交流与合作: 申遗成功也为韩国传统木匠工艺提供了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分享经验,共同应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

看待这次申遗成功:多重意义

韩国传统木匠工艺的申遗成功,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

1. 是对精湛技艺的全球认可: 这标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韩国木匠工艺在技术上的独特性、艺术上的原创性以及文化上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它证明了这项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2. 是保护与活化的重要契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其“活态”传承。申遗成功为韩国政府和民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力,去系统性地梳理、记录、研究和传播这项技艺,并探索其在现代建筑和设计中的应用,让它“活”在当下,并传承下去。
3. 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一个国家能够成功申遗一项本国独有的传统工艺,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这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4. 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 在全球化浪潮中,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同质化的威胁。韩国成功申遗传统木匠工艺,正是为了保护和彰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更多独特的文化形式能够得到尊重和传承。
5. 提醒我们对自身传统的珍视: 韩国的例子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是否也足够重视并积极地保护和传承我们自己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很多时候,我们身边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可能蕴含着无比珍贵的文化价值。

总而言之,韩国在2010年将包含榫卯在内的传统木匠工艺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一次对精湛技艺的全球认可,更是对这项承载着历史智慧和文化底蕴的技艺的有力保护和活化。它不仅提升了这项工艺在韩国国内的地位,也为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使得我们有机会去重新认识木材的潜力,去感受古老匠人的智慧,并思考如何在现代文明中,让这些宝贵的传统焕发新的光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料重扒

另外,你韩申遗的那个玩意儿不叫“榫卯”,叫“南韩——大木匠与传统木结构艺术”,而且早在2010年已经申遗成功。

而这个申遗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大木匠”和韩屋建构艺术,前者的“大木匠”是人,将这么个职业进行申遗也是你韩独有的保护传统建筑的形式了。

最后,中国早在2009年申遗成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和你韩后来申遗的那个玩意儿没有任何本质冲突。

本身中、韩两国文化关联程度深,且中国申遗项目是你韩的二倍以上,名列世界第一,公认申遗大国,想抢也抢不走,从名录就可以看出没有本质冲突,各有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的审批十分严格,可以非常自信的肯定教科文组织那帮人比wuli nara的网民们更懂文化和历史。

user avatar

木建筑中榫卯结构是结构设计,不是建筑设计。榫卯是结构工程的东西,属于工程技术范畴,不属于“文化遗产”,不能申遗。

韩国申遗的是“大木匠”,国内的是“木结构构造技艺”,都属于建筑设计范畴,跟艺术沾边,可以属于文化遗产。只要两者建筑设计(就是建筑构造做法、功能配置、建筑立面等)不一样,都可以成文化遗产,所以都申遗合情合理。

某些人的脑回路不一般,不好估计智商。就打个比方,框架结构也属于结构设计,属于工程技术应用领域,某一栋房子的结构设计不能申请外观专利,结构是工程。但是同一栋房子的建筑设计,是可以申请外观专利的,也可以做文化包装使用。

再打一个比方,一个女的肤白貌美、衣着好看、前凸后翘,都属于外观,考虑了外观和功能,相当于建筑设计。但是骨头、骨架等内在支撑属于结构设计,可以把骨头间的连接想象成是榫卯连接,这东西怎么会是“文化遗产”?

如果这都看不懂,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总之,建筑学土木工程(结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有的高校建筑学要加试素描,结构(土木工程)完全不需要。

其次,榫卯连接作为木结构常见的结构杆件连接方式,并不特别全世界都有。实际上,某些石建筑石材间连接也是榫卯连接,两块巨石连接:下面的石头开槽,上面的石头凸槽刚好对应(或相反,或同时开槽用金属构件链接),目的是增强结构构件的整体性。榫卯并不特别。

同样,木结构也一样。木结构类似于框架结构,榫卯结构解决梁与梁相交,梁与柱相交的问题,只要是做木结构的地方,都会面对,全世界都一样。很多人以为西方国家只有石建筑,其实古代几乎所有建筑都是木建筑,石建筑反而是另类,即便是石建筑,在拱顶和穹顶兴起之前,就没有全用石材的建筑,屋顶根本解决不了,钢筋混凝土则是另外一回事。

同时说一下,木结构建筑也要用钉子的,这个确实和媒体宣传的不一样,没有做过木建筑结构设计的人完全不理解。至于媒体为什么宣传不用一个钉子,只能用民族主义来解释?跟工程实际完全不是一回事,不用钉子的木建筑是没有的。

综上,榫卯是结构设计,属于工程技术范畴,不能申遗,跟文化遗产八竿子打不着。就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把框架结构申遗一样,同样的,也没有剪力墙结构申遗,框架-核心筒、筒中筒、螺栓连接、钢结构焊接等等申遗一样,结构设计属于工程技术范畴,不属于文化遗产。

能看懂的就看,看不懂也只能说这么多。

user avatar

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目的是保护非遗,又不是考证和认定从哪里发源。名录上现在有五个国家申请的四个木卡姆项目。

UNESCO也没有限定一个项目只有一个名额。既可以像熬鹰术那样,西至葡萄牙,东到韩国,18个国家联合申请;也可以像朝鲜族泡菜(韩国朝鲜)或朝鲜族农乐(中国韩国)一样,不同成员国各自申请登录。

如果是真心关注非遗的人,平时有关注我国的国家级非遗名录,是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的:非遗名录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而不是为了认证专利。

另外,UNESCO名录特别重视知识的保存、转移和传承方式。以木结构建筑为例,除了榫卯、斗拱等技术,口诀、结社等都是需要保护的非物质遗产。这更加跟技术发源地无关了。


另外,关于“大木匠”这个名称,观察者网的答案标题说是“中国申遗成功后,韩国又换了个名字申遗”;有的答案认为“在中国率先申请榫卯成为非遗后,韩国人申请会制作榫卯的工匠作为非遗”是在打擦边球。

实际上,这个名称是沿用了韩国国家级非遗名录(國家無形文化財)中的说法。从1966年的“螺鈿匠”开始,韩国的手工制作技艺都以“××匠”为名。“大木匠”进入韩国国家级名录是1982年,那时候连UNESCO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UNESCO非遗名录的前身——都还没有呢。


附,目前UNESCO非遗名录里的木构建筑项目有:

马达加斯加:扎菲曼尼里的木匠工艺知识(2003/2008)

中国:中国木拱桥营造的传统设计和实践(2009;实际上是具体指闽浙廊桥)

中国: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工艺(2009)

法国:法国木结构的划线放样传统(2009)

韩国:大木匠(Daemokjang),传统木建筑(2010)

日本:与日本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有关的传统技艺、技术和知识(2020)

user avatar

前排重要更新:

今天故宫方面及其权威的几位专家接受采访集体认定这次网上的所谓韩国申遗榫卯之争完全没必要!

@观察者网 ,这次的乌龙不应该呀,有损你作为大媒体的形象。



专家说的大部分观点我很同意。只不过我对于专家说韩国修不了中国的,中国修不了韩国的这一条我保留个人意见。我认为彼此都能修,不过要事先学习。因为中韩日古建文化是互通的,简单学习就能互修。但是不事先学习肯定修不了这个倒是真的。

申遗不是专利专属权,申遗国申遗的文化人类都可以自由传承。比如中国申遗了端午节,世界人民都可以过呀,这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欢迎过端午节。


顺便说点题外话。

我个人感觉中国学术界跟底层社区网民已经出现了强烈的知识割裂。完全两个次元。很多事情在上层学术界看来压根就不叫事,完全没必要。但是在网络社区就吵作一团。

相关争论我早就说过根本没有触及学术层面,但是大家总喜欢把事情往严重了说。

包括这次很多跟韩国相关的所谓剽窃抄袭事件其实根本上升不到学术层面,完全都是小题大作。很多网友因为一些不知所谓的截图而义愤填膺、怒火中烧。问题是截图的那个人有权威性吗?他的话有上升至学术层面吗?他的身份是什么人?他到底是谁?这些完全不知道,完全捕风捉影。浪费了精力、浪费了时间和青春!

我劝大家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用在充实学术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建设祖国而出一把力!

赶紧收心,回归正常学习。

感谢 @双下昂 老师提供的新闻链接。


原答:

再次重申!

榫卯不是某个国家专利。榫卯是一种不需要学习就自然而然会的技术,它的产生是世界各地多点同时开始的。

我们总说中国的榫卯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地区就产生了。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河姆渡的榫卯加工工具很简陋,技术很粗糙。用它建造出的房屋也及其原始。

首先我们看一下河姆渡地区出土的榫卯:


实话实说非常粗糙

但是无可厚非,因为当时工具基本就是磨制的石头工具,能做到这样也不错了。

出土的同时期的西方榫卯也基本差不多这个样子,谁也没比谁好多少。




上图是出土于德国北部地区的榫卯,距今七千多年。

注意!我这段话说的是:在德国北部地区出土了七千多年前的榫卯,不是德国文明史七千年,这是两回事!此乃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


后期欧洲的木质建筑一直延续发展,下面的资料是欧洲木质建筑技术的一些简单介绍。详细的可以看文章开始的链接。














好了,我们继续说回河姆渡榫卯。

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产生榫卯以后,随之就产生了依靠这些榫卯连接的建筑形式,具体是这个样子的。

很多国人喜欢用“我们中国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就产生榫卯”这句话来证明自己拥有榫卯绝对的话语权。但是,河姆渡当时建筑具体长啥样他们根本不知道。

上图就是河姆渡建筑的复原物,这种建筑别人需要学习才能会吗?

这种建筑叫做桩式干阑。简单说就是在地面打桩,然后在桩上架平台,在平台上建房屋。

主要的连接技术依靠榫卯和绳索绑扎

现如今很多国人觉得中国是榫卯发明国,世界各地榫卯都是中国榫卯技术的输出。包括韩国、日本等东亚各国都是如此。没有中国的榫卯文化输出,东亚各国是不会自主发明榫卯的。

首先说河姆渡遗址,中国当时只“发明”出七种榫卯。

虽然是七种榫卯,准确的说其实只有五种而已(因为有三种直榫,功能近似)。这五种榫卯虽然都延续到了现在,但是想要支撑起整个中国古建筑殿堂还远远不够。

而且,七千年前的河姆渡虽然产生了榫卯,但是这种技术并未在全国迅速得到普及。

三千多年后的商朝宫室建筑的主流建造技术依然依靠绳索绑扎。


也就是说榫卯虽然在七千年前产生了,但是,这项技术在随后的三四千年历史里并未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太大的影响力。

我们连自己本土都影响不了你又何谈影响日本、韩国、欧洲乃至全世界?


我们看一下新石器时期时代日本的原始建筑长什么样子:



从上图可知,日本原始建筑跟世界同时期建筑(包括中国)几乎差不多。无非就是桩式干阑、穴居等形式。

建筑技术无非就是简单的榫卯连接和绳索绑扎等世界通用技术。也就是说在中国建筑技术未影响日本之前人家就懂榫卯了。

这种建筑形式日本也一直继承、发展、改造以及融合,著名的伊势神宫就是桩式干阑的典型建筑样式。

事实上,像中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地区这种原始的木屋建筑,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原始建筑。


包括韩国也有自己的新石器时代木屋建筑


一些世界其他古文明,例如古埃及、罗马等等,木质建筑以及加工技术也已经很发达了


所以,榫卯不是某个民族国家特有的,它是世界普遍通用的技术。

我曾经查资料统计过世界各地榫卯的样式以及异同之处,单单就一个楔钉榫(英文名:Scarf joint)世界各地的做法都不一样。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用动画演示:


在很多人看来,榫卯就是古代的技术,现代人只能老老实实继承古代技术,传承、发扬。

其实榫卯的原创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每个普通的个人只要你感兴趣都可以自由的发挥想象力,设计原创的榫卯。

例如下面动图榫卯就是我个人画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原创的,其中构思半小时,画图一个半小时。

因此,榫卯本身也不是什么能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的文化,它本质上就是心口相传的民间文化。基本上随时迭代,随时更新、创新。

榫卯可以个人原创,成为很私人化、个人化的东西。你说上图我个人设计的榫卯属于哪国文化?谈不到嘛!这就是一个纯凭空想象的、历史不存在的东西。


我们中国早在2009年就申遗了“古建筑营造技艺”。


韩国在2010年申遗了“大木匠与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

从两国申遗的内容上看不仅仅是榫卯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一种一整套的传统建筑建造流程,榫卯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的一个技术而已。某些自媒体过度放大“榫卯”显然是为了更好的让事情具备传播效应,引起更多的关注,进而产生某些希望达到的效果。

某些中国网民基于缺乏事实和史实依据仅仅只是依靠想象、脑补的所谓民族情感(榫卯是中国发明的),讨伐韩国的迫切心情和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论如何,对于自己极端匮乏的知识领域还是少发表言论为好!

你与其关心这些不切实际毫无意义的谣言,倒不如花时间真正关心研究一下中国传统榫卯究竟什么样子比较好一些。

文末附两年前我个人制作的中国古建筑榫卯动图视频:



顺便补充一点:

韩国古建筑跟中国古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和细节上,具体的建筑手法其实都差不多。倒不是说韩国模仿中国的建造技艺,而是整个地球的木建筑建造方法也都差不多。

既然说榫卯,我就举几个中日韩榫卯的小例子。

比如柱头榫卯,首先我们看中国的。




上面两款是直榫,很多人会好奇,直榫不是一拉就开吗?这种榫卯有牢固性吗?

其实直榫往往配合其他抗拉榫卯使用,见下图。





以上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柱头榫卯,包括但不限于这些榫卯。

我们看两款韩国的柱头榫卯。


上图榫卯之所以这样做是在阑额木材长度充足的情况下,保护长材选择性放弃装饰性构件的缘故。

大家想再好的榫卯也不如一根完整的木材抗拉性好,因此这种做法其实很合理。


上图是韩国建筑柱头榫卯的另一种形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三根交接的木材都是重要的梁额,无装饰性构件,因此三根交接木材的强度都要保护。

大家不要觉得榫卯作为传统技艺就一定是优秀文化,其实榫卯既是连接技术也是一种对木材伤害。世界任何榫卯都是对木材的伤害。

红箭头是悬挑性构件,榫口开在肩膀而不伤其材高,对于悬挑承重的伤害其实降到了最小。两侧红箭头的阑额用燕尾榫交接与悬挑构件的两肩也是异于上面中国做法的。中国的阑额燕尾榫一般交接于柱头。


上图两款韩国榫卯的第一款是装饰性构件假出头的一种做法。中国也有类似的假出头榫卯,例如下图。

从表面上看,此榫卯有点类似箍头榫(见上文中式榫卯动图箍头榫)

但实际上榫卯假出头。

为啥要这样做呢?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这是石柱,不适合开十字口榫卯,那样的话石柱较脆很容易脆断。因此只能开浅口燕尾榫或直榫。所以原本应该十字交接的榫卯只好做成假出头。

这都是随机应变,现实的榫卯没有定式,不存在公式性的一成不变的东西,都要随机应变。

再看日本假出头


日本阑额假出头。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保护柱头强度以及馒头榫。一旦阑额出头,馒头榫势必交接在阑额上,空间会极度挤压,对交接的各方都不利。

总结一下,榫卯是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东西,并非千篇一律,没有固定样式。怎么合适怎么来,随意性改动性很大。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建筑多有不同,甚至一个地区的做法也不同。一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尚且不同更何况国与国之间的差别了。


2021.3.16更新

评论区很热闹哈,感谢大家都关注,手工打字的辛苦至少没有白费!

我看到认同的评论会点个赞,不认同的我会回两句,互动一下,仅此而已。

欢迎大家畅所欲言,自由表达。

评论有人质疑我原答引用的欧洲木建筑没有榫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稍微谈一下西方木结构建筑技术的一些零零总总的话题。

欧洲木结构是很发达的,尤其是北欧的木建筑很普遍,去过或生活在北欧的小伙伴应该比较了解吧。

德国、英国的木建筑也是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美加等国的木结构建筑也十分发达,美国最初是德国人把木建筑技术带过去的。随着技术、材料的进步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木结构建筑一直不断发展行成一整套自己风格和庞大的产业链。现代的轻重型木结构其实都是人家的技术,这些技术也正在影响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

例如中国市面上所有的轻型木结构住宅都是美加的技术,包括日本现代很多木制民居基本上也是这些技术。

提起木屋建筑就不得不说工具,例如锤子、锯子、凿子这些基本的木工加工工具。


首先说锯子(saw)

人类最古老的金属锯子是古埃及产生的,距今大约5000年左右(见上文原答图)。

后来古希腊也产生了铜锯

然后是罗马锯子。



锤子(Hammer)

古希腊很早就有了铸铜锤子,之后锤子的形态没啥太大的变化直到现在。



再说凿子(Chisel)。

在金属凿子没发明以前,西方人类加工木头用的是骨或石


制铜技术成熟以后就出现了铜凿。下图是英国出土的铜凿,最早的铜凿距今三四千年。




然后是手工钻

说起手工钻就不得不说螺丝螺纹。

螺丝钉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大概两千七百年前的古埃及、古希腊就有螺丝钉了。古希腊哲学家懂得如何计算和制作螺纹。虽然那个时候就出现螺丝钉但是不常用。

后来到了大概16、7世纪以前出现了手工钻,也可能更早,用来给木材打孔。


锤、凿、锯、钻这些木工加工工具有了,接下来该说榫卯了,也就是木材的连接方式。

插榫或直榫(Mortise and tenon)


燕尾榫(Dovetail joint)

搭接榫(Lap joint)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以后会专门写文章收集。


工具连接方式都有了,接下来该说建筑结构了。

西方的建筑结构其实比中国要丰富的多的哈。今天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两种结构


一,悬臂梁结构(Hammerbeam roof)

悬臂梁结构是英国兴起的,后来传遍世界各地。



二、凳式结构(Liegender Stuhl)

凳式结构是德国产生的,影响和使用范围也很广泛。





欧洲很多教堂表面上看是石头的建筑,其实很多屋顶都是木结构的。


失火后的教堂木质屋顶彻底焚毁。

这些木质结构的连接基本都是榫卯。

暂时谈这些吧!

user avatar

榫卯技术被韩国成功申遗了?其实是中国申遗成功后,韩国又换了个名字申遗

来了,这个我“慧”。

近日,一则“我国榫卯技术被韩国申遗成功”的消息让不少中国网友愤怒了。有网友在讨论“韩国成功申遗了哪些和中国有关的文化”时发现,古代中国的榫卯技术已被韩国以“大木匠”(Daemokjang)的名义成功申遗,引发广泛关注,话题一度登上热搜。

不过,这事并不是最近发生的。观察者网经过查询发现,中国早在2009年就将榫卯技术成功申遗,而在2010年,韩国就以“大木匠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艺术”进行申遗,虽未提及“榫卯”一词,但其中所使用的技术与榫卯高度相似

2009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负责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作为“传统手工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相关介绍显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特点在于“将柱、梁、檩条、门楣和支架等木质结构通过榫头(tenon joints)这种灵活、抗震的方式连接”,而且是“一种智慧和工艺的传承,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理解”。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这项内容也有意思相同的描述,并明确提到了了“榫卯”。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不过,有网友发现,韩国于2010年申报成功的“大木匠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艺术”中,也包括类似于“榫卯技术”的描述。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韩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包括“在不用一钉一卯的情况下把分开的木件联锁在一起,从而创造所谓的‘千年不倒的连接’”的内容。

在前身为韩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新闻处的驻华韩国文化院官网上,关于韩国“无形遗产”的名录中包括“大木匠”一项,其中的介绍内容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的内容完全一致。

而且,该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页上的英文介绍中,也未提及“榫卯”的英文名称“mortise and tenon joint”,但依然有“在不使用钉子的情况下组装和联锁各个单独的木块”(interlock the separate wooden pieces without using nails)的描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文/观察者网 周弋博)

user avatar

榫卯技术居然是韩国发明的?我一直以为是丹麦乐高公司的专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国在2010年成功将包含榫卯在内的传统木匠工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无疑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对韩国传统技艺的肯定,更是一个全球视野下,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文化财富的生动案例。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榫卯”和“传统木匠工艺”的价值。榫卯.............
  • 回答
    韩春雨的论文撤稿事件,尤其是2017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正式撤销他2016年发表的《NgAgo基因编辑》论文,无疑是中国乃至国际科学界当年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看,并拆解其关键点。.............
  • 回答
    于正新剧的明朝汉服造型被误认为“韩服”,这事儿在网上闹得挺大,也挺有意思的。要说这事儿怎么看,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服”和“韩服”是怎么回事。汉服,顾名思义,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自黄帝时期萌芽,经历夏、商、周、汉、唐、宋、明等朝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 回答
    韩国历史教科书的修订一直是其国内政治、社会和民族认同争议的核心议题之一。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叙述,更深刻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在历史记忆、民族主义情感以及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博弈。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韩国教科书修订的历史背景1. 制度性框架 韩国的历史教科书需经过教育部的.............
  • 回答
    韩国素媛案罪犯在家中遇袭,被陌生男子拿钝器打破头的事件,无疑触动了社会公众对于正义与复仇、法律与人性的复杂神经。围绕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事件本身与可能的解读 事件回溯: 素媛案罪犯赵斗淳(Cho Doosoon)在假释期间,于2022年12月在家中遭遇不明身份的袭击,.............
  • 回答
    韩国从2024年1月1日起执行的最低月薪约为10800元人民币,这一数字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数字,但要全面理解它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基本事实与换算说明: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个10800元人民币的数字是根据当前的汇率(约1元人民币兑换185韩元)进行的粗略换算。2024年.............
  • 回答
    韩国市民团体制作以韩国春节为主题的海报,并将其与联合国“Chinese Lunar Calendar”(中国农历)的说法相对抗,这一事件反映了韩国社会在文化认同和历史归属上的敏感性,以及在国际场合争取话语权和话语权的努力。要详细看待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事件背景与导火索: .............
  • 回答
    关于韩国网友称江疏影是韩国名字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和看待:1. 事实的辨析:江疏影是中国的名字,并非韩国名字。 名字来源的根本性差异: 江疏影的名字,无论是“江”姓还是“疏影”这两个字,都完全是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汉字词汇。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有数千年的历史,而“江”姓也是一个非.............
  • 回答
    如何看待韩国教授要求将中国爱国诗人尹东柱国籍改为韩国?韩国教授要求将中国爱国诗人尹东柱国籍改为韩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历史、民族认同、文化归属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背景:尹东柱其人及其历史地位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尹东柱(윤동주, Yun Dong.............
  • 回答
    看待韩国民众不顾疫情禁令举行大型集会,以及首尔市长劝市民解散遭围攻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复杂性。事件的背景与经过: 疫情下的禁令与集会诉求: 在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韩国政府为控制疫情传播,通常会实施不同程度的社交距离措施,包括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集会。然而,总会.............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如何看待韩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上升迅速?目前韩国的疫情怎样了?”这个问题,我将为您详细解答。韩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上升迅速的原因韩国近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迅速上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新变异株的传播优势: 奥密克戎亚变异.............
  • 回答
    韩国首尔市政府日前发布的「元宇宙首尔五年计划」,标志着首尔市迈出了拥抱下一代数字时代的关键一步。这项计划旨在将首尔打造成为一个拥有全面虚拟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元宇宙首都”,其影响将是多方面且深远的,涵盖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城市治理等各个层面。计划的核心内容与愿景:「元宇宙首尔五年计划」的核心是构建一个.............
  • 回答
    韩国不愿提供芯片机密,美国威胁“别逼我走那一步”,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国家安全、经济利益以及盟友关系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遏制与韩国的战略定位 美国的全球芯片霸权战略: 美国长期以来在半导体设计、制造设备以及软件等领域占据主导地.............
  • 回答
    关于韩国渔民发现32条腿章鱼的事件,专家提出“可能遭辐射变异”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件事,包括章鱼的生理特性、变异的可能性以及辐射对其影响的科学依据。一、 事件的描述与初步分析 事件本身: 韩国渔民在东海(根据新闻报道)捕捞到一条拥有32条触手的.............
  • 回答
    韩国的 N 号房事件,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这起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一起单纯的犯罪,它更像是一面照妖镜,狠狠地撕开了隐藏在网络匿名背后,人性最阴暗、最丑陋的一面。要理解这起事件的“大”,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事件的规模和性质触目惊心。N 号房,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恐怖的意味,它指的是一.............
  • 回答
    韩国海警近期在黄海海域与中国渔政船发生摩擦的事件,可以说是一次比较典型的海上执法冲突,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韩两国在海洋权益、渔业管理以及国际法适用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关系。要理解这次事件,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细致地梳理一下:事件的背景:临界水域的渔业争端首先要明确的是,这次事件发生在中国和韩国都主张.............
  • 回答
    韩国“世界”号运载火箭发射:一次自主化探索的重大跨步韩国今日计划发射其自主研制的“世界”号(Nuri)运载火箭,这无疑是韩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其迈向独立太空探索的重要一步。此次发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尝试,更承载着韩国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参与国际航天竞争的雄心壮志。“世界”号的诞生:技.............
  • 回答
    韩国政府考虑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这无疑是当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下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从韩国的立场、其可能面临的影响以及更广泛的国际背景来看,我们可以多角度地审视这一动态。韩国的立场与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韩国为何会走到这一步。韩国一贯奉行相对务实和灵活的外交政策,其国家利益的考量往往是决策的核心。.............
  • 回答
    韩国火炮营18门K9自行火炮密集摆放同时开火的场景,用“作秀”来形容,确实触及了许多人观看此类画面时的第一感受。这种高度集结、同步轰鸣的场面,即便不懂军事的人,也能感受到其震撼力。但要细究这背后究竟是纯粹的“作秀”还是有其军事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聊。首先,从视觉冲击力这个最直观的层面来.............
  • 回答
    关于韩国汉江水中伟哥(西地那非)浓度超标的事件,确实是一个相当令人关注和具有争议的话题。这件事的背后,牵扯到多个层面的问题,从科学检测到社会认知,再到环境监管,都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地方。事件的起因与检测结果:首先,我们得了解这个“超标”是怎么来的。通常,这类事件的报道都源于某个研究机构或环保团体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