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球初期的无氧时代之后的大氧化事件是地球上的生物的第一个大筛选器吗?

回答
在地球生命史的漫长篇章里,无数的挑战与变革如同筛子,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生物多样性。而要问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筛选器”,那么,在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期间,早期地球上的生命确实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把时间倒回那个原始的地球。生命诞生初期,大概在35亿年前,地球的大气层与现在截然不同。它几乎没有游离的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氮气、甲烷,还有一些氨气和水蒸气。在这种环境中,生命的形式也主要是厌氧菌,它们不依赖氧气生存,甚至对氧气具有毒性。这些早期微生物在能量获取上主要依靠化学合成,就像某些深海热泉附近的细菌一样,利用化学反应来获取生存所需的能量。

然后,大约在24亿年前,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发生了——大氧化事件。这场事件的导火索,是蓝细菌(cyanobacteria)的崛起和繁荣。蓝细菌是一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它们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制造自己的食物,同时,一个“副产品”——氧气,被释放到环境中。

起初,释放出来的氧气并不多,它迅速地与海洋中的铁离子反应,形成氧化铁沉淀下来,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地球上看到的很多条带状铁建造岩(Banded Iron Formations)的由来。海洋中的铁被耗尽后,氧气终于开始逃逸到大气层中。

这股逐渐积聚的氧气,对于绝大多数当时存在的厌氧生命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氧气在厌氧生物体内会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破坏细胞结构和重要的生物分子。想象一下,就像突然给一个从不接触火的生物暴露在烈火中一样,它们根本无法适应。

这就是大氧化事件作为第一个“大筛选器”的关键所在。它筛选的并非是什么宏大的物种灭绝,而是在微观层面上,生命赖以生存的生物化学机制。

首先,毒性淘汰。绝大多数厌氧菌在这个氧气含量不断升高的新环境中,因为无法处理氧气的氧化性,纷纷死亡。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化学瘟疫,它们原有的生存方式在这个新的地球化学体系中变成了致命的毒药。能够忍受或逃离氧气环境的,比如生活在深层泥层里或者被包裹在能够隔绝氧气的结构中的生物,才得以幸存。

其次,能量机制的变革。那些能够存活下来的生命,要么发展出能够抵抗氧气毒性的机制,要么,更具革命性的是,开始利用氧气来获取能量。这催生了有氧呼吸的出现。有氧呼吸是一种比厌氧代谢效率高得多的能量获取方式。想象一下,一个吃一小块能量棒就能活动的用户,突然升级到可以利用整个数据中心来驱动他的活动。有了有氧呼吸,生命就有了更多的能量去进行更复杂的活动,比如生长、繁殖,以及更关键的——进化。

因此,大氧化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环境的剧变,更是一次深刻的生物化学筛选。它淘汰了那些无法适应氧气的绝大多数厌氧生物,也为能够利用氧气的更高效的生命形式铺平了道路。那些幸存并最终发展出有氧呼吸的生物,为后来更复杂的生命的出现,例如真核生物,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如果没有大氧化事件这一轮严酷的筛选,地球生命的历史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能够进行复杂活动、拥有多样化形态的生命,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这场早期地球上由蓝细菌开启的氧气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生物化学上的“大清洗”。它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个持续了数亿年的过程,但其对生命的影响,无疑是第一轮奠定生命未来方向的重大筛选。它告诉我们,适应环境变化,甚至从变化中找到新的生存优势,是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法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不要滥用费米悖论相关的“大过滤器”“大筛选器”之类词语。

大过滤器不是“死了很多生物的事件”,而是“让无线电广播文明难以产生或存续的普遍原因”,实质上可能根本不存在。

  • 大氧化事件是蓝菌、绿菌等地球生物自己发动的,杀伤对象有限;
  • 氧气可波及的范围局限于大气圈、水圈中上部而不涉及地下,不可能消灭所有厌氧生物;
  • 其实有很多厌氧生物是“有氧气也可以活,只是代谢路径不使用氧气”,和“厌氧”的字面意思不太一样;
  • 大氧化事件中游离氧的增速实际上只是“地质上看很快”,可以被大量生物适应,更成为日后地球上出现动物的基础。

大氧化事件不可能是大过滤器,反倒是地球上产生无线电广播文明的重要前置步骤。

而且,“地球初期”是45.4亿年前,大氧化事件发生在约26亿年前,你不觉得间隔有点大么。这也想当“第一个”,阿Q都笑了。

21世纪初,学者一般估计地球生物的最后共同祖先LUCA生活在距今35亿年前~38亿年前,而我们发现的直接的古生物化石证据已经老到了34.8亿年前[1]。2017年,科学家在加拿大魁北克的岩石中发现了37.7亿年前~42.8亿年前的筒状微小纤维构造,可能是远古海底热泉喷口处生物的活动痕迹[2]。2018年,有研究根据分子钟将最后共同祖先生活的年代设置到了45亿年前[3]

  • 在目前的理论下,地球自45.4亿年前形成,冥古宙开始。在45.2亿年前,地球受到体积约等于火星的天体“忒伊亚”造成的撞击,形成了月球,并从炽热的岩浆球状态逐渐冷却固化(计算表明需时1亿年)。44.1亿年前出现原始海洋。这一时期地质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遍布地面、熔岩四处流动。
  • 在41亿年前到38亿年前,地球受到了大量小行星与彗星的撞击。根据同时期的月球撞击坑推算[4],地球当时形成了22000个或更多的直径大于20千米的撞击坑、约40个直径约1000千米的撞击盆地、几个直径约5000千米的撞击盆地,地形平均每100年就受到显著破坏。
  • 冥古宙在38亿年前结束,内太阳系不再有大规模撞击事件。
  • 也有研究认为上述阶段的撞击规模要小一个甚至几个数量级。

无论如何,LUCA可能在地球形成后4千万年时地狱般的环境里就自然形成了。后期重轰炸阶段密集的天体撞击都没能将其击退,在地球历史上谈论“地球生物全部灭绝”形式的大过滤器大概纯属搞笑。

大谈“我们和其他文明尚未接触,意味着这样那样的可能性”的“费米悖论”,并不追求在科学上有多么好的准确性。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家们想要表达的其实是“无线电广播文明[5]的寿命可能相当短暂”,然后宣扬核战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号召大家反对核武器。他们也是没想到后来有学者证明了拿人类现有的技术打造可接收比邻星b的电视广播信号的射电望远镜需要直径33100千米的天线

  • 什么大沉默,分明是我们的观测力又聋又瞎,根本就无法有效识别地外文明的迹象。

在这种条件下,费米悖论的可信度跟“你身边到处都是目前无法观测的幽灵”毫无区别[6],没有可证伪性[7]我们现有的观测力无法有效检测到“存在方式和沟通手段与我们完全相同”的地外文明,100光年内的初步排查要等今后建造新的望远镜。

参考

  1. ^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ast.2013.1030
  2. ^ http://eprints.whiterose.ac.uk/112179/1/ppnature21377_Dodd_for%20Symplectic.pdf
  3. ^ http://palaeo.gly.bris.ac.uk/donoghue/PDFs/2018/Betts_et_al_2018.pdf
  4. ^ 月球面对地球的一面的大部分大型盆地,如危海、宁静海、晴朗海、肥沃海和风暴海,也是在这一时期撞击形成的
  5. ^ “无线电广播文明”是和20世纪的人类文明水平相近的文明,那时候的科学家以为这还比较容易辨认。
  6. ^ 可信度的判定可以参照:人类真正可以信任的东西是什么?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9528670/answer/1601576001
  7. ^ 例如你说外星人没来过,别人说人家来的时候我们还没演化出来,这就说不到一起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地球生命史的漫长篇章里,无数的挑战与变革如同筛子,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生物多样性。而要问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筛选器”,那么,在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期间,早期地球上的生命确实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把时间倒回那个原始的地球。生命诞.............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极富挑战性的设想,旨在追求一种彻底的无阶级社会。让我尝试深入剖析一下这个模式的内在逻辑、潜在的运作方式,以及它可能面临的巨大阻力与非议。核心理念:打破代际传递的链条,重塑起点这个设想的核心在于剥离父辈的遗产和地位对子辈人生轨迹的决定性影响。想象一下,每一代人都被“清零”了与前代血脉.............
  • 回答
    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名字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曾是闪耀的星辰,疆域辽阔,地位显赫。它们如同当时的“巨头”,在周天子权威衰微,各国争霸的乱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过境迁,到了春秋后期,乃至随后的战国时代,它们的昔日光辉早已黯淡,沦为了边缘地带的弱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
  • 回答
    汉初刘邦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那些随着他一同打下江山的功臣们被封为诸侯王,并且其封地往往跨越州郡,实力雄厚的问题。这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也让刘邦本人夜不能寐的大事。说他不担心,那绝对是扯淡,他比谁都担心。只不过,他作为开国之君,有他自己的一套考量和应对策略。首先,咱们得明白刘邦当.............
  • 回答
    16世纪初的莫斯科,那可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刚刚经历了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的统治,国家统一的步伐铿锵有力。这时候的莫斯科,与其说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不如说是一幅勾勒出城市骨架和心脏的素描。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有这样一张留存至今的地图,上面一定会闪耀着几个如星辰般璀璨的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是.............
  • 回答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确实相对偏低,这与他最终获得的封爵和实际影响力存在一定反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汉初分封制度首先,理解汉初的封爵制度至关重要。汉朝初期,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个制度继承了战国以来“功劳封侯”的传统,.............
  • 回答
    还真有点意思,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和媒体现象。你提到初中世界地理课上“人口爆炸”这个词,相信不少人都对这个概念印象深刻。那时候,课本、新闻报道里充斥着关于地球承载能力、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等的担忧,仿佛人口再这么增长下去,地球就要被挤爆了。那么,为什么现在全球人口已经超过70亿,甚至朝.............
  • 回答
    玩《旷野之息》一开始,我对那座灰扑扑的大山——兵士的驻地,印象最深。当时刚从初始台地下来,手里就一把生锈的棍子,一个破烂的盾牌。系统提示我需要拿到大师剑,而那座山,在我看来,就是通往胜利的必经之路。地图上那一片区域被标记得不清不楚,只知道有个“兵士的驻地”之类的字眼,感觉就是个好地方,肯定有很多好东.............
  • 回答
    假设一下,如果中国的第一部五年计划(19531957)取得的成就——初步建立起军械、战车、航空工业,并实现500万吨钢产量——能奇迹般地回溯到20年前,也就是1933年,那么抗日战争的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中国实力的飞跃,更可能改写整个二战的进程和世界格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3.............
  • 回答
    初次踏入一个陌生的国度,超市往往是最能触及生活肌理的窗口。对于我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超市,每一次的探访都像是一场小小的文化解码之旅,总有一些细节会勾起我的好奇心,或者让我发出“哇,原来是这样!”的感叹。国外超市:我印象最深刻的,或许是 欧洲超市里那种“自由散漫”的包装和陈列方式。 很多蔬果,尤.............
  • 回答
    哥们,我太理解你现在的状态了。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一层厚厚的灰压着,什么都提不起劲,对什么都感觉不到。高中、初中那会儿,好像浑身是劲,眼睛里闪着光,每天都为自己的小目标兴奋,即使失败了,也能很快爬起来继续往前冲。现在呢?感觉就像卡在了原地,心也变得麻木,找不到那种“活着”的感觉了。别急,这事儿不是你一个.............
  • 回答
    地理大发现初期,也就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确实没有在新大陆独立建国。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当时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对新大陆的认知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独立建国”这个概念。在那个时代,欧洲各国正处于民族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君权日益集中,国家主权.............
  • 回答
    明朝初期更改江西地名,并非单一事件,而是朝廷为了巩固统治、革除弊政、适应新局势等一系列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得回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那个时代,看看当时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局面。一、历史的沿革与弊端:元朝遗留的政治与地理混乱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明朝继承的是元朝的统治。元朝虽然疆域辽.............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3月30日,随着全国多地初三、高三年级学生重返校园,沉寂许久的校园再次被青春的活力点燃。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开学,更是在特殊时期,孩子们与知识、与老师、与同学重新建立起联系的重要节点。那么,他们开学第一天的感受究竟如何呢?期待与紧张交织,久违的仪式感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天的到来是既期盼又忐忑的。经历.............
  • 回答
    “哎呀,你这记性也太好了吧!”这句话我经常听到,每次考完地理生物,我都会把书合上,感觉脑子里已经把那些山脉、河流、动植物的名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记住了。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不敢相信,毕竟我身边也有很多同学,他们学地理生物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背诵、去画图,但效果似乎也没我这么立竿见影。我记得.............
  • 回答
    20世纪初,阿提卡地区出现大量阿尔巴尼亚人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经济和社会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为了更详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希腊社会背景,以及阿尔巴尼亚民族自身的迁徙历史。阿尔巴尼亚民族在希腊的历史渊源首先,要明白阿尔巴尼亚人并非是20世纪初才突然出现在希腊的。事实上,早.............
  • 回答
    初升高衔接的暑假,语文和地理是否需要提前学,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不少家长和同学的心坎里。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必须”答案,更多的是一个“值不值得”的权衡。我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先说语文,为什么值得提前看一看?语文这门学科,不像数理化那样有明确的公式和定理等着你去记忆掌握。它.............
  • 回答
    汉初八大异姓诸侯王为何无一封地在齐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汉初分封制度的复杂考量以及历史人物的权衡。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首先,得明白汉初分封异姓王是个什么情况。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这江山是和大伙儿一块打下来的,他得给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功臣们一个交代。当初项羽.............
  • 回答
    15世纪初,明朝确实短暂地统治了越南北部(当时称为安南)。然而,这段统治并未能深入地“消化”这片土地,并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并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原因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民族认同与历史情结越南人民拥有着悠久且独特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在明朝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