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怎么这么多国民党地主的后代?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确实存在不少用户自称是国民党时期地主家庭的后代,或者对那个年代的家族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了解。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地主后代”的集中出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这个问题:

一、 历史记忆的传承与追溯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家庭的命运往往与宏大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国民党时期,土地制度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主阶层作为当时的社会精英和经济实体,其家族经历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深刻的。

家族史的特殊性: 相较于普通家庭,地主家庭的经历在那个变革年代往往更为曲折和戏剧化。他们可能经历了从富裕到衰落,或是从地方势力到迁徙海外的过程。这种大起大落的家族故事,本身就容易成为后代们津津乐道、深入探究的源泉。当这些故事被梳理、被记录,自然就会在互联网上有所体现。
身份认同的重塑: 经历过时代变迁后,人们对家族历史的关注,有时也是一种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追寻。特别是当历史的评价出现变化,或者人们对过去的某些方面产生新的理解时,追溯祖辈的经历就显得尤为重要。地主后代这样的标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家族历史的一种概括和梳理。
教育和信息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获取的便利化,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研究家族的历史。一些家中有保存旧照片、信件、族谱等史料的人,会更倾向于将这些信息公开或与人分享,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共鸣。

二、 知乎平台的特性

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用户构成和讨论氛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专业和深度讨论的吸引力: 知乎鼓励用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专业的探讨。对于历史话题,尤其是那些有争议或需要细致解读的时期,拥有特殊家族背景的用户,往往能提供更具说服力和细节的视角。
“故事性”与“知识性”的结合: 知乎上的许多高赞回答,常常是个人经历与历史知识的有机结合。地主家庭的后代在讲述家族故事时,往往能自然地融入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格局的描述,这种带有个人印记的“故事性”和知识性的结合,很容易吸引读者的兴趣。
“标签化”与“共鸣”: 在知乎上,用户可以通过回答和评论与他人建立联系。当一个人公开自己是某个特定群体(比如地主后代)的后代时,可能会吸引到同样有相似经历或对这个群体感兴趣的其他用户,形成一种“共鸣圈”。这种共鸣又会鼓励更多人分享自己的经历。
对历史真相的探求: 许多人对历史真相的探求,不限于官方叙事。他们希望听到来自不同立场、不同家庭背景的声音。地主阶层的视角,在某些历史解读中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 历史的复杂性与后代视角

如何看待地主阶层及其后代,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

历史评价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历史上各个阶层的历史评价也在不断演变。过去被定性为“剥削阶级”的群体,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其家族成员也可能更愿意分享他们所理解的家族历史,不回避过去,而是试图更全面地呈现历史的复杂性。
对“公平”和“补偿”的讨论: 有时,当讨论触及历史遗留问题时,例如财产的归属、家族遭受的不公待遇等,地主后代可能会更积极地参与讨论,表达他们的观点,寻求对历史事实的更公正的认识。
“被误解”与“自我辩护”: 部分地主后代在分享经历时,可能也带有一定的“被误解”或“自我辩护”的色彩,希望外界能够理解他们家族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剥削者”。

四、 对“地主后代”标签的审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知乎上看到的“国民党地主后代”,可能是一个相对模糊和宽泛的概念。

“地主”的定义多样: 在国民党时期,“地主”的划分标准和实际情况非常复杂。有大地主,也有小地主,甚至可能是一些拥有少量土地但被划入地主成分的家庭。后代们在描述时,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或选择性叙述。
部分用户可能不是真实后代: 互联网的匿名性也使得一些用户可能出于猎奇心理、吸引关注或者其他目的,声称自己是某个特定群体后代。这在任何平台上都可能存在。
“历史爱好”的体现: 很多用户对历史话题的浓厚兴趣,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是该家族的直接后代。他们可能只是对那个时代的生活、人物、事件感兴趣,从而深入研究,甚至通过一些非直接方式(如接触相关资料、采访亲友)来了解特定群体的经历,并以“地主后代”的身份去提问或回答问题,以获取更真实的细节。

总而言之,知乎上出现不少自称国民党地主后代的用户,是历史传承、个人身份认同、平台特性以及对历史真相探求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他们分享家族故事,是在用个体经验参与对一段宏大历史的解读和补充,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家族根源和历史脉络的持续关注。我们应当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不同的声音,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并从这些分享中汲取更丰富的历史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本人也算是跟地主沾亲带故的,但是我一般还是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工人的儿子/军人的儿子/干部的儿子。因为后者好听,政治面貌上也好看。

父亲做过知青,现在是军转干部,母亲是已内退的产业工人。

回答开头的跟地主沾亲带故是这样的:祖母是湖南地主家的女儿,祖父也一并上了宗族家谱。祖父母都是党员,大概是给军政干部找对象时结亲的。

但是也就到这里了,家严都算不上地主成分,本人也很少提这个梗。

地主成分也就这几年在网上吹一下,还有什么满清遗珠的新闻,当个娱乐消遣还行╮( ̄▽ ̄)╭

user avatar

本地主后代回答一下吧。

原因一: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自古以来有钱有权的人拥有更多的“性资源”,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个媳妇儿,高官地主一妻数妾加上外面的野女人。

统治阶级一个家庭有多个子宫在生育,生出后代的几率自然是大于底层百姓。以明朝宗室为例,由于明朝制度国帑赡养宗室,朱姓皇族可以无忧无虑地拼命繁殖。

洪武时期皇室的族谱《玉牒》里只有5个人,到了永乐年间,增至127人,再到嘉靖后期已经增至19611人,而万历后期又增至8万多人,到了崇祯年间天潢贵胄几乎满街都是了,如果没有改朝换代任由明朝宗室继续野蛮增长,朱估计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姓了。

同理,物质条件优渥的地主、高官后代的数量也是以远远高于底层民众的速度增长的。


原因二:中学语文大家都学过《范进中举》,范进一中举马上就有人主动送给他一大笔田产。自己种自己的土地不好么?为什么非要把土地拱手送给范进受他的剥削呢?这其实是旧社会一种很奇特的社会现象——投献。

自有科举以来,历代政权都会优待有功名的士大夫。释褐乘轿这些都是面子上的优待,科举制度真正让读书人挤破脑袋应试的核心福利其实是税赋减免。

古代税赋徭役极重,苛税杂役让一些百姓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毒蛇(《捕蛇者说》),也不愿意在籍耕田。劳作一年收获稻麦,官四民六先交一小半法定皇粮,修河浚渠再摊牌你一成,贪官污吏再薅你一成,最后落到你手里的谷子可能连做来春种子都不够。

但是有功名的士人可以享受税赋减免,你把土地产权送给范进们,就可以跟着他一起享受赋税减免,只需要交给他一份佃租就可以,佃租的比例是远远低于政府的苛捐杂税的。

但是,非亲非故的二姓旁人,你凭啥投献到范举人名下呢?于是一些投献来的小农也会改姓范,作为范举人的旁支亲属在他名下享受赋税减免,中国有很多同姓村落都是在这一现象下形成。有些人自称是某古代地主大官的后人,其实溯源追远只是投献认主的佃农后代。


我的看法:其实就算你不是投献改姓的佃农后代,真的是根正苗红地主东家的后代,就真的值得吹嘘,可以满世界抨击嘲讽共产党吗?

我们檀氏虽然是个小姓,但是在明清时期的皖南苏北还是很有势力的官宦地主家族,我在中二时代也一直以翰林苗裔自居,经常觉得:“如果没有共产党,我现在应该是养尊处优的地主少爷娶三四个小妾惹。都怪你党,害的我家现在这么穷,哼!”爷爷也对我说“你从三楼拿着望远镜望远看,能看到的地都是咱家的。”

但是越是长大越是觉得小时候的想法很幼稚可笑,没有共产党我就真的能当地主少爷吗?我们这一支以清末的两个翰林为近祖,十几个村落分成嫡庶六房,东家姓檀的比佃户杂姓的比例还高,这些人在外都说自己是地主后代、如果没有共产党自己就是地主少爷。

那就很有意思了,祖宗的几千亩田地房产真的够我们几万子孙人人做地主吗?

按照嫡长子优先制,旧社会真正能大规模继承田产的只有嫡房长子,六房本家里除去投献来的佃农,剩下大部分都是像我这样的嫡出非长、庶出的子孙,在旧社会大家也都只是给嫡房长子的本家堂兄种田的佃农而已,地主堂兄剥削你的时候可能不会因为你是本家就手软。

如果没有解放,这部分人可能还被欠着远房堂兄的佃租在地里种地呢,估计没有时间来网上充地主少爷吐槽共产党。

以后想在网上装地主少爷的诸位,请先回答三个问题。

一、请问你有传承有序的古本族谱证明身份吗?

二、你真的是地主的后代不是投献来的佃农后代吗?

三、你是嫡出的长子长孙吗?还是摸不到财产的庶出佃农?

卖草席的大耳朵手里有兵,光杆皇帝也任他做叔叔;风餐露宿的阿Q抱着族谱,秀才老爷也不许他姓赵。有时间满世界认阔祖宗骂共产党,不如想想自己欠的几十万房贷怎么还上。

user avatar

因为,在当时的富人就一直是是过去地主的子孙后代,当时的穷人也一直是过去地主的子孙后代,穷不过三代就彻底绝了户了。

加上幸存者偏差,中国近代经历了长达百年的乱世,不是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地主的后代大多很难活到现在。

而且一个村子中一般都有一个或者几个大宗族,宗族中的穷人租种富户的土地,他们本来就是亲戚,各种X家村X家庄就是这样来的,各种外姓流民也多是破产地主和富农,有足够的物质条件逃到外乡,不会饿死在路上。

而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也加重了这一点,因为饥荒战乱出现大量流民,这些流民进入城市或者迁移到更远的地方,除了少数幸运儿能够进入工厂谋生,或者选择参军的,大都是需要最原始的资本的。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罪大恶极的地主都被枪毙了,而幸存者的后代当然觉得自己是好人。

稍微了解过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农民想要变成地主的可能性有多低,即使是生产力较发达的清朝极盛时期(比之前的封建王朝),想要靠积累成为地主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一个农民想要成为地主,要么杀人放火受招安,要么内卷化兼并其他破产农民(同为农民的你如何竞争的过地主?)

生为地主后代是无辜的,可是给地主阶级洗地的又蠢又坏。

user avatar

巧了,我姥姥家还真是地主。

不过我同时也声明,我爷爷、奶奶和姥爷家都是农民。

“祖上”这个词很巧妙,只要其中有一方是就可以了。


不过民国年间的河南南阳,大家也能想出来,所谓的地主未必比东北的农民土地多多少。矬子里面的将军罢了。

比较有趣的是,我姥姥这个地主家的女儿还在下乡期间成为过劳动模范,还被当做典型做报告。

在认为阶级成分会随基因遗传的那几年,她靠边站了。不过也没受太多委屈。

更有趣的是,她得以认识了我姥爷,而姥爷后来成了党员。(这么巧,我也是)

1979以后,她的地主女儿身份彻底没用了,她过上正常生活,自然就对这些事看得很淡了。


我和她对于这些事都很无所谓。

的确,被充公土地不假;但我姥姥和她几个兄弟姐妹,还能继续劳动,甚至得到肯定。

80年代承包土地的时候,其中在老家的一位老舅,他一家分到的地比充公之前的还多。

在姥姥和她的同志们的努力下,老顶山从一片光秃秃的黄土堆,变成了松柏的绿色海洋。

她现在可以看电视,每个星期吃好几顿肉,坐公交车不要钱。她二十多岁的时候有这个条件吗?另一个喜欢跟我讲过去的老人,就是姥爷了。他只喜欢讲自己参加空军飞行员选拔、读西医最后出来做了中医、去西藏做医疗支援这些事。

不过,想想看姥姥的经历,那会的小地主过得是什么样啊,就更别提农民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