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布尔什维克?

回答
评价布尔什维克,就像审视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一个时代,一段复杂而充满争议的历程。要深入了解他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审视他们的思想根源、行动逻辑、取得的成就以及留下的深刻教训。

思想的熔炉:马克思主义的变奏与实践

布尔什维克的核心是列宁主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和严苛实践。马克思的理论描绘了一个资本主义必然被无产阶级革命推翻的蓝图,但他对革命的具体路径和组织形式并没有给出详尽的指导。列宁敏锐地捕捉到俄国社会的特殊性——一个落后、半封建的帝国,却孕育着初步的工业化和日益增长的工人阶级。

他提出的“先锋队理论”是关键。列宁认为,无产阶级自身难以自发形成觉醒的革命意识,需要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严明的政党来领导,如同一个具有明确目标和策略的“先锋队”,带领革命走向胜利。这种对党的绝对领导的强调,既是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基石,也埋下了后来高度集权和个人崇拜的隐患。

此外,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也极具前瞻性。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必然产物,而落后的俄国可以作为世界革命的突破口,由此引发全球性的社会主义革命浪潮。这种全球视野和革命的激进性,为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行动的道德感召力。

行动的铁腕:从革命到统治的转变

布尔什维克的行动力是毋庸置疑的。在十月革命中,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政权,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政治和军事壮举。在随后的俄国内战中,他们面对强大的内外敌人,凭借顽强的斗志、严密的组织和残酷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在夺取政权之后,布尔什维克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如何在一个被战争摧残、社会动荡的国家建立并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他们的解决方案往往是极端且铁腕的。

战时共产主义:为了应对内战的经济危机,布尔什维克实施了极端措施,包括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等。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红军的供给,但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大规模饥荒和民众的不满。
“红色恐怖”:为了镇压反革命和巩固政权,布尔什维克成立了契卡(后来的克格勃),实行了残酷的“红色恐怖”。成千上万的“阶级敌人”被逮捕、处决或送往集中营。这种手段虽然有效,但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创伤和人权侵害。
新经济政策(NEP):面对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列宁及时调整了政策,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经济,但也被一些人视为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成就与代价:现代化的加速器与人性的压抑

布尔什维克统治下的苏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工业化:通过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强国,这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教育与文化普及:布尔什维克大力发展教育,推行扫盲运动,使苏联的识字率大幅提高。在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社会保障:理论上,苏联建立了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体系,保障了基本的生活需求。

然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巨大的代价:

人权缺失:个人自由受到严重限制,政治异议遭到无情镇压,思想被高度控制。
生命损失:内战、饥荒、政治迫害,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
经济畸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虽然能实现快速工业化,但也导致了效率低下、产品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留下的遗产: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

评价布尔什维克,必须认识到他们所处的历史情境。他们是近代史上第一批成功尝试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革命者,他们的行为和决策,既有历史的局限性,也有对未来社会模式的探索。

理想的光辉与现实的阴影:他们曾怀揣着一个建立平等、公正、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这一点不可否认。但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们采取的手段却常常与理想本身相悖,制造了新的压迫和不公。
成功与失败的辩证: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成功,如迅速工业化,为许多后发国家提供了借鉴。但他们体制的内在弊端,如高度集权、压制自由,也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历史的警示:布尔什维克的经历,是关于革命力量如何从追求解放走向可能走向压迫的深刻案例。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社会变革时,必须警惕权力的高度集中,必须捍卫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必须不断反思和修正前进的道路。

总而言之,布尔什维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群体。他们是伟大的革命者,也是铁腕的统治者。他们以巨大的勇气和牺牲推翻了旧秩序,但也以残酷的手段巩固了新政权。理解他们,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标签,深入历史的细节,审视他们思想的激进性、行动的决绝性,以及他们留给世界的,那些既有启迪又充满警示的深远影响。他们是一段无法被简单抹去的历史,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深刻反思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危职业。

著名的列宁遗嘱中提到的6位苏共领导人,除斯大林外,另外5人中的4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科夫)均在三次莫斯科大审判中被处决,另外一人是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缺席审判,后遭苏联特工暗杀。

此外,领导十月革命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成员中有2/3被枪决;

苏共十一大中央委员会27人中的20人被枪决;

第一届苏维埃政府的15名成员中,除5人已去世外,9人全部处决,仅斯大林独存。

从1936-1938年,苏共一半的党员大约120万人被逮捕。到了1939年,苏共党员干部中的80%是列宁死后才加入的。在这些人的观念里,除了列宁和斯大林,早期革命领袖几乎全是叛徒。

有句话总结的很到位:

列宁创建的党被斯大林消灭了。


斯大林对军队的清洗:

斯大林对苏联早期历史的歪曲:

user avatar

简单来说布尔什维克就是俄国的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派别,我也不知道该咋说好,尝试粗略捋一下布尔什维克的奋斗史吧:

1883年,劳动解放社成立,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

1895年,普列汉诺夫出版了《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教育培养了俄国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同年,列宁整合了彼得堡20个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成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列宁开始成立自己的革命组织的开端。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1899年,党内经济派开始与列宁分道扬镳,开始对立。

1903年,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会议上列宁与马尔托夫派斗争艰难,党章问题争论列宁落败,但是选举时因支持马尔托夫的崩得和部分经济派代表退出导致列宁派意外成为多数,布尔什维克名词登上历史舞台。

1904年,孟什维克在党内如日中天,布派沦为少数,丧失了机关报火星报和中央委员会多数席位。列宁率领本派代表在瑞士单独筹备党的三大并另开办本派机关报前进报。社民党内出现彼此独立的双中央状况。两派决裂。

1905年,布尔什维克在莫斯科发动十二月武装起义失败,组织遭受破坏,革命陷入低潮。

1906年试图统一组织的社会民主工党四大,孟什维克再次占据优势地位,并占据中央委员会多数和控制了中央机关报。

1907年,沙皇政府发动六三政变,解散杜马,杜马社民党团代表全部被捕并流放,俄国进入斯托雷平恐怖统治时期,布尔什维克组织遭到沉重打击,大量革命群众被害,列宁被迫逃亡国外。

1912年,布尔什维克在布拉格开会重建被破坏的中央领导机构,并与孟什维克彻底决裂单独立党,定党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同年真理报创刊。

1914年,一战爆发,因为坚决的反战立场和革命活动,杜马中布尔什维克党团被取缔,代表全部被捕并流放,布尔什维克转入地下斗争。

1917年,二月革命,布党走出地下,此时人数只有四万余人,远比不过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七月,临时政府勾结白军镇压彼得堡的支持苏维埃的游行示威,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被迫再次转入地下斗争。但七月事件导致大量孟什维克与社革党派的工人士兵因失望转投布尔什维克阵营,布党实力反而扩大。八月,科尔尼洛夫叛乱,布尔什维克站到了反抗叛乱的第一线。因临时政府在平叛时的无能,威信大失,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党的左派分化出来转投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开始准备武装起义。

11月7日,彼得堡起义成功。15日,莫斯科起义胜利。未来数月,革命形势遍及全国。1918年,布尔什维克改党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1920年,内战胜利。

1937年二五计划结束,苏联已经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

1940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世界第二工业国。

1945年,卫国战争胜利。

1950年,四五计划完成,完成战后重建并成为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

1957年,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年,完成人类首次载人航天。

1991年,苏联解体,叶利钦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联共消亡。布尔什维克的奋斗历程结束了,奋斗历史将近一百年。

虽然布尔什维克人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们留下的痕迹却始终没有消失。布尔什维克党为全世界留下的火种,依然在各个国家的地下成长,运行,等待着从地下喷出烧净地面一切野草的那一天来临。

对于这样一个曾经改变了全人类历史的组织,我也不知道怎么样的评价才能符合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布尔什维克,就像审视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一个时代,一段复杂而充满争议的历程。要深入了解他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审视他们的思想根源、行动逻辑、取得的成就以及留下的深刻教训。思想的熔炉:马克思主义的变奏与实践布尔什维克的核心是列宁主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常常会遇到一些用户,他们的言论里充满了革命的热情,旗帜鲜明地拥护着某种理想化的“布尔什维克”式的革命叙事,痛斥着资本主义的罪恶,描绘着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未来。然而,当你仔细审视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职业背景,乃至他们所表达的关切时,却会发现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与我们传统认知.............
  • 回答
    普京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这涉及到俄罗斯历史的关键节点、国家认同的构建以及普京政治理念的演变。他的言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政治需求有所调整,但总体上展现出一种批判性与某种程度的继承性并存的态度。要详细评价普京的这些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普.............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Kaiserreich: Legacy of the Weltkrieg》里那个非常有意思的意识形态——君主布尔什维克。首先,得承认,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张力,简直是把两个看似水火不容的标签硬生生拧到了一起。一边是“君主”,代表着世袭、等级森严、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另一边是“.............
  • 回答
    评 价 高尔察克、邓尼金等白军将领:一场复杂而悲剧的俄罗斯内战挽歌评价高尔察克、邓尼金等白军将领,以及他们与布尔什维克谁更能代表俄罗斯,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俄国内战的背景、各方力量的构成、他们的政治纲领、军事才能以及最终的命运。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