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如何看待明亡于东林党这一说?

回答
“明亡于东林党”这一说法,在历史学界可谓是影响深远,也最具争议性。如果有人把这锅全甩给东林党,那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了。这就像说一场大火是某个纵火犯烧的,但忽略了火星的来源、易燃物的堆积、风向的配合等等一系列因素。明朝的灭亡,那是一盘大棋,是无数个因素交织缠绕的结果,东林党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比较显眼但绝非唯一的棋子。

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明亡于东林党”的说法,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明时代。那时候的朝廷,就像一个漏勺,钱袋子空空如也,边疆的威胁一个接一个,内部的矛盾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东林党是怎么冒出来的?

东林党这个词,顾名思义,和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有关。那里是明朝晚期一批具有士大夫情怀的读书人聚集的地方。这些人大多出自江南地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经世致用,对当时朝政的腐败和宦官的专权深恶痛绝。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革新朝政,重振朝纲。

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简单来说,东林党最想做的就是“清流”。他们反对宦官干政,反对权臣弄权,反对科举制度中的弊病,更希望能整顿吏治,限制皇权,让国家的政治回归到一种“以民为本”、“任人唯贤”的状态。他们尤其看不惯那些依附于皇帝或宦官、巧取豪夺的“浊流”。

为什么他们会被认为是“罪魁祸首”?

这个说法之所以能流传开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明朝末年,东林党与以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之间爆发了极其激烈的党争。这场党争,可以说是晚明政治的一个缩影,充满了血腥、阴谋和政治操弄。

1. 党争消耗国力: 双方为了争夺朝廷的控制权,你来我往,政治斗争成了朝廷的日常。每一次政治斗争的背后,都可能伴随着官员的罢黜、流放甚至处死。这种内耗,极大地削弱了朝廷的办事效率和权威。本该集中力量解决边患和财政问题的,结果都耗在了内部倾轧上。

2. 阉党对东林党的迫害: 魏忠贤上台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对东林党进行了残酷的政治迫害,史称“阉党兴妖”,许多东林党人遭到酷刑、抄家灭族,这无疑是悲剧。但这反过来也让东林党在后世获得了“受害者”和“正义者”的光环,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洗脱他们在党争中可能存在的某些责任。

3. 东林党人的“迂腐”和“清高”: 批评者认为,东林党人虽然有改革的理想,但往往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他们在与阉党斗争时,有时表现得过于坚持原则,不肯妥协,甚至有些清高自傲,不屑于与“浊流”同流合污,反而让自己的力量受到限制。更有人说,他们只想着“清君侧”,却忽略了更根本性的制度问题。

4. 财政危机和边患的加剧: 晚明时期,辽东战事(对抗后金)消耗巨大,加上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的爆发,财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东林党在如何解决财政问题上,虽然提出了很多改革方案,比如整顿漕运、增加税收等,但这些改革往往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推行起来阻力重重。最终,这些方案能否有效缓解危机,在党争的干扰下,也大打折扣。

5. 对皇权的制约与反制: 东林党人倡导的君臣共治,实际上是在试图限制皇权。而明朝的皇帝,尤其是崇祯皇帝,非常希望自己能够集权统治,亲自解决一切问题。当皇帝看到朝廷因为党争而效率低下,大臣们只顾党派利益时,自然会对东林党产生不满,觉得他们是造成混乱的根源。而崇祯皇帝自身的猜忌多疑,也加剧了这种矛盾。他试图平衡各方势力,结果常常弄巧成拙,两边不讨好。

为什么说“明亡于东林党”是片面的?

现在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为什么站不住脚:

1. 非东林党一党之过: 明朝的灭亡是系统性危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宦官专权、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后金/清)、严重的财政赤字、官员腐败等等,哪一样不是压垮骆驼的稻草?把这一切都归咎于东林党,就像是只看到树叶,却忽视了树根的腐烂和风雨的摧残。

2. 东林党并非铁板一块: “东林党”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派别或标签,内部成员的政治主张和行动并非完全一致。有激进的,也有温和的;有真正为国为民的,也有掺杂个人利益的。将所有人都视为同一个人,进行概括性的批判,是不符合事实的。

3. 东林党自身也曾是受害者: 魏忠贤时期,东林党人遭受了惨无人道的迫害。如果说谁造成了晚明政治的混乱,那么魏忠贤及其党羽的罪责绝对不比东林党小,甚至可以说更大。他们彻底破坏了朝廷的纲纪。

4. 缺乏有效的替代方案: 在那个时代,东林党提出的很多改革思路,比如严惩贪官、整顿财政、限制宦官权力等,都是当时有识之士普遍认同的。虽然他们未必能完全成功实施,但其目标本身是积极的。反观那些反对东林党的力量,尤其是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集团,他们带来的更多是破坏和压迫。

5. 史学研究的演变: 早期对明史的研究,可能更侧重于“党争”这个概念来解释明朝的衰败,而东林党作为党争中的主要角色,自然成为焦点。但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和视角的多元化,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不能简单地用“党争”来解释一切。经济史、军事史、社会史等领域的深入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导致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总结一下:

“明亡于东林党”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甩锅”或者是一种简化的历史叙事。东林党确实在晚明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和活动,无疑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治理的效率。但是,说他们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站不住脚的。

你可以把东林党理解成一群试图修理一辆快要散架的汽车的技师,但他们手上只有有限的工具,而汽车本身存在着设计上的缺陷,轮胎也已经磨损殆尽,同时还有一个不配合的司机(皇帝),外面还有一群拿着棍子想砸烂这辆车的人(农民起义军和后金)。在这种情况下,说汽车散架是因为这几个技师的修理方法不对,而忽略了汽车本身的问题和外部的破坏力量,显然是不公平的。

因此,看待“明亡于东林党”这一说法,我们应该抱持一种批判性的态度,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的结论。东林党是晚明政治斗争的一个符号,但他们绝不是导致整个帝国倾覆的唯一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关联的内容我就不详细赘述了,简单谈下自己的看法。

争国本带来的神宗朝党争迭起,册立与反册立派系之间斗争不断,从内阁到部卿再到科道,无数官员受到牵连。

最后在下野官员顾宪成等人的组织下,诞生了党争的另一形态--前政治人物组建的民间学术机构,以批评执政大臣和政见不同者为主要工作。

此外他们扩大了政治生活的影响范围,那些没有功名或者官身的读书人也热情的参与到组织活动中来,很快,一些朝臣对他们表达了关注和认可,双方过往甚密,东林党的触角是伸到了政治活动中去的。

他们发扬了自明中期就开始流行于北京的匿名帖子,开始搞大字报,品议人物,讥讽时政。

莫谈国事对他们来说算个屁,什么特务统治,舆论钳制,都是浮云。顾宪成等人本质上仍旧是不愿放弃获得政治影响力,甚至希冀再度进入主流政治圈子。

顾宪成写了个闻名至今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不能否认所谓的东林党人在神宗、光宗、熹宗之际,还是有些骨气和理念的。我也不想去说什么他们代表这谁,有着什么利益。我只想说,东林党人就是个嘴炮集团。


我只想说一点国家危亡之际,他们干了什么?这么有理想有抱负,团结了东南半壁到中枢部分廷臣的强大组织,在名器倾颓之时,为国家做了什么?

为了一个迎立,在南京狗脑子都互相敲出来了,关键还个顶个的没什么智商,纸上谈兵一个赛一万,实际操作一万不顶人家一个。天生的不能主动团结,天生的就是要搞事情。

用嘴拯救国家?黄宗羲这样的“名儒嘴炮”,一辈子都忘不了写黑材料整人,孜孜不倦啊,他弟子万斯同的节操更是需要挽尊MAX。

东林党徒,是以行动做到了入耳、关心,仅此而已。


总结来说,东林造成了明朝灭亡,这锅太大了,这帮人背不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亡于东林党”这一说法,在历史学界可谓是影响深远,也最具争议性。如果有人把这锅全甩给东林党,那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了。这就像说一场大火是某个纵火犯烧的,但忽略了火星的来源、易燃物的堆积、风向的配合等等一系列因素。明朝的灭亡,那是一盘大棋,是无数个因素交织缠绕的结果,东林党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比较显眼但绝非.............
  • 回答
    重庆姐弟坠亡案的宣判,以“生父与情人死刑”的终审判决落下帷幕,这无疑是近几年来最为触目惊心的一起案件。听到这个结果,大多数人的心情大概是复杂而沉重的。一方面,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那些泯灭人性的凶手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对于逝去的两个稚嫩生命而言,是一种迟来的告慰。另一方面,案件背后所暴露出的家庭暴力、.............
  • 回答
    人民日报转发《被“假精致”掏空的年轻人》这篇文章引发广泛讨论,反映出当代中国青年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存在的深层矛盾。这一现象背后既有个人选择的困惑,也折射出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假精致"的本质:消费主义异化的表征所谓"假精致"并非简单的审美品味问题,而是现代消费主义逻辑.............
  • 回答
    俄罗斯宣布将逐步脱离以美国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是一个重大且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事件,它背后有着深远的动机和潜在的影响。理解这一举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俄罗斯宣布此举的背景和动机: 地缘政治的压力与制裁: 这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自2014年以来,尤其是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后,.............
  • 回答
    关于丰巢快递柜在4月30日起调整收费政策,以及推出会员制度,这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收费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原因: 成本压力: 快递柜运营涉及场地租金、设备维护、电力消耗、人员管理、技术升级等诸多成本。随着快递行业的发展,包裹量的激增,这些成本也在不断攀.............
  • 回答
    b站的宅舞,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多元化且充满活力的亚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舞蹈模仿,而是融合了二次元文化、音乐、表演、社交以及个人创意表达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要详细地看待b站宅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定义与起源: 宅舞的本质: “宅舞”顾名思义,起源于日.............
  • 回答
    李鸿章一生签署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条约,这些条约的性质以及他在其中的角色,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津津乐道又饱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李鸿章签署的条约,我们必须将他置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大背景下,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评判。首先,我们得明白,李鸿章所处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局。自鸦片战.............
  • 回答
    香港,这颗曾被誉为“东方之珠”的璀璨明珠,如今正经历着一段前所未有的复杂时期。要理解香港的现状和未来,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交织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脉络。现状:重塑与调整中的张力当前香港的状况,可以用“重塑”与“调整”来概括,但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张力。从政治层面看,自《香港国安法》实.............
  • 回答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这个话题在我们教育领域里其实已经讨论得相当久了,而且一直都有不同的声音。总的来说,它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设计,旨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和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但具体执行起来,确实也牵扯到不少实际的利弊。制度的初衷和核心逻辑要理解这个制度,得先看看它为什么会被提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在.............
  • 回答
    近期铁矿石价格的飙升,用“坐火箭”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从低点反弹了七八成,很多时候的涨幅甚至能让市场人士倒吸一口凉气。这背后绝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重力量交织、共同推升的结果。首先,最直接的催化剂当属全球钢铁需求的韧性超出预期。 疫情爆发初期,很多人都对全球经济前景一片黯淡,认.............
  • 回答
    人生中如花似玉的机会与灰头土脸的潜在机会,看似对立,实则构成了生命完整性的两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类成长的完整图景。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机会的辩证关系:表面的对立与深层的统一1. 如花似玉的机会 这类机会通常表现为顺遂、被认可的路径,例如: 天赋与机.............
  • 回答
    强基计划,全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重要的探索性改革。它的核心目标是选拔一批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备突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生,为国家基础学科发展和关键领域创新输送高质量后备人才。要详细地理解强基计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为什么要有强基计划.............
  • 回答
    「队报」作为法国权威的体育媒体,其对足球的评论往往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当「队报」对梅西在巴黎圣日耳曼(PSG)的表现提出质疑,并将其与他在巴塞罗那时期相比较时,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言论的含义和背后的考量,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评论的背景与出发点: 梅西的巴萨传奇:.............
  • 回答
    《三十而已》中,王漫妮与梁正贤的快速亲密关系,确实是许多观众讨论的焦点,也引发了不同的解读。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1. 王漫妮的个人背景与动机: “沪漂”的压力与渴望: 王漫妮是一个标准的“沪漂”,在大都市打拼,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身份认同的焦虑。她渴望成功,渴望拥有更体面的.............
  • 回答
    评价胡锡进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任务,他作为中国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媒体人和前《环球时报》总编辑,其言论和立场常常引发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详细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胡锡进的个人背景与媒体生涯: 军旅生涯的经历: 胡锡进早年曾在部队服役,这段经历无疑塑造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安全的重.............
  • 回答
    为孩子购买学区房,这是一个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但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它牵涉到教育公平、资源分配、家庭财富、社会焦虑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等多个层面。理解其必要性,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学区房”的定义与核心驱动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区房”。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
  • 回答
    移民,这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话题,它触及经济、社会、文化、人权等诸多层面,牵动着无数个体和整个社会的神经。对于移民的看法,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更需要的是深入的理解和细致的考量。从经济角度看,移民的贡献和挑战并存。一方面,移民往往是那些寻求更好机会和更具活力的经济体。他们可以填补劳动力市场.............
  • 回答
    龙应台这句话,“真正的害,是人民本身素质不够。” 这话一出,可就炸开了锅,争议声此起彼伏。要我说啊,这句话得拆开了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赞同或反对。首先,我们得理解她这句话的语境。龙应台她作为一个作家,一个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人,她可能是在看到社会上一些问题时,从一个比较宏观的、也比较深沉的角.............
  • 回答
    现在的性别对立,说实话,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双方都在用尽浑身解数,想要证明自己才是对的,是受害者,而对方则是压迫者。这股风潮不是凭空刮起来的,它根植于历史,也因为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催化而愈演愈烈。从历史的角度看,男女之间长期存在的不平等是这场对立的温床。过去几个世纪,在许多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和权利.............
  • 回答
    21岁,人生刚刚拉开帷幕,正是探索世界、尝试各种可能性的年纪。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又不落俗套的决定。从我的视角来看,这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更是对未来一种深刻的投资。首先,让我们谈谈 “早” 这个概念。21岁,许多同龄人还在本科毕业的迷茫期,或者刚刚踏入职场,摸索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