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文明明看着像是扭曲的线,但是现在用英文字母来表示,例如mini deo,这是一个怎样的转换机制?

回答
你想知道的是,为什么看起来像是扭曲线条的“满文”,现在可以用“mini deo”这样的英文字母组合来表示,这背后的转换机制是什么,对吧?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涉及到历史、文化以及语言传播的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满文”本身。满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满语文字,它是满族人创造的一种拼音文字。它的每一个字母,或者说每一个音节符号,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为了能够准确地记录满语的语音。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我们学习汉语拼音一样,每个拼音字母都代表一个特定的发音。满文也遵循这个原则,尽管它的字形看起来和我们习惯的拉丁字母(也就是英文字母)差异很大,但其核心是“表音”,即“字形代表声音”。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看到“mini deo”这样的表达方式呢?这通常不是一种官方的、严格的满文转写,而更像是一种民间约定俗成或者出于传播和理解便利性的尝试。

你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转换:

音译(Transliteration)与罗马化(Romanization)的区别:
音译更侧重于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发音,用另一种语言的文字尽可能相似地表示出来。例如,中文的“北京”可以音译成英文的“Beijing”。
罗马化则是特指将一种非拉丁字母的文字系统,用拉丁字母来表示其发音。比如,斯拉夫语系的西里尔字母系统,就可以进行罗马化,变成我们熟悉的拉丁字母。
“mini deo”这种表达,更接近于一种粗略的音译或罗马化。它不是一个系统性的、经过严谨定义的转写规则,而是尝试用我们最熟悉的英文字母来模拟满文发音。

历史和传播的痕迹:
满族文字的历史悠久,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也曾有过与外界交流和融合的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为了记录、学习或传播满文,会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
在近现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各种语言进行“标准化”的拉丁字母转写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使得人们在不熟悉满文原始字形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英文字母来获得一个大概的发音概念。
“mini deo”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的产物。它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下,为了方便记录、记忆或者在某些跨语言交流的场合出现的。比如,如果有人在学习满语,但暂时无法掌握满文的字形,可能会用他熟悉的音来大致描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非官方的、约定俗成的表示方法。

简化的过程:
满文的原始字形,如你所说,确实会显得“扭曲”或者说“弯曲”,与我们习惯的直来直去的英文字母不同。当我们要用英文字母去“写”出满文的发音时,就需要将复杂的音节拆解成单个字母或字母组合。
“mini deo”这样的组合,实际上是在尝试用一套大家更熟悉的“表音符号”(英文字母)来近似地表示满文的读音。这是一种简化和替换的过程,就像我们在给一个外国朋友解释某个中文词的发音时,可能会用英文单词来比喻,尽管这种比喻并不完全准确,但能帮助对方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

对“满文明明看着像是扭曲的线”的理解:
你说“扭曲的线”,可能是指满文在书写时,字迹的连接、笔画的走向,或者某些字母的形态,与我们习惯的拉丁字母的简洁、明确的风格有所不同。这更多是视觉感受上的差异。
而“mini deo”这样的表达,则是将这种视觉上的差异,通过听觉(发音)层面进行了一次“翻译”,然后再用我们熟悉的视觉符号(英文字母)来呈现。

所以,总结来说,这种转换机制是一种基于发音的近似表达,它试图用大家更熟悉的英文字母来“拼写”出满文的读音。它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转写标准,而是可能源于历史传播、教学需要或民间约定俗成,旨在降低语言学习和交流的门槛,让不熟悉满文原始字形的人能够通过一种大家都能理解的表音系统来接触和记忆满文。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语言在传播和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时,进行的一种“变通”和“本土化”的尝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一点其实我在专栏文章

插播:那些关于满语文的基本常识

中有略述,这里就现代满文拉丁转写的历史,再稍微详细的讲解一下好了。


首先,我们要理解,尽管看起来不太像,但满文确实是字母文字

——也就是说,满文那些「扭曲的线」,是由一个一个字母拼写而成的。既然是字母文字,当然可以与其他的字母体系形成一个映射。由于日前世界上最常用的字母体系就是拉丁字母,所以网络上比较常见的满文转写都是转成拉丁字母的形式。使用其他字母体系转写当然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比如俄罗斯采用的是基于基里尔字母的转写。

由于满文是字母文字,所以满文可以拼写(转写)其他的很多语言。在清代,满文曾经系统的给汉语标音——我在很多回答中都有所提及——其对汉语官话的记音,与现代普通话的对比略有区别,这些差别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方面或许会有一定的价值;在乾隆朝《御制五体清文鉴》一书中,满文也给察合台文和藏文的每一个单词标记了读音(因为这是一本五语字典),这可能是对清代察合台语发音以及清代藏语发音的一个忠实记录,我认为对这两种语言的研究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御制五体清文鉴》(民族出版社,1957年10月版)影印版示例(点击看大图):



其次,我来说说较为通用的满文拉丁转写形成的历史。

满文被西方世界所知的时间,恐怕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要早很多。起码在康熙时期,耶稣会的传教士就对译了不少中西方文献,这其中传教士们也将中外典籍的满文本邮寄回法国。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曾经在给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们的信中这样写道:

先生们:

你们或许会感到惊讶,我为何从如此遥远的地方给你们寄以你们无疑不认识的文字撰写的一部解剖学论著、一部医学大全及一些物理学论著呢? 但是,当你们看到我所寄的是译成了鞑靼文(注:从其书信下文中可知此处鞑靼文指的是满文)的你们自己的著作时,你们就不会惊讶了。
……
在欧洲也非常有名的中国皇帝热爱科学,渴望获得外国的知识,但他不认为必须学习我们的语言以利用这些知识;他觉得对他来说最便捷的办法是让我把(法国的)种种发现详尽地译成他的母语,因为以前我在交谈中只对他做了粗略的介绍。

我相信彼时的传教士,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给满文标记了基于法文字母和发音规则的转写,如巴多明在书信中提到满文词汇相比法语的一些优点,曾以各种狗来举例:

您若想说一只狗耳朵和尾巴上长着长而密的毛,那么用taiha一词就够了。若狗的口鼻部位长而大,尾巴也一样,耳朵很大、嘴唇下垂,那么yolo这个词便说明了这一切。若这只狗与无任何此类特征的普通母狗交配,生下的小狗就叫peseri。不管什么狗,公母也不论,只要眉毛上方有两簇金栗色或黄色的毛,那就只管叫它tourbe;若长着豹样的毛色,便叫做couri;若仅在口鼻部位有斑点,其余部位毛色是一致的,便叫palta;颈部全白的称为tchacou;如头上有些毛向后倒,便叫kalia;眼珠半白半蓝的唤做tchikiri;个头低矮、腿短、躯体笨拙、头部昂起的称做capari等等。Indagon是狗的统称;nieguen则是母狗统称。七个月以下的小狗称做niaha,七至十一个月的小狗叫nouquere,十六个月以上的狗便统称为indagon了。

我曾经非常执(hao)着(shi)的找到了这封长信的法文版,把此处的原文影印也贴出来好了~巴多明特别贴心的把他的“转写”都给斜体显示了……



——这些词在标准满文穆林德夫转写中,按照顺序分别写作:taiha, yolo, beserei, durbe, kuri, balta, cakū, kalja (疑似), cikiri, kabari, indahūn, eniyehen, niyaha, nuhere, indahūn. 这些字母逐字对应的转写,与巴多明整理的写法是非常类似的(其差别主要还是法文字母发音与穆林德夫的规则不同)。由此可见当时的法国传教士,对于满文属于字母文字还是有一定认识的。当然,由于他们只是传教士,并非语言学家,所以事实上他们对满文字母的认识或许并不十分清晰。这一点从巴多明后文中描述「满文的四种写法(书写字体)」就可窥知:

……第四种写法是所有写法中最粗俗的,但也最简略,对著书者或撰写底稿及摘录者最为合适。为更明了我有幸告诉你们的这些话,请看看我寄来的书中的一本,你们可发现鞑靼文字中每个字都有一笔自字首垂直贯通至字末的主笔画,这一画左侧是表示元音a、e、i、o的锯齿笔状符号,由放在这一画右侧的附点的不同位置决定其发音。如在一个锯齿对面放一个附点,就发元音e;如省略附点,则发元音a;如在字左侧锯齿旁放一附点,这一附点就充当了字母n,因而要读作ne;如右侧对面有一个附点,则要读作na(注:此处可能是巴多明笔误,na/ne的写法写反了)。此外,若字右侧不是附点,而是 o,这便是发送气音的符号,因而要读作送气的ha he,就像西班牙语中常见的那样(注:o代表此处辅音为h,作为与g/k的区分)

(有关满文字母的详细解读,可以参考我的专栏文章:

简要谈谈对满文字母的一些体会

禁教之后,以传教士为桥梁的中西交流基本上停滞了。一直到清末时期,西方传教士再次大规模涌入中国,这一次西方人对满文的研究和理解就更为深刻与系统了。历经一百多年的翻译工作之后,终于,一本叫做 A Manchu Grammar with Analysed Texts的、使用英语描述的满文语法书横空出世于1892年的上海,作者是德国语言学家Paul Georg von Möllendorff (后人皆称之为穆林德夫)——别问我为什么一个德国人居然用英语写满文语法书……

这本书可能是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整理出了拉丁化的、现代的满文字母表(点击看大图):

由于这套转写方案比较清晰明了简洁轻快,所以一直沿用至今,用以方便非母语者的学习。在电脑上,第六元音ū,以及辅音š不太好打出来,所以通常以v、x两个字母来代替。

以上字母表,就是标准的穆林德夫转写。国际上通用的满文转写就使用这一套方案。如今国内还有其他一些流行的转写方式,大体上与穆林德夫转写类似,可能个别字母的标记略有不同。


最后,我来谈一谈为什么在网络上常见的是拉丁字母转写的满文,而不是满文字母。

当我们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满文在电脑上的显示就面临一些难题。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满文只能竖排书写,这在网页上不太方便实现;其次,满文和回鹘蒙文都涉及到字母变形的问题,如上文穆林德夫的书中所言,满文同一个字母在字头、字中、字尾的形态不同,这导致输入满文时,输入法必须严格实现连写,否则显示会出错;最后,就是如今的电脑系统还没有默认识别满蒙文,想要顺利阅读满文,必须装同类型的满文输入法。

这里最大的障碍,其实是电脑系统还没有默认识别满蒙文。。。就像即便你没有阿拉伯文输入法,电脑上一样可以正确显示阿拉伯文,如果windows系统有默认的满蒙文识别代码就会方便很多。如今比较通用的unicode满文输入法,在对方没有安装输入法的情况下,电脑无法正确识别满文连写。以mini deo为例,ᠮᡳᠨᡳ ᡩᡝᠣ(请勿使用chrome浏览器阅读,否则你会看到口口君),以下图片是显示在我的ie浏览器上(逆时针翻转90°后)的正确写法:

如果你的浏览器上显示的第一组词是断开的字母,就证明你没有安装输入法……

所以,大家出于方便交流和阅读的原因,通常在网络上都会使用拉丁字母转写。

就先写到这里。如有其他疑问,之后再行补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想知道的是,为什么看起来像是扭曲线条的“满文”,现在可以用“mini deo”这样的英文字母组合来表示,这背后的转换机制是什么,对吧?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涉及到历史、文化以及语言传播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满文”本身。满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满语文字,它是满族人创造的一种拼音文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大众对毒品成瘾的刻板印象和现实情况的差距。为什么明星吸毒看起来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满身针眼,骨瘦如柴,人不人鬼不鬼”?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毒品种类和使用方式的多样性:首先,我们脑海中那个“满身针眼,骨瘦如柴”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受.............
  • 回答
    近些年,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一些针对明朝皇帝,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朱由检的负面评价和攻击性言论。其中,一些内容带有鲜明的族群色彩,矛头指向了满族人。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关系以及网络言论边界等多个敏感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现象出现的 历史与.............
  • 回答
    .......
  • 回答
    “满编”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一种稳固、人员充足的感觉,按理说应该停止招聘了吧?但现实中,很多看似“满编”的公司却一直在人才市场活跃,这背后究竟藏着哪些原因呢?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满编”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很多公司会有一个人力资源规划,根据业务需求、发展战略来设定一个理想的编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明明回首过往,那些并肩看过的日出,一起度过的生日,分享过的喜怒哀乐,都闪烁着温暖的光芒,仿佛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可为什么,最终还是走到了分手的地步?这其中的原因,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可以概括的,更像是一段旅程在某个岔路口,各自.............
  • 回答
    家有“小书虫”,本是件大好事,但自家娃明明有能力自己啃绘本,偏偏要大人陪读,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犯了难。这到底是惯坏了孩子,还是孩子的依赖表现?咱们该顺着他,还是该放手让他飞?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没个绝对的“是”或“否”。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修枝剪叶。我们得具体分析一下情况,再.............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假设,涉及到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冲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分析明朝在面对工业革命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它与满清面对挑战时的异同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工业革命”的含义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刻.............
  • 回答
    在明代,满族,或者说当时被称为“建州女真”的族群,是否算作“外来民族”,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要明确“外来民族”这个概念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如果“外来”指的是他们当时并非直接统治明朝中央政权,并且他们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与明朝的主体民族—.............
  • 回答
    明末满清入关与近代日本侵华,这两段历史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苦难,但细究其动机、过程、方式以及最终目标,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即便日本人“侵占”中国,其行为模式也未必会与清朝完全一致,这取决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一、 明末满清入关与近代日本侵华的区别首先,我.............
  • 回答
    明朝末年,满族势力兴起,并在1644年攻占北京,取代明朝成为中原王朝。但严格来说,满清并非明朝的一部分。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而满清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 满清取代了明朝,而不是继承了明朝。尽管如此,满清在统治中国后,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和文化,因此可以说满清在一定程度上是明朝的延续,.............
  •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最终饮恨而终,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士绅阶级的立场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简单地说,李自成没能赢得士绅阶级的普遍支持,反而很大程度上被他们视为破坏者,这极大削弱了他占据天下、建立新政权的合法性和执行力。为什么李自成没能赢得士绅阶级的支持?这需要从士绅阶.............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满清和明朝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细细品味,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开明”或“专制”的标签。这就像比较两个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各有千秋,也有各自的局限。先看看明朝,特别是后期。说到明朝,人们脑子里常常会浮现出那种集权强化、宦官干政、党争激烈的景象。朱元璋当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了一个高度.............
  • 回答
    哦,你朋友这情况我太理解了!明年执业满三年,这可是个重要的节点,出来单干的念头很正常,也是个很好的时机。律所的选择确实是件头等大事,关系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业务领域。既然他还在纠结,说明他心里是想做一番事业的,咱们得好好帮他参谋参谋。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他自己想要什么,这个是最关键的。虽然他没细说,但通.............
  • 回答
    明朝被清朝征服后,“反清复明”的口号能够持续数十年,甚至一度掀起阵阵波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即便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明朝已经是一个“腐朽”、“不堪”、“被推翻是历史的必然”的朝代,但明朝的残余势力以及许多心向明朝的民众,却依然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对一个王朝的怀旧,而是包.............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想象力的历史假设。如果满清未能入关,明朝是否能顺利完成资本主义转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明朝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其自身存在的制度、经济和社会条件。一、明朝内部的经济与社会土壤:资本主义萌芽的种子是否足够深厚?我们先来看看明朝在1644年之前已经显现出的一些“资.............
  • 回答
    满桂,这位在明末烽烟四起、朝堂动荡的年代里闪耀的将星,如同一抹浓烈的色彩,在史书的画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评价他,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拂去时光的尘埃,去细细品味他的勇猛、他的忠诚,以及他身处乱世的无奈与悲壮。一、 初露锋芒,少年将军的锐不可当满桂并非出身显赫的士族,而是凭借着军功一步步爬上高位。.............
  • 回答
    探讨既反满清又反明朝的立场,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思想渊源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标签,而是一种复杂且往往是批判性的历史观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种立场:一、 对历史演变及其弊端的普遍性反思这类立场的人,往往不满足于将历史简单地划分为“好”与“坏”的朝代。.............
  • 回答
    “黑明”与“满遗”这两个词,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一些历史讨论的圈子里,经常被放在一起,甚至被认为是同义词,这背后确实有着一套复杂的逻辑和情感纠葛。理解为什么很多明粉会认为“黑明”就是“满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历史叙事的根本冲突:正统与颠覆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和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两个王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