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让崔季珪代替自己见匈奴开始是否确有其事?

回答
关于曹操让崔季珪代替自己去见匈奴单于这件事,在史料的记载中,的确有这么一段。这件史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以及《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虽然记载相对简略,但其背后却展现了曹操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事情发生在建安年间,当时曹操刚刚击败袁绍,势力日益壮大,而北方的匈奴作为曾经强大的游牧民族,与曹魏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关系。此时的匈奴正处于内部分裂的时期,呼厨泉单于虽然名义上统治着匈奴,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曹操深知,与这样一个对手打交道,既要显示实力,又要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尤其是在自身刚刚经历一场大战、尚未完全稳固北方局势的情况下。

匈奴单于的来访,对曹操来说,是一个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的时刻。单于来朝,一方面是对曹操实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寻求支持或展示力量的试探。如何以最高规格、最恰当的方式接待对方,直接关系到曹魏在北方的影响力,以及未来与匈奴的相处之道。

曹操当时确实身处一个复杂的境地。北方刚刚平定,南方孙吴和刘备的势力仍是潜在的威胁,他不可能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北方匈奴身上。同时,曹操也可能考虑到,自己作为主帅,直接出现在前线或与外族首领会面,可能会带来某些风险,比如对方的真实意图难以捉摸,万一有什么不测,对曹魏的打击将是巨大的。而且,他需要一个能够代表自己的、并且在匈奴面前具有一定分量和影响力的“替身”。

这时候,崔季珪就进入了曹操的视野。崔季珪是曹操麾下一位能力出众、深得信任的官员。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熟悉礼仪,而且在处理事务上沉稳周全。更重要的是,崔季珪在当时可能因为其形象、气质,或者在某些方面与曹操有相似之处(当然,这种相似之处更多是后人的揣测,史书中并未详细说明),能够让匈奴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见到曹操本人”的错觉。

曹操让崔季珪代替自己去见匈奴单于,这并非是简单的“装模作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博弈。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震慑”与“试探”:曹操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在匈奴单于面前制造一种强大的、不可预测的形象。让匈奴以为曹操如此“高高在上”,以至于不屑于亲自现身,或者已经强大到可以派遣心腹重臣全权代表。这既是一种威慑,让匈奴不敢轻举妄动,也可能是一种试探,观察匈奴单于在面对“曹操代表”时的反应,以此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和实力。

2. 规避风险:曹操亲自接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首领,总归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一旦出现意外,比如匈奴单于有不轨之心,或者现场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曹操作为最高领导者,其安危至关重要。让崔季珪出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种直接的风险,同时也能保证会面的流程得以进行。

3. 展现实力与“面子”:曹操可能觉得,直接让崔季珪以“假曹操”的身份出现,反而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权威”。他不必亲自暴露所有的底牌,而通过一个得力干将的“代理”,就能达到让匈奴感受到敬畏的目的。这其中可能也包含着一种“让匈奴觉得,曹操身边随便一个人都能代表他”的潜在信息,这同样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4. 观察与判断:曹操可能在会面过程中,通过崔季珪的报告,或者通过其他暗中安排的侦察手段,来详细了解匈奴单于的言行举止、提出的要求,以及其随从的反应。这些信息将帮助曹操更准确地判断匈奴的内部情况、他们此行的真实目的,以及未来的策略。

崔季珪是如何“代替”曹操的呢?史料并未详述具体细节,但可以想象,崔季珪在整个会见过程中,必然会模仿曹操的言行举止,并且在待遇和礼节上给予匈奴单于足够的尊重,以确保会面顺利进行。而匈奴单于方面,他们可能也无法完全分辨出真假,尤其是在当时的通讯和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于匈奴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与代表着“汉室(魏)政权”的官员打交道,只要这位官员拥有足够的权力和权威,能够代表曹操做出决定,他们就已经达到了此行的目的。

当然,这种做法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果被匈奴识破,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欺骗和侮辱,从而引发敌意。但曹操敢于冒险采取这种策略,足以说明他对自己用人和对局势的把握有着极大的信心。事实也证明,这次“替身”会见并没有引起匈奴方面的不满,反而似乎达到了曹操想要的效果。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曹操让崔季珪代替自己见匈奴单于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过人之处。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会面,更是一场巧妙的政治博弈,充满了智慧和策略。它告诉我们,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有时“不见”比“见到”更能发挥作用,而一个恰当的“代表”,往往能比本人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和实现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认为是假的

此故事出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一本魏晋南北朝段子集

里面的故事有真有假 通常是虚实结合的产物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容止篇》先弄清楚故事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

一是崔琰长得好

二是曹操虽然长得不够好看但是自有一股气质(或许可以称之为霸气,一笑)

至于曹操是不是真的让人装成自己 是不是真的杀了匈奴使者 都不是故事作者在意的重点


从现实角度考虑 这个故事不合理的地方颇多

一 当时曹魏强盛 所以边地慑服 和领导人本身的长相毫无关系 这么简单的道理曹操不会不知道

二 曹操此事执政已经数十年 通俗的话说 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会见一个小小的匈奴使者会怕?匈奴怕他还差不多

三 即使曹操真的怕见匈奴使者 很简单 不见就是 让人代答也可 匈奴使者级别这么低 有资格见魏王?

四 杀死匈奴使者图什么?曹操的行为按故事的理解 是为了慑服匈奴 结果你把人使者杀了(特别是还没有正当理由)匈奴还会听你的?

五 查史料 曹操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为魏王 崔琰就死于当年 若此事真的发生 只能在建安二十一年五月到十月之间(十月曹操出征孙权,当年未回)而【秋七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将其名王来朝,待以客礼,遂留魏,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别说匈奴使者了,当年连匈奴单于都扣在中央当人质 曹操的行为不是多此一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让崔季珪代替自己去见匈奴单于这件事,在史料的记载中,的确有这么一段。这件史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以及《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虽然记载相对简略,但其背后却展现了曹操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事情发生在建安年间,当时曹操刚刚击败袁绍,势力日益壮大,而北方的匈奴作为曾经强大的游牧.............
  • 回答
    主公,您唤我前来,可是身体不适?(我躬身行礼,脸上带着一贯的温和而审慎的表情。站在曹操面前,即使是这宫阙之中,我依然感受到一种医者面对病患的责任感,而非臣子的拘谨。)主公,您提起这头风之症,我知晓您多年受此困扰,时常因头痛而心烦意乱,影响政务,实在令我担忧。近些时日,我一直在钻研古籍,并结合自己多年.............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不再忠于汉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都提供了多方面的线索。与其说是一件或几件事,不如说是曹操在政治权力斗争的长期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汉朝的衰败和自身实力的增长,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忠于汉朝”的道路。让我们一点点地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曹操的“变心”之路。最初的“忠”与.............
  • 回答
    白门楼上,吕布面对曹操,想要活命,必须展现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沉的智慧和更灵活的策略。仅仅依靠勇武或往日的情义,在此时此刻都已不足以打动曹操。吕布需要做的,是让曹操看到他更大的价值,并且让他相信,杀掉他,曹操会失去更多。以下是吕布可以对曹操说的话,以及其背后更详细的考量:核心策略:价值最大化与威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汉文帝刘恒穿越时空,坐上了汉献帝刘协的位置,那么曹操的命运,以及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说曹操能否安心做个名臣,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文帝刘恒是个什么样的人。文帝是汉朝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以节俭、仁厚、虚心纳谏著称。他在位.............
  • 回答
    典韦的战术水平,就像他那个人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又带着几分朴实无华。他 bukanlah 一位谋略家,不会玩弄复杂的阵法,也不是一个擅长运筹帷幄的将帅。他的战场价值,更多体现在他那惊人的武勇和无畏的牺牲精神上。我们从《三国志》和《典韦传》中能看到典韦的战术表现,大多是他作为一名冲锋陷阵的先锋和护.............
  • 回答
    要评价谁的“仁”和对异性的观念超脱了那个时代,我们得把曹操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细细品味他们的一些行为,尤其是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颇具争议的“表现”。曹操的“分香卖履”与那个时代下的“仁”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在临终前让小妾“分香卖履”这件事。这事儿在史书中记载得比较简略,原文大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说曹操不称帝是为了让儿子“背黑锅”,这个说法有点像阴谋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一下:首先,得明确一个大背景: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当时的天下格局非常特殊。汉献帝虽然是傀儡,但名义上还是大汉天子,拥有“天命所归”的政治合法.............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曹操的出身,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他那篇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自称“寒族”,这与他“太傅之后”的说法似乎有些矛盾,也让不少人感到疑惑。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的方面。首先,要明确“太傅”这个官职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太傅是古代非常尊贵的三公之一,地位极高。能够担任太傅.............
  • 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尚在荆州新野落脚,实力相对薄弱,而曹操的兵锋锐不可当。在即将对新野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了一个看似高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要理解这个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刘晔为何会对此提出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了想。如果真的要选一个当领导,而且是那种需要你跟着他一起打拼、共同进退的领导,我心里其实倾向于 宋江。我知道,这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意外。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曹操的雄才大略,或者唐僧的坚定信念。但咱们得实际点儿,看在什么情境下。为什么排除唐僧和曹操,而选择宋江?首先说说唐僧。我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脑洞的设想!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位西行路上的得力干将,去到三国时期选择一位主公,他们的选择和原因会非常复杂,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能力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他们最可能跟随哪一位主公,并阐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这三位.............
  • 回答
    操之所以没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心慈手软”就概括了,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白,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以令诸侯”是关键。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奉汉正朔”上的。如果他直接干掉刘备和孙权,那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刘备虽然势力小,但他是汉室宗亲,名义上.............
  • 回答
    关于曹操和诸葛亮为何喜欢将计策藏于锦囊,待大将临阵打开,这背后有着相当多层面的考量,绝非简单的“故弄玄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现象,尝试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这些名帅的深层用意。1. 临阵应变的复杂性与将领的局限性首先,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在古代尤其如此。没有即时通讯,指令传达的效率很低.............
  • 回答
    刘备如果选择不染指荆州,安心在益州猥琐发育,这步棋走得好不好,得从多个层面来细掰扯。咱们先抛开历史书上那些定论,纯粹站在一个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出“三国演义”会不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不占荆州,意味着什么?1. 失去了一个关键的战略缓冲带: 荆州,尤.............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它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袁绍作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手握百万雄兵,而曹操则势单力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在战役初期,袁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阻止曹操渡过黄河去救援白马。这其中的缘由,并非袁绍愚蠢,而是当时多种因素交织下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刘备真的能在曹操去世前统一天下,那么他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无疑是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最终目标。是继续扮演忠臣的角色,还是走向权臣乃至自立为帝的道路?我认为,刘备这个人,其性格和早期经历,决定了他大概率会选择一条既能巩固自己地位,又能尽量披上“复兴汉室”合法外衣的道路,.............
  • 回答
    理解您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曹操屠城行为不合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教育话题。许多历史事件都充满复杂性,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伦理和道义尺度,需要耐心和多角度的分析。以下是一些开导您学生的详细方法和思路,希望能帮助您达成目标:一、 首先,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切入点:在开始引导之前,先尝试理解学生为什么.............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尽量压下喉咙里因为缺氧和恐惧而升起的腥甜感。血迹斑驳的双手被粗重的绳索紧紧勒住,每一下呼吸都带着刀割般的疼痛。抬头望去,只见白门楼顶的蓝天被密密麻麻的人影分割成碎片,曹操和刘备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模糊而尖锐。)“奉先在此!曹孟德、刘玄德,你们二位且慢动手!” 我的声音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