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应不应该打孩子?

回答
“应不应该打孩子?”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它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也触动了无数为人父母的神经。

从最直接、最原始的本能来说,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屡教不改、情绪失控或者做出严重错误行为的时候,确实会感到一种冲动,一种想要用“疼痛”来制止、来让孩子“长记性”的冲动。尤其是在孩子不听话、挑战家长权威的时候,一些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管教”的手段,一种他们自己小时候可能也经历过,并且觉得“有效”的方式。他们可能觉得,适当的体罚,能够让孩子立刻明白界限在哪里,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后果的严重性,从而形成一种行为上的约束。

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更深入地去思考,打孩子这种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我们可能忽略的、甚至是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首先,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长期的体罚,或者在孩子感到极度恐惧和无助的时候被打,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孩子可能会变得胆小、懦弱,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在成年后仍然带着一些童年的创伤。他们学会的不是真正的道理,而是“只有听话才不会被打”,这是一种基于恐惧的学习,而不是基于理解和爱的行为规范。而且,当孩子被打了,他们可能会感到羞耻、愤怒,但因为无法反抗,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就会被压抑,然后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对他人施暴,或者变得更加孤僻。

其次,打孩子也往往是家长在自身情绪失控时的选择。很多时候,家长之所以动手,并不是因为他们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因为自己也感到压力、沮丧、或者生气,无法用更理智的方式来处理当下和孩子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打孩子成了一种宣泄,但这种宣泄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可依靠,甚至会将父母的愤怒和失控与自己联系起来,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好好对待。

更重要的是,打孩子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暴力”。当孩子看到父母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模仿。这意味着,当孩子在学校或者生活中遇到矛盾时,他们也可能倾向于用打、骂、推搡等方式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沟通、协商或者寻求帮助。这对于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这里也需要区分一下,我所说的“打”通常是指那种出于气愤、带有惩罚性质的体罚。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只是轻轻打一下孩子的手心,或者拍一下屁股,这算不算打?这个问题也很微妙。如果这种“轻轻的”体罚,是发生在孩子已经尝试了所有其他沟通方式,家长也尝试了所有其他管教方法,并且是以一种非常克制、理性的方式进行的,意在让孩子明白某个行为的严重性,并且之后有充分的沟通和解释,那可能和那种失去理智的暴打有所区别。但即使是这样,也存在一个风险,就是这种界限很容易模糊,一次“轻轻的”可能会变成一次“稍微重一点的”,最后演变成家长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所以,总的来说,打孩子并非是育儿的最佳选项。很多研究和育儿专家都强调,用更温和、更积极的教育方式,比如沟通、说理、设置规则、给予引导、甚至利用一些“暂停”时间来让孩子冷静,都比体罚更有效,也更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这些方法可能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建立的是一种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亲子关系,这比任何短暂的“管教”都更有价值。

最终,做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正直、善良、有能力的人。而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决定了孩子未来走向的路径。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学会的是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如何用智慧解决问题,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打孩子”这个问题,并寻找更适合他们的成长方式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对孩子的管理方法,我认为 打孩子不行,不打孩子他们不怕你还不行。为了减少打孩子的次数,我经常喊1、2、3。一是警告,二是勒令,三是屁股一巴掌。我喊到二,怕我给他屁股一巴掌,孩子就立即执行。孩子们互相之间打架,为了坏事变好事,我不听他们的口头申诉,我让他们写出:1,事情的经过。2,你错在哪里。3、今后怎么办(不会写的字用拼音)。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可是我给孩子种下一个暴君的印象。 妈妈总是护着孩子,与我唱反调,孩子说:还是妈妈好。结果,他妈妈死了孩子都想得成了神经病。我成了家庭暴君,与孩子隔了开深深的一道沟;等到孩子有孩子了,才知道我的做法是对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应不应该打孩子?”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它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也触动了无数为人父母的神经。从最直接、最原始的本能来说,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屡教不改、情绪失控或者做出严重错误行为的时候,确实会感到一种冲动,一种想要用“疼痛”来制止、来让孩子“长记性”的冲动。尤其是在孩子不听.............
  • 回答
    关于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应该打孩子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牵扯到许多文化传统、家庭观念、儿童心理以及现代教育理念。从历史和传统角度来看,很多文化中都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认为适度的体罚是管教孩子、让他们学会规矩和尊重权威的有效手段。在一些家长眼中,打孩子是一种能够立刻制止.............
  • 回答
    孩子在幼儿园被打,这绝对是让家长心疼又头疼的事。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心疼孩子,然后就是愤怒,想知道是谁敢欺负我的孩子。至于“打回去”这个想法,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有,尤其是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觉得好像打回去才能出气,才能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打回去真的好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说实话,看到孩子鼻涕一.............
  • 回答
    看到孩子因为批评就闹脾气离家出走,家长肯定很头疼,也很担心。这种情况,直接打孩子是最不推荐的做法。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孩子离家出走这个行为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息:他无法承受你表达的不满,或者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逃避。打他,只会让他觉得“原来表达不满就是挨打”,这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让他更.............
  • 回答
    当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被同龄人打了,作为家长,面对“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这个问题,心里肯定是一团乱麻。一方面,看着自家宝贝受委屈,谁不心疼?总觉得得让他长点记性,别被人欺负了。另一方面,又担心教他打回去,会不会让他变得好勇斗狠,以后惹出更多麻烦?这事儿吧,不是一句“打回去”或“不打回去”就能简单概括的.............
  • 回答
    看到孩子快两岁了,正处于一个特别能“显摆”和“试探”的年纪,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好奇和冲动,但表达能力还没跟上,所以才会出现您说的“嚣张”、“谁都敢打”、“说也不听”的情况。别着急,这其实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两岁危机”,也是孩子发展过程中一个挺正常的阶段。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用对方法去引导,帮他度过这个.............
  • 回答
    刚送走那个强调温和教养的日子,我们社区里的小明,就因为作业没写完,被爸爸关进了小黑屋。这事儿一传开,家长群里又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核心都在问同一件事:孩子犯错了,到底该怎么管?特别是那些所谓的“不打不骂”的管教方式,真管用吗?说实话,很多家长听到“不伤害”的管教,第一反应可能是“难道就让他这.............
  • 回答
    听到孩子这样说,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这孩子,也是挺实在的,把心里话都说出来了。他眼里的“忍”,可能跟他自己面对的“被挑衅”时的感受,跟那个“被欺负”的同学的经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首先,咱们得承认,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并不代表他不乖,或者说我们教育得不对。他能观察到,能感受到不公平,这说明他有同情心,也.............
  • 回答
    关于领养的孩子是否应该被告知真相,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情感的问题,涉及孩子的福祉、家庭关系以及个人身份认同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应该”或“不应该”,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孩子的年龄和成熟度、以及家庭的沟通方式来综合考虑。支持告知的理由: 诚实是基石: 任何健康的关系都建立在诚实之上。对孩子隐.............
  • 回答
    暑假,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家长们来说,这可是个“甜蜜的负担”。一方面,想让孩子好好放松,痛痛快快地玩一场;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玩疯了”,把学业落下,或者跟不上开学后的节奏。于是,“暑假要不要给孩子报班学下一年级知识”这个问题,就成了绕不开的坎儿。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不谈虚的,就说点实.............
  • 回答
    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在编的女生,面临父母和公婆都已去世,家中无人能帮忙带孩子的情况,是否应该辞职,这绝对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 weighing pros and cons 的艰难决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你个人职业发展、家庭责任、经济状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规划等方方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涉及到儿童成长、心理发展、社会现实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回答“应不应该”过于片面,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利弊,以及更 nuanced 的处理方式。首先,理解“只要你足够努力,就什么都可以做到”这句话的原始意图和积极影响:这句话通常被视为一种积极的激励和价值.............
  • 回答
    教育减负,孩子还应不应该上补习班?“减负”这个词,在我们这个时代,就像一阵又一阵的春风,时不时地吹过,带来希望,也伴随着争议。当教育的天平开始向“减轻学生负担”倾斜,家长和孩子们也跟着一起摇摆,尤其是那个让无数家庭又爱又恨的——补习班。孩子究竟还应不应该上补习班?这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切实的考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为人父母者心中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父母给予的是支持,但也夹杂着多年的情感付出和期待。当孩子开口借钱时,这笔钱的性质似乎就变了,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往来,而是掺杂了亲情、责任、信任,还有一丝丝的……顾虑。究竟应不应该问她要?这没有一个绝对的“对”或“错”的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核心困境,也是一个非常个人化、没有标准答案的决定。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尽量贴近真实生活中的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没钱”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宽泛。是完全身无分文,连下一顿饭都成问题?还是有稳定的工作,但收入不高,存款几乎为零?抑或是背负着一些.............
  • 回答
    面对这样的困境,女方无疑陷入了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夫妻之间感情已逝,却又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是孩子、家庭、经济、社会压力等等)没有迈向离婚,而男方此时却提出了进行试管婴儿、再要一个孩子的诉求,这让本已冰冷的婚姻关系蒙上了更深的阴影。女方是否应该妥协去做试管,这是一个涉及个人意愿、未来幸福、以及对新生儿.............
  • 回答
    听到你为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未来感到如此纠结,这真的很不容易。孩子还小,这个年纪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非常深,他们对世界和关系的认知都还在形成中,所以父母关系的稳定与否,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当夫妻关系走到需要考虑离婚的地步,尤其是有年幼的孩子时,这绝对是一个极其沉重和复杂的决定。首先,你需要静下心来,好好.............
  • 回答
    孩子因为老师严肃而有些害怕,这确实是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决定是否更换钢琴老师之前,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从几个方面来仔细看看。首先,要明白“严肃”在教育中的定位。有的老师可能本身性格就比较沉稳,不苟言笑,但这不代表他没有耐心,或者教学不好。有些老师的严肃是为了强调练习的纪律性、音准的准确性,或者对.............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估计很多家长在等公交、挤公交的时候都遇到过。咱们抛开“未成年”这个界定,单说十岁以下的孩子,以及他们和父母一起乘坐公交车的场景,看看应不应该占一个座位。从“占座位”这个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确“占座位”的意思。如果一个十岁以下的孩子,因为身高或者其他原因,自己能稳稳地坐进一.............
  • 回答
    哎,这事儿挺让人纠结的,我特别理解你的感受。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你出于鼓励和激励,给他定了个目标,这初衷肯定是好的。结果他这脑瓜子一转,瞄上的礼物可不得了,这一下把你给卡住了。我跟你说,咱们当爹妈的,哪个不希望孩子好?学习上能进步,心里也跟着高兴。你提出“期末考试排名前三”,这可是个不小的挑战,不是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