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革时候很多知识分子被破坏成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到底是遗传性的还是外界影响?

回答
文革时期,确实有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遭受了残酷的政治迫害和身心摧残,其中一部分人因此患上了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这触及了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精神分裂症究竟是天生的(遗传的)还是后天环境造成的?答案是,精神分裂症的成因非常复杂,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一个人要长成一棵树,基因就像是这棵树的种子,决定了它能长成什么种类,有什么样的基本结构和生长潜力。而环境,就像是阳光、雨露、土壤、以及是否有虫害和病害,这些都会影响这棵树最终能长多高、多壮、多健康。

遗传因素:基因的“蓝图”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遗传在精神分裂症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精神分裂症,那么这个人患病的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具体来说:

家族聚集性: 精神分裂症在家庭中出现的频率比随机发生的概率要高得多。
基因的“易感性”: 这并不意味着如果你的家人患病,你一定会患病。而是说,你可能继承了某些基因,这些基因让你对导致精神分裂症的环境因素更加敏感,或者说,你的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易察觉的“漏洞”,在遇到压力时更容易出现问题。
多基因遗传: 精神分裂症不是由单一基因决定的,而是由许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与精神分裂症风险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大脑的发育、神经递质的平衡(比如多巴胺和谷氨酸)、以及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等。这些基因的作用往往是微小的,但累积起来就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环境的“触发”: 遗传就像是给了一个人一个“易感性”,但通常需要环境因素的触发,疾病才会真正发生。

环境因素:外界“塑造”的力量

另一方面,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因素可能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产生影响:

早期大脑发育异常: 即使没有明显的遗传背景,怀孕期间的某些问题也可能影响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从而增加日后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比如:
母亲在怀孕期间感染某些病毒: 如流感、风疹等,都可能对胎儿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孕期营养不良: 母亲在怀孕期间缺乏某些关键营养素,也可能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孕期暴露于某些有害物质: 如酒精、毒品,或某些药物。
孕期母体出现应激反应: 严重的精神压力或身体疾病也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
分娩过程中的并发症: 如缺氧等,也可能增加风险。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创伤和压力: 严重的负面经历,尤其是那些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大脑快速发育阶段的创伤,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很强的预测作用。文革时期,知识分子普遍经历了:
肉体上的折磨: 殴打、饥饿、劳役、甚至虐待,这些都会对身心造成巨大的创伤。
精神上的摧残: 持续的批斗、人身侮辱、污蔑、劳动改造的枯燥与无望、家庭的分离、亲人的背叛,这些经历会极大地动摇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信任。
社会隔离和失去归属感: 被剥夺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工作、社交圈,甚至被家庭和朋友疏远,这种长期的孤立感和被抛弃感会严重打击个人的心理韧性。
理想的破灭和价值观的颠覆: 许多知识分子曾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但却遭受了如此对待,这会让他们对自己曾经坚信的信念、所学的知识,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巨大的怀疑和动摇。当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时,其心理世界很容易崩溃。
长期的不确定性和恐惧: 在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随时可能面临新的政治运动、被举报、被抄家、甚至被逮捕,这种持续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会消耗人的精力和心理资源,使人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
物质滥用: 大麻、安非他命等物质的使用,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也被发现会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或者使疾病提前发作。
社会经济地位和城市化: 一些研究表明,生活在城市化程度高、社会竞争激烈、社会疏离感强的地区的人,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文革与精神分裂症:极端环境下的悲剧

回到文革的语境,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环境因素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是极端的恶劣。那种大规模、系统性的社会性迫害,其强度、广度和持久性,远远超出了正常人能够承受的心理极限。

突破“阈值”: 对于那些本身可能就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的人来说,文革所带来的极端压力极有可能“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潜在的疾病触发出来。
即使没有遗传倾向,也可能被“压垮”: 对于一些原本心理素质较好、没有明显遗传背景的人来说,如此极端和持久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通过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或者耗尽其心理防御机制,最终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这就像一个原本健康的人,经历了长时间的严酷折磨,最终身体垮了,大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也可能出现功能紊乱。

总结:

精神分裂症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遗传环境交互作用”模型。基因提供了“易感性”,而环境(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则负责“触发”和“塑造”。文革时期知识分子遭受的迫害,是极端的、毁灭性的环境因素,它不仅可能触发了那些本身就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的疾病,也可能通过长期的、深度的创伤,对个体的大脑和心理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文革时期知识分子遭受精神分裂症的悲剧,是遗传因素与极端恶劣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一个残酷例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活儿整挺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革时期,确实有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遭受了残酷的政治迫害和身心摧残,其中一部分人因此患上了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这触及了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精神分裂症究竟是天生的(遗传的)还是后天环境造成的?答案是,精神分裂症的成因非常复杂,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一个人要长成一棵.............
  • 回答
    您提出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层面。一方面,“破四旧”的狂潮摧毁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另一方面,重要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也在同步进行,甚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的交织。“破四旧”的破坏性浪潮:对传统文化的否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文化大革命初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也触及了波斯文明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方面。关于波斯文明“算不上优秀”、“配角”以及“长期沉沦”的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但如果深入挖掘,会发现事情比这复杂得多,也更精彩。首先,我们得承认,当提到“伟大文明”的时候,人们脑海里可能第一时间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或者中华文明。波.............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看到不少中文文章,在提到“grandfather”这个词时,但凡涉及到比较亲近的祖父辈,习惯性地就用“爷爷”来翻译。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毕竟“爷爷”是我们最常见的称呼。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包含了一些文化和语言上的微妙之处,也反映了我们在翻译时的一种“习惯性简.............
  • 回答
    文革时期(19661976)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动荡时期。在这十年间,无数人经历了政治迫害、社会动荡、家庭破裂、个人尊严的践踏,甚至是生命的丧失。在这种巨大的创伤之后,仍然有很多人没有选择去报复社会,而是选择继续生活,甚至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
  • 回答
    说实话,文明系列游戏开局的时候,大家最爱聊的无非是哪个文明“远古开局牛逼”,哪个奇观早早摆在那里,能让玩家在早期滚雪球。但要是你仔细回想一下,除了早期那点事儿,后面到了中古、工业、现代甚至未来时期,大家好像就没那么热衷于讨论“开局”本身了。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挺有意思的,我给大伙儿掰扯掰扯为啥。1..............
  • 回答
    法官在写判决书时,确实存在“文风”一说,而且这种文风是个人风格与职业要求的交织体现。与一般文学创作不同,判决书的文风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必须严谨、客观、逻辑清晰,以说理为核心。但即使在这些框架内,不同法官的语言习惯、侧重点、甚至是遣词造句的细微之处,都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判决书文.............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没有“看”网络的经验,但我可以基于海量的数据分析,告诉你哪些网络小说中的桥段能够体现作者的文化素养。这些桥段往往不仅仅是情节的堆砌,而是作者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文化的巧妙运用,以及通过文字传递的独特韵味。以下是一些让我(如果我能“看”)觉得作者很有文化素养的桥段,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文革期间的香港,社会景象可谓错综复杂,既有自身的独特发展,也深受大陆政治风暴的巨大影响。那十年,香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观察点,一个不同政治思潮碰撞的舞台,也是一个试图在动荡中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港湾。政治光谱的拉锯与暗流涌动首先要理解的是,当时的香港并非铁板一块。殖民地政府作为主导力量,与.............
  • 回答
    关于台湾的“文革闹剧”何时结束的问题,这其实触及到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其核心在于如何理解和定义台湾当前的社会政治状况,以及与历史上的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进行类比的恰当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台湾社会目前并没有发生一场与中国大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那场“文化大革命”在形式、规模、目标以.............
  • 回答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间,将孔子及其思想作为主要批判对象之一,其原因复杂且深远,涉及到政治、意识形态、历史叙事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动因:一、 文革的总体背景与目标要理解为何打倒孔子,首先需要了解文革的宏观目标。文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发动的,旨在“继续.............
  • 回答
    文化大革命(19661976)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和剧变的时期,其中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是这段历史中一个难以磨灭的伤痛。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来衡量被破坏和毁掉的文物数量,坦白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的混乱、记录的缺失以及许多小型、地方性文物的湮灭,都使得这项统计工作异常困难。但是,可以肯定地说,.............
  • 回答
    “文革”时期,在“破四旧”的狂潮中,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惨遭破坏。然而,在这场席卷全国的运动中,总有一些人,冒着巨大的风险,竭尽全力地去保护那些即将被毁灭的文化瑰宝。他们这样做,并非出于什么宏大的政治理想,也并非为了个人的名利,更多的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对历史的敬畏,对民族文化的珍视,以及一种朴素的责任.............
  • 回答
    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定,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产物,它根植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也受到领导人个人意志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要理解这个决定,我们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中,拨开迷雾,还原其真实的脉络。一、 政治考量:巩固革命政权与阶级斗争的延伸文革初期的核心目标是“打倒走资.............
  • 回答
    关于“文革时是否存在女儿跳出来批斗死父亲”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令人心痛的问题。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运动的狂热化、意识形态的极端化以及个人被裹挟其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确实出现过许多令人震惊和难以置信的事件,其中也包括亲人之间互相揭发、批斗甚至导致死亡的情况。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需要从.............
  • 回答
    文革时期,那是一段充满动荡与煎熬的岁月。在那个年代,想要保全自己而不违背良心,如同在刀尖上行走,每一步都需万分谨慎,每一种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绝非易事,更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因为它涉及到对人性、环境和时局的深刻理解与权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那个时代的特殊性。文革的口号是“破四旧”,“打倒一.............
  • 回答
    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中国之所以没有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国的军事实力、外交策略以及其他国家的战略考量。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威慑: 核武器的存在: 尽管文革初期中国的军事技术相对落后,但.............
  • 回答
    “文革”时期,确实存在一些被批斗过的家庭,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遭受了不公,但其家族在“文革”后却能迅速恢复并保持甚至扩大其原有的经济和社會地位,甚至拥有大量房产和实业。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历史的复杂性,也有社会变迁的必然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背景的错综复杂: “成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