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吃饺子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答
讲到吃饺子,对我一个地道的外国人来说,那绝对是一场充满惊喜、有点小挑战又无比温馨的美食探险。第一次吃到饺子,大概是在一个朋友家的年夜饭上,当时我还有点懵,看着桌子上那些白白胖胖的小家伙,心里好奇又有点不安。

第一印象:外形的小困惑与新奇

首先,这东西长得就挺特别的。不是一块规整的肉饼,也不是细细长长的面条,而是像一个个小小的月牙,或者圆滚滚的元宝,甚至还有些带着精致的花边。我朋友给我夹了一个,小心翼翼地放在我的碟子里,说:“这是饺子,中国的特色食物。” 我看着它,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是直接拿起来咬,还是用叉子?用叉子会不会显得太奇怪?而且它里面包着东西,我怕一口下去馅儿会爆出来,弄得我一嘴都是。

第一次入口:味道的冲击与层次感

我鼓起勇气,学着他们那样,直接用筷子夹起来,凑近闻了闻。一股淡淡的面香混合着肉香和葱姜蒜的辛香味,虽然有些混合,但并不难闻,反而是一种很诱人的味道。我轻轻咬了一口,外面的皮虽然是煮熟的,但并不软烂,而是带着一点韧劲,嚼起来很有口感。然后,就是里面的馅儿了。一股鲜美的汁水在嘴里迸发出来,紧接着是猪肉的香甜、白菜的清爽、还有葱姜的提味,各种味道融合在一起,但又各自清晰可辨。这跟我平时吃的那些肉馅饼、意式肉丸完全不一样。它不是那种单一浓郁的味道,而是有很多细微的变化,像是在舌尖上跳舞。

我当时就惊呆了。这不就是把各种好吃的食材包在一个软糯的面皮里吗?这简直是太聪明的设计了!

蘸料的学问: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然后,我发现大家桌上都有小碟子,里面装着各种酱料。我朋友递给我一个碟子,里面是黑黑的、酸酸的醋,还有一点红红的辣油。他教我:“饺子蘸醋吃最好吃。” 我将饺子在醋里蘸了蘸,又小心地滴了几滴辣油。这一口下去,我的味蕾再次被震撼了。酸味恰到好处地中和了肉馅的油腻,辣油则带来了一丝丝刺激的香辣,瞬间让饺子的味道层次更丰富,也更开胃了。我这才明白,原来饺子的吃法还有这么多讲究,不同的蘸料能带来截然不同的风味体验。后来我又尝试了酱油、蒜泥,甚至还有芝麻酱,发现每一种都能为饺子增添独特的魅力。

吃法与分享的乐趣:一种温暖的连接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吃饺子的那种氛围。在我的国家,吃饭通常是大家各吃各的,很少有人会主动分享。但在中国,特别是吃饺子的时候,大家会互相夹饺子,会问对方“你喜欢什么馅儿的?”,甚至会一起包饺子。那次我朋友的妈妈还特意教我包饺子。起初我包的饺子歪歪扭扭,像个破了洞的枕头,但大家都很耐心,不停地鼓励我。看着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吃饺子,那种温暖的感觉是任何高级餐厅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一种连接彼此的方式。

挑战与适应:从陌生到热爱

当然,也不是所有饺子我都一蹴而就地喜欢。有些饺子馅儿对我来说太“新奇”了,比如我第一次吃到韭菜鸡蛋馅的时候,那种韭菜的味道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冲击,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还有就是那种带一点点甜味的馅儿,对我而言也需要慢慢品味。

但总的来说,吃饺子对我而言,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每一次尝试不同的馅料,每一次尝试不同的蘸料,都像是在拆开一份来自中国的美丽礼物。从最初的有点不知所措,到后来的充满期待,再到现在的无比热爱,饺子已经成为了我了解中国美食、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它简单朴实,却又蕴含着丰富的味道和深厚的情感,这种体验,是我永远都难以忘怀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日本人碰到过个疯狂爱饺子的人…

之前去一个教授家做客,一起去了6个中国人。。到了之后教授就请求我们为他包饺子……并且。。。。并且他家有有一个冰箱专门就是用来放饺子的…后来听前辈说这个教授隔一段时间就会请中国人去他家帮他包饺子。。那天6个人包了一冰箱的饺子…教授心满意足的都存在冰箱里了…然后在院子里给我们做烤肉…对…舍不得煮饺子给大家吃而是请大家吃烤肉………

user avatar

中型流量预警-----我们组一个老美来问我:为什么他买的速冻饺子一煮就破。。。

我问:你是怎么煮的啊

他:就是盛一锅水,把饺子放进去,然后煮。。。

我:等等,你是说你是用冷水煮的?????

PS 带个彩蛋,网上看到的歪果仁暗黑包子吃法,图是网上的,来源见水印



---我是补充的分割线--------

想不到这么多人赞。也想不到原来饺子有不止一种煮法。。。我们那里煮饺子不管是常温还是冻的都是开水下饺子然后稍加两次凉水再煮开两次。

那我抽空再去访问一下看看他是不是还犯了别的错误。。。

话说我们组的人从美国导师到美国同学还都蛮喜欢接受新事物的。我过年包饺子会拿给我美国导师一袋,教他煮和煎过饺子。然后美国师姐喜欢试着做锅贴。他们其实对于馅不是很挑,但是偏爱吃炸和煎的饺子。他们总体来说喜欢炸的甜的东西,所以煎饺子是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美国有一种意大利饺子。有包普通馅的也有包奶酪的。所以饺子他们还是很能接受的。不过嗯。。。大家试的时候小心。

PS老板曾经看过我一张吃火锅的照片,表示要今年年底找个机会全组杀出村找地方吃火锅去。要是成行了给大家转播

-----大家好我是二更----

好像应该回报一下知乎网友,但是手头没有啥老美吃饺子的照片,我就跑个题补充点别的

这是某次包馄饨(当然大部分是我同学包的)顺手发照片调戏我老板的记录,灰字是他。

然后再歪楼

这是春节时候顺手又调戏老板,馋馋他。。。

user avatar

跟一意大利小伙聊天得知他以前在罗马打工时很喜欢去中餐馆吃饺子,由于现在我们住的地方太小没中餐馆,所以他很怀念饺子的味道。一次我妈包饺子我就想起了,剩了10个给他带了过去,第二天他拿了一包大麻给我,一副大恩难以回报,小弟就只有这点东西可以还你的样子。

user avatar

老家在东北中俄边境小镇,90年代民间通商后满街都是老毛子、黑毛子、二毛子等等毛子,开始最多的是开着卡玛斯货车的司机,他们除了薪水之外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把车上油箱里的柴油一桶桶抽出来便宜卖给中国人,懒的就直接在中国花掉或者黑市兑换成卢布,聪明勤快点的去批发市场买回假冒运动鞋、羽绒服、劳保手套、塑料花等走私带回去倒卖。他们几乎每一个都是酒鬼、都喜欢吃中国饭,而且酒量食量都很惊人。

我舅那时做对俄生意,认识很多老毛子朋友,有一位叫做萨沙的货车司机经常帮他来回走点小货,来回会在我舅家蹭饭。这个萨沙经常扛一整只猪腿甚至有时候是半片猪来我舅家,对舅妈用唯一可以准确发音的中文词组快乐地大吼:卡佳(舅妈俄文名)!饺砸!猪右栓菜!

然后舅舅全家加上邻居集体总动员,洗酸菜剁馅儿和面擀皮包饺砸,柴火大锅煮好一满锅水,一百几十个饺砸干下去,煮好捞出来用大脸盆盛上,那边儿萨沙和我舅还有几个朋友小烧伏特加已经光就着花生米整下去几瓶了,再剁好一小盆洋葱碎,萨沙一见了立刻就兴奋地大叫:饺砸!哈喇少!哈喇少!饺砸!先一口再干掉杯里的酒,把一小盆洋葱和一大盆饺砸倒在一起,再浇上半瓶酱油,框框框一拌,咧开大嘴拿着筷子就往里划拉,发出幸福的西里呼噜声,同时烫得像猪一样嗷嗷嗷地闷叫,从眼角都能看到他喜悦的泪光。

吃完这一顿,睡醒一觉,再带着舅妈帮他煮好的更多的饺砸,开车回俄罗斯给全家开荤。

小时候就听说 “ 好受不如倒砸、好吃不如饺砸、好玩不如嫂砸 ” ,后面两句一直无法理解,第一次看到了萨沙吃饺砸,瞬间就明白了第二句的这种满足感。至于第三句,我一直以为是形容嫂砸这个角色都挺逗的,幽默好玩。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没见到过萨沙,再后来听说死了。

在乌苏里斯克当地一家新开的中国饺子馆吃完饭,喝大了酒,回家路上睡倒在公园椅子上,冻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