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吃小龙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外国人吃小龙虾,其体验可谓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新奇、挑战、惊喜,甚至有时候还有点“惊吓”。由于文化、饮食习惯、甚至身体反应的不同,这份体验会非常多样化。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

1. 初见小龙虾:新奇与疑惑

外形的反差: 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他们可能从未见过如此“狰狞”的生物。浑身是壳,满是尖刺,长着胡须和爪子,这与他们日常接触的鱼、虾、蟹在外观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异形”的外观,会让一些人产生好奇,也可能让一些人望而却步。
“这是什么能吃吗?”的疑问: 他们可能会疑问,这小小的一只,到底哪里能吃?需要怎么吃?甚至有人会联想到某些小龙虾在美国被视为入侵物种,或者在中国某些地区作为“脏水生物”而被嫌弃的过去。这种历史背景的差异,也会影响他们最初的认知。
对烹饪方式的好奇: 当看到小龙虾被红彤彤、油汪汪的辣椒和各种香料堆砌在一起时,他们会感到非常新奇。这种重口味、多香料的烹饪方式,与他们一些国家清淡或强调原味的饮食习惯形成鲜明对比。

2. 学习如何吃:挑战与乐趣

“剥壳之舞”的困惑: 这是大多数外国人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如何准确地找到壳的连接处,如何用力但又不至于把肉弄碎,如何用吸管吸出虾黄,这些都需要一个学习过程。
初期尝试: 有些人会直接上手,笨拙地尝试掰开虾头,或是用牙齿去咬壳,结果可能满嘴油,也吃不到多少肉,甚至被壳卡到。
观察与模仿: 看到旁边中国人熟练地扭头、抽虾线、剥壳,他们会瞪大眼睛,模仿学习。有时候会请教,或者看着同伴示范。
工具的辅助: 有些人会尝试用牙签、叉子来辅助剥壳,但最终发现最“高效”的还是手指。
洗手间的重要性: 意识到吃小龙虾是“手到擒来”的活动,在开始前或过程中频繁寻找洗手间洗手就成了常态。
吸吮的尝试: 吸吮虾黄和虾脑里的汁水,对很多习惯直接咀嚼的外国人来说,是有点“挑战性”的动作。他们可能会有点犹豫,不知道这味道是否是他们能接受的,也可能担心不卫生。但一旦尝到那鲜美的味道,往往会惊喜不已。
辣椒的威力: 如果是香辣、麻辣口味的小龙虾,辣椒素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巨大的挑战。
“辣到尖叫”: 一开始被辣得满脸通红,大喊“Fire! Fire!”,不停地喝水或啤酒,但这往往伴随着一种“过瘾”的感觉。
耐受度的提升: 随着吃得越来越多,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辣度耐受度在逐渐提高,从一开始不敢碰辣子,到后来主动寻找辣椒吃。
解辣的智慧: 学习到吃蒜、喝酸奶、吃甜点等可以解辣的食物。

3. 品尝小龙虾:惊喜与沉迷

味道的冲击: 尽管外形可能有些吓人,但小龙虾一旦被剥开,露出里面饱满的虾肉,搭配上浓郁的酱汁,那种鲜美、麻辣、香甜交织的味道,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惊喜。
“This is so delicious!”: 这是最常见的赞叹。他们会被小龙虾Q弹的肉质,以及丰富的调味所折服。
不同口味的尝试: 除了经典的香辣,他们也会尝试蒜蓉、十三香、冰镇等不同口味,并对各种口味的独特风味赞不绝口。
沉浸式的体验: 吃小龙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边剥边吃边聊,这种热闹的氛围和互动性是很多外国人非常喜欢的。
“社交食物”的魅力: 他们会觉得吃小龙虾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方式,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分享共同的乐趣。
“停不下来”的魔力: 一旦尝到甜头,很多人就会进入“停不下来”的状态,从一开始的几只,到最后可能吃掉一盆。
对“中国味道”的认识加深: 对于很多第一次深入体验中国美食的外国人来说,小龙虾是一次对中国味道的生动学习。他们会感受到中国菜的丰富性、层次感和烟火气。

4. 食后反应与文化交流

饱足与满足: 吃完小龙虾后,那种从嘴唇到胃部都充满着麻辣鲜香的饱足感,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满足。
对“吃”的认知改变: 一些人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对“美食”的定义,认识到原来如此“其貌不扬”的生物,也能带来如此极致的味蕾享受。
分享经验与推荐: 他们会把自己的“小龙虾初体验”分享给朋友和家人,并极力推荐他们来中国品尝。
文化融合的见证: 小龙虾作为一种在中国非常流行的美食,外国人通过品尝它,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生动体现。

一些具体的外国人吃小龙虾的场景和细节:

餐馆里的各种表情: 在小龙虾店里,你可以看到各种有趣的表情。有些人在小心翼翼地剥壳,眉头紧锁;有些人在一脸享受地吸吮,发出满足的“咕噜声”;有些人在被辣到嘶嘶哈哈,但依然乐此不疲地继续挑战。
拍照留念: 很多外国人会拿出手机,对着堆满小龙虾的盘子拍照,记录下这“史诗般”的美食体验。他们也会给自己剥好、放在盘子里的龙虾拍特写,炫耀自己的“战利品”。
啤酒是绝配: 在他们看来,啤酒和小龙虾是绝配。冰凉的啤酒能够有效地缓解辣意,同时也能衬托出小龙虾的鲜美。
争论哪个部位最好吃: 有时候,他们会就虾黄、虾脑、虾尾等部位哪个最好吃而争论,这也是一种有趣的互动。

总而言之,外国人吃小龙虾的体验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过程。从最初的惊奇、疑惑,到学习过程中的笨拙与乐趣,再到品尝后的惊喜与沉迷,最后是对中国美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喜爱。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吃”,更是一次充满探索、挑战和发现的文化之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外国人吃小龙虾是一种很不值得一提的体验,甚至在不少国家看来,中国人突然开始吃小龙虾了反倒是一件很新鲜的事儿。


尽管现在小龙虾已经成了中国夜宵圈的绝对一哥,但只需将时钟播回到30年之前,小龙虾还处于一种人人喊打、无人问津的状态。在九十年代末的水产圈里,还时常能听到关于“振兴我国淡水螯虾产业”的呼吁,在今天的几个小龙虾主产区,现在的虾老板(以及他们的父辈们)还对在稻田里到处打洞的小龙虾恨之入骨,而当时我国野外捕捞的数量有限的小龙虾,还是主要以出口为主。



按理说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飞禽走兽咱们老祖宗什么没吃过啊,为啥小龙虾却一度这么不受待见?其实细究起来也不难得出答案。淡水螯虾这个大家庭总计有540种,但其中的七成分布在北美,剩下的还有2成分布在澳洲,偌大一个亚欧大陆,原生的淡水螯虾只占其中的1.5%。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原生分布的淡水螯虾统共就3种——东北蝲蛄,朝鲜蝲蛄,史氏蝲蛄,它们还都分布在我国东北一带。很长时间里,在中原地区,这三种淡水螯虾的存在感约等于0,大众与它们的交集大多发生在中药铺里:中医认为,蝲蛄胃里的结石(蝲蛄石)有止血,止泻,利尿,强筋骨,可同样有这种药效的中药材不要太多哦……



1929年,今天我们最常见的克氏原螯虾被引进到了南京和安徽滁县一带。至于引进的原因,至今还是众说纷云,不过什么日本人引进用来处理战争尸体之类的显然是无稽之谈,1929年,南京还未被卷入到战火之中,更不是日占区;也有研究认为,引进克氏原螯虾,是为了给牛蛙养殖业提供饲料,这种猜测也缺乏足够的证据,牛蛙这种经济蛙类登陆中国的最早记录,发生在1935年的上海,当时的一家牛蛙养殖场从美国引进蛙种,但似乎养殖并不顺利,此后的1958-1960年间,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多次引进牛蛙,都因为死亡率过高而告终。直到1961年,“老朋友”卡斯特罗向中国赠送了牛蛙种苗和技术,才开启了中国牛蛙养殖的宏大序幕。


更有可能的一种猜测是,南京周边的克氏原螯虾,可能是从日本引进的(在当时,日本刚刚从美国引进了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技术),用来给南京周边的本土水产养殖业做饲料。


由于出色的适应性、强悍的生殖能力,从南京为起点,小龙虾在之后的岁月里逐渐蔓延到全国各地,成为了令人头疼的入侵生物,可尽管如此,中国人也并未立即对它产生食欲:理由简单又直白——它能吃的部分太少了。一只小龙虾从头到脚,虾肉的比例只占到总重的15%左右,同样是虾,南美白对虾的出肉率基本都在65%以上,即便是吃起来特别费劲的大闸蟹,出肉率也有30——40%。


当然会有人提出不同的见解,认为我们不吃小龙虾是因为它“脏”“喜欢钻臭水沟”,但实际上小龙虾进入中国的最初岁月里,中国的工业化、农业化学化程度并不高,清洁的水质随处可见。而且在干净的水质中小龙虾生活的更加滋润,而欧洲的部分研究表明,小龙虾正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由于成年小龙虾趋向于植食性,它们对大型水生植物带来很大威胁,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而导致浑浊。

但放眼全球,对于淡水螯虾的狂热之风,可是呼啸许久了。


在克氏原螯虾的故乡北美,人们食用淡水螯虾的历史久矣,而克氏原螯虾正是最受追捧的一种。在美国南部各州自然水体中,分布着大量的克氏原螯虾,早在上世纪50年代,野外捕捞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规模的克氏原螯虾养殖业因此兴起。


和中国人一样,美国的克氏原螯虾养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池塘散养和稻田养殖两种。美国的小龙虾重镇路易斯安那州出产的小龙虾中,有7成是通过开放型池塘散养的;稻米并非美洲的主食,所以在剩下的稻田养虾模式中,有一些水塘中的水稻完全是用来给小龙虾作饲料的,虾农根本不会去收割水稻,这恐怕是和中国差异最大的地方。



美国人在吃虾这件事上也表现出了足够的懒劲儿,迄今为止,路易斯安那的小龙虾产量中的一半还是以虾仁儿的形式流入市场的,要知道,这可真是人工一个一个剥出来的,美帝的高人工成本我们都有所耳闻了,这也就导致他们的龙虾产业成本高居不下,在中国龙虾养殖业发展起来之后迅速衰败,现在的美洲龙虾市场上,来自中国的虾仁儿越来越多。


当然美国人也不是只吃虾仁儿,鲜活小龙虾在南部各州同样深受欢迎,在一些地方还设有龙虾节,但相比于费劲吧啦的去吃那15%的虾肉,这些年来,软壳克氏原螯虾在北美市场更受欢迎。



我们知道,虾蟹之类的生物的外壳会限制其个体增长,为了长大,它们就需要不断地蜕壳,刚蜕壳的克氏原螯虾,浑身都是软软的,而且外壳还未被外界水体污染,非常干净,这个阶段的克氏原螯虾的可食用部分骤然升高到了90%以上!它的售价也飙升了10倍多。这些年来,美国许多虾场相继攻克了软壳虾的养殖难关,这也是美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小龙虾品类。


在欧洲,人们所吃的淡水螯虾种类更为多样:拥有大量稻田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从北美引进了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法国人恐怕是全世界淡水螯虾养殖的先驱,他们从1880年开始养殖贵族螯虾;东欧各国主要养殖和消费则是土耳其螯虾。



最为特殊的恐怕是瑞典人,在瑞典本土,也有贵族螯虾的分布:最晚在18世纪,瑞典王室和贵族就开始食用贵族螯虾,这恐怕也是这种小龙虾得名的来源,当这种风气逐渐蔓延到民间的时候,淡水螯虾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普通水产那么简单——在瑞典人看来,淡水螯虾之于瑞典,就像大肘子之于德国、生鲱鱼之于荷兰、仰望星空之于不列颠(好吧这条划去)一样,是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了。


这种饮食文化达到了何等严肃的程度呢?在瑞典,考究的小龙虾烹调有着固定的搭配——莳萝,这种类似茴香的植物总是与小龙虾成对出现,而当龙虾和莳萝同煮之后,还要被浸泡在黑啤酒中2天之后才行,这样考究的小龙虾,还必须冷食。在瑞典人看来,吃龙虾,是为了纪念夏季的离去,在每年八月的龙虾季吃小龙虾,和我们中国人中秋品蟹赏月颇有几分相似。



瑞典龙虾季中的八月七号,男孩子都要跟随父亲捕捉龙虾,以此锻炼男子汉的坚韧与勇气,满载而归的孩童将在龙虾晚宴上品味自己的劳动果实,并接受亲人的祝福。遥想我们的近邻日本,也会在男孩节给孩子悬挂鲤鱼旗,能用一种动物代表对孩子的殷切希望,足可见它在文化中的地位了。



也正是出于对淡水螯虾的喜爱,在八月龙虾季之外,瑞典的小龙虾是被严格保护的,但尽管如此,本国的小龙虾资源还是难以为继。在瑞典,人们也养殖贵族螯虾,而且养殖条件极尽奢华——养殖池是模拟自然河流的长条形水渠,水渠中设有各种遮阴、躲避的设施,水体还带有一定的流速,尽量模仿小龙虾的自然生长环境。这成本嘛……


好在瑞典人也没有那么挑剔,除了贵族螯虾,土耳其螯虾、克氏原螯虾他们也是来者不拒。或许是因为对小龙虾的痴迷到了一定程度,亦或许是由于收入水平和物价确实高,同样的小龙虾,在瑞典市场总比其他国家要贵好几倍:以2007年为例,鲜活的贵族螯虾在瑞典可以卖到100美元/KG,是法国市场上的额3倍!而我们吃的克氏原螯虾虾仁儿,在法国只需3美元/KG,运到瑞典,就直接攀升到11美元!不仅许多法、葡、西虾农愿意把自己养的虾送入瑞典市场,甚至连非洲的肯尼亚都在70年代开始养殖小龙虾出口创汇。



与这些传统虾痴相比,我们中国人对于小龙虾的喜爱,的确来的晚了一些,不过,大吃货国的实力还是很惊人的。90年代初,钱袋子逐渐鼓起来的中国人,自然想尽办法充实自己的菜篮子,小龙虾和许多其他生僻食材一样,被端上了中国人的餐桌,从最早的江苏盱眙,到后来的湖北潜江,不少地方政府开始推动小龙虾特种养殖,最终在今天形成湖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南5大主产区,年产量超85万吨,在2004年,我们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淡水螯虾第一生产国、消费国,而到了今天,仅湖北一省的产量,就占了全球产量的一小半……



我们很难追索小龙虾在中国的这场华丽蜕变的起点,但几乎可以判断,这是一次典型的消费拉动生产的变革——在我们国内,小龙虾产业的大头在消费端,每年产值超过800亿元,而真正的生产层面,只有500亿左右,说人话就是——市场爆红了,消费者胃口大了,才刺激了养殖户去扩大养殖规模。在农产品层面,这样的例子非常少见。国内的小龙虾价格暴涨,其实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产业结构——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养殖的规模还是不能满足要求,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从养殖层面,也能看出国内小龙虾的火爆,最近几年,陆续有水产巨头参与到小龙虾行业中,而个人投资者投身其中的就更多了,去年在合肥举办了一次小龙虾论坛,几天的论坛刚一结束,主持会议的主持人就转行去养龙虾去了……


而盱眙、潜江的成功,自然也被更多地区期待着复制。在广东廉江,已经形成了很有规模的红螯螯虾养殖产业,这种来自澳大利亚的淡水螯虾,比克氏原螯虾个头更大一些,之前,它只是中国水族爱好者眼中的“澳龙”“澳洲蓝魔”,估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在餐桌上用舌尖更进一步的认识它。



可以看到,淡水螯虾的环球历程,从不同的起点出发,融入了不同的文明,反过来,它甚至成为了文明的一部分。其实,许多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食材,都有这样精彩的背后故事,而如果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舌尖,未免太过草率,也就很容易产生“外国人不吃小龙虾”这样的误会。


餐桌上的物种从何而来,又因何而来,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几天之后,我将试图通过知乎Live的方式,带大家一起,换一个角度来重新认识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物种,以及它们背后的小故事,在此权当预告啦。


user avatar

内容选自:今年夏天,忘了“麻小”,让我们吃遍世界各地的小龙虾吧 - 知乎专栏


美国

美国可是小龙虾的消费大国,其中95%以上的小龙虾都产自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老美对小龙虾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上百年前的印第安人时代,当时他们讲小龙虾裹上一层面粉,油炸后蘸着辣椒粉和盐吃。

如今在当地的超市和自助餐厅经常可以看到小龙虾,吃法也极其多样:龙虾汤、龙虾炒饭、龙虾派、龙虾炒面、龙虾蛋糕、龙虾通心粉等等,其中,最流行的吃法就是水煮小龙虾。


小龙虾浓汤 Crawfish Soup


小龙虾盖浇饭 Crawfish Etouffee


龙虾派 Crawfish Pie


龙虾蛋糕 Crawfish Cake


和中国的“麻小”比起来,美国小龙虾的吃法大多口感温和,喜欢劲爆、无辣不欢的吃货们,不妨去新奥尔良,这里是Cajun文化的代表,这个词来源于法语,最早有对贫民和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的嘲弄之意,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Cajun food独具特色,大多数体验过的人都认为“疯狂辣!”,这类饮食以洋葱、辣椒和芹菜组成的Cajun三位一体,再加上大量的香料而成。当地人将Cajun的辛辣风格成功地运用于各种食材,小龙虾自然是主打菜。


辛辣海鲜 Cajun Seafood


路易斯安那州的人民将小龙虾、马铃薯、玉米、辣椒、黄油和Cajun酱料(有时还会加香肠)炖在一起制成的“玉米马铃薯小龙虾”,相信不会让喜爱“麻小”的你失望!


每年3、4月间,路易斯安那州、德州、佛罗里达州、加州多地都会先后举办小龙虾节,场面相当欢快热闹,入场票常常是很早就被预订一空。美国人吃小龙虾的胃口也很大,一口气吃个2、3斤不在话下。



欧洲

欧洲比较有趣,不是每个国家都对小龙虾感冒,譬如瑞士,基本上只有华人会吃小龙虾,而法国、芬兰、瑞典、比利时、德国等国都是小龙虾的“狂热粉丝”。

瑞典

每年的7月底8月初是瑞典对的小龙虾节,不过和美国不同的是,瑞典的节日更像是家庭聚会,所以说是派对更合适。一大家人坐在一起,头戴龙虾帽,穿着龙虾围兜,吃着用洋葱、莳萝等煮的小龙虾,喝着烈酒,其乐融融。

瑞典人吃小龙虾也比较清淡,莳萝可以除腥提鲜,自然是少不了的,煮好了不会马上吃,而是放凉后倒入北欧黑啤酒,放在冰箱冷藏几个小时后再搭配柠檬吃。


芬兰

小龙虾派对的习俗由瑞典传到芬兰,早先是上流社会的专属,现在已经遍及芬兰国内。芬兰对小龙虾的喜爱更甚瑞典,这种小龙虾的聚会从7月下旬开始,会持续到10月末。除了主菜煮小龙虾,还会有美味的浓汤、馅饼和各种酒水。


法国

法国人吃龙虾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喜爱美食的法国人烹饪小龙虾也很讲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将小龙虾去壳后,淋上白葡萄酒,再加上奶油汤汁,和洋葱、胡萝卜一起煮,热的时候就是龙虾汤,也可以冷却后层层叠加摆成金字塔状,蘸着蛋黄酱吃。


德国

德国人也是小龙虾的死忠粉丝,每年夏天,在科隆、法兰克福等城市都会举办“小龙虾节”。不过沿袭了德国一贯以来粗糙的烹饪做法,他们都是先将小龙虾放在水里煮熟,然后剥壳后,再将虾肉浸在橄榄油里,或是做成小龙虾沙拉,冷冻虾仁、龙虾汤都是德国人喜爱的吃法。


澳洲

小龙虾是澳洲很多餐厅里颇受欢迎的一道菜,在当地的超市和养殖地都可以买到鲜活的,吃法也很简单,大多为水煮,或是做成烩饭。


澳洲人还会将虾壳去掉,虾肉可以做成各种美食,有一种油炸小龙虾,淋上柠檬,蘸着奶油酱吃,口感很赞。喜欢面条的人,不妨来一份小龙虾意大利面吧。




微信公众号:乐鼠基地 内容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官方网站:乐鼠基地 | 国内外精品美食资讯分享

吃货集中营 分享最新最全的国内外美食资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人吃小龙虾,其体验可谓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新奇、挑战、惊喜,甚至有时候还有点“惊吓”。由于文化、饮食习惯、甚至身体反应的不同,这份体验会非常多样化。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1. 初见小龙虾:新奇与疑惑 外形的反差: 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他们可能从未见过如此“狰狞”的生物。浑身是壳,满是尖刺,.............
  • 回答
    关于美剧里外国人(特指美国人,因为美剧的文化背景主要在美国)一顿饭只吃个三明治就打发过去的情况,这确实是剧集里常见的描绘,但要说“他们饭量真的那么小”,这个说法过于绝对,需要更详细地解释:1. 剧本的塑造与艺术表现: 镜头语言和叙事效率: 影视作品需要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和推进剧情。一顿丰盛的大餐虽然.............
  • 回答
    说起辣条,这玩意儿在国内是国民零食,从小孩到大人,多少都有点儿难以割舍的情结。但你要是问外国人吃辣条是什么感觉?那可就有点意思了,简直是场“味蕾探险”,有些人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些人则是一脸懵逼,怀疑人生。我有个朋友,叫马克,是个典型的美国南方大汉,平时最爱吃的就是各种烤肉、炸鸡,口味那叫一个.............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吃面包长得高,中国人吃米饭长得矮”的说法,以及这是否与基因有关,我们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身高,是个极其复杂的性状,它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而且是多基因遗传。 也就是说,没有哪个“身高基因”说了算,而是很多很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饮食在身高发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中国人心里的一个“梗”。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菜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左宗棠鸡”、“杂碎”这类名字耳熟能详,但在我们地道的中国胃看来,怎么吃都觉得有点“不对味儿”。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得从“伪造”的定义说起。说它们是“伪造”,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些菜很多都是在国外,根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有深度,因为饮食习惯受到文化、历史、宗教、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外国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有截然不同的饮食,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比较普遍的,在西方文化中常见而在中国传统或主流饮食中较少出现或被视为禁忌的食物来展开详细讨论。以下是一些外国人(主要指西.............
  • 回答
    很多食物在我们餐桌上是常客,但在外国人眼里却可能“有点意思”,反过来也一样。其实“基本不吃”这个说法有点绝对,毕竟现在中国越来越国际化,很多新事物都能被接受。但如果说一些在外国人饮食习惯里比较突出,但在中国大众认知和接受度上相对较低的食物,还是有一些可以聊的。咱们就从几个大的类别来掰扯掰扯:1. 乳.............
  • 回答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句刻板印象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对中国不够了解的外国人眼中。这种说法,往往带有猎奇甚至贬低的意味,忽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各地的饮食习惯。当一些外国人抛出这句话时,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在他们自己的历史长河中,当面临生存危机时,又会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我们先不谈外国人“吃.............
  • 回答
    外国人吃不熟牛排(通常指的是三分熟到五分熟的牛排,在一些文化中甚至更生)的原因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饮食文化、烹饪技法、食材品质、个人偏好以及对健康风险的认知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饮食文化与历史传承: 源远流长的烹饪传统: 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食用相对生嫩的.............
  • 回答
    关于外国人是否爱吃老干妈以及他们对老干妈的评价,这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讲述,并且情况并非一概而论。总的来说,“爱吃”的外国人确实不少,但也有一些人可能不适应,而对老干妈的评价则非常多样化,从“神器”到“无法接受”都有。下面我将从不同方面详细展开: 一、 外国人对老干妈的接受度和喜爱程度:1. 普遍接受度.............
  • 回答
    确实,在美食的世界里,有些东西我们中国人觉得是“黑暗料理”,但外国人却吃得不亦乐乎,甚至奉为珍馐。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口味偏好、文化差异、甚至是历史和地理条件都有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让不少中国人望而却步,却让很多外国人赞不绝口的神奇食物。首先,得说说大家都很熟悉的臭豆腐。我知道,臭豆腐在中国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涉到不少文化习惯、刻板印象以及社会心理的因素。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嘲笑”这个词本身就有点主观,而且程度也不同。 有时候可能不是真心的恶意嘲笑,更多的是一种新奇的观察,甚至是善意的调侃。但无论如何,造成这种反应差异的原因是存在的。1. 文.............
  • 回答
    “中国人吃不惯芝士”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一概而论了。严格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而不是绝对的事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相比于在西方世界那几乎无处不在的芝士文化,中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芝士的接受度确实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吃不惯”,不如说是口味习惯、饮食文化、历史传承以及产品本身的.............
  • 回答
    咱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那叫一个五花八门,很多东西在外国人眼里,那真是“黑暗料理”的代表,别说吃了,光是看看就够他们消化半天的了。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咱中国人吃得香喷喷,但老外们却望而却步的食物,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它们为啥这么“独特”。1. 动物的各种内脏(内脏拼盘,特别是肝、肾、肚、肠)中国人吃.............
  •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问得挺直接的,哈哈。其实,当外国人问“中国人吃狗/猴/猫吗”的时候,我通常会这样回应:首先,我会给一个宽泛但直接的否定。我会说:“不,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吃狗、猴子或者猫。” 这个“大多数”很重要,因为我们要承认事实的多样性,避免一概而论,这样显得更真实。然后,我会稍微解释一下原因和背景.............
  • 回答
    “哎呀,你看老外们,顿顿汉堡炸鸡的,这得花多少钱啊?再这么吃下去,家底儿还不被掏空了?” 听着这番议论,我心里也忍不住琢磨了一下。咱们中国人讲究个“民以食为天”,吃饭那是大事儿,得吃得饱、吃得好,还得吃出个花样来。家常便饭,少油少盐,营养均衡,这才是我们从小到大的餐桌习惯。可转头看看很多西方国家,尤.............
  • 回答
    说起中国人吃,外国人不吃的,那可真是太多了!这不单单是口味的问题,更多的是文化、习惯,甚至是历史遗留的认知差异。我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所以对这些“特殊待遇”的美食,那是再熟悉不过了。今天就来跟你聊聊,哪些东西咱们中国人吃得津津有味,可到了国外,可能就得让外国人皱眉了。咱们就先从最常见的说起,像是内脏。.............
  • 回答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若被对方说“中国人什么都吃”,可以用以下方式用善意的讽刺回敬,既保持幽默感,又传达文化自信: 1. 指出“什么都吃”的误解,强调文化多样性回应示例: “您是说我们中国人吃火锅、吃饺子、吃麻辣烫,还吃烤鸭、清蒸鱼、凉拌黄瓜……对吧?但其实,我们中国人对食物的讲究可比您想象的多得多。.............
  • 回答
    如何回应外国友人对“中国人吃狗”的误解当你的外国朋友因为“中国人吃狗”的言论而对你产生误解时,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处理的情况。既要纠正他片面的认知,又要避免让朋友感到不适或被指责。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你详细、有条理地回应的方法,希望能让你看起来既真诚又充满智慧:第一步:理解和接纳,避免直接对峙首先,我.............
  • 回答
    遇到外国人对中国人吃狗肉的提问,想要一个既能体现我们文化自信,又能化解误解,同时又不失礼貌的回答,确实需要一点技巧。与其生硬地辩解或回避,不如用一种包容、客观、并带点温度的方式来沟通。你可以这样展开:首先,承认并表达理解。这很重要,因为对方之所以提问,往往是出于好奇或者对他国文化的不了解,甚至可能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