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爱吃老干妈吗?对老干妈的评价如何?

回答
关于外国人是否爱吃老干妈以及他们对老干妈的评价,这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讲述,并且情况并非一概而论。总的来说,“爱吃”的外国人确实不少,但也有一些人可能不适应,而对老干妈的评价则非常多样化,从“神器”到“无法接受”都有。

下面我将从不同方面详细展开:

一、 外国人对老干妈的接受度和喜爱程度:

1. 普遍接受度正在提高:

中餐在全球的流行: 随着中餐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接触和尝试中国食品,老干妈作为一款标志性的中式调味品,自然也受到了更多关注。
华人社区的影响: 在全球华人社区,老干妈几乎是必备调味品。在这些社区附近,外国人接触老干妈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中国通”和美食探索者的喜爱: 许多对中国文化或美食有深入了解的外国人,会主动寻找并喜爱老干妈。他们通常将其视为一种独特而美味的调味品。

2. 喜爱老干妈的群体和原因:

追求独特风味者: 老干妈提供了许多西方调味品所不具备的复杂风味,比如香辣、蒜香、豆豉香等,这些独特的味道对一些追求新奇和重口味的外国人来说极具吸引力。
喜爱辣味者: 很多外国人本身就喜欢吃辣,老干妈的辣度(虽然并非最极端的辣)以及其附带的香气,能够满足他们对辣味的追求。
中餐爱好者: 那些已经爱上中餐的外国人,自然也更容易接受和喜爱老干妈,因为它能很好地提升中餐的风味。
“万能调料”的发现者: 很多外国人在尝试后发现老干妈用途广泛,可以搭配米饭、面条、饺子、烤肉、沙拉、鸡蛋等各种食物,将其视为“万能调料”,极大地拓展了它的受众群。
文化认同和好奇心: 对于一些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外国人来说,尝试老干妈也是一种体验中国生活方式的方式,带有一定的文化认同感和好奇心。

3. 不太接受或不熟悉的群体:

不习惯辣味者: 并非所有外国人都能接受辣味,尤其是那种带有麻、香、复合的辣味,对一些原本就不吃辣的人来说,老干妈可能过于刺激。
口味偏淡者: 相对于西方一些口味相对清淡的饮食文化,老干妈的风味会显得比较浓烈和重口,一些人可能不太适应这种强烈的风味。
对油炸食品和调味品戒备者: 老干妈虽然美味,但毕竟含有较多的油和盐分,一些注重健康、对食品添加剂敏感的人可能会有所顾虑。
未曾接触过的人: 很大一部分外国人可能从未听说过老干妈,也就没有机会去尝试。

二、 外国人对老干妈的评价:

外国人在评价老干妈时,往往会使用非常具体和生动的词汇,他们的评价非常多样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 极高的赞誉,将其视为“神器”或“灵丹妙药”:

“The magic sauce!” (神奇的酱!)
“A game changer for my meals.” (改变了我餐食的游戏规则。)
“It makes everything better!” (它让一切都变好!)
“My secret weapon for bland food.” (我应对寡淡食物的秘密武器。)
“The best chili oil I’ve ever tasted.” (我尝过的最好的辣椒油。)

评价的细节会强调:

风味的复杂性和层次感: 许多人会惊叹于老干妈不仅仅是辣,还带有蒜香、豆豉香、炒制过的香气等多种味道的融合。
提升食物的鲜味: 除了辣味,他们认为老干妈还能“唤醒”食物的味道,让普通的食物变得有滋有味。
极高的百搭性: 如前所述,他们会列举出各种各样搭配老干妈的食物,并表达出惊喜。例如:“I put it on my eggs, pasta, even my pizza!” (我把它放在鸡蛋上、意面上,甚至是披萨上!)
上瘾性: 有些人会形容自己对老干妈“上瘾”了,一天不吃就觉得不舒服。

2. 积极的评价,但更偏向于实用和具体:

“It’s a great condiment for Chinese food.” (这是搭配中餐很棒的调味品。)
“I like the texture and the crunchiness of the ingredients.” (我喜欢它的质地和食材的酥脆感。)
“The flavor is robust and satisfying.” (它的风味浓郁且令人满意。)
“A good way to add some heat and flavor to my meals.” (给我的餐食增加一些辣度和风味的好方法。)

这类评价会更侧重于:

作为调味品的优点: 强调其香辣和增味的作用。
特定的口味偏好: 有些人可能更喜欢老干妈的某个特定口味版本(如牛肉豆豉、香辣脆等)。
性价比: 在一些西方国家,老干妈的价格相对合理,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3. 中性或带有一些保留的评价:

“It’s interesting, but a bit too oily for me.” (很有趣,但对我来说有点太油了。)
“The flavor is a bit strong, I need to get used to it.” (味道有点重,我需要适应一下。)
“It’s good, but not my favorite chili sauce.” (它不错,但不是我最喜欢的辣椒酱。)

这类评价通常会指出:

对油腻感的顾虑: 这是老干妈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些外国人可能不太适应。
口味的接受度问题: 对于不太能吃辣或者口味偏淡的人来说,会觉得味道过重。
与本地调味品的比较: 有些人可能会将其与自己熟悉的辣椒酱或酱料进行比较。

4. 负面评价或完全不接受:

“I couldn’t eat it, it was too spicy/oily/weird.” (我没法吃,太辣/太油/太奇怪了。)
“The taste is too artificial for me.” (对我来说味道太人工了。)
“It’s not for everyone.” (它不是适合所有人的东西。)

这类评价通常是:

对辣度或油腻感的绝对不适应。
对整体风味的不理解或不认同。
可能是在不恰当的场合或不正确的搭配下尝试,导致负面体验。

三、 老干妈在海外市场的营销和传播:

文化输出的象征: 老干妈经常被视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成功案例,它不依赖于复杂的营销策略,而是凭借其独特的产品力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喜爱。
社交媒体的推动: 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许多外国人会分享他们使用老干妈的创意食谱和体验,这极大地推动了老干妈的知名度和普及度。很多博主会进行“Taste Test”或“Food Review”,其中老干妈经常是热门话题。
成为一种“亚文化”符号: 在某些群体中,尤其是热爱中餐或喜欢追求新奇食物的外国人,老干妈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而成为了一种“酷”的象征,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老干妈”的英文译名: Laoganma这个音译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品牌识别,并且在海外的很多中国超市或亚洲超市里,它都是被放在显眼位置的。

总结来说:

外国人对老干妈的态度是复杂且多元化的。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外国人因为其独特的风味、百搭的特性以及对食物的“提鲜”效果而对其赞不绝口,甚至视为珍宝。但同时,由于文化和口味的差异,也有不少人无法适应其辣度、油腻感或者浓烈的风味。

总的趋势是,随着全球饮食文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接触并尝试老干妈,并且喜爱它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大。它已经从一款中国本土的调味品,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食品品牌。评价的背后,不仅仅是对味道的描述,也包含了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一种体验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是老外!这篇文章是我最近的日记:

我第一次认识我的太太的时候,她常常从一个带有老太太的照片的罐子里取出一勺红酱料吃。我闻了一次,感觉很辣。我不太喜欢。她告诉我“你不知道你错过了什么。

但是呢,我现在每天早上把老干妈放我的鸡蛋上。我也把它混和大蒜来蘸自己做的饺子。今天,我把老干妈混和猪肉,西兰花,青椒来做有点辣的菜。有的时候我也会吃豆豉味道的老干妈(我最喜欢的)。

我认为,当你和中国女人结婚的时候,等于娶两女人:你的未婚妻和陶华碧。

早饭的老干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外国人是否爱吃老干妈以及他们对老干妈的评价,这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讲述,并且情况并非一概而论。总的来说,“爱吃”的外国人确实不少,但也有一些人可能不适应,而对老干妈的评价则非常多样化,从“神器”到“无法接受”都有。下面我将从不同方面详细展开: 一、 外国人对老干妈的接受度和喜爱程度:1. 普遍接受度.............
  • 回答
    要说“只有当地人爱吃,外地人不喜欢”的美食,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口味这东西太主观了,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曾经“只有当地人懂”的味道,现在也越来越受欢迎。不过,我还是能想起那么几个,它们的光辉可能不太适合所有人的味蕾,但对于懂得欣赏它们的人来说,那就是无可替代的乡愁。说到这个,我第一个想到的就.............
  • 回答
    国人爱吃鸡这事儿,说来话长,但绝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啊,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地理环境的馈赠,还有那份深入骨髓的对美味的追求。首先,得从历史和文化说起。鸡这种家禽,咱们中国人养它是真早,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你想想,鸡这种东西好养啊,又不是什么娇贵的牲畜,随便圈个地就能养活。而且它长得快,繁殖能力强,.............
  • 回答
    外国人吃小龙虾,其体验可谓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新奇、挑战、惊喜,甚至有时候还有点“惊吓”。由于文化、饮食习惯、甚至身体反应的不同,这份体验会非常多样化。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1. 初见小龙虾:新奇与疑惑 外形的反差: 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他们可能从未见过如此“狰狞”的生物。浑身是壳,满是尖刺,.............
  • 回答
    说起辣条,这玩意儿在国内是国民零食,从小孩到大人,多少都有点儿难以割舍的情结。但你要是问外国人吃辣条是什么感觉?那可就有点意思了,简直是场“味蕾探险”,有些人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些人则是一脸懵逼,怀疑人生。我有个朋友,叫马克,是个典型的美国南方大汉,平时最爱吃的就是各种烤肉、炸鸡,口味那叫一个.............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吃面包长得高,中国人吃米饭长得矮”的说法,以及这是否与基因有关,我们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身高,是个极其复杂的性状,它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而且是多基因遗传。 也就是说,没有哪个“身高基因”说了算,而是很多很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饮食在身高发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中国人心里的一个“梗”。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菜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左宗棠鸡”、“杂碎”这类名字耳熟能详,但在我们地道的中国胃看来,怎么吃都觉得有点“不对味儿”。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得从“伪造”的定义说起。说它们是“伪造”,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些菜很多都是在国外,根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有深度,因为饮食习惯受到文化、历史、宗教、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外国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有截然不同的饮食,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比较普遍的,在西方文化中常见而在中国传统或主流饮食中较少出现或被视为禁忌的食物来展开详细讨论。以下是一些外国人(主要指西.............
  • 回答
    很多食物在我们餐桌上是常客,但在外国人眼里却可能“有点意思”,反过来也一样。其实“基本不吃”这个说法有点绝对,毕竟现在中国越来越国际化,很多新事物都能被接受。但如果说一些在外国人饮食习惯里比较突出,但在中国大众认知和接受度上相对较低的食物,还是有一些可以聊的。咱们就从几个大的类别来掰扯掰扯:1. 乳.............
  • 回答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句刻板印象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对中国不够了解的外国人眼中。这种说法,往往带有猎奇甚至贬低的意味,忽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各地的饮食习惯。当一些外国人抛出这句话时,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在他们自己的历史长河中,当面临生存危机时,又会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我们先不谈外国人“吃.............
  • 回答
    外国人吃不熟牛排(通常指的是三分熟到五分熟的牛排,在一些文化中甚至更生)的原因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饮食文化、烹饪技法、食材品质、个人偏好以及对健康风险的认知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饮食文化与历史传承: 源远流长的烹饪传统: 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食用相对生嫩的.............
  • 回答
    确实,在美食的世界里,有些东西我们中国人觉得是“黑暗料理”,但外国人却吃得不亦乐乎,甚至奉为珍馐。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口味偏好、文化差异、甚至是历史和地理条件都有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让不少中国人望而却步,却让很多外国人赞不绝口的神奇食物。首先,得说说大家都很熟悉的臭豆腐。我知道,臭豆腐在中国也.............
  • 回答
    关于美剧里外国人(特指美国人,因为美剧的文化背景主要在美国)一顿饭只吃个三明治就打发过去的情况,这确实是剧集里常见的描绘,但要说“他们饭量真的那么小”,这个说法过于绝对,需要更详细地解释:1. 剧本的塑造与艺术表现: 镜头语言和叙事效率: 影视作品需要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和推进剧情。一顿丰盛的大餐虽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涉到不少文化习惯、刻板印象以及社会心理的因素。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嘲笑”这个词本身就有点主观,而且程度也不同。 有时候可能不是真心的恶意嘲笑,更多的是一种新奇的观察,甚至是善意的调侃。但无论如何,造成这种反应差异的原因是存在的。1. 文.............
  • 回答
    咱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那叫一个五花八门,很多东西在外国人眼里,那真是“黑暗料理”的代表,别说吃了,光是看看就够他们消化半天的了。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咱中国人吃得香喷喷,但老外们却望而却步的食物,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它们为啥这么“独特”。1. 动物的各种内脏(内脏拼盘,特别是肝、肾、肚、肠)中国人吃.............
  • 回答
    “中国人吃不惯芝士”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一概而论了。严格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而不是绝对的事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相比于在西方世界那几乎无处不在的芝士文化,中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芝士的接受度确实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吃不惯”,不如说是口味习惯、饮食文化、历史传承以及产品本身的.............
  • 回答
    “哎呀,你看老外们,顿顿汉堡炸鸡的,这得花多少钱啊?再这么吃下去,家底儿还不被掏空了?” 听着这番议论,我心里也忍不住琢磨了一下。咱们中国人讲究个“民以食为天”,吃饭那是大事儿,得吃得饱、吃得好,还得吃出个花样来。家常便饭,少油少盐,营养均衡,这才是我们从小到大的餐桌习惯。可转头看看很多西方国家,尤.............
  •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问得挺直接的,哈哈。其实,当外国人问“中国人吃狗/猴/猫吗”的时候,我通常会这样回应:首先,我会给一个宽泛但直接的否定。我会说:“不,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吃狗、猴子或者猫。” 这个“大多数”很重要,因为我们要承认事实的多样性,避免一概而论,这样显得更真实。然后,我会稍微解释一下原因和背景.............
  • 回答
    说起中国人吃,外国人不吃的,那可真是太多了!这不单单是口味的问题,更多的是文化、习惯,甚至是历史遗留的认知差异。我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所以对这些“特殊待遇”的美食,那是再熟悉不过了。今天就来跟你聊聊,哪些东西咱们中国人吃得津津有味,可到了国外,可能就得让外国人皱眉了。咱们就先从最常见的说起,像是内脏。.............
  • 回答
    遇到外国人对中国人吃狗肉的提问,想要一个既能体现我们文化自信,又能化解误解,同时又不失礼貌的回答,确实需要一点技巧。与其生硬地辩解或回避,不如用一种包容、客观、并带点温度的方式来沟通。你可以这样展开:首先,承认并表达理解。这很重要,因为对方之所以提问,往往是出于好奇或者对他国文化的不了解,甚至可能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