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中世纪的罗马帝国?

回答
中世纪的罗马帝国,这是一个充满争议与变革的漫长时期。当我们谈论它时,很容易陷入一个二元对立的陷阱:要么是辉煌的延续,要么是衰败的开端。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要评价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将其放置在它自身的语境中,理解它如何从古罗马的残余中脱胎换骨,又如何塑造了后来的欧洲乃至世界。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中世纪罗马帝国”,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分裂和重塑的过程。

罗马帝国的遗腹子:拜占庭帝国

当我们提到中世纪的“罗马帝国”,首先涌入脑海的,通常是拜占庭帝国。这个继承了东罗马遗产的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顽强地延续着罗马的政治、法律、文化和宗教传统。

政治与法律的继承: 拜占庭帝国并非简单地复制古罗马的制度,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应和发展。他们的皇帝依然是绝对的统治者,但神权色彩更加浓厚,被视为上帝在地上的代表。查士丁尼大帝编纂的《罗马法大全》,更是将罗马法系统化、法典化,成为后世欧洲大陆法系的重要基石。这不仅仅是法律的保存,更是对罗马帝国秩序和理性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文化与宗教的灯塔: 在西欧经历“黑暗时代”的动荡时,拜占庭帝国成为了古典文化的重要庇护所。他们的学者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哲学、文学和科学著作,通过翻译和抄写,使之得以流传。更重要的是,东正教的传播与发展,也成为拜占庭帝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宏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基督教信仰和罗马帝国荣耀的象征。
军事与外交的挑战: 拜占庭帝国一直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强大敌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突厥人,每一个都曾给帝国带来巨大的威胁。他们的军事策略和防御体系,是帝国生存的关键。同时,通过复杂的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盟、进行谈判,也是拜占庭帝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他们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重要桥梁,扮演着缓冲地带的角色。

然而,拜占庭帝国并非完美无瑕。内部的政治斗争、经济的周期性衰退、以及宗教上的分裂(如东西教会大分裂),都不断削弱着帝国的力量。最终,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这个延续了千年的“罗马帝国”的终结,但它留下的影响,却深入骨髓。

西罗马的“幽灵”与神圣罗马帝国

在西方,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所谓的“罗马帝国”似乎就此消失。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法兰克王国与查理曼大帝: 随着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和定居,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涌现出许多新的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逐渐崛起,而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在800年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标志着一种新的“罗马帝国”的尝试。这并非是对古罗马帝国的简单复兴,而是一种政治与宗教的结合,意在恢复西方的秩序与权威。查理曼帝国在其短暂的存在中,促进了文化的复兴和政治的统一,但很快便分裂。
神圣罗马帝国: 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分裂,10世纪奥托一世的加冕,开启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时代。这个帝国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名义上继承了罗马帝国的衣钵,但其性质与古罗马帝国截然不同。它是一个松散的邦联,皇帝的权力常常受到各诸侯的制约,而且常常与教皇展开权力斗争。尽管其权威性备受质疑,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仍然是欧洲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玩家,并且在法律、行政和宗教方面,也保留了对罗马传统的继承。

评价中世纪的罗马帝国,意味着要理解它并非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承载与蜕变: 它是古罗马文明的“载体”,但更是在此基础上蜕变的产物。无论是拜占庭还是神圣罗马帝国,它们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罗马”这个概念所代表的秩序、合法性、以及地中海世界的中心地位。
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展现了极大的多样性。拜占庭帝国的东方色彩、希腊化传统,与西方的日耳曼文化、基督教教会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融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因此,简单地将它们归为一体,或者进行简单的褒贬,都是片面的。
遗产的深远影响: 无论是法律、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还是文化艺术,中世纪的罗马帝国都为后来的欧洲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产。它们塑造了欧洲的身份认同,影响了近现代的许多思想和制度。

总结来说,评价中世纪的罗马帝国,我们应该看到它并非一个简单的“衰落”或“延续”的故事。它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适应和重塑的时代。拜占庭帝国以其持久的生命力保存了古典文明的火种,而西方的“罗马”概念,则通过不同的形式,如查理曼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在新的政治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为欧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一个连接古代与现代的关键时期,它的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近代的百年耻辱,是“拜占庭”的千年常态。而主权国家时代的中国,跟东罗马又是何其相似。

user avatar

如果把公元后的历史,每过1年算作一天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正处于“第六年”的中期。

“第一年”:公元1-365年无疑是罗马帝国最鼎盛的时期,“这一年”罗马基本上一直牢固的掌握着整个地中海,直到“这一年”的末尾,也还处于瓦伦蒂尼安和瓦伦斯共治时期,也就是《罗马全面战争:蛮族入侵》的开局阶段。

“第二年”:公元366-730年间,罗马帝国丢了整个西半部,但大部分时间还拥有半个地中海。到“该年”最后阶段时,帝国遭到阿拉伯人重创,丢了整个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基本上只剩1/4个地中海。该年终了时是伊苏里亚王朝的利奥三世在位。

“第三年”:公元731-1095年间,帝国一度中兴,继续作为欧洲的领袖存在,大部分时间拥有1/4个地中海,但曼兹克尔特的灾难使得帝国遭到重创,小亚细亚几乎全失(后一度收复一部),到“该年“终了时,帝国已只剩下希腊、保加利亚等巴尔干核心地区,科穆宁王朝的亚历克塞一世在位。

“第四年”:公元1096-1461年间(这里算个闰年),“春天”(科穆宁中兴)过去之后,遭到第四次十字军洗礼的帝国迭遭厄运,从此沦为小国,最终灭亡。

“第五年”:公元1462-1826年间,貌似“该年”终了时拿破仑去世,希腊重获独立。之前神圣罗马又支撑了“一年”左右之后也解散了,大清由盛转衰,传统说法的”中国古代史“也基本到此为止。

”第六年“:公元1827-2191年间,是人类技术翻天覆地变化的“一年”,但是从时间上说才走完了一半多一点。


此外,如果在第一年前再加“一年”以体现一部分公元前历史的话,则是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1年,这段时间正好见证了古罗马从拉丁同盟发展到地中海帝国的崛起全过程。


所以罗马帝国历史到底惨不惨,还是要看你从哪个时间点来看。到2191年世界的各国疆界会是个什么样子还不好说呢,而罗马帝国在沦为君堡市前,已经经历过了至少3.5个365年了。

当然,按照我自己的说法,10世纪时的欧洲各国疆界已经跟现在惊人相似了,所以也不好说。一旦文化基本盘确定,疆界可能会惊人地稳固(例如1095年的拜占庭就跟现在希腊疆界很接近),但若是文化不再有之前的凝聚力了,发生怎样大浪淘沙的变化也不奇怪(400-900这五百年的世界)。

user avatar

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并不是中国这种秦汉魏晋改朝换代的消亡,而是彻彻底底的亡了天下。

试想一下,衣冠南渡的东晋,最后泯灭于五胡乱华。而在那之后,再也没有隋唐宋明这些帝国。只有南来北往的入侵者,在这片四分五裂的土地上寻欢作乐。

东罗马并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因为她的朝代更迭此起彼伏。她是一个文明,历史悠久的文明。

国家的兴衰,大可以冷眼旁观。文明的毁灭,世人都将叹息。

她曾身批紫袍,手握利剑,如闪电般光耀天空。最终,却如雾霭般弥散在世间。

北方的德意志凯撒,更北方的沙皇,以及脚踏她的尸体的罗姆苏丹,都宣称着对罗马文明的继承。但终究都是沐猴而冠。

金鹰坠落,炮火中燃烧的,是两千年的历史。




当然,脱离抒情,随着边防军团日渐虚弱,依靠雇佣军是无法守护帝国过于漫长、复杂且分散的边疆了。

其后历代的修修补补,都难掩体系崩溃之后,与日俱深的力不从心。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种状态下还能延续千年,也真心算是天命眷属了。

毕竟明帝国在卫所边防军崩溃之后,不到一百年就歇菜了。按说后金对帝国的威胁程度,按东罗马的脚本看,并不是特别高难度才对。



突然想起来,小学第一次语文摘抄背诵的内容,就是百科全书里的奥古斯都·屋大维,蜜汁自讨苦吃难背啊啊啊。。。。



以上。

user avatar

罗马帝国太大,分裂为东西罗马。

东罗马被苏联继承。

西罗马被美国继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世纪的罗马帝国,这是一个充满争议与变革的漫长时期。当我们谈论它时,很容易陷入一个二元对立的陷阱:要么是辉煌的延续,要么是衰败的开端。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要评价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将其放置在它自身的语境中,理解它如何从古罗马的残余中脱胎换骨,又如何塑造了后来的欧洲乃至世界。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关于《罗马人的故事》一书中将公元476年视为罗马帝国灭亡的节点,这无疑是其中一个核心的论述,也是历史学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焦点。盐野七生女士在她的巨著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并最终落脚于公元476年这个标志性的时间点。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
  • 回答
    邓铁涛:一位承古启今的中医巨匠说起近现代中医的发展,邓铁涛先生的名字,无疑是中国数亿中医从业者和无数受益患者心中的一座灯塔。他的一生,是与中医结缘、奉献中医、发展中医的一生,其贡献之巨,足以载入中国医学史册。要评价他的贡献,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学术思想以及实践成就。一.............
  • 回答
    评价中医针灸的疗效,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可多了。作为一种流传了数千年的治疗方式,它自有其独到之处,但也要客观看待,别把它神化了,也不能一概否定。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医针灸是怎么回事儿。简单来说,就是用特制的针刺激身体的特定穴位,通过经络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病的目的。这里的“气.............
  • 回答
    《欢乐颂》中的曲筱绡:一个复杂而真实的都市女性形象《欢乐颂》中的曲筱绡无疑是这部剧中最具话题性、也最受争议的角色之一。她出身富裕家庭,却不拘小节,玩世不恭;她聪明伶俐,却又刻薄毒舌;她看似随性洒脱,内心却也藏着脆弱和不安。评价曲筱绡,绝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她身上的多重面向,理解她行为背.............
  • 回答
    悲壮的绞肉机:武汉会战的得与失武汉会战,一场发生在中国腹地,决定着抗日战争走向的关键性战役。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那便是“悲壮”。它不是一场辉煌的胜利,也不是一场彻底的溃败,而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消耗战,在消耗日军力量的同时,也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场会战,犹如一台巨大的绞肉机,将无数生命卷入其中,.............
  • 回答
    古诗中的抄袭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起争议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法律框架下的“抄袭”去衡量它,因为在古代,文学创作的语境、价值观念以及知识传播的方式都与今天大相径庭。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土壤。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诗歌的创作,尤其是近体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 回答
    《昆仑》是阿莱夫创作的一部以昆仑山为背景的武侠小说,讲述了主角梁萧在权力、信仰与人性之间的挣扎与成长。梁萧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其形象复杂多面,融合了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与悲剧色彩,是小说中最具深度的角色之一。以下从多个角度对梁萧进行详细分析: 一、角色设定与背景梁萧是小说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主角之一,其身.............
  • 回答
    好的,《1984》中的新话(Newspeak)是奥威尔在小说中创造的一个极具颠覆性和震撼力的概念,它不仅仅是语言的改变,更是思想控制和社会重塑的工具。要评价新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新话的本质与目的:思想的囚笼新话的根本目的是剥夺人的思想能力,彻底控制人的思想。奥威尔通过“语言作为.............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我总觉得她是一个让人很难用简单好恶去评价的人物。她不是黛玉那种锋芒毕露、情感激烈的,也不是晴雯那样率真泼辣、敢爱敢恨的。宝钗就像一块温润的玉,看着是无瑕的,仔细摩挲,却又能感受到她内里蕴含的某种坚韧和深沉。初见宝钗,她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妥帖,那么周到。她刚进贾府,就懂得“随.............
  • 回答
    《封神演义》中的燃灯道人:慈悲为怀的智者与实力派《封神演义》中的燃灯道人无疑是一位极其重要且颇具魅力的角色。他并非像许多神话故事中的主角那样勇猛无双、战无不胜,而是以其深邃的智慧、超然的慈悲以及深不可测的实力,在波澜壮阔的封神大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堪称一位“智者”与“实力派”的结合体。我们可以.............
  • 回答
    细品《水浒传》中的“双枪将”董平:颜值与武艺的双刃剑在《水浒传》众多性格鲜明、命运跌宕的好汉中,“双枪将”董平无疑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角色。他集惊世骇俗的武艺、出众的容貌、以及略显浮躁的性情于一身,宛如一面双刃剑,既为梁山添彩,也为他自身的命运埋下伏笔。要评价董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庞德:忠勇悲壮的末路英雄庞德,《三国演义》中的一位重要将领,以其忠诚、勇猛和悲壮的结局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爱好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并非历史上的核心人物,但在罗贯中的笔下,他被塑造成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末路英雄”,其形象丰满,情感充沛,足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 忠诚的化身:对曹魏的尽职.............
  • 回答
    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杨志?杨志,作为《水浒传》中一个颇具争议和悲剧色彩的人物,其形象的塑造是作者施耐庵在一定程度上对宋代社会底层官吏和军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评价杨志,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其性格、经历、所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梁山泊英雄谱中的位置。一、 杨志的性格特质:忠诚与落魄的矛盾体杨志身上最显.............
  • 回答
    谈到《红楼梦》里的贾探春,我心里总有那么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她不是林黛玉那样灵气逼人,也不是薛宝钗那样圆融周全,可她身上那股子“明辨是非”、“精明果敢”的劲儿,在那个大观园里,简直像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又让人暗暗叹息。探春身上最鲜明的底色,我觉得是她的“才干与志气”。她不像宝玉那样,把大.............
  • 回答
    贾珍,作为《红楼梦》中宁国府的当家人,是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要评价他,得从他身上撕扯出几个截然不同的面向,然后看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最终塑造出这么一个荒唐又可悲的封建大家族掌舵人。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封建礼教的框架下,贾珍“顶天立地”地扮演着一个家族的“宗主”角色。他是宁国府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承担.............
  • 回答
    好的,我来帮你分析一下视频中出现的这个武器,并探讨它在未来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视频中的武器形象,往往是基于一定的科学原理或技术概念,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和想象力的延展,以求达到视觉上的冲击力和戏剧性效果。所以,我们在评价它时,需要区分哪些是基于现实的可能性,哪些是纯粹的科幻设想。视频中武器.............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咱们老百姓心里头那可是仁义的代表,是匡扶汉室的明君胚子。这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头,那更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要是真较起真来,把《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跟史书里头记载的那个刘备一对比,嘿,那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咱们今儿就掰扯掰扯,这小说里的刘备和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有啥不一样。《三国演义》里的.............
  • 回答
    评价《大决战》系列电影中的林彪形象,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待,而且这几个维度之间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首先,从军事指挥官的塑造来说,电影中的林彪无疑是“高光”的。他被描绘成一个极其冷静、思路清晰、善于谋略的统帅。在关键的战役节点,比如辽沈战役中的锦州攻坚,或者淮海战役中的战略部署,林彪总能以.............
  • 回答
    在《至暗之时》(The New Order: Last Days of Europe,简称TNO)这款架空历史策略游戏中,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形象被刻画得相当复杂且引人深思,他不再是那个在历史舞台上挥斥方遒,最终被勃列日涅夫取代的苏联领导人,而是被置于一个更加动荡、更加个人的境遇之中。对TNO中赫鲁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