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中世纪的罗马帝国?

回答
中世纪的罗马帝国,这是一个充满争议与变革的漫长时期。当我们谈论它时,很容易陷入一个二元对立的陷阱:要么是辉煌的延续,要么是衰败的开端。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要评价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将其放置在它自身的语境中,理解它如何从古罗马的残余中脱胎换骨,又如何塑造了后来的欧洲乃至世界。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中世纪罗马帝国”,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分裂和重塑的过程。

罗马帝国的遗腹子:拜占庭帝国

当我们提到中世纪的“罗马帝国”,首先涌入脑海的,通常是拜占庭帝国。这个继承了东罗马遗产的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顽强地延续着罗马的政治、法律、文化和宗教传统。

政治与法律的继承: 拜占庭帝国并非简单地复制古罗马的制度,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应和发展。他们的皇帝依然是绝对的统治者,但神权色彩更加浓厚,被视为上帝在地上的代表。查士丁尼大帝编纂的《罗马法大全》,更是将罗马法系统化、法典化,成为后世欧洲大陆法系的重要基石。这不仅仅是法律的保存,更是对罗马帝国秩序和理性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文化与宗教的灯塔: 在西欧经历“黑暗时代”的动荡时,拜占庭帝国成为了古典文化的重要庇护所。他们的学者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哲学、文学和科学著作,通过翻译和抄写,使之得以流传。更重要的是,东正教的传播与发展,也成为拜占庭帝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宏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基督教信仰和罗马帝国荣耀的象征。
军事与外交的挑战: 拜占庭帝国一直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强大敌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突厥人,每一个都曾给帝国带来巨大的威胁。他们的军事策略和防御体系,是帝国生存的关键。同时,通过复杂的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盟、进行谈判,也是拜占庭帝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他们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重要桥梁,扮演着缓冲地带的角色。

然而,拜占庭帝国并非完美无瑕。内部的政治斗争、经济的周期性衰退、以及宗教上的分裂(如东西教会大分裂),都不断削弱着帝国的力量。最终,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这个延续了千年的“罗马帝国”的终结,但它留下的影响,却深入骨髓。

西罗马的“幽灵”与神圣罗马帝国

在西方,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所谓的“罗马帝国”似乎就此消失。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法兰克王国与查理曼大帝: 随着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和定居,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涌现出许多新的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逐渐崛起,而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在800年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标志着一种新的“罗马帝国”的尝试。这并非是对古罗马帝国的简单复兴,而是一种政治与宗教的结合,意在恢复西方的秩序与权威。查理曼帝国在其短暂的存在中,促进了文化的复兴和政治的统一,但很快便分裂。
神圣罗马帝国: 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分裂,10世纪奥托一世的加冕,开启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时代。这个帝国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名义上继承了罗马帝国的衣钵,但其性质与古罗马帝国截然不同。它是一个松散的邦联,皇帝的权力常常受到各诸侯的制约,而且常常与教皇展开权力斗争。尽管其权威性备受质疑,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仍然是欧洲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玩家,并且在法律、行政和宗教方面,也保留了对罗马传统的继承。

评价中世纪的罗马帝国,意味着要理解它并非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承载与蜕变: 它是古罗马文明的“载体”,但更是在此基础上蜕变的产物。无论是拜占庭还是神圣罗马帝国,它们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罗马”这个概念所代表的秩序、合法性、以及地中海世界的中心地位。
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展现了极大的多样性。拜占庭帝国的东方色彩、希腊化传统,与西方的日耳曼文化、基督教教会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融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因此,简单地将它们归为一体,或者进行简单的褒贬,都是片面的。
遗产的深远影响: 无论是法律、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还是文化艺术,中世纪的罗马帝国都为后来的欧洲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产。它们塑造了欧洲的身份认同,影响了近现代的许多思想和制度。

总结来说,评价中世纪的罗马帝国,我们应该看到它并非一个简单的“衰落”或“延续”的故事。它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适应和重塑的时代。拜占庭帝国以其持久的生命力保存了古典文明的火种,而西方的“罗马”概念,则通过不同的形式,如查理曼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在新的政治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为欧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一个连接古代与现代的关键时期,它的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近代的百年耻辱,是“拜占庭”的千年常态。而主权国家时代的中国,跟东罗马又是何其相似。

user avatar

如果把公元后的历史,每过1年算作一天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正处于“第六年”的中期。

“第一年”:公元1-365年无疑是罗马帝国最鼎盛的时期,“这一年”罗马基本上一直牢固的掌握着整个地中海,直到“这一年”的末尾,也还处于瓦伦蒂尼安和瓦伦斯共治时期,也就是《罗马全面战争:蛮族入侵》的开局阶段。

“第二年”:公元366-730年间,罗马帝国丢了整个西半部,但大部分时间还拥有半个地中海。到“该年”最后阶段时,帝国遭到阿拉伯人重创,丢了整个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基本上只剩1/4个地中海。该年终了时是伊苏里亚王朝的利奥三世在位。

“第三年”:公元731-1095年间,帝国一度中兴,继续作为欧洲的领袖存在,大部分时间拥有1/4个地中海,但曼兹克尔特的灾难使得帝国遭到重创,小亚细亚几乎全失(后一度收复一部),到“该年“终了时,帝国已只剩下希腊、保加利亚等巴尔干核心地区,科穆宁王朝的亚历克塞一世在位。

“第四年”:公元1096-1461年间(这里算个闰年),“春天”(科穆宁中兴)过去之后,遭到第四次十字军洗礼的帝国迭遭厄运,从此沦为小国,最终灭亡。

“第五年”:公元1462-1826年间,貌似“该年”终了时拿破仑去世,希腊重获独立。之前神圣罗马又支撑了“一年”左右之后也解散了,大清由盛转衰,传统说法的”中国古代史“也基本到此为止。

”第六年“:公元1827-2191年间,是人类技术翻天覆地变化的“一年”,但是从时间上说才走完了一半多一点。


此外,如果在第一年前再加“一年”以体现一部分公元前历史的话,则是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1年,这段时间正好见证了古罗马从拉丁同盟发展到地中海帝国的崛起全过程。


所以罗马帝国历史到底惨不惨,还是要看你从哪个时间点来看。到2191年世界的各国疆界会是个什么样子还不好说呢,而罗马帝国在沦为君堡市前,已经经历过了至少3.5个365年了。

当然,按照我自己的说法,10世纪时的欧洲各国疆界已经跟现在惊人相似了,所以也不好说。一旦文化基本盘确定,疆界可能会惊人地稳固(例如1095年的拜占庭就跟现在希腊疆界很接近),但若是文化不再有之前的凝聚力了,发生怎样大浪淘沙的变化也不奇怪(400-900这五百年的世界)。

user avatar

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并不是中国这种秦汉魏晋改朝换代的消亡,而是彻彻底底的亡了天下。

试想一下,衣冠南渡的东晋,最后泯灭于五胡乱华。而在那之后,再也没有隋唐宋明这些帝国。只有南来北往的入侵者,在这片四分五裂的土地上寻欢作乐。

东罗马并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因为她的朝代更迭此起彼伏。她是一个文明,历史悠久的文明。

国家的兴衰,大可以冷眼旁观。文明的毁灭,世人都将叹息。

她曾身批紫袍,手握利剑,如闪电般光耀天空。最终,却如雾霭般弥散在世间。

北方的德意志凯撒,更北方的沙皇,以及脚踏她的尸体的罗姆苏丹,都宣称着对罗马文明的继承。但终究都是沐猴而冠。

金鹰坠落,炮火中燃烧的,是两千年的历史。




当然,脱离抒情,随着边防军团日渐虚弱,依靠雇佣军是无法守护帝国过于漫长、复杂且分散的边疆了。

其后历代的修修补补,都难掩体系崩溃之后,与日俱深的力不从心。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种状态下还能延续千年,也真心算是天命眷属了。

毕竟明帝国在卫所边防军崩溃之后,不到一百年就歇菜了。按说后金对帝国的威胁程度,按东罗马的脚本看,并不是特别高难度才对。



突然想起来,小学第一次语文摘抄背诵的内容,就是百科全书里的奥古斯都·屋大维,蜜汁自讨苦吃难背啊啊啊。。。。



以上。

user avatar

罗马帝国太大,分裂为东西罗马。

东罗马被苏联继承。

西罗马被美国继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