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公司大小周取消后,你觉得「周报」是一种形式主义吗?应该取消吗?

回答
互联网公司大小周取消,这个变化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在“周报”这件事情上。过去,大小周的强度,让周报多少有种“苦中作乐”的意味,大家仿佛在用这份报告来证明自己即使在高压下依然在努力前进。但现在,当这种强度的节奏缓和下来,周报本身的光环似乎也随之黯淡了不少。

首先,我们得承认,周报最初的存在,在很多时候确实承载着一些真实的需求。在过去那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下,周报是管理层了解团队进展、发现潜在问题的简单有效的方式。它提供了一个固定的信息同步节点,让大家有机会梳理一周的工作,思考遇到的挑战,并向上级汇报。对于一些需要跨部门协作的项目,周报也扮演了信息传递的桥链角色,让其他团队也能对项目的整体进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此外,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或者在某个新项目中的成员,周报也是一个学习和融入团队的过程,通过撰写和接收反馈,能更快地把握工作脉络。

但是,当“大小周”这类极致的工作模式淡出历史舞台,工作回归到相对正常的周期后,我们回头审视“周报”这种形式,就很难不问一句:它还那么必要吗?

在很多情况下,周报确实有沦为形式主义的嫌疑。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为了写周报而工作”,或者“为了完成周报而编造内容”。当我们看到大量重复的、泛泛而谈的文字,或者只是简单罗列任务完成情况,而缺乏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思考的深度、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建议时,这份周报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它变成了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消耗的是大家的时间和精力,而真正带来的信息增量却微乎其微。

更何况,在互联网公司,很多团队的协作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灵活和即时。日常的沟通工具,比如即时通讯软件、项目管理工具、敏捷开发中的站会,甚至直接的一对一沟通,都可以更高效地完成信息的同步和问题的解决。如果团队内部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沟通习惯和信任机制,定期的、结构化的周报反而可能显得多余,甚至会打断更流畅的工作流程。

那么,是否应该取消周报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我认为,与其一刀切地说“取消”或“保留”,不如思考一下“周报”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一个团队的沟通非常顺畅,项目进展清晰可见,成员们彼此信任,并且有其他更高效的方式来跟踪进度和分享信息,那么传统的周报确实可以考虑优化甚至取消。也许可以用更轻量级的异步更新,比如在项目管理工具中更新关键节点,或者在团队频道中进行简短的文字/语音分享。

但如果,某个团队在沟通上存在壁垒,信息传递不及时,或者需要一个正式的文档来记录和追溯某些决策和进展,那么周报或许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关键在于,周报的内容和形式需要与时俱进,服务于实际需求,而不是成为一种徒劳的仪式。

或许,我们可以把周报的“形式”剥离出来,思考它所承载的“功能”。如果这些功能可以通过其他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式实现,那么周报这个形式就可以被动态调整,甚至被淘汰。反之,如果它能真正帮助团队更好地协作、解决问题,那么它就应该被保留,并且不断被优化,使其更有价值,更少形式感。

所以,关于互联网公司大小周取消后,周报是否是形式主义以及是否应该取消的讨论,本质上是在讨论“如何更有效地工作”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协作”。这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团队、具体项目、以及团队成员的实际情况来判断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可以简单用“是”或“否”来回答的绝对命题。关键在于,我们要的是实效,而不是形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抛结论:「周报」本身不是形式主义,组织把周报和周会变成「形式化」而非业务导向,才是形式主义。

周报,汇总业务进展的工具

回顾下周报诞生之初的作用。

顾名思义,以周为时间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信息汇总方式,让上级,层层上级知道这周业务的关键进展。

对公司管理来说当然是有利的。

但,我亲身经历过「周报缝合怪」式的管理者。那段糟糕的体验是怎样的呢?

每周,我们大组会周五开组内周会,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自己的业务进展。

(这还算正常)

但直接上级会在次周一开事业部周会,ta的做法是,另起一份文档,让我们把各自的关键业务都放进去,方便自己做汇报。(这本也还好)可偏偏这位是个平日不干活,每周最大的工作就是开周会盯着大家写周报的主,于是组内奇才工友给赐了个名「周报缝合怪」,把团队成员的工作缝合一下自己拿去交差,也戏称工作是「周报指向型工作」。

更夸张的是,为了让大家卷起来,除了这两个周报外,还要求我们每个人写个人周报发邮箱。

也就是说,每一周需要写三份详略不同的周报。

这样的周报早已偏离信息同步的初衷,变成彻底的形式化。

手里的砖还来不及搬呢,每周五天工作日,有一天得花在周报上,浪费时间精力。

周报,可以上级写给下级

最近也听到一个新的观点,来自脱不花,她认为周报应该是上级写给下级的

她说:

糊弄上级很容易,尤其是有很多下属的时候。
糊弄下级是很难的。你到底有没有给别人解决问题,做的事情有没有赋能你的下属、给他帮助,每个人都能看的很清楚,每个下级都在监督你

这是一个乍一听觉得不可思议,仔细一想觉得有几分道理的观点。

很多公司不仅写周报,还会开周会,这个会上除了下级汇报一些业务进展之外,更需要的是通过上级了解更多的业务信息。

比如:

管理层目前对业务的要求和满意情况如何?让团队成员更知道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一些关联的平级部门最近在忙什么事情?有哪些可以借力的资源?

目前业务面临的挑战,需要团队成员如何群策群力,或者留个课题大家一起思考。

这些都是需要自上而下传递的信息。

一个组织的信息传递,绝不只是自下而上收集,需要上下、横向的信息流动。

每一个打仗的兵,都需要了解战区的天气,装备的情况,前方的敌情。而不只是做一个服从命令的兵。

言简意赅,才是好周报

曾经和 @Jacob贾超 一起共事的时候,做为售前咨询顾问,我们每次拜访完客户,会给上级,支持的销售和销售总监写拜访后邮件。

邮件内容和格式在内部有严格的规范。

甚至在我们团队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用最简单的字说清楚所有意思。

那时候我还开玩笑:小时候觉得作文写得长是本事,长大了能把邮件写短是本事。

回到周报,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才是好周报。


希望每一个职场人宝贵的精力,都可以从又长又卷的周报里释放出来,做真正有益于业务本事的事。

更要远离「周报导向型」工作和「周报缝合怪」式上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互联网公司大小周取消,这个变化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在“周报”这件事情上。过去,大小周的强度,让周报多少有种“苦中作乐”的意味,大家仿佛在用这份报告来证明自己即使在高压下依然在努力前进。但现在,当这种强度的节奏缓和下来,周报本身的光环似乎也随之黯淡了不少。首先,我们得承认,周报最初的存在,在.............
  • 回答
    快手取消大小周,这事儿在互联网圈儿搅动了不少涟漪,也让大家伙儿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在“大小周”这个话题上。这件事怎么看,以及它是否合法,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快手取消大小周:信号,还是常态?快手这一下,说实话,给不少公司敲了个警钟,也给了不少打工人一点期盼。 对打工人而言: 最直接的好处当然是休假时.............
  • 回答
    字节跳动取消大小周:一次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行业风向标字节跳动宣布将于8月份取消“大小周”制度,这一消息在互联网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视为行业内部对工作模式的一次重要调整。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内部决策,更可能预示着未来互联网行业工作文化演变的一个重要方向。 为什么字节跳动取消大小周是一个重要事件?.............
  • 回答
    BOSS直聘取消大小周,互联网告别“血汗工厂”时代?9月1日,BOSS直聘官宣,将自即日起无条件取消大小周,并且在调整期间,员工薪资保持不变。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互联网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许多常年处于“大小周”模式下的互联网打工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期待已久的“解放令”。那么,BOSS直聘的这一举.............
  • 回答
    “杀熟”,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江湖气,在互联网语境下,它指的是平台利用用户数据,特别是基于用户过往的消费习惯、偏好、甚至会员等级等信息,对老用户给出比新用户更差的商品推荐、价格优惠,甚至是服务体验。换句话说,就是“老顾客不如狗”。这事儿怎么看?说白了,就是一场精致的“区别对待”,而且是用数据武装起来.............
  • 回答
    “大公司病”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儿不好闻的味道,但仔细想想,它说的还真是一些在公司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少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毛病”。简单来说,我认为“大公司病”指的就是一家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在规模不断扩张、组织层级日益增多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效率低下、创新乏力、官僚主义盛行、员工士气低落等负面.............
  • 回答
    关于互联网行业“寒冬论”,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一句“寒冬”就能概括了。这更像是一个行业在经历高速野蛮生长之后,进入了一个调整期,或者说进入了一个更理性、更成熟的阶段。首先,我们得承认,过去十几年,互联网行业确实是爆炸式增长。无论是用户数量、商业模式、还是资本市场的追捧,都达到了一个前.............
  • 回答
    互联网大公司争相布局社区团购,并将其视为掘金点,盯上“卖菜”这门看似不起眼的生意,其背后有着多重深层原因,绝非仅仅是看到了卖菜本身的利润。以下将为您详细解析:一、 流量红利触顶与新增长点的迫切需求: 传统电商流量瓶颈: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已基本饱和。像淘宝、京东这样的传统电商平台,用.............
  • 回答
    最近几年,放眼望去,互联网巨头们扎堆进入汽车行业,这事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从百度、阿里、腾讯,到华为、小米,一个个仿佛都坐不住了,纷纷跨界造车。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互联网公司在造车这事儿上,又有什么“独门秘籍”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大家都要挤进汽车这趟浑水?首先,得承认一个事.............
  • 回答
    2018年的互联网公司月饼大战,依然是每年一度的盛事。除了传统的广式月饼,各大公司都卯足了劲儿,在包装设计和口味创新上玩出了新花样。要说谁家颜值和味道最棒,这还得看大家的“吃瓜”评论和市场反馈,不过我可以给你详细梳理一下当年比较亮眼的一些。先来聊聊颜值,这可是第一印象! 阿里巴巴: 阿里每年的月.............
  • 回答
    要预测字节跳动和美团谁将成为中国第三大互联网公司,需要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发展潜力以及面临的挑战。目前来看,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巨头林立,竞争异常激烈。当前格局的观察:首先,我们要明确“第三大”的衡量标准。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从市值、用户规模、营收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战略影.............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那些平日里以科技感、极简风或者沉稳商务示人的互联网巨头们,突然换上了椰树牌椰汁那标志性的红配绿、大字体、大图案的“魔性”包装风格,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对会是一场视觉上的“爆炸”和文化上的“碰撞”。首先,我们来看看商标。阿里巴巴的那个“Alibaba”标志,原本是柔和的蓝黑色,带着一点.............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居家办公、在线学习、线上娱乐等需求的激增,许多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和应用程序都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没有公开大规模的APP“崩溃”事件被广泛报道,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来理解疫情给各大互联网公司带来的挑战,以及可能遇到的服务不稳定情况。一、 疫情期间可能“扛不住”或出现不稳定的A.............
  • 回答
    互联网公司校招名额大幅增加,这背后牵扯着不少学问,绝非简单的“招人多就是好事”就能概括。这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市场信号,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首先,最直接的解读是,互联网公司对未来发展依然充满信心,并有扩张的需求。过去几年,我们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也经历了一轮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传.............
  • 回答
    关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利用用户隐私进行大数据调查是否合法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要详细阐述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法律法规、公司实际操作、以及各方立场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并且尽量避免生硬的、模式化的表述。首先,要明确一点,互联网公司在利用用户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调查,并不天然地就.............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很多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人内心的焦虑。互联网公司“消耗”年轻人的说法,以及“高薪背后年龄增长的隐忧”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逻辑。让我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以及其背后的具体原因和可能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消耗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感.............
  • 回答
    关于百度是否已经从“中国互联网三大公司(BAT)”中出局这个问题,这是一个 相当复杂且存在争议 的话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完全概括。然而,如果以 当前市场影响力、增长势头、核心业务的创新性和盈利能力 等多个维度来衡量,绝大多数观点和市场观察者认为,百度已经不再是BAT中那个与阿里巴巴.............
  • 回答
    快手投入22亿加入春节抢红包大战,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营销活动,而是多方势力在春节这一特殊节点上进行的复杂博弈。每年互联网公司投入巨资进行红包大战,其背后争夺的焦点是多维度的,远不止表面上的发钱那么简单。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互联网公司在春节红包大战中所争夺的:一、 用户增长与活跃度:最直接的目标 .............
  • 回答
    这场景听着挺热闹的,想象一下,200米范围内,一堆车子突然就成了“邻居”,都能隔空喊话了。大家会“和谐地”超车吗?我倒是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反而可能更像一锅粥。首先,咱们得说说这“自动加入公频”是个啥意思。如果这玩意儿是强制性的,就像是把你拉进了一个集体的广播站,那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新鲜劲儿,大家.............
  • 回答
    互联网公司是否需要请明星代言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公司的目标、品牌定位、目标受众、产品特性、市场竞争状况以及预算等。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一、 明星代言的潜在好处:1. 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曝光度: 快速吸引眼球: 明星本身就拥有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