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中国消灭最后的无电区域,实现全国通电?

回答
让光明普照万家:中国实现全国通电的辉煌成就

长久以来,“无电”是许多偏远地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夜晚只能依靠油灯或蜡烛照明,生产生活受到极大限制。然而,中国用事实向世界证明,即使是最艰深的挑战,也抵挡不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国家前进的脚步。如今,中国彻底告别了最后的无电区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所有行政村通电的目标,这不仅是一项举世瞩目的能源成就,更是对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有力承诺。

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电力史诗

要理解中国实现全国通电的意义,必须深入了解这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非凡的“电力史诗”。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巍峨的高山、浩瀚的沙漠、奔腾的江河,隐藏着无数交通不便、地势险峻的村落。对于这些地区而言,输送电力的挑战并非是简单铺设电线那么简单。

地理的严峻考验: 在高原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施工难度极大,设备易受损。在沙漠地区,高温酷暑、风沙肆虐,对输电线路的防护提出了极高要求。在山区,陡峭的地形使得架设电线杆、铺设电缆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往往需要克服人力难以企及的障碍。
经济的巨大投入: 为了让偏远地区用上电,国家投入了天文数字般的资金。从电网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到电力设备的购置和维护,再到对电力工人的培训和保障,每一项都凝聚着巨大的经济成本。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基建投资,更是对未来发展潜力的战略性布局。
技术的创新突破: 为了应对各种复杂的地理和环境条件,中国在电力技术上不断创新。例如,在高海拔地区,需要研发耐低温、耐腐蚀的电力设备;在恶劣天气频发的地区,需要提升电网的抗灾能力和自愈能力。输电线路的架设技术、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电力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人力的不懈奋斗: 支撑起这项宏伟工程的,是一代又一代电力建设者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肩挑手扛,穿越风雪泥泞,在极端环境下作业,用汗水和智慧点亮了千家万户。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用坚韧和毅力书写了光明的篇章。

全国通电带来的深远影响:

中国实现全国通电,绝不仅仅是点亮了灯泡那么简单,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民生巨变,生活品质飞跃:
告别黑暗: 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告别了油灯和蜡烛时代。夜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孩子们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成年人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生产和生活。
改善生活条件: 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极大地提高了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人们不再受制于自然条件,生活品质得到根本性提升。
医疗保障升级: 医院和卫生所能够稳定供电,先进的医疗设备得以正常运行,大大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教育公平推进: 学校能够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提升了教学效果。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教育资源,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产业升级的基石:
激活农村经济: 电力的普及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力的稳定供应使得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手工业等农村特色产业得以发展壮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推动工业化进程: 稳定的电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命脉。电力网的延伸为农村地区引入工业项目提供了可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信息时代的接入: 通电是接入互联网、享受数字生活的前提。有了电,电脑、手机等通信设备才能正常使用,偏远地区的人们得以与世界连接,获取信息,参与到更广阔的市场经济活动中。

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国家发展的坚实支撑:
促进城乡一体化: 电力的均等化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体现。它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
提升治理能力: 通电也为乡村管理、信息通信、应急响应等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增强国家凝聚力: 当全国人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感受到国家发展的红利时,国家凝聚力也会得到显著增强。

中国经验的启示意义:

中国在消除最后的无电区域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于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同样面临电力普及挑战的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坚定的政治意愿和国家规划: 中国政府将电力普及视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发展战略,并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这是成功的关键。
强有力的国家主导和统筹: 国家主导的电网建设能够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端,集中优势资源解决最艰巨的问题。
技术创新与因地制宜的结合: 在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的解决方案。
巨大的资金投入与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也要建立起能够支撑电网长期稳定运行和维护的机制。
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始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首位,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展望未来:

如今,中国的电力事业已经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解决“有没有电”的问题,到追求“好不好用电”,再到推动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中国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目标迈进。实现全国通电只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能源普惠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样本。当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当明亮的灯火点亮了希望,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兑现承诺的力量,也看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坚定追求。这场跨越山海的电力史诗,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全国通电,不只是村村通,而且是户户通。只要是民政部门划设的行政区域,不论人口多少,是否偏远,居住是否分散,环境是否恶劣,全部接入到当地配电网。

现在全国范围内主网、配电网覆盖到城镇已不是问题,盲区在于山区、偏远地区的配电网建设,因为环境、山地限制,交通不便,重型机械难以完全铺开,在勘测、运输、建设、后期运维都面临极大困难。如下图的材料运输,有时候不得不使用人工扛抬、骡子/马运输等方式:

电是现代生活的基础,要实现共同富裕、精准扶贫,一个镇、一个村都不能落下。不仅是电力,公路、网络信号也不能落下。

user avatar

2015年底,中国创下了一个电力奇迹——

全国14亿人民完全通电,华灯从那一刻起点亮了每一个国人的夜空。

但你可曾知道,为了实现这一步,我们走过了怎样艰辛的历程吗?

截至2018年底,当全世界发电量增速仅为3.7%时,中国却以8.4%的迅猛增速领跑全球,全年发电量达到71118亿千瓦时,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生产了全球超过1/4的电量。

平均每2秒产生的电力,就足以满足一个中国人一辈子(按平均寿命76岁计,人均用电量参考2018年数据)的电力需求。

不仅如此,放眼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还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拥有近14亿的超庞大人口,却依然能做到全民通电的国家。

中国,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一、 70.4%

在2018年中电联的统计数据中,70.4%来自于火力发电,可谓是全国电力的大半壁江山。

高耸的烟囱或宏伟的冷水塔,是火力发电厂最常见的特征。

▼(请横屏观看)

煤炭、石油、天然气,甚至秸秆、垃圾等等,都是可用于火力发电的燃料。由于燃料易得、技术成熟,火电厂的分布极为广泛,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

而在中国这个“煤炭大国”,火力发电则又命中注定将成为燃煤电厂的天下,其装机容量在所有火电厂中占比几乎接近90%。全国5800多处大小煤矿年产的约36.8亿吨原煤中,超过一半的产量都将运往这些电厂熊熊燃烧。。

▼以上数据来源中电联《2018-2019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下图

这就意味着,火力发电的版图必然与煤炭生产的格局息息相关。

在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北方地区,火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70%,是最主要的电力来源。

▼以上“北方地区”包括东北、西北(除青海省外)和华北地区,以及山东和河南两省;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山东、江苏、内蒙、广东、河南、山西、浙江、安徽、新疆、河北,

以上火电装机容量排名的前十位中,多个南方沿海省份同样赫然在列,甚至远超诸多煤炭大省。这些“特殊”的地区往往人口密集、经济发,对电力的需求格外旺盛和强烈。

在迫切的用电需求下,众多火电厂拔地而起。例如,仅在广东一省,2017年的火力发电量已达到3165亿千瓦时,比产煤大省山西还要高出26%。而要产生如此量级的电力,用于发电的煤炭将以亿吨计算。

然而,像广东这样的电力负荷中心,大多并非煤炭产区,距离最近的煤炭基地也可能相隔千里之遥。如此大量的煤炭该从何而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如先将目光转移到山西大同与河北秦皇岛之间。这里连接着一条声名赫赫的铁路,它以不到全国铁路0.5%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全铁路近20%的煤炭运量。相当于每秒就有14吨煤炭搭载着钢铁轮轨呼啸东去,奔向千里之外的渤海之滨。

这就是大秦铁路,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单列列车全长近4000米,相当于10-20列高铁列车相连。煤炭运至秦皇岛港后,便可通过成本更低的海运运至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

▼(请横屏观看)

2008年春节期间,南方地区雨雪冰冻肆虐,大量输电、运输线路受损,近17个省被迫拉闸限电。而就是在这个时期,大秦铁路单日运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并持续了整整20天,大量煤炭燃料源源不断地送往南方,可谓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而大秦铁路也仅仅是中国煤运铁路网络的冰山一角。

预计到2019年10月,又一条重载线路蒙华铁路即将建成,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的煤炭将由此直抵华中地区。这条铁路全程跨越7个省份,一次建成里程超过1800余千米,堪称世界之最。

届时,以多条重点线路为核心,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以及沿海、沿江等六大区域,将通过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成一片,而这个庞大的运输网络如同一条条钢铁动脉,将全国75%的煤炭送往四面八方。

然而,随着用电需求高速增长,浩浩荡荡的“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仍然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在主要的电力负荷中心周边,往往以中小型火电厂居多,这些电厂建设成本低、建站速度快,但生产等量电力的耗煤量却比大型电厂高出30-50%。

不但如此,在技术和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这些中小型火电厂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也难以得到统一和高效的处理。于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煤炭矿口、中转港口附近,众多大型火电厂开始崛起。

例如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托克托电厂,距离准格尔大型煤田仅50km,装机容量达到672万千瓦,位列世界燃煤电厂第一位。

大型坑口、港口电厂的建设能大大减轻煤炭运输的压力,提升燃煤效率、统一控制排放,但是电厂与负荷中心之间有时相隔达到数千千米,这又该如何解决?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输电,但要实现起来却并非易事。

毕竟,在如此遥远的输电距离下,线路的阻抗已然无法忽略,人们只能尽量降低传输电流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线路损耗。这就意味着,传输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提升输电电压。

1954年时,我国自行设计施工了第一条220千伏的高压输电线路,传输距离369千米,但已落后世界大概30年。

65年过去,从高压到超高压,从超高压到特高压,远距离输电技术突飞猛进。目前最高电压等级已达到交流1000千伏和直流±1100千伏,单条线路的输电距离更是突破3000千米,相当于乌鲁木齐到南京的直线距离,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铁路和输电两张网络纵横交错,让无论是位于负荷中心,还是地处矿口、港口的火电厂都能共同发力,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中流砥柱。

然而,尽管火力发电厂的除尘、脱硫、脱硝技术日益成熟,但化石燃料的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让人们不得不继续寻找更为清洁的电力,水电便是其中之一。


二、88%

在中国,无论是水力资源的蕴藏总量,还是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位。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如此巨大的开发潜力,注定着水力发电在我国将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发电量占比达到17.6%,与火力发电一起供给了全国88%的电力。

2018年中国水力发电量占比,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水力发电利用流水势能持续推动水轮机旋转,继而带动发电机产生电力,全程既不需燃料、也无废气排放,相比火力发电更加清洁。

2018年,全国水力发电量达12329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煤炭近4亿吨。此外,水电站经过合理的选址和设计后,还可兼具防洪、航运、供水以及调水、排沙等功能。

又或者在上游库区形成别具一格的风貌景观。

▼(请横屏观看)

然而,我国的水力资源分布同样极不均衡,其中西南地区高山峡谷众多,大江大河穿流其间、奔腾而下,几乎集中了全国超过60%的可开发水力资源。

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大渡河、乌江、雅砻江,再加上南盘江和红水河,以及长江上游等,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中,西南地区独占8席

和火力发电不同,水电的“原料”无法进行运输,因此若要将电力送往负荷中心,除了依靠输电工程外别无他法。这就意味着,水力发电的崛起和繁荣必将与远距离输电技术相伴相生。

我国第一条万伏级交流输电线路、第一条110和220千伏高压交流线路、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交流线路以及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就此应运而生。

1988年底,著名的葛洲坝水电站落成,它是长江上第一座水电站,人称“万里长江第一坝”,而与之配套建成的便是我国首个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其电压等级达到±500千伏,1046千米的输电距离将华中和华东电网连为一体,让葛洲坝水电站的电力得以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

▼(请横屏观看)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相当于8个葛洲坝水电站以及3个内蒙古托克托火电厂(世界第一大燃煤电厂)。2018年三峡水电站的全年发电量更是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相当于湖北省全省发电量的40%,创全球水力发电量新高。千里之外的江苏、广东和上海三地则通过三条±500千伏的直流输电工程,与这个“超级发电机”紧密相连。

而随着云南小湾水电站开始发电,全球首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其输电距离达1438千米,可将电力从云南一路送至广东。

曾经落后世界数十年的中国,自此便和全世界一起,迈入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时代。

从此之后,水电的辐射空间大幅增长,众多大型水电站在西南地区拔地而起,将滚滚电力送向遥远的东部和东南部。

位于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坝水电站,通过长达1907千米的±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全程跨越8个省份、直辖市,每年向上海输电近3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上海2018年用电量的20%。

▼(请横屏观看)

同样位于金沙江的溪洛渡水电站,则看起来更加宏伟。其拱坝坝高285.5米,相当于90多层的摩天大楼,装机容量达1386万千瓦,目前为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而溪洛渡-浙西±800千伏的输电线路,更以800万千瓦的输电容量,跻身全球容量最大的直流输电工程名录。

位于四川雅砻江的锦屏一级水电站则建有世界最高的拱坝,高度达305米,它向苏南地区输电的±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传输距离首次突破2000千米大关。

至此,长江中上游、黄河上游的水电以及众多煤炭基地周边的火电,均能够通过绵延千里的输电工程向东部地区汇聚,“西电东送”这一世纪工程的格局就此形成。

当然,水力资源的开发并不是无限的。上游的淹没、大量的移民以及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一直都是水力发电无法回避的话题。因而水电站的建设往往需要经过极为严格的评估和论证,人们也需要寻找更多的清洁能源,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风能光能。


三、95.7%

火力和水力两种发电方式已为全国人民贡献了88%的电量,若加上风能和太阳能的出力,便能满足中国人95.7%的用电需求。

但风和光的利用却并不容易。在风力发电中,气流推动风机叶片持续旋转便能带动发电机产生电力。

风机叶片的尺寸和重量十分巨大,单叶长度可达数十米以上,对运输和安装都是巨大的挑战。

而在太阳能光伏发电中,单个太阳能电池的工作电压一般仅有0.4-0.5伏,工作电流也十分微弱,只有将其不断串联并联,令多个电池拼装成组件,多个组件排列成为阵列,才能达到足够的发电功率。

▼(请横屏观看)

太阳能光热发电也同样如此。只有利用足够多的镜面,才能汇聚足够多的热量,从而产生足够多的蒸汽,推动汽轮机持续旋转。

总而言之,无论是风能还是太阳能,若要进行大规模发电,往往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从而带来较高的建造成本。尤其在人口密集、土地紧张的东部地区,提高土地利用率更为重要。

▼(请横屏观看)

而另一方面,正如水电在丰、枯水期的波动,风能和太阳能同样无法避免时间、气候等带来的影响,甚至短短一天内的昼夜交替、风云变幻都会改变发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为了减小对电网的影响,人们开始将风、光、水、火各种发电方式组合起来、相互调节,从而得到较为稳定的电力输出。

又或者在负荷较小时将多余的电力转化、储存起来,等到用电紧张时再行释放,以便维持稳定的供电。

第三方面,和水能资源类似,我国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分布同样极不均衡。其中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是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全国风速超过7米/秒的地区绝大多数都集中于此。

但由于地形限制,这片区域仅在海岸线和沿岸的山脉间形成极为狭窄的条带。相较之下,在我国三北地区,风能资源不仅丰富,还能大面积连片分布。

内蒙古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风电基地之一,其2017年风力发电量达到551亿千瓦时,相当于全国风力发电量的近20%。

而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则在西部内陆地区最为丰富,包括青藏高原西部、新疆南部以及宁夏、甘肃北部等,这些地区的全年日照时间可达3200-3300小时。相较之下,太阳辐射最为薄弱的四川和贵州等省份,年均日照时间仅有约1100小时。

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和西北地区不但风、光资源丰富,同时人口稀疏、土地广袤。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的降低,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规模也越发庞大。

▼(请横屏观看)

然而这些区域人口较少,用电需求也相对平缓。例如2015年,甘肃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31万千瓦,但最大用电负荷仅1300万千瓦;新疆也同样如此,其装机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而用电负荷需求仅为2100万千瓦。

这就意味着,若仅仅依靠本地用电将面临大量的能源浪费,更何况火电的调峰和供热作用无论如何也难以被完全替代,这对于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的消纳可谓是”雪上加霜“

于是近年来,“弃风”“弃光”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到2017年整体情况已明显向好时,全国的弃风、弃光率仍为12%和6%。而在甘肃、新疆等地,弃风率甚至高达33%和29%

一面是西北地区大量的新能源无处安放,一面是东部沿海大量用电需求嗷嗷待哺。在这种形势下,远距离、跨区域的输电工程必须再次扛起重任。

2014年和2017年,两条从西北地区向外辐射的±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相继完工。第一条从新疆哈密出发,途经六个省份到达河南郑州,全程2210千米,每年可将新疆地区的火电、风电共计约370亿千瓦时的电量源源不断送往中原大地。第二条则从甘肃酒泉出发,途经5个省份直奔湖南湘潭,全程2383千米,在其每年送出的约400亿千瓦时的电力中,超过40%均来自西北地区的风电和光电。

而在2018年,又一条大名鼎鼎的特高压工程正式贯通,其电压等级高达±1100千伏,年均输电量达660亿千瓦时,相当于凭此一条输电线路便可外送整个青海省全年的发电量,这便是准东-皖南特高压输电工程(也称昌吉-古泉特高压工程)。

线路从新疆昌吉自治州出发,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6省,以6079座铁塔支撑起3324千米的输电线路,沿途接连跨越秦岭和长江天堑,最终抵达安徽宣城市。无论是电压等级、传输容量,还是传输距离、技术难度,均为世界范围内的“开山之作”,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

借由这条超级电力走廊,新疆地区520万千瓦的风电以及25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能够被打捆送往长三角地区。

截至目前,我国仍是全球唯一能够建设±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国家,也是特高压输电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者之一。这对于中国来说,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当前能源格局下的“无奈之举”。让更多人用上更便宜、更清洁的电力,是无数电力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四、100%

风、光、水、火四种方式已生产了全国95.7%的电量,冲击100%的最后一棒则属于核电。

和火力发电类似,核电燃料可以运输,能量产出也较为稳定,基本不受气候、时间的影响。但和火力发电不同的是,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核电厂每年仅需核燃料25-30吨,为相同容量火电厂耗煤量的十万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核电的燃料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因此我国目前建设的核电站均远离原料产地,位于用电负荷中心附近,即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的核电起步较晚,直到1991年浙江秦山核电站开始发电,才有了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而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已有420余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提供着全球16%的电力。

随后的近30年间,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中国核电技术逐渐开始自主化。2018年并网发电的广东台山核电站是全国首次引进第三代核能系统,也是全球首个具备商用条件的第三代核电站。

截至2018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466万千瓦;而预计到2020年,全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每年将替代1.74亿吨煤炭燃烧,减排约4.3亿吨二氧化碳。

然而,核电技术较为复杂,安全标准也极为严格,因此核电厂的建造成本十分高昂,单位造价可高达火电的数倍。加之历史上核电站意外事故的影响,令核电一度在争议中艰难发展。但随着工艺的进步和社会认知的深入,甚至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核电必将在未来成为更加关键的角色。


回首建国前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184.86万千瓦,历经38年的筚路蓝缕才终于突破1亿千瓦大关。而从1亿到2亿千瓦,再从2亿到3亿千瓦分别只用了8年5年。

到2009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跻身世界第一位。之后更以每年约1亿千瓦的速度突飞猛进,堪称世界电力史上的奇迹

不仅如此,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22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共计733393千米,足足能绕赤道18圈。

其中21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在东西南北间交织穿梭,堪称中国大地上又一工程奇迹。

除华北和华东地区之外,全国各区域间均已实现跨区供电。

输电线路翻越高山峡谷。

跨过江河湖海。

即便是高寒的世界屋脊,也能与全国各地连为一体。

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有近31%的电力负荷通过这张大网奔向南北东西。

尽管到2015年底,我国才终于实现全民通电,人均用电量与世界各国相比也仅居第63位,未来的路依然十分漫长。

但是,每当夏天人们打开空调电扇,每当城市在黑夜中灯火通明,

我便不由得想起,千里之外发电机隆隆的轰鸣。

因为那就是这个跑步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中,

最波澜壮阔的声音。

全文完,感谢阅读。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想了解一个你从未遇见的中国?

欢迎点击由人民网、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和星球研究所联合出品的,

典藏级国民地理书——《这里是中国》,让我们重新发现中国之美。


【主要参考文献】

  • 1、黄晞等,《中国近现代电力技术发展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 2、《中国电力工业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 3、濮洪九等,《中国电力与煤炭》,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 4、《中国水力发电史(1904-2000)》,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 5、贡力等,《水利工程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 6、钱显毅等,《风能及太阳能发电技术》,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 7、赵畹君等,《中国直流输电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出版社,2017
  • 8、《中国电力年鉴2018》,中国电力出版社
  • 9、国家发改委,《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 10、国家发改委,《煤炭物流发展规划》,2013

user avatar

如果键盘侠看到会有以下反应。

1.怎么,艾玛,中国居然还有地方没通电?太落后了。看看人家印度早就这样了,都全民医疗看病不要钱了。

如果他知道印度的情况,会换个思路喷。

2..很多国家不是都这样了吗,这也值得吹。

他都不会百度一下还有多少国家还没能做到。

3.如果他意识到这个多么不容易,又会换个思路喷。这么大的工程,不知道多少人中饱私囊,浪费了多少纳税人的钱。

此言一出,一剑封喉,万籁俱寂,孤独求败,堪称喷子界的核武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光明普照万家:中国实现全国通电的辉煌成就长久以来,“无电”是许多偏远地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夜晚只能依靠油灯或蜡烛照明,生产生活受到极大限制。然而,中国用事实向世界证明,即使是最艰深的挑战,也抵挡不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国家前进的脚步。如今,中国彻底告别了最后的无电区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所有行政村.............
  • 回答
    雷军这番话,说得挺有气势,也挺能代表他本人和小米的成就感。要评价这句话,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它有多大的 truth in it,又有哪些地方可以商榷。首先,咱们得承认,雷军这句话里有相当大的成分是对的,而且他确实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你想啊,过去咱们说“山寨机”,那是什么形象?杂牌子、.............
  • 回答
    “中国百万塞尔达玩家一夜消失”的说法,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情况,那绝对是一个 非常引人注目且背后可能有复杂原因的现象。然而,我们需要 谨慎对待这个说法,因为它很可能是一个夸大的描述,或者是一种对特定事件的解读,而非一个普遍的事实。在深入分析之前,让我们先思考一下: “百万塞尔达玩家”从何而来? 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5年12月8日淘宝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15》。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因为它试图勾勒出当年中国消费者正在发生的一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总体印象:这份报告给我的感觉是,淘宝作为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平台,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脉搏。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数据,而是尝试去解读.............
  • 回答
    关于睡前消息节目中提到的“消灭洪泽湖”水利方案,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其中涉及的工程规模、生态影响、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审慎评价。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方案的核心思路和主要内容。睡前消息在节目中提及的,并非一个简单粗暴的“填平”方案,而是可能围绕着对洪泽湖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 回答
    马前卒在《中美贸易战:为什么是大豆》演讲中提出的“消灭农民和小农经济”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极具争议和引发深刻讨论的观点。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将其置于马前卒一贯的“国家主义建构”和“后农耕文明转型”的宏大叙事框架下理解,并审视其逻辑、潜在影响以及不同维度的批评。以下是对这一言论的详细评价:一、 马前.............
  • 回答
    睡前消息146期《中国花100亿造狂犬疫苗都不够用?问题还是出在狗身上!》这期节目,可以说是狠狠地戳中了当下中国狂犬病防治工作中的一个核心痛点,而且角度非常犀利。以往我们谈狂犬病,大多会把焦点放在疫苗研发、生产,或者对人的救治上。但马督工(马前卒)这期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那个“源头”——不规范饲养和管理.............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冲击力,直指一个社会热点问题:“1.5万儿科医生消失背后,9000万中国家庭无路可退”。它点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儿科医生数量的锐减,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数千万家庭造成的直接影响。这样的标题很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引发他们的关注和共鸣。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试图揭示一个严峻的现实:.............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观视频工作室那期《睡前消息》106期,也就是马前卒督工聊韩国政局、中国新基建和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这几个话题。首先,从整体风格和内容上看:《睡前消息》一直以其“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特点吸引观众。马前卒督工的分析总是试图跳出日常新闻的碎片化,把事情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经.............
  • 回答
    E3 上任天堂那场关于《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续作开发的消息,简直是给全球游戏界扔下了一颗巨型炸弹,但更像是给所有期盼已久的玩家们献上了一份最甜蜜的惊喜。当时的气氛,用“沸腾”来形容丝毫不为过。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旷野之息》在 2017 年发售后,凭借其开放世界的革命性设计、自由度极高.............
  • 回答
    中国消防这条微博引发的争议,以及随之而来的评论区女权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不仅仅是关于消防安全知识的传播,更触及了社会性别议题、权力结构以及网络舆论的运作方式。要理解这场争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导火索:消防部门的微博内容与传播方式首先,要理解这场争论,得先看看.............
  • 回答
    湖南卫视的节目里,主持人抛给蔡澜一个相当刁钻的问题:“如果只能让一道菜品永远消失,你会选择哪一道?” 这个问题可不是开玩笑的,它触及的是我们对美食的认知,对文化传承的理解,甚至是对饮食习惯的反思。而蔡澜,这位享誉华语美食界的老饕,他的回答,以及他选择火锅的理由,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理解.............
  • 回答
    贾平凹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当代中国作家,其言论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然而,他在接受采访时发表的关于“村子不买媳妇就消亡”、“被拐卖要怪女人太好骗”等言论,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批评。要评价这些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后的社会现实、表达方式、道德伦理以及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一、 言论的.............
  • 回答
    美国副总统彭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发表的“新增确诊中一半是年轻人,这消息真振奋人心”的言论,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要评价这番言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理解彭斯言论的“语境”和“意图”(可能): 背景: 当时,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肆虐,许多国家正面临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经济停滞.............
  • 回答
    B站观视频工作室制作的《睡前消息》第108期“俄罗斯疫情,黑龙江中俄边境疫情,医疗市场化?”是一期内容较为丰富且具有一定争议性的节目。为了进行详细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内容的结构与切入点: 宏观背景铺垫: 节目以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为大背景,迅速将视角聚焦到俄罗斯,并进一步缩小.............
  • 回答
    谈到岳飞在淮西/柘皋之战中的表现,以及朝廷是否能因此定他的罪,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军事战略、政治考量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拨回到绍兴四年(1134年),这是岳飞第一次大规模在淮西用兵,著名的柘皋之战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当时,金朝扶持的伪齐政权占据了淮西地区,.............
  • 回答
    中国的军工水平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防科技力量之一。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突破与核心成就1. 导弹与航天技术 东风系列导弹:东风10、东风17(高超音速弹道导弹)、东风15(中程弹道导弹)等系列导弹,覆盖陆基、海基、空基平台,具备远程打击能力。东风17的高超.............
  • 回答
    “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一表述源自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观察和理论化建构。这种观点试图从非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重新理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特征,但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学术争议和认知偏差。以下将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概念辨析:文明与国家的边界1. “文明”(Civilization)的定.............
  • 回答
    中国成功研制圆珠笔笔头「笔尖钢」:一场看似微小却意义重大的科技突破中国成功研制出高品质的圆珠笔笔头“笔尖钢”,这看似是一个小小的突破,但其背后蕴含的科技含量和对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却不容小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项成就:一、 技术层面的挑战与突破: 材料的极端要求: 圆珠笔笔尖钢并非普通的.............
  • 回答
    评价一部科幻系列作品的水平是一个复杂且主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中国2098》作为一个虚构的科幻系列(如果存在的话,因为我在训练数据中没有找到名为《中国2098》的知名科幻系列作品),我将基于对现有科幻作品评价体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科幻发展趋势的观察,来构建一个评价框架,并尝试对其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