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HR 面试人从来不当面拒绝,总是让你回去等通知?

回答
“为什么 HR 面试人从来不当面拒绝,总是让你回去等通知?”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沮丧的问题,很多求职者都经历过。虽然表面上看是 HR 的习惯,但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招聘流程、沟通策略、公司文化、甚至人力资源专业性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剖析:

一、 招聘流程和决策过程的现实考量:

1. 内部评估和反馈尚未完成:
多轮面试和评估标准: 大多数招聘并非由 HR 单独决定,而是需要用人部门(面试官)、直线经理、甚至更高层级的领导进行多轮面试和评估。每一次面试都是一次信息收集和判断的过程。HR 需要汇总所有面试官的反馈,进行综合比较和权衡。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时间。
内部 PK 和职位优先级: 同一个职位可能同时有几位候选人进入面试,HR 需要等待所有候选人的面试都完成,才能进行内部的“PK”和职位优先级的排序。如果当面拒绝一位,而后面有更合适的候选人出现,那么之前拒绝的候选人可能又会成为备选,这会增加流程的复杂性。
是否需要与猎头沟通: 如果是通过猎头招聘,HR 也需要和猎头沟通候选人的情况,猎头可能会有自己的反馈和建议,这也会影响最终的决定。
薪资谈判和背调等附加流程: 在决定录用之前,可能还需要进行薪资谈判、背景调查、体检等一系列附加流程。这些流程的进度也会影响最终的通知时间。

2. 留有余地和备选计划:
防止候选人流失: 如果在面试后期就当面拒绝,而候选人手中可能还有其他 offer,他们可能会立即接受其他 offer,导致公司错失一个可能后来发现更合适的候选人(例如,原本的“最佳人选”因为薪资或其他原因拒绝了公司)。
降低招聘成本和时间: 当面拒绝一个人,公司需要重新开始招聘流程,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寻找新的人选。如果能让现有的候选人保持一定的期待,可以为公司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出最佳决策。
人才库的维护: 有些候选人虽然当前不合适,但素质不错,公司可能希望将他们保留在人才库中,以便未来有其他合适的职位时可以再次联系。当面拒绝可能会破坏这种潜在的良好关系。

二、 沟通策略和心理考量:

3. 避免直接的负面沟通和冲突:
“好人效应”: HR 作为公司与外部的接触点,通常需要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直接当面拒绝很容易引起候选人的不满、沮丧甚至愤怒,这可能会导致负面的口碑传播,损害公司的雇主品牌。
避免不必要的辩论: 如果当面拒绝,候选人可能会追问具体原因,要求解释和争论。这不仅会耗费 HR 的宝贵时间,还可能陷入尴尬的境地,尤其是在理由不够充分或者存在主观性判断时。
保护候选人的自尊心: 虽然是拒绝,但 HR 也希望尽量减少对候选人心理上的伤害。委婉的“回去等通知”比直接的“你不合格”听起来要柔和一些,给对方一个缓冲和自我调整的空间。

4. 信息不对称和风险规避:
避免过早泄露内部信息: 在最终录用决定未做出之前,一些公司不希望过早向外部透露内部的招聘计划或人员情况,以避免潜在的风险或信息泄露。
法律和合规风险: 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直接的拒绝可能涉及到一些法律或合规问题,例如需要提供具体的、可量化的拒绝理由,以避免歧视等诉讼。而“回去等通知”则是一个更模糊的说法,可以规避这些直接的法律风险。

三、 公司文化和 HR 专业性的体现(或缺乏):

5. 公司文化对直接沟通的接受度:
一些公司文化偏向保守和委婉: 有些公司的文化本身就比较注重和谐、避免直接冲突,因此在沟通时会倾向于选择比较委婉的方式。
对“人才”的过度包装: 部分公司在招聘时为了吸引人才,会过度强调职位的吸引力和公司的好处,这使得在拒绝时也不得不采用一种相对缓和的语气,避免显得前后矛盾。

6. HR 的专业技能和规范:
“黄金法则”: 一些 HR 会遵循“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原则,认为没有明确的录用意向之前,不应该给候选人任何错误的信号。当面拒绝是一种明确的否定,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和准备。
专业 SOP 的缺乏: 有些公司可能没有建立一套规范的、高效的候选人反馈机制,导致 HR 在处理拒绝环节时显得经验不足或流程不清晰。
“收割”备选的策略: 部分公司在有主要目标人选(A 类)的同时,也会对其他不错的候选人(B 类)保留一定程度的期待,等待 A 类候选人明确答复后,再对 B 类候选人进行处理。这是一种“多线操作”的策略,让 HR 有更多选择空间。

总结一下,HR 面试人“从来不当面拒绝,总是让你回去等通知”的背后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流程的复杂性: 需要时间汇总反馈、进行内部评估、排序和权衡。
风险规避: 防止关键候选人流失,为公司争取更多选择时间,降低重复招聘成本。
沟通的艺术: 避免负面情绪和冲突,维护公司形象,保护候选人自尊。
策略性考量: 留有余地,为后续的薪资谈判、背景调查等环节做铺垫。
公司文化和 HR 的专业性: 受公司文化影响,也反映了 HR 处理拒绝信息时的策略和专业程度。

虽然“回去等通知”听起来有些敷衍,但理解了其背后的逻辑,或许能让求职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心态稍微平和一些,也更清楚地知道这段“等待”时间内可能发生的事情。当然,一个真正尊重候选人、沟通效率高的公司,会尽量在合理的时间内给予明确的反馈,无论是录用还是拒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两点:

  1. 比较正规的公司,面试完了都需要由所有参与各次面试的面试官进行合议,才能决定。就算是只有一位面试官(正规公司里很罕见),他也要和他的上级讨论,得到许可后才能录用。offer是没办法现场给的。即使面试官现场就能合议之后立刻就能给结论,也通常不会当天给。当天给录用结论,通常暗示公司对候选人感观非常好,这对于录用前最后的薪酬谈判是不利的。
  2. 很多候选人在情绪上不能接受被拒绝。有的虽然情绪稳定,但还是会花时间争辩自己不应该被拒绝。之前我试过当面拒绝(当时公司小,做法不正规),总有候选人会问我为什么。我回答了我判断的原因之后,有的候选人就礼貌地结束了对话,而有的候选人则试图和我展开辩论。这些辩论基本上没有哪次让我对候选人产生了新的、正面的看法。纯粹是浪费我的时间。

那么多数几句。

如果你不想没有期限地等着,也可以询问:大概什么时间能得到答复。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被录用,可以在面试的最后(这是通常有个你问面试官问题的机会)说:您觉得,如果贵公司最后没有录用我,可能会是因为我哪些方面的不足?

无论对方说什么,都不要试图展开辩论。

而且不要报太大的希望。有和候选人发生过“辩论”的面试官,通常不会提出相对尖锐缺点。

user avatar

事实上,这是多年面试实操中,hr发现的最优解。几种情况分开讨论一下:

1)都面完了,还没拿主意

事实上,除了是招HR之外,在绝大部分公司招聘时,HR是一个辅助角色,最终做招聘决定的是业务团队。

面试完之后,一定会有一个内部讨论的环节,HR 和业务面试官讨论各个候选人的优点缺点,然后再拍板。

一般来说,不是特别高大上的核心岗位的话,直线经理和HR又没有赶着出差啥的,基本上1-2天会有一个定论。

HR话术一般是:

感谢您抽时间来参加面试,面试环节全部结束了;我们内部讨论一下,争取这两天给您一个明确的答复。

(当然,为了避免麻烦,我其实统一用的是下一种沟通方式。

2)还没面完,没拿主意

作为候选人,你虽然面试结束了;但是还有其他候选人没有面试。

除非面完你,直线经理和 HR 都同时对你充满好感,觉得你特别厉害,着急给你发 offer,否则的话,正常流程我们还会再面试几个人,然后做个对比。

HR的话术一般是:

我们还有几个候选人需要面试,最迟下周一二给您一个明确的答复。

3)确定要你了

不排除确实有在面试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位特别厉害,我们必须招进来。

在这种情况下,HR和直线经理对着简历就已经有了一个提前判断,给什么职级,给什么薪资。面试过程中,我们会尽量让对方感觉到公司认可你,薪资福利待遇都不错,希望你加盟。

但是,我们依然不会现场发offer。

一方面,你永远不知道领导会不会有啥新的想法,你这厢口头offer出去了,老板不同意怎么办?现在业务节奏变化快,上周赶扩张,这周hc freeze,是常态。offer是很严肃的,100%确认才能发

另一方面,现场发offer,显得不正规。对于一个大公司,应该有一个面试后的讨论,现场就发offer,往往会让候选人意外:

这面试就过了?
这公司是不是太随意了?
……
是不是一个骗子公司?

对于小公司,我尤其提醒这一点,就算确认要人了,等到第二天再发offer。

4)确定不要你了

一般来说,就算确定不要了。

我们也不会现场拒绝。

一方面不是所有候选人都喜欢这样的方式 ,很多候选人面子比较薄,当面拒绝让人不好下台;另一方面,万一翻车了呢?

我们曾经有过类似惨痛的教训,当时我还在猎头公司,同事在会议室给客户做RPO招聘。

我们在隔壁会议室开会,开着开着,那边就传来一阵哭声,旁边两位资深的HR女同事给安慰着,我这会开了2个小时,隔壁哭了1个半小时……

陪同劝慰的有当事的业务同事,一位小哥,性子有点急;一位他的领导,知心大姐;知心大姐还叫了两位善于安抚和沟通的HR去安抚。

我们总经理都受不了了,冲到会议室里,想要让他们声音轻一点,然而总经理进去看了一眼就出来了,面对一个哭得梨花带雨的年轻姑娘,大家想的还是怎么安抚。

HR的话术是:

我们还有几个候选人需要面试,最迟下周一二给您一个明确的答复。

补充一句,让候选人回去等通知没有毛病,但是记得发通知。

无论最后是不是选了这个候选人,就算是拒绝了,也要发通知。

不要让候选人,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应届生在那里痴痴地等你邮件。

我有一个习惯,无论是什么岗位,只要是我面试过的小伙伴,我自己亲自写拒绝信。

拒绝信的内容会包含这几方面:

  1. 感谢参与面试
  2. 很遗憾我们没法给你发offer
  3. 希望你在A、B方面再提升自己的能力
  4. 未来希望有机会再和你做同事

4-5封拒信,差不多20分钟就能写完,真不花什么时间,但是给候选人的体验很好,他不但会认可我,还会认可公司的雇主品牌。

我就遇到被我拒掉的实习生,后来又加入公司,成为其他团队正式员工的案例。

很多时候,招聘是缘分,不要去伤害那些缘分没到的小伙伴。

user avatar

从业务方的角度来解释下原因。

先明确一点,让候选人回去等通知,不一定就是面试挂了,有可能是 HR 或者业务负责人真的没法当场下决定,又分为几种情况:

1、相近时间段内有多名情况类似的候选人,需要横向对比。有的时候,团队放出来一个名额,一周内塞了三四场面试,周一聊的候选人感觉挺投缘的,匹配度还不错,那就一定要马上推到下一轮吗?未必吧,万一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2、候选人存在比较特殊的情况,需要和团队讨论。例如业务方的确挺想招这个人,但候选人暗示的薪资预期高于了目前能给出的包,需要先跟 HR 谈谈能不能调预算,免得一进入谈薪的阶段直接跪了。再例如候选人和挂出来的岗位描述不太匹配,但突然发现适合业务线另外一个在招聘的岗,想跟那边也说一声看他们愿不愿意聊下一轮。

如果是第一轮的 HR 面,也可能存在类似情况:候选人和岗位描述需求略有出入,但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特质,HR 觉得业务方可能感兴趣,需要确认一下。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于有 HRBP 的团队,因为 HRBP 对业务有一定了解,可能会站在业务需求的角度给出自己的反馈。

3、需要先跟下一轮的面试官通个气。面试往往分为很多轮,HR 筛完简历业务骨干面,业务骨干面了团队负责人面,团队负责人面了可能还要业务线领导面。遇到下一轮面试官时间比较繁忙的情况,上一轮的面试官可能需要先简单汇报一下面试过程、让下一轮面试官也看看简历再决定,免得双方有重大分歧耽误时间,这也没法当场决定。

当然,也存在回去等通知 = 婉拒的情况。

有可能是为了避免无谓的争执,有可能是为了照顾彼此面子,也有可能就是个人沟通的习惯、不喜欢话说得太绝对。(我真遇到过已经送到门口,突然对方来精神了,觉得自己刚才一个问题没回答好,要再来一遍的。。。出于礼貌,还是耐心听了一遍并给出了反馈建议。事后回想,当时送出门的时候就应该给对方一个表示认可的职业微笑。)

说话留有余地,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 或许,最理想的候选人最后自己放弃了 offer 或者薪酬没谈拢,就需要再从之前面过的人里面继续挑选,如果之前拒绝得太直接,就不好沟通了。。

总而言之,让人回去等通知,不一定代表面试黄了,也不尽然是面试官不敞亮、忽悠人,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user avatar

稍微正规一点的公司,招你的招人指标(headcount)和背后给你发工资的预算都不在 HR 手上。HR 在招聘流程上只是个跟你打交道的前台,后台的大老板才是真正决定你可能为业务创造多少价值、值得为你出多少钱的人。

HR 就如同没有签字权的采购,只是采购的是人力资源而已。HR 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最终决定权在别人手上,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观点告诉你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