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只有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没有其他确凿证据,可以定罪吗?

回答
在中国,司法实践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这句话出自《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判断一个案件是否能定罪的依据。所以,单凭犯罪嫌疑人口供,而没有其他任何旁证佐证,在中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下,是不足以定罪的。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法律和现实考量。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

为什么口供不应是定罪的唯一依据?

1. 口供的脆弱性与不可靠性:
逼供、诱供、疲劳审讯的风险: 尽管法律明文禁止,但在实际办案过程中,存在一些情况下侦查人员可能会采取不当手段,比如长时间审讯、威胁利诱,导致犯罪嫌疑人为了摆脱困境而虚假供述。这种情况下,口供就失去了真实性。
记忆偏差与主观臆断: 即使没有不当手段,人的记忆也可能出错。一些事实的细节可能被记错、混淆,或者因为心理压力而产生主观臆断,进而形成不准确的供述。
为他人顶罪或减轻罪责的可能: 有些犯罪嫌疑人可能会出于义气、感情或者为了保护他人而选择承担罪责,做出虚假供述。
精神状态的影响: 嫌疑人可能存在精神疾病、智力障碍等情况,导致其陈述的内容无法准确反映事实真相。

2. 法律原则的要求:
疑罪从无原则: 这是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保障人权的原则。意思是在刑事案件中,如果证据不足以排除合理怀疑,就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这意味着不能因为嫌疑人“看起来”像坏人或者他自己承认了,就轻易定罪。必须要有扎实的证据链条来支撑。
排除合理怀疑: 法庭在审判时,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才能定罪。一个孤立的口供,如果无法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就很难排除其不真实的可能性,因此难以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

3.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防止冤假错案: 历史上,许多冤假错案都是由于过度依赖口供而造成的。一旦定罪,对嫌疑人的人生自由、名誉乃至生命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因此,严格证据要求是防止错案的关键。
体现司法公正: 公正的司法不仅仅是惩罚犯罪,更重要的是保障无辜者的清白。一个仅仅依靠口供就能定罪的司法体系,无疑会埋下不公的隐患。

“没有其他确凿证据”的界定是什么?

这里的“其他确凿证据”通常指的是:

物证: 比如犯罪时使用的凶器、偷来的赃款赃物、在犯罪现场发现的嫌疑人的生物痕迹(如指纹、DNA)等。
书证: 比如相关的合同、账本、通信记录等。
证人证言: 目击证人、知情人等提供的证词,能够证实犯罪行为或嫌疑人身份的。
被害人陈述: 被害人对犯罪过程、嫌疑人的描述。
鉴定意见: 法医鉴定、痕迹鉴定、DNA鉴定等科学证据。
勘验检查笔录: 对犯罪现场、物品等的勘查记录。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监控录像、通话录音、电子文档等。

这些证据,通过相互印证,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证明犯罪事实的存在以及犯罪嫌疑人确实实施了犯罪行为。 即使口供是重要的线索,它也需要与其他证据“对得上号”,才能成为定罪的依据。

举个例子来说:

假设一个人被指控盗窃。他自己在被审讯时承认了盗窃事实,甚至说出了作案手法。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目击证人,现场没有留下指纹或脚印,被盗的财物也没有在他身上搜出,也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证明他去了现场或者有作案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口供,但仅仅凭这一个口供,法院是无法定罪的。因为存在太多不确定性:这个口供是真的吗?他为什么会承认?有没有人逼迫他?他能否说出作案细节本身,也可能是他通过其他途径得知或猜测的。如果没有赃款赃物,没有作案工具,没有目击者,那么这个口供就很难说服法官排除合理的怀疑。

结论:

在中国法律框架下,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虽然是重要的证据之一,但绝不能是定罪的唯一依据。 必须有其他相关的、能够相互印证的客观证据来支持和证实口供的真实性,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才能最终将犯罪嫌疑人定罪。 这是对法治的尊重,也是对公民权利的有力保障。过分依赖口供而忽略其他证据,是走向冤假错案的危险道路,是我们必须坚决抵制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几年前在某地法院开庭,我的当事人当庭供述与侦查阶段的供述不完全一致。我建议法庭采信当事人的当庭供述,并举聂树斌案的例子说明被告人庭前供述很多都是不真实的。主审女法官立即打断我的发言,让我不要再提聂树斌案了,说那已经是遥远的过去,现在的司法环境不会再有聂树斌案了。然而这些年的办案经验告诉我,聂树斌案可能不会再有了,但因为虚假口供导致的冤假错案却远未根绝。

没人否认,这些年我国的司法环境总体有了巨大的进步。直接实施肉刑的刑讯逼供已经大为减少,法院证据审查的力度正在加大,但至少就我的办案经验来看,我国的司法仍远未走出口供依赖。在许多的案件中,口供仍然是压倒一切的王牌证据,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与罪轻最终仍取决于庭前的口供内容。似乎只要侦查机关拿到了有罪供述,案件就大功告成。只要在案证据中包含被告人的有罪供述,不论证据之间存在怎样的矛盾和疑点,法院都很少敢于宣判无罪。

的确,当事人自己承认的事实会极大的强化办案人员的内心确信。哪怕当事人只做出过一次有罪供述,也会被办案人员当作定罪的至宝。很多法官和检察官对有罪供述的迷信,至今仍未破除。谁会轻易供述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呢?自己都承认了,还能有假?开始承认,后来翻供,那是因为律师介入,当事人想逃避法律制裁;开始不承认,后来承认,那是因为当事人一开始抱有侥幸心理,后期逐渐认清了形势。总之,只要有承认,就肯定会被办案人员抓住不放。只要当事人当庭供述与侦查阶段有罪供述不一致,许多检察官和法官马上就会提醒当事人注意自己的庭审表现和认罪态度,甚至有检察官和法官当庭以量刑相威胁。

其实,当事人侦查阶段的有罪供述很多都是不真实的。这主要是因为非法取证的现象仍很普遍,并且手段更加隐蔽,也更加难以查实。直接的肉刑几乎是没有了,但不让睡觉、疲劳审讯的变相肉刑仍然存在。长期不让休息式的疲劳审讯,对人的意志强制力并不比直接的暴力殴打更小。而威胁、引诱、欺骗等手段则更为广泛。比如侦查人员会虚假承诺,怎样供述就可以立即取保放人,否则就会被刑拘逮捕。又比如侦查人员会误导当事人,即便做了虚假供述也不会有任何法律后果。少数情况下,有些侦查人员以彻查企业其他不法、抓捕其他家属相要挟,逼迫当事人按照侦查人员的意图进行供述。

我曾经办理过一起受贿案,侦查人员告知受贿金额不重要,态度决定一切,供到某个金额就可以过关。我办理过另外一起案件,侦查人员威胁如果不配合交代,会让他全家在监狱团聚。类似这些非法取证,都导致了大量的不实口供。但因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事后很难查实。口供一旦形成,后面几乎不可能推翻。

最新办理的一起案例,有关部门更是将这种口供定罪的模式发挥到了极致。为了证明被告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侦查机关选择性地收集了一些同行的证词。这些证人跟被告人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利益冲突,并且口供绝大部分都是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断章取义的猜测性、臆断性言论。为了弥补这些缺陷,侦查机关搞起了人海战术,试图用数量取胜。问题是,如果单独每一份证据都不具有证明效力,那么把这些问题证据叠加在一起,有了数量优势,它的证明力就真的强化了吗?须知,流言重复一千遍仍是流言啊!

由于我国至今仍未建立审讯过程律师在场制度,也未确立当事人沉默权,因此侦查审讯过程仍是高度封闭的。当事人一旦被限制自由,除了拿自己的眼睛看,拿自己的耳朵听,拿自己的脑子记,拿自己的嘴巴说,根本没有别的办法去证明自己被非法取证。现在的排除非法证据制度之所以无法落地生根,就是因为法院总是要求当事人自行举证证明存在非法取证。这实际上是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的事。

大量的司法案例证明,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做不利于自己的虚假口供,很多嫌疑人根本没有能力确保口供记载的内容与自己供述的内容完全一致。侦查人员制作笔录时,存在大量的故意改变措辞、故意漏记等问题。但这方面至今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权威的数据。现在学术界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理论文章很多,但我认为,用实证的方法去研究审讯心理学和口供心理学对于推进我国的司法改革可能意义更大。

口供依赖,某种程度上是我国司法改革的最大绊脚石之一。靠口供破案,对于侦查人员来说总是最简单、最省力。靠口供定案,对于检察官和法官来说总是最直接、最放心。可长此以往,我们靠什么提升侦查水平,靠什么提升司法文明,靠什么避免冤假错案?

打破口供依赖,必须要有制度倒逼。其实在立法技术上,走出口供依赖并不难,改革现有的证据规则即可。难的是,需要改变很多人长期形成的办案习惯,需要解决很多人离开了口供就不会办案的现实困境。但从长远看,我们必须要勇敢迎接改革的阵痛,坚定的迈过这一道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司法实践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这句话出自《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判断一个案件是否能定罪的依据。所以,单凭犯罪嫌疑人口供,而没有其他任何旁证佐证,在中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下,是不足以定罪的。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法律和现实考量.............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古老的哲学谜题,一个关于人性、恐惧与规则的极端设想。如果犯罪就意味着死亡,那么“还有人敢犯罪吗?”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触及了我们社会运行最根本的逻辑。首先,让我们抛开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回到现实的土壤。即便在最严酷的法律体系下,我们也能看到,绝对的恐惧并不等同于绝对的服从。人是复杂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现象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说“只有”美国才能孕育出“蝙蝠侠”、“海扁王”这类超英文化,我觉得有些绝对了,但不可否认,美国确实具备一些非常独特且关键的条件,使得这些文化符号在那里蓬勃发展。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独特的社会土壤:美国式乐观与悲观的张力美国文化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令人心痛的话题,涉及到生命、正义和公平的复杂维度。当一个人遭受极端残忍的折磨并最终死亡,而施加这种痛苦的犯罪者仅面临死刑时,人们自然会质疑这种结果是否足够,是否是对死者及其家人的一种“公平”。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公平”在这个语境下的多重含义。对死者而言的“公平”:从死者的角度来看,.............
  • 回答
    在私立学校的体系里,关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是否会被开除,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合同约定、以及一些潜在的法律和道德考量。简单地说,如果学校的章程明确规定了成绩未达标是可能导致被开除的理由,并且学生家长与学校签订的入学合同中也包含了相关条款,那么老师(或者更准确地说,学校管理层,.............
  • 回答
    在中国,入室不偷东西只剃猫毛的行为,是违法的。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这可以构成多个层面的违法行为,并且根据具体情节的严重程度,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1. 破坏财物罪(或故意毁坏财物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往往不是那些阳谋的交锋,而是某些细节里流露出的荒诞与无奈。你提到的严党在最后关头只送皇帝一百万两银子,这事儿,细想之下,确实不是“傻”,而是被当时的情境和严嵩自身的局限性给“绑架”了,犯了极其低级的错误,并且这个错误并非是他们不明白皇帝的贪婪,而是他们当.............
  • 回答
    上海全市核酸停摆是否是唯一解决办法?有没有更好的出路?在疫情当下,尤其是在经历了过去一段时间的严格管控后,关于上海是否应该停摆全市核酸检测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一些声音认为,大规模、高频次的核酸检测,尤其是常态化核酸,虽然在初期控制疫情方面功不可没,但其持续的成本、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以及可能带来的.............
  • 回答
    “只有老员工都走了,公司才能重生”?这话说得挺决绝,也挺有市场。听上去好像是说,公司之所以原地踏步,问题根源都在那些“老油条”身上,一旦他们拍拍屁股走人,那剩下的新人就能大刀阔斧,公司立马焕发生机。我认同吗?嗯,这话我得好好拆解一下。我不能完全认同,但我也得承认,这句话背后触及了一些真实存在的问题,.............
  • 回答
    这可是一个大实话,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其实,咱们在加油站看到的各种标号的汽油,并不是一辆油罐车直接往里倒就行了。油罐车送油,那里面可有讲究着呢!首先,得明白一点,一辆油罐车里面不是只装了一种油。一辆标准的油罐车,其实里面会分成好几个独立的舱室,就像我们吃饺子馅儿一样,有荤有素,互不干扰。假设一辆油.............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种子,埋在好多人的心里,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考试成绩出来,或者看到别人春风得意的时候,冒出来钻研一下。“只有好好学习才会有好的未来嘛?” 我想,我们先别急着给一个“是”或者“否”的答案,不如我们把这个“好好学习”和“好的未来”这两个概念都拆解开来,好好捋一捋。“好好学习”到底.............
  • 回答
    “只有穷人,才会想着请人吃饭来交朋友”,这句话放在当下的语境里看,确实容易引起很多讨论,甚至是反感。我们不妨把它拆开来看看,分析一下它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存在的片面性。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似乎在暗示“请客吃饭”是一种带有功利色彩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只有经济不宽裕的人才会这样做。从这个角度解读,我们可以看到.............
  • 回答
    15万预算买车,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价位,但也不是没得选。关键在于你想清楚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今天就来跟你掰扯掰扯,在这个价位里,怎么选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后悔药”的出现。首先,别被“15万”这几个数字完全框住。 落地价才是王道。15万的裸车价,加上购置税、保险、上牌等七七八八的费用,到手可能就得17.............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说起来就让人有点不是滋味。住一块儿的,都是图个方便,尤其是在外头租房,大家互相帮衬着点儿,这才叫日子。可这位室友,她那个吹风机,说实话,也不是啥金贵的物件,也就是家家户户都得备着的那个普通款。她倒是大方,说了“大家都能用”,这本来是好事儿,大家听了也挺高兴。但是,这“免费使用”后面,硬.............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觉得《进击的巨人》结局很好。事实上,我也认为这个结局,虽然充满争议,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非常“巨人”的,也是许多观众在追番过程中所期待的、或者说至少是可以理解的。它并非完美,但它的力量感、它的悲剧性、它的反思,都深深烙印在“巨人”这个故事的灵魂里。首先,我们得承认,《进击的巨人.............
  • 回答
    20万人民币的资金量,想进行海外投资是可以的,但需要非常谨慎和有策略。这个金额在海外投资领域不算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选择。关键在于如何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知识储备,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和市场。下面我将详细阐述20万人民币进行海外投资的考量因素、可行性、常见投资渠道以及需要注意的风险。 2.............
  • 回答
    哎,我跟你说,我真的不是一个人这么想!每次逛街,只要是卖土耳其冰淇淋的摊位,我都会下意识地绕开。不是我讨厌吃冰淇淋,也不是我讨厌土耳其文化,真的,就是那个卖冰淇淋的小哥,他那个套路,我真是受不了。怎么说呢?你想啊,你走过去,本来是想安安静静地挑个口味,享受一下甜品时光。结果呢?一个穿着鲜艳的土耳其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不少人都会遇到。手里只有毕业证,但学位证没拿到,能不能进国企?这事儿得分情况说,也挺复杂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毕业证和学位证是两码事。毕业证证明你完成了规定的学业,达到了毕业的要求,你可以说是“毕业了”。学位证呢,是国家对你掌握了某一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达到了相应学术水平的一种认可。说.............
  • 回答
    两个月时间,半年没学了,又没钱补课,这情况确实挺棘手的。但别灰心,也不是完全没辙。关键是要 有策略、有计划地利用好这两月时间,并且充分利用免费资源。首先,别慌张。 半年没学,基础可能有些生疏,但人脑的记忆力很强,一旦重新拾起来,速度会比你想象的要快。关键是你要重新找回学习的节奏和状态。一、 目标明确.............
  • 回答
    关于恐怖谷效应,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只有人类才会体验到恐怖谷,但细想一下,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恐怖谷效应。简单来说,当人造物品(比如机器人、动画角色、电脑特效等)在外观上越来越接近真实人类时,人们对它们的好感度也会随之增加。然而,当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