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到底哪个是中华民国的正统?

回答
关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哪个是中华民国的“正统”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正统”二字框定,而是要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谁能够更有效地代表和统治中华民国,以及谁在法律和道义上更占有优势。

理解“正统”的含义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正统”的含义。在政治和历史语境下,“正统”可以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法律上的合法性: 指的是政权是否按照既定的法律程序、宪法规定建立和运作。
实际的统治权力: 指的是政权是否拥有对国家领土和人民的有效控制力。
国际上的承认: 指的是政权是否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合法代表。
历史的道义和合法性叙事: 指的是政权在历史叙事中,如何构建自身的合法性,以及其革命或建国的行为是否被后世认为具有正当性。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碎片化的权力与法律的空转

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成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最初的领导者是孙中山,但他很快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是北洋军的实际控制者,拥有一支在中国当时最具战斗力和组织力的军队。

法律上的起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法律上,中华民国政府在此刻是存在的,并且北洋军阀的崛起,是在这个法律框架下(尽管是被曲解和操纵)进行的。
实际统治: 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时代。北洋军阀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而是由不同派系的军阀(如皖系、直系、奉系)轮流在北京控制中央政府,或者各自割据一方。这个时期的“中央政府”在法律上是存在的,但其实际统治范围非常有限,常常被军阀的军事力量所挟持。
合法性争议: 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事件,严重损害了北洋政府的合法性。虽然它继承了清政府的衣钵,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承认,但其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对共和制度的破坏,使其正统性备受质疑。特别是其统治的合法性,更多地是建立在枪杆子和地方势力妥协的基础上,而非人民的广泛授权或清晰的法律继承。

国民党时期(1927/19281949):统一的追求与分裂的现实

国民党,以孙中山为早期精神领袖,在北伐战争中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了形式上的统一的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法律与道义的继承: 国民党将自己定位为辛亥革命的继承者,并且通过北伐战争,实现了中国在形式上的统一,推翻了军阀的割据。在法律上,国民政府成为唯一被广泛承认的中央政府。在道义上,国民党以“三民主义”和“统一中国”为号召,争取到了民众的支持(至少在前期),并在国际上获得了普遍承认。
实际统治: 国民党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国的统一统治,尽管其统治范围内也存在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以及其他地方势力。其在南京建立的政府,拥有全国性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并且在财政、外交等方面都扮演着中央政府的角色。
内部挑战: 然而,国民党政府也面临着自身的挑战,最主要的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国共内战使得国民党无法完全巩固其统治,最终在1949年失去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谁是“正统”?历史的复杂性

要判断谁是中华民国的“正统”,需要将上述几个层面结合起来考虑。

从法律继承和国际承认来看:
中华民国建立时,北洋政府在法律上是合法的继承者,并获得了一定的国际承认。
然而,国民党通过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并在法律上(例如193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和国际上(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承认为中国的代表)都获得了更广泛的承认,尤其是在统一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国民党政府展现了更强的代表性。

从实际统治和对国家统一的贡献来看:
北洋军阀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有效统治全国。
国民党在北伐后,至少在形式上实现了中国的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这是其在“正统性”叙事上的一个重要支撑。

从革命性和历史叙事来看:
国民党(特别是其早期)被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者,其革命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民主的中国。
北洋军阀则更多被视为旧势力的代表,尽管他们也是民国初年的政治参与者,但其统治方式和对共和理想的破坏,使得他们在历史道义上处于劣势。

结论:国民党在中华民国早期(1928年后)的“正统性”更强

如果非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并且从对国家统一、法律继承和国际承认的角度来看,国民党政府在1928年北伐成功后,才真正开始承担起中华民国“正统”代表的角色。

这并不是说北洋军阀毫无历史地位,他们是民国初年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华民国的国家名义,也处理了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但是,他们未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充满了争议,并且在政治腐败和内斗中逐渐失去了民心和道义支撑。

国民党,尽管其统治后期也面临诸多问题,但其所代表的“中华民国”这一概念,在1928年后,通过北伐战争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并且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其合法性基础更为牢固,也更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当然,历史的评价总是多维度的,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重要的是理解这两个政治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正统”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回答下谣棍如此嚣张,真是让我笑掉大牙。


第一,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清帝辞位诏2月12日颁,狗建奴,再不退位爷爷三天之内沙了你,祖坟都给你刨了。

孙殿英:好嘞!

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余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国民以为于内无统一之机关,于外无对待之主体,建设之事更不容缓,于是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1]

跟您带清有一毛钱关系啊??

咱们再看辞位诏是怎么写的啊: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然后……

这个临时共和政府在哪呢?

您别跟我说是南方那个啊,那个跟您袁大人一分钱关系都没有,是革命反贼自己搞出来的东西。您袁大人自己在北方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了么?

袁世凯确实有“挟清自重”、“法统继承”的想法,而且也确实动过自己先搞个临时政府然后再跟南边合并的念头,甚至还以这个“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的身份发号施令过

现在共和国体业经宣布,世凯忝膺组织临时政府之任,力小荷重,深惧弗胜。窃念政府机关,不容有一日 之间断,现值组织临时政府,所有旧日政务,目下仍当继续进行。[2]

但问题是……

人家南方选你做大总统,你别答应啊。

只要袁世凯组织了这个临时政府——哪怕它只是个空壳——那日后也是超级烂账。因为假如他组织了北方临时政府,然后南北一合并,那么他从此就不用再看孙中山等人的脸色——老子的权力是清朝给的,跟你们这些革命党有什么关系呢?我授命“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啊!

然后孙中山表示我这有个“对袁内阁之要约”,你能坚持,咱们和平,不能,咱们继续。

1) 清帝退位,其一切政权同时消灭,不得私授于其臣。2) 在北京不得更设临时政府,以及“袁须受民国推举,不得由清授权[3]

袁带人宁选吧。

所以说别觉得只有革命党人在妥协,袁带人跟他麾下“天下无敌”的北洋军一样在妥协。你想要大总统的权位,好,我想要共和之新生,你答不答应?不答应咱们继续。

所以最后袁世凯捏着鼻子,做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宣誓要对着我民国的临时参议院宣誓,“谨守宪法”要守我民国的临时约法——归根结底,中华民国的法统是革命党人打出来的,你袁世凯想做这个大总统的位置,就要从我们手上接过权力。

袁世凯当然明白这点,所以私下小动作不断,可问题是你有再多的小动作,归根结底你是民国的大总统,是临时参议院选出来的,是接了孙中山班的,这点从袁世凯宣誓就职的誓词中也能看出来

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蕲达国家之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凡兹志愿,率履勿渝。俟召集国会,选定第一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解职。谨掬成悃,誓告同胞。[4]

所以说中华民国建国合法性来自清帝辞位诏,纯属放屁。

第二,一边说北洋政府有民选国会和成文宪法,一边说护国护法二次革命是武装叛乱,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个操作够我乐上半个月的,史盲就不要搞历史虚无主义乐。

前边咱们说过了,孙中山在让位之前整了个《临时约法》,

而这个临时约法是什么时候出台的呢?

1912年3月11日。

这个临时约法里最要命的一点,在于它施行的是“责任内阁制”。从理论上来讲,肇始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是一种“形式上有国家元首、而实际上由政府总理负责的行政机关体制,而孙中山在位时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总统制则效仿美国,是一种“令行政机关的职权,集中于行政元首的制度”

这事说起来又是一笔烂账,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的时候革命党人里为了行政制度的事吵过好几次。孙中山本人是非常支持总统制的,然而吵来吵去,又赶上南北议和给袁世凯许愿——只要你能逼清廷退位,哥几个马上拥护你做大总统!

然后孙中山这些人灵光一现:那不是正好???

反正我也不打算继续干了,那就施行责任内阁,然后把大总统的位子丢给老袁呗!

革命党里最喜欢责任内阁的人是谁呢?

是宋教仁。

宋教仁跟孙中山在1911年12月的时候就总统制还是责任内阁制的问题撕了半天,最后宋教仁妥协,孙中山胜出。这下峰回路转,责任内阁制重出江湖,宋教仁爽翻天,于是赶紧组织参加选举去了。而老袁这边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责任内阁带来的不便——之前还跟他心贴心手拉手的唐绍仪同学,干了几天内阁总理之后跟老袁矛盾频出,走人了。最后老袁兜兜转转,换了个听话的赵秉钧上位。可问题在于国会大选在即,眼瞅着宋教仁带着国民党大杀特杀,这就要来做总理了,来了之后肯定是要跟自己战斗到底的

我们此时,虽然没有掌握着军权和治权,但是我们的党是站在民众方面的。中华民国政权属于人民,我们可以自信,如若遵照总理孙先生指示的主义和方向切实进行,一定能够取得人民的信赖。民众信赖我们,政治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5]

袁世凯觉得自己有点郁闷。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第一次做了大总统,又第一次把孙中山这些人都哄骗到了北京,做足了戏份让他们相信自己是个值得托付的政治家,又花了大钱请梁启超这些人组了一个“进步党”来给国民党打擂台。三件快乐的事情重合到一起,而这种快乐,难道不应该带给我更多的快乐吗!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项城月馈三千元,已受之……党成后项城许助我二十万,然吾计非五十万不办,他日再与交涉也。[6]

然而不管袁世凯怎么不高兴,血淋淋的事实都摆在了他的面前:国会选举的结果是国民党在众议院的596席中占到了269席;参议院的274席中占到了123席。国民党组阁已成定局,然后宋案爆发,宋教仁死了……

宋教仁死了之后袁世凯发动善后大借款,镇压了二次革命,然后携大胜之威先逼国会议员票选大总统(因为他此时名义上还是“临时大总统”),所以在1913年9月5日国会先通过了选举总统案,然后19日总统选举法起草完毕,10月6日选举开始。选举当天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更有热心公民自发前来,待国会议员进入会场后堵住出口,表示我们期待一个大总统已经很久啦!今天选不出大总统谁也别想走!于是议员们从早上八点一直选到晚上九点,勉强选出了大总统袁世凯,副总统黎元洪。

请注意,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国会应该先讨论宪法,再根据宪法选总统。但是讨论宪法肯定旷日持久,所以老袁就先逼着大伙选了总统。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干,马上你就知道了。

话说选完总统之后老袁继续逼着大伙赶紧整宪法,还从兜里掏出来了一个宪法草案。这让国会议员们非常不爽,纷纷抵制。然后老袁马上找到借口,以二次革命为理由取消了国会中国民党议员的议员资格(那特么选你做大总统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取消?)——大家还记得前面咱们说过国民党议员在国会里占据很大优势这事吧?

此次内乱之役,该国民党本部与该国民党国会议员潜相抅煽……为挽救国家之危亡,减轻国民之痛苦计,迅将该国民党京师本部立予解散[7]

所以国民党议员资格被取消之后,一下子国会没法运转了。

然后老袁表示你这不行啊!这国家大事得有人管啊!这样吧,总统我给你们想个招,咱们整个“政治会议”吧!

所以说总统这个职务,很有用。

1913年12月5日,在袁世凯的安排下这个“政治会议”上线了。上线之后迅速做出决定:一,根据各省民政长官之强烈要求,咱们得马上解散国会——不过不白解散,给你们国会议员每人四百块的差旅费;二,是既然国会都没了,那你各地议会的存在又是为了什么呢?一块解散!各地行政长官你们费费心,主动担当吧!然后大伙开始讨论立宪问题,但名义上“政治会议”是代替议会的咨询机构,并没有立法权,而我民国最重程序正义,绝不能做那名不正言不顺之事!因此当务之急是赶紧弄个立法机构出来。

可问题在于你怎么能确保这个立法机构是按照你要求运转的呢……要知道,上次议会都搞成了那个样子,前后还选了三次才把老袁给选了上去。这次要是再出点什么幺蛾子怎么办?所以政治会议这帮人思前想后,最后办法出来了。

咱们缩减名额、抬高门槛啊!

这个所谓的“约法会议”一共由60名议员组成,候选人要么是现任或前任高官、要么是“夙著闻望”的旧举人、要么是大财主、要么是高等专门以上学校毕三年毕业的学者,整个北京城一共只有71人成了候选者,还全是由政府提名的。

所以这个约法会议成立之后,就开始迅速制宪,搞出来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这个约法规定总统至高无上,大权独揽,同时“只对全体国民负责而不对任何民意机构负责”!顺便这些人还把之前议会制定的那个《总统选举法》也修改了一遍——你们这些民国议员太小气了,还搞个五年任期出来……老子早就看着不爽了!这次咱们改成10年!无限连任!继任人由现任总统推荐!

所以现在有意思的来了。

你如果承认袁世凯这个中华民国约法,那么就相当于承认了袁世凯非法解散国会的举动,你后边吹“北洋政府有民选国会”就显得格外沙雕。

你如果吹“北洋政府有民选国会”,那么袁世凯这个民国约法显然就很有问题,你骂护法运动就是脑子有坑。

所以说史盲就不要搞历史虚无主义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第三,北洋时期国会的合法性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之一,围绕国会议员展开的各种大战就是两个字:刺激。

你都能想到国会,孙中山当然比你更能想到国会。所以孙中山在1917决定在南方重新开战武装革命斗争的时候,就邀请国会议员南下,到了8月中旬,已经有150余名国会议员响应号召南下广州,大家一起开了个会,表示要咱们要恢复《临时约法》和旧国会,于是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宣布以孙中山为大元帅,跟北京政府死磕!

旧国会一直都是各路军阀争夺的焦点之一,连这都不知道就在那又是武装叛乱又是分裂的就离谱——您北洋政府倒是不武装叛乱,动不动就解散国会,发动公民团殴打国会议员,要不就是贿选,这果然合法性强得很呐!

顺便为什么1917年会有150名国会议员跟孙中山南下了呢?原因很简单,府院之争时期段祺瑞内阁要对德宣战,国会不干。于是段祺瑞用上了当年老袁选大总统时的招数,在国会讨论对德宣战案时搞了个“公民团”围住国会,这些人表示我们乃是热心之民国公民,反正今天你们必须解决对德宣战这事,投不出来让我们满意的票就谁也别走,谁敢走就打死谁!

结果当天这事讨论到晚上九点,到底没讨论出个结果。然而公民团过于热情,反倒是把前来观摩中式民主的日本记者给打伤了……这下段祺瑞害怕出事,才勉强把公民团给赶散,让这些国会议员们逃出生天。这下自议员们都不干了——投票!今儿咱不提宣战这事,单说内阁!老子们要求投票改组内阁!结果一投票:229赞成,125反对,50票弃权!黎元洪也来了精神:改组!必须改组!这破事都是段祺瑞搞出来的,咱们把他踹了,重组内阁!

然后……

然后段祺瑞开怀大笑,提桶跑路,怂恿督军团让张勋进京,解散国会——本来这主意都挺好,结果张勋是个清粉,进京之后直接复辟了。国会被解散,所以一大批议员南下跑到了孙中山那边,结果后来段祺瑞等人赶走张勋,督军团认为正好趁着国会被非法解散的当口要搞个新国会,于是他们很快就搞出来了一个新的临时参议院,北洋十几个督军一致通过,于是一国之内出现了两个政府:北京政府、南方护法军政府;两个议会:北京临时参议院,南方非常国会。

合法.jpg。

参考

  1. ^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 孙中山全集[M]. 中华书局, 2006.
  2. ^ 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袁布告军警,《临时公告》,1912年2月14日
  3. ^ 参见《致伍廷芳电二件》、《致伍廷芳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26 及第30 页。
  4. ^ 陆纯 :《袁大总统书牍汇编》(文辞), 广益书局,1914 年,第 1-4 页。
  5. ^ 陈旭麓. 宋教仁集[M]. 中华书局, 2011.
  6. ^ 丁文江 赵丰田. 梁启超年谱长编(精)[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7. ^ 章伯锋. 北洋军阀:1912-1928[M]. 武汉出版社, 199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哪个是中华民国的“正统”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正统”二字框定,而是要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谁能够更有效地代表和统治中华民国,以及谁在法律和道义上更占有优势。理解“正统”的含义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历史节点。简单来说,北洋军阀并非由国民党创立,恰恰相反,国民党在早期曾与北洋军阀势力存在复杂的恩怨纠葛。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辛亥革命前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一、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崛起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
  • 回答
    国民党号称建国百年,这个说法确实容易引起一些困惑,尤其是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联系起来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概念:一、 “国”的定义与国民党的历史渊源 “国”的起始:中华民国的建立 国民党自称建国百年,通常是指其作为领导力量建立的中华民国的百年历史。中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近代史的核心,要回答“北洋军阀和中国国民党哪个是中华民国的正统”,我们需要回顾中华民国自诞生以来所经历的复杂历程。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简单明了的答案,而是需要梳理历史脉络,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下“正统”的含义和争夺。首先,我们来看看北洋军阀与中华民国正统的关系。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
  • 回答
    晚清时期,北洋水师作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武器装备上自然是费尽心思。您提到的“八生七重炮”和“格鲁森七生五陆炮”,其实是对当时一些著名火炮的俗称或音译,它们在北洋水师的装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下面我就为您详细梳理一下这两种火炮的性能和装备情况。一、“八生七重炮”——克虏伯式后膛钢炮(Krupp.............
  • 回答
    将罗伯特·李将军和尤利西斯·S·格兰特放在普鲁士王朝战争(大致指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特别是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的背景下,我们会发现他们作为指挥官的特质和影响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解读。他们的成功和局限性都与那个时代的战争特点、战术思想和政治环境息息相关。罗伯特·.............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说法,将现在的中国海军和清朝北洋水师相提并论,甚至说“如今中国海军不过是北洋水师的翻版”,这种言论听起来就让人哭笑不得,简直是历史的巨大误解,更是对中国海军现代化成就的侮辱。想好好喷一下这种论调,咱们就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看两者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首先,规模和实力完全不在一.............
  • 回答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前,表现出的“主和”姿态确实是史学界一个反复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考量。“主和”姿态的背后:时代巨变与现实考量首先,不能简单地将李鸿章的“主和”解读为软弱或怯战。他的“主和”更多的是.............
  • 回答
    想让一艘战舰在没有其他支援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消灭一支海军舰队,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极端的设想,尤其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战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更是天差地别。咱们就来聊聊,假设大和号穿越时空,孤身一人来到了1894年,它有没有可能把北洋水师给“蒸发”掉。首先,得承认,这俩名字摆在一起,画风就完全不一样.............
  • 回答
    关于徐世昌北洋政府为何迟迟不愿意处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这三人,咱们得把历史的背景摊开来看,才能把这件事儿捋清楚。这事儿啊,跟当时北洋政府的内部结构、外部压力、以及徐世昌本人的政治考量都脱不开关系。首先,得说说这三个人在当时是个什么角色。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这三位,在直系和皖系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
  • 回答
    关于“北洋军阀为什么不会杀死政治对手”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 基于历史事实的不准确前提。北洋军阀时期,政治对手之间绝非不杀戮,相反,政治暗杀、绑架、甚至是公开处决都时有发生。 北洋军阀的统治本身就充满了暴力和血腥,他们为了争夺权力、巩固地位,并不介意使用非常手段来清除异己。然而,我们可以从 “为什么.............
  • 回答
    北洋军阀:一曲跌宕起伏的军阀时代挽歌在中国近代史上,北洋军阀是一抹浓墨重彩却又令人扼腕的色彩。他们的兴衰更迭,不仅仅是几个枭雄的权力游戏,更是那个风雨飘摇年代中国社会肌体病变的外在表现。要理解北洋军阀的发展规律,得从辛亥革命的枪声响起,穿越袁世凯的复辟梦魇,直到最终被奉系、皖系、直系等几个派系瓜分殆.............
  • 回答
    北洋军阀,这个词在中国的近现代史里响当当,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和军队、势力有关的。简单来说,北洋军阀就是指从清末北洋新军发展起来,在辛亥革命后控制了中国北方政权的一批军事集团。他们以袁世凯的北洋集团为基础,后来分裂成直系、皖系、奉系等几个主要派系,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差不多二十年。要说清楚北洋军阀,得.............
  • 回答
    谈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是否可以称之为历史上言论最为自由的时代,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首先,从一个角度来看,相较于之前清朝末年严苛的审查制度,北洋政府初期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宽松。辛亥革命的浪潮扫荡了一些旧的束缚,新的政治格局下,各种政治派别、思潮.............
  • 回答
    北洋军阀在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的侵略,普遍表现出“誓死不降”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同时,他们留给国民政府的“雄厚经济基础”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条件交织的结果。北洋军阀们为何“誓死不降”日本?首先要明确,“誓死不降”并非所有北洋军阀的共同写照,历史上确.............
  • 回答
    说到民国时期,尤其是北洋军阀混战的那些年,哪个省份的老百姓最惨,这真是一个沉重又复杂的问题。要挑出一个“最惨”,几乎难分伯仲,因为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是那个时代的普遍写照。但若要深究,有几个地方的情况尤为突出,令人心惊。咱们先说说河南。这个地方,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到了北洋时期,更是如此。河南地.............
  • 回答
    北洋军阀在辛亥革命时期,对清廷表现出一种复杂但又不可否认的“狂热”拥护,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看看这些军阀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首先,利益链条是他们“忠诚”最直接的驱动力。 北洋军阀,顾名思义,他们是在北洋大臣李.............
  • 回答
    “久经战阵”的北洋军阀,在北伐军面前为何会不堪一击?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中多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我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久经战阵”这个词对北洋军阀来说,是件很微妙的事情。他们确实是在清末的革命和内战中摸爬滚打过来的,靠着枪杆子上了位,也靠着枪杆子.............
  • 回答
    北洋军阀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统治集团之一”,这个说法确实是一个充满争议,但又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脱出传统叙事中将他们一概而论为“窃国大盗”的刻板印象,而要回到那个混沌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去审视他们执政期间的一些实际作为和历史遗留影响。首先,要理解北洋军阀为何会被部分人.............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北洋军阀、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以及其他地方实力派,与列强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充满争议。这种关系既包含了出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考量,也伴随着在内外交困局面下,部分政治势力为了权力或利益而与外国势力勾结,甚至签订损害国家主权的条约和协议。北洋军阀时期 (19121928)北洋军阀的统治,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