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宗仁为什么就是斗不过蒋介石?

回答
李宗仁与蒋介石的政治较量,是一段充满权谋、实力对比悬殊又牵扯着复杂历史背景的恩怨史。要说李宗仁为什么“斗不过”蒋介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能力或品德的高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力求以一种更贴近历史叙述的方式来呈现:

一、 核心的权力基础差异:嫡系 vs. 杂牌,枪杆子出政权

这是最根本也是最致命的一点。蒋介石深谙“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他通过黄埔军校,一步步建立起一支忠于自己的嫡系军队。这支军队的骨干力量、军官体系、军事装备、薪饷来源,都牢牢掌握在蒋介石手中。这支嫡系军队,从北伐时期开始,就成为了他稳固权力的基石,也是他压制一切挑战者的最硬后台。

相比之下,李宗仁及其领导的桂系军队,虽然战斗力不俗,尤其是在抗战期间表现英勇,但其核心权力来源是广西地方武装。桂系军队的构成更复杂,更像是“杂牌”或“联盟”性质的军队。他们的忠诚度、装备水平、后勤补给,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相比,始终存在明显的差距。

军费和装备: 蒋介石控制着中央财政,能够优先分配军费和获得进口的精良装备。李宗仁的桂系虽然也有自己的军费来源,但常常受制于中央的拨款和物资调配。在关键时刻,这点差距会被无限放大。
人事任命权: 蒋介石作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国民政府主席,拥有对军队高级将领的任命权。他可以利用这一点,安插亲信,架空或调离对他构成威胁的非嫡系将领。李宗仁虽然指挥着自己的部队,但在中央军系统中,他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战略指挥权: 在抗战期间的国民政府内部,虽然有军事委员会,但最高军事指挥权仍掌握在蒋介石手中。李宗仁虽然在某些战役中表现出色,例如台儿庄大捷,但他无法真正掌控整个战局的全局,也无法完全决定部队的调动和部署。

二、政治博弈中的策略与资源劣势

在政治舞台上,蒋介石同样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

政治资源和人脉: 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领袖,控制着党、政、军的各个要害部门。他的政治资源、人脉关系、媒体宣传机器,都比李宗仁要强大得多。他能够利用这些资源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同时也在政治上孤立和打压对手。
政治手腕与灵活度: 蒋介石的政治手腕非常老辣。他懂得如何恩威并施,拉拢一批人,打压一批人,分化瓦解对手的阵营。他对李宗仁,有时会拉拢示好,给予一些官职和荣誉,以安抚他;有时又会利用内部矛盾,削弱桂系的实力。
国际支持: 在国民党内部,蒋介石是当时的最高领导人,自然也是中国政府的代表。他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李宗仁作为地方实力派,在国际上缺乏直接的沟通和支持渠道。

三、时代背景与历史机遇的不同把握

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对历史机遇的把握,也导致了他们命运的不同。

北伐时期: 李宗仁在北伐初期与国民党中央合作,作为第四集团军的总司令,立下了赫赫战功。但随着北伐的推进,蒋介石逐渐清理异己,李宗仁的桂系虽然强大,但终究未能摆脱被蒋介石整合的命运。
抗战时期: 抗战期间是李宗仁军事才能最闪耀的时期,他的台儿庄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也为他在政治上赢得了一定的声望。然而,抗战的胜利最终是被视为国民党政府的胜利,蒋介石作为最高统帅,成为了胜利的象征。战后,蒋介石迅速利用其拥有的军事和政治资源,巩固了其在战后中国的领导地位。
内战时期: 内战爆发后,李宗仁虽然在名义上是中华民国代总统,并且在军事上试图对抗解放军,但他缺乏中央的支持和足够的战略纵深。而此时的蒋介石,虽然因为军事失利被迫下野,但其残余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依然存在。而且,解放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国民党整体腐败和失去民心造成的,李宗仁也身处这个大背景之中,难以独善其身。

四、性格与政治理想的差异

虽然很难用性格来简单定论政治斗争的胜负,但两人的政治追求和行事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李宗仁: 相对而言,李宗仁更注重地方实力和区域自治,他并非没有野心,但他的政治目标更多地是想在国民党内部保持桂系的独立性和影响力,而非挑战蒋介石在全国的绝对领导地位。他曾一度被视为可以制衡蒋介石的力量,但他并没有能力和决心去推翻蒋介石的统治。
蒋介石: 蒋介石则是一个极度控制欲强、一心想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式国家的人。他将任何挑战者视为敌人,并会不遗余力地将其清除或边缘化。他对李宗仁的态度,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被整合、被利用,但又不能对其构成根本威胁的“地方势力”。

五、失败的政治联盟与战略失误

在一些关键时刻,李宗仁及其代表的桂系也未能形成有效、统一的政治联盟来对抗蒋介石。即使在联合反蒋的阵营中,也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猜忌,使得他们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总结来说,李宗仁“斗不过”蒋介石,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首先,蒋介石掌握着压倒性的军事和政治权力基础,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其次,蒋介石在政治博弈中展现出更强的策略和资源运用能力,能够有效地分化瓦解对手。

再者,历史的潮流和他们对时代机遇的不同把握,也决定了他们的政治走向。

最后,即使是个人性格和政治理想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复杂政治斗争中的表现。

因此,李宗仁的政治生涯,更像是在蒋介石构建的强大权力体系下,努力争取生存空间和有限影响力的过程。当这种空间被挤压到无法生存时,他便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这不是简单的个人能力的对比,而是权力结构、历史大势以及政治智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乡土主义终究是抵不过国家主义。

李宗仁和白崇禧之所以打不过蒋介石,就是因为把桂系团结在一起的底层思想就是“乡土主义”,或者说广西主义。

乡土主义能保证李宗仁、阎锡山这样的地方军阀屡扑屡起,但是,乡土主义也决定了他们都不是能“统一中原”的人,因为格局太小。

乡土主义能保证军队在保家卫土问题上100%投入,但是一旦想要争夺中原,乡土主义就成了那个拖后腿的了。

因为想要“入主中原”,在用人上就必须搞五湖四海,但是一搞五湖四海,就等于触碰了“乡土主义”的逆鳞。

李宗仁和白崇禧第一次下野就是因为白崇禧想要把桂系势力扩张到湖南,首先就要收服湘军,要收服湘军,就要重用湖南籍军人。

结果就是俞作柏、李明瑞这些年轻的广西军人不满李、白“重湘轻桂”,发动了兵变。

蒋介石可从没有被黄埔系军官发动过兵变哦。

从俞李兵变后,李宗仁和白崇禧再也没有机会真正“统一中原”了,只能偏居一隅,靠不断强化广西人与外省人的不同维系自己的统治。

所以我们看到抗战时桂系在安徽再也不搞什么五湖四海,而是直接把安徽搞成了广西殖民地,大搞广西优先。

当时广西人是怎么看待其他省份的同胞呢?

用陈毅元帅的话说“广西士兵把我们看作是异民族”。

user avatar

写了小蒋同学和小李同学的故事,有人提出想看小毛同学的故事,那我就更新到小蒋和小李同学后面吧。


用一个现在大家都听得懂的概念来讲就行了。

小蒋同学出身江浙世家,同宗老乡很多都在北京做官,家境也还不错,从小就参加全国大赛,冰球马术样样精通,成绩一般但是一路名校。

小李同学出身广西乡村,上了几天技校,二十多岁都没出过广西。

小蒋毕业后直接进大央企,一直都在总部上班,公司改组成立新业务部门,领导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就派二十多岁的小蒋去管理全国市场。

小李同学毕业后在基层苦干加巧干,二十多岁也做到地方公司的主管,管理几百号员工。

三十来岁,小蒋趁着风口,把自己的新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自己顺利上位成了央企一把手。

三十来岁,小李联合几个同僚,吞并了广西省的其他同行,带着几个兄弟成立了广西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

小蒋发现自己公司虽然名义上是央企,但基本就是一空壳,但是央企有制定国家特许经营权的权力,这个很重要。

小李在广西业务已经极其稳固,也想扩张到全国,但其他省他人生地不熟,没有特许经营权市场根本稳不住,所以必须借助央企的名头才能出去抢市场。

于是小李把公司名义上并入央企,成为央企的一家合作公司,对外号称央企子公司,对内还是老样子,出钱出力一路帮央企打市场,利润大家平分。

全国市场打下来了,小蒋获得了更多实际直管的区域,财力人力大增,使央企不再空壳,自己也成了央企一把手。

小李借助特许经营权,也获得了一些实际收益。

这时候,小蒋打算收了小李的权,把小李的地盘收过来。

而小李从分公司经理也进了管理层,如果不想让小蒋收权,就必须在央企获得领导权。

否则他带着人从央企出来,自己也是斗不过这个巨无霸的。

这时候问题来了。

小蒋的央企掌握的是国家权利,下属来自他的任命和照顾,班子会上全是小蒋的人。

而小李来只是混改企业的大股东而已。

小李唯一的办法是拼命争取到央企的一把手地位。

小蒋就算丢了一把手位置,整个班子会还是他说了算。

小李想争取其他分公司的支持,但是其他股东不愿意。

毕竟都是小地方来的,对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不是谁都有这么长远的眼光。

尤其是要把一些城市经理,大区经理位置让出去的时候,小股东们都得跳起来。

不要说小股东,大股东见了花花世界,也容易跟他意见不一定一致。

而小蒋就不一样了。他是代表国家控股的,虽然叫其他授权加盟店的人没那么大能量,但是直营店体系里那是说一不二。

而且整个央企的制度都是他主持制定的,小李拿什么跟他斗?

小李也是不容易。拼命争业绩,也拼命把小股东朝总部里塞,尽一切可能拉拢外部同盟和内部股东的支持。

最终还真把小蒋赶下台了。

但是,总部里到处都是小蒋的人,办什么都办不下来。

最后怎么斗,小李都是斗不过小蒋的。


当然,两个人再怎么斗,跟小毛同学还是低一整个维度的。

小毛同学出生湖南一个贫困落后的农村,家里最大的能力也就是供小毛读个中专。

不过小毛同学跟小蒋小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俩人从小的梦想是往上爬,而小毛的梦想是改变整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每一个穷人的命运。

小毛虽然学历差,但是肯下苦功夫,到处找高人学习,还去大学里做过图书管理员,方便接近学术大佬。

即使如此,大佬们还是不怎么待见这个乡下孩子,不给他发文章,话都懒得搭理他。

小毛只得搞起了自媒体,没想到这一搞就成大V了!

小毛如愿以偿加入了学术团体,打开了新商业模式探索的脑洞。

小毛在学术团体里踏实肯干,廉洁自律,大佬把几个亿的项目给他,他从里面拿钱报销一双鞋都不肯。

后来大央企跟学术团体一起搞产学研结合项目,小毛水平高,一度做得比小蒋位置还高。

但小蒋毕竟是权谋家,娶了个洋媳妇要了外国贷款,转眼在央企夺权成功,第一件事就是要跟学术派脱钩,搞整改把企业里插满自己人。

小李作为名义上的子公司,也积极搞整改,趁机把学术派和小蒋的人一并清理了,这是后话。

小毛同学主张说,我们一直都搞学术,别人把企业搞起来了,自然会一脚把我们踢飞,现在我们要成立自己的公司,搞自己的业务链,跟腐败的央企高层竞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这想法和小周,小朱等同学不谋而合,于是纷纷从央企辞职,成立了新公司。

小蒋名义上是央企,其实一上台就搞家天下,把央企变成自己的小王国,一个个中饱私囊,企业却经营困难,濒临破产。

小毛同学一心一意为客户服务,公司越办越红火,但是当年学术圈的那帮人,搞建设不行,内战却内行,总是看小毛把公司做起来了就赶紧开会夺他的权,又把公司搞亏空。

小毛一边要跟央企斗,一边被学术圈的人掣肘,虽然难,但从不退缩。

最终,在央企的强大压力下,学术派的分公司接二连三破产,市场份额几乎完蛋。

就在这时,小毛带着最后的业务团队去最苦的地方爬冰卧雪,竟然最后在央企一个最边远的大区找到了业余支撑点。

这个时候,整个学术团体彻底服了小毛同学,一心一意跟着他。

最终,在小毛同学带领下,央企客户乃至自己职工都纷纷支持小毛同学的公司,举报信和抗议信雪片般飞来。

小李同学觉得机会来了,推出了改革计划,但大家也没什么信心。

小李还打算跟小毛同学商量,看能不能大家别闹了。

小毛和他的小伙伴们可不会再信他们了。

更何况,无论此时全国的客户,甚至央企的职工都对他的改革方案更感兴趣。

其实小李未尝不知小毛同学的方案好,但是他说得动他下面的小股东么?

小蒋也心知肚明小毛同学提出的才是时代大趋势,但是按照小毛同学的方案,自己家人都要把他摁在被窝里捂死。

小蒋和小李都明白,在小毛同学面前,他们都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垃圾才会进垃圾堆,对吧?


李宗仁不是不懂骚操作,而是真的底子太差,能玩成这样已经是极限了。

李宗仁21岁当兵,25岁的时候才是一个营长,下属还得靠打家劫舍混外快(抢了当时省主席马君武的船,还把人小老婆打死了)。

30岁就打败所有军阀,统一广西了。这其中军事和政治才能可见一斑。

这会的李宗仁,泥腿子连广西都没出过,蒋介石早就在革命党高层混迹了。

有高赞说,李宗仁是依靠乡土主义起家,这个没错,但是李宗仁看出问题来没有?

当然看出来了,所以他一直在寻找问鼎中央的政治资源。

但是,他起家的底子就是乡土主义。广西人穷地贫,桂军官兵拼命唯一的目的就是带着家族衣锦还乡。

他一出广西,收了唐生智,就因为任用了一批湖南人,当初拼命打江山的俞作柏和李明瑞就不干了,结果从广西打到北京的大业就拦腰截断,功败垂成。

从政治上看,李宗仁眼光不差,格局也够,甚至连马君武都请得回来,整个广西的治理从各大军阀平行来看都是一等一的。

以广西这样的底子,能成为各系军阀之首,已经是极限了。

如果两个人互相穿越,蒋介石混得不一定比黄绍竑强,而李宗仁,很可能真能搞出划江而治。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虽然李宗仁的三自三寓比蒋介石的封建买办政权要更加公平,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割据的军国主义的底子,最终还是要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我通读过李宗仁的自传,也读过一些蒋介石的日记,个人感觉两人在军事、政治能力上,蒋介石比李宗仁略逊几筹,但是在政治经济资源上完全不在一个位面。

个人能力的高低,终究抗不过时代大潮的风口,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从个人能力上讲,李宗仁和蒋介石的出身差不多,李宗仁30岁统一广西,治理下的广西虽然不像桂系吹说得那么人间天堂,但也说得上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是当时乱世中难得的模范省。

军事上,桂军无论单兵战斗力和主将能力都胜过中央军。

反观蒋介石,并没有任何地方治理成就,北伐中大部分硬仗也是桂系在打,中央军的战力并没有多少出彩。

李白黄是天降猛人不假,但毕竟出身只是广西的乡野之民,在整个全国局面中,很难找到同盟。

反观蒋介石,出来就混十里洋场,进入中国政治的最核心地带,又有着江南土著的身份,很多蒋介石动动嘴皮就有的资源,李宗仁只能那命换。

比如说,黄埔军校一张告示,全国的人才就蜂拥而至。蒋介石只交代手下人几句,全国的投机商都要喊爸爸。蒋介石找列强爸爸随便贷个款的钱,李宗仁就要挖几十年的锡矿。

而李宗仁只能带上跟自己拼命的子弟兵靠战场上的胜利来换取社会舆论的支持。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李宗仁节节胜利之时,蒋介石只需要说服唐生智反水,桂军再能打也得完蛋。

李宗仁为了得到代总统的位置,请全国各路名流吃喝,把黄绍竑家的银行都卖了,最后也是选了个寂寞。

大家在资源上严重的不对等,就算看出问题所在,也不见得有什么办法。

在当时全国人民眼中,蒋介石就是袁术,虽然不靠谱,再怎样也是一代霸主的候选人之一。

而李宗仁这样的化外之民,充其量也就是个孟获或者沙摩柯之类的角色,十八路诸侯给你挪个位置都不那么情愿,还想问鼎中原?

user avatar

李宗仁跑到了DC,买了房,住了好几年,最后悻悻而归,意志顽强程度不行嘛

user avatar

一、经济条件:

这是民国时期的广西省地图,时广西省为内陆省,无出海口,发展经济先天不足。所以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也说攒家底就是靠着对来往的鸦片收点过路费,才能勉强维持的了生活这样子。而事实是抗战前夕,广西年财政年收入为2850万元,其中鸦片过境税1100万元、赌响约400万元。而支出中,仅军费就达1900万元。

二、地理/农业条件:

这是广西地形图,基本都是丘陵山地地形,这个地形说句实在话,有小险无大险、有小关无大关,所以这种地形也不是川陕那种可窥天下的地形。在那个年代除开当小股土匪有优势外,其他的基本没了。

而这地形如果你想学勾践,搞十年生聚又基本是这样:

平原太少基本没有,都是梯田,耕作不易、收获不易、极其需要雨水,而且产量不高。

三、党统:

国民党在党的派系上主要分为廖仲恺左派、汪精卫中立派、胡汉民右派。廖仲恺死后,汪精卫常以左派自居,算是继承了廖仲恺的衣钵。

之后宁汉分裂,国民党左中派汪精卫vs国民党右派胡汉民。这时候的桂系依附右派,宛如天神下凡吊打了左中派柱石唐生智。虽然一度吞并了唐生智所部,但是却狠狠得罪了国民党左中两派,算是自绝于“党”了。

在胡汉民被蒋介石扣押后,国民党大量右派分子和蒋介石决裂,后胡汉民南下,成为东南反蒋旗帜。此时东南粤系、桂系在反蒋的时候算是有大义支撑了。但要死不活的,胡汉民又是的短命鬼,死了。

所以在党统上,桂系并无依靠和所持。而在党统上找不到依靠,那么就非常自然的被贴上军阀的标志。而一般贴上军阀的标志,那么做的任何事都可以打上地方叛乱的帽子,而一旦打上地方叛乱的帽子,全国各路势力都想借着机会分一杯羹(如石友三反蒋结果大家看热闹、张学良杨虎城兵谏大家看热闹)。而一一己之力和全国各路势力,一般都没有好下场。

四、政治上:

桂系在政治上的反思是比较慢的,北伐结束之后,桂系实力大增。其中本部留守广西,北伐部分驻守武汉,吞并的唐生智部坐镇北京。


这样的分布颇有循序渐进的意思,也算老成,但架不住老蒋鸡贼啊。首先老蒋让唐生智北上收买旧部,于是白崇禧成了光杆司令。其次让俞作柏收买武汉的桂系核心李明瑞,于是武汉本部原地爆炸,最终偌大的桂系直接土崩瓦解。

被打疼了的桂系这时候才知道要靠思想武装大脑,于是桂系成立了自己的政治组织三民主义同志会。这个政治组织虽然成立比较晚,但是对桂系的向心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比隔壁广东陈济棠反李济深,陈济棠得势之后余汉谋反陈济棠的操蛋,也算是小有所成。但是与蒋介石支持的cc系相比,这个政治组织却有一些上不得台面了。

五:在政治同盟上:

桂系的地理位置,导致他在政治上极其难有坚定的盟友。因为桂系只要还想着涿鹿中原,那么一是一定要北上攻取湖南湖北,夺取武汉之后再顺流而下攻略江浙。所以湖南的何健为保住底盘积极的和蒋介石靠拢,打死不肯靠近桂系。二是如果桂系想要北上,就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撑。而广西发展先天不足,如果想要有财力就势必要攻取广东。所以粤系势力不论是谁上位,都非常忌惮桂系势力东进。所以说句实在的,桂系和粤系火并次数比结盟次数都要多。


因而这样的地缘关系,导致桂系在政治同盟上有点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样子。不像蒋介石和张学良那样无太大利益冲突可以较好的进行合作。

六、军事实力:

桂系在北伐前夕,在广西本部公有9个旅(下辖两团)、两个独立团、一个入伍生团。具体编号为第1旅、第2旅、第3旅、第4旅、第5旅、第6旅、第7旅、第8旅、第9旅,独立第1团、独立第2团、入伍生团,总数为21个团。

北伐时期李宗仁带走第1旅、第4旅、第7旅、第8旅,这部分桂军即第7军。而留守广西本部的部队被编为第15军。

同时期蒋介石的核心部队为第1军,下辖第1师、第2师、第3师、第14师、第20师、补充1团、补充2团、炮兵团。

两方基本部队数量相差不大,但蒋介石第一军部队装备显然优于桂系。

1928年,北伐军始有集团军编制。桂系第4集团军下辖15个军,如果再加上本部的15军的话,此时第4集团军共有16个军。其中核心部队为第7军、第13军、第15军、第18军、第19军5个军。桂系旁系为正在消化的唐生智第8军、第12军、第17军、第35军、第36军5个军。嫡系加上旁系此时共有10个军。

蒋介石的第1集团军则下辖20个军又3个独立师,其中蒋介石嫡系为第1军、第9军、第32军、第46军4个军。而旁系部队则是第10军、第12军、第17军、第26军、第27军、第33军、第34军、第37军、第40军、第41军、第42军、第47军、第49军13个军,总数为17个军。

这1阶段双方嫡系比拼为桂系5个核心军、蒋介石4个核心军。旁系为桂系5个旁系军,蒋介石为13个旁系军。

要说纸面实力,桂系显然高于蒋介石。北伐时期北伐军三个主力军张发奎粤系第4军、李宗仁桂系第7军、唐生智第8军,此时桂系不但有本部第7军,还吞并了第8军极其扩编的部队。而蒋介石吞并的旁系质量上明显差与唐生智所部,基本吞并的都是北洋的土鸡瓦狗。

但是实际上蒋介石的党军在忠心程度上明显高于桂系的核心部队,双方火并的时候不但唐生智旧部反水,连核心第7军都反水了,最终桂系一败涂地。

在抗战胜利之前,桂系一度仅仅只剩下第7军一棵独苗,不过到抗战胜利之后,桂系部队得到扩编,但总数仅仅为5个军,这5个军分别是第7军、第31军、第46军、第48军、第84军,但这时候已经完全威胁不到蒋介石了。

七、放弃在地方上反蒋:

桂系在历经数次失败之后,开始放弃在地方上反蒋。于是白崇禧、李宗仁一脑袋扎进国民党中央,在国民党中央政府反蒋,不得不说,效果良好。

不过值得一提的时候,向桂系献上这釜底抽薪之计的,却是地下党谢和庚。1937年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数次点召李宗仁、白崇禧入京共商大事,但李白二人不敢晋见。还是谢和庚修书一封,才让桂系找到了破局之法。

不得不说,同样的机不可失,还是咱们党说的靠谱。

user avatar

先总统 蒋公第一次下野、第三次下野李宗仁都是主谋,并且之后桂系都控制了政府,这不就赢了两次了。第一次主要是彼时新桂系在国民党内的根基实在太潜,在 蒋公、唐生智以退为进之后已成众矢之的,失败必然。第二次不是 蒋公赢了,是大家都输了,而新桂系的地盘没有岛可以退。

user avatar

凯申公高出一个级别。

首先,看经济。在军阀中,搞建设比较好的一般认为是三个,东北的张作霖,山西的阎锡山,云南的龙云。这里没有蒋,也没有李,但是大家对蒋的各种评价中有一条就是投靠江浙财阀。这一点可以看出,自己不会搞建设,但眼光好,找个靠山。李宗仁的大本营在广西,也曾经扩展到了湖南等地,但搞经济实在是一般般。

第二,看政治。李宗仁根本不是对手。广西原来是李黄白,但黄绍竑后来到南京去了,原因自然是凯申公手段高超。其实在军阀混战中,凯申公取得胜利的手段有相当多都是结拜兄弟,收买部下,其他军阀在这点上水平真是差太远了。总结就是封官许愿送金条,不得不说它是真好使。

第三,看军事。许多军阀都是以自家子弟兵为主,凯申公也是青睐家乡人,但凯申公有黄埔生。一个省的人才毕竟有限,而黄埔生是各地考试过来的,首先在智商上就占优势,然后人才数量上也多。看看国军中的名将,还是黄埔生多,李只有白,阎锡山还把傅作义搞成了小军阀。

所以说,李宗仁是斗不过凯申公的。

user avatar

李宗仁的基本盘还是差了点。

大队长号称美蒋,其实是疏漏了。在国际上有美国、英国、日本三大帝国主义支持,得到了英美在中国的代理人宋氏家族的支持,这个是力量来源之一。

自身出身于保定军校和日本士官学校培训班,算是能搭上点北洋系和日系的边,自己掌握了孙文留下的几只军队,

四一二像国内的反动势力,江浙粤的大资本家,英美帝国主义、大地主封建主义交出了投名状。

控制了上海海关和英美代言人宋家,就有了钱,自己也有兵权有了兵。

几大主要的反动势力都支持他。这个从始至终都如此。

李宗仁拿出什么来?

台儿庄,在反动势力眼里是瞎胡闹,

想实心办事,联合地方派,但是桂系基本盘太一般,粤系又不大支持他。

在国民党内尚且得不到一众的支持,又不能挖美蒋的基本盘(美国虽然支持,但是有宋氏在其实很含糊。)

李宗仁说到底还是有点中国人的良心,大队长这点上比他强多了,没有下限所以天下无敌。

user avatar

巧了,我最近写民国文,正好研究了一下新桂系和大革命史。

简单滴说,四一二之后的国民党中各个派系,常公的宁派,汪精卫的汉派,胡汉民的粤派,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军讨厌新桂系甚于其他派系。

常汪胡这三驾马车在新桂系的压力之下甚至都捐弃前嫌抱团取暖了。

冯和阎在1927年11月底开始就给南京发电报,要求常公官复原职。

所以新桂系和李宗仁在政治上几乎没有盟友,这怎么赢?

其中原因很复杂,有空再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宗仁与蒋介石的政治较量,是一段充满权谋、实力对比悬殊又牵扯着复杂历史背景的恩怨史。要说李宗仁为什么“斗不过”蒋介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能力或品德的高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力求以一种更贴近历史叙述的方式来呈现:一、 核心的权力基础差异:嫡系 vs. 杂牌,.............
  • 回答
    关于“李沁为什么不红”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聊聊的,因为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按理说,李沁起点不低,科班出身,演技在线,长相也符合大众审美,作品也不少,但就是总感觉隔着一层“大爆”的纸。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从她的“起点”和“人设”来看:李沁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是科班出身,专业功底是没得说的.............
  • 回答
    李云龙的“怕”旅长,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它夹杂着对上级权威的尊重、对自身责任的认知、对部队发展的考量,以及李云龙本人性格中固有的“不服输”和“有分寸”的特质。用“怕”这个字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更准确的说法是李云龙“敬畏”旅长,并且在这种敬畏下会更加审慎地行事,甚至会主动去“安抚”旅长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一针见血地抓住了李云龙的性格和他的指挥艺术。《亮剑》中,李云龙在查岗时看到朱子明的床凉了就命令部队紧急集合,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一个“奇怪”或者“怀疑”,而是李云龙一贯的军事素养、敏锐的战场嗅觉以及他对部下的了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件事:1. “床凉了”——一个.............
  • 回答
    关于李敖先生的“很快就被遗忘”,这个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也存在一些误解。当然,相比于他生前作为公众人物的巨大声量,他离世后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度确实有所下降,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李敖其人与时代烙印:李敖是一个极具个性和争议性的人物。他一生以“斗士”自居,以犀利、泼辣、敢.............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李渊和李建成(作为太子)都在的情况下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皇位,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政治博弈过程,绝非一时冲动或仅仅依靠武力就能实现。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一、 李世民的个人能力与基础:1. 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威望: 这是李世民最核心的优势。在唐朝建国的过程中,李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中国企业家海外投资和财富转移的核心议题。要理解为什么李嘉诚在海外投资和资产转移方面似乎“行”,而王健林则面临更多挑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其中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涉及到时代背景、政策导向、商业模式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环境。首先,我们得看看李嘉诚的“.............
  • 回答
    “修真四万年”这部小说,李耀这个角色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他那副“三观正到不真实”的形象,总能引起不少读者的讨论。你提到的“真火车撞向6个小孩”的比喻,其实非常精准地抓住了李耀身上那种让人觉得“别扭”的地方。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李耀在面对这种极端困境时,非要坚持“人的价值是无价的”?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西游记》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都会觉得这里面的“规矩”似乎不太对等。泾河龙王因为私改雨数丢了性命,而崔钰改了李世民的阳寿,虽然也算违规,但似乎并没有受到同等的严惩。要说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泾河龙王和崔钰各自的“罪”和“职责”。泾河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婚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联姻政策的考量。简单来说,隋炀帝之女能成为李世民的杨妃,与明朝公主不能与康熙联姻,主要原因在于“身份匹配度”、“政治联姻的逻辑”以及“朝代更迭带来的影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隋唐联姻:时势造就的“特殊”与“必然”首.............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关于王大陆资助李达康女儿上学以及山水集团为高育良女儿设立信托的定性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解释,这涉及到法律、权力运作以及证据的收集:1. 资助性质与目的的合法性: 王大陆资助李达康女儿上学(假设剧情属实,剧中并未明确点出王大陆是直接资助者): .............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战争剧中,李云龙、丁伟、孔捷这三位性格迥异却同样骁勇善战的指挥官,对于军衔问题表现出的“牢骚”和不满,几乎成了观众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他们围绕着自己的“少校”身份,常常是愤愤不平,觉得自己的功劳和战绩远超这个级别,甚至有些被低估的意味。然而,奇怪的是,当提及三野的赵刚政委时,这.............
  • 回答
    好,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事儿,这汉朝、明朝和唐朝,这仨朝代为啥在对付北边那伙人上,一个比一个费劲,最后李世民他家老李,反倒显得那么“高效”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从头说起,一点一点捋。一、先说说汉朝和明朝,为啥就没能扎根漠北?汉朝,那可是雄才大略,尤其是汉武帝那会儿,打得匈奴那叫一个惨。可你想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史料的可信度问题,尤其当史料的编写者与当事人物存在密切联系时。当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在明朝朱棣和唐朝李世民的例子上时,会发现“李二粉”们的质疑和偏好,其实是围绕着“客观性”和“主观性”展开的,只不过他们对这两者的评判标准,似乎受到了不同角度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且引人思考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政治权力与个人功绩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双标”现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卫青与霍去病功绩归于汉武帝的合理性分析要理解为何卫青和霍去病的辉煌战绩会被归功于汉武帝,我们需要从君臣关系、政治体制、历史叙事的角度来分析:1. 君.............
  • 回答
    .......
  • 回答
    你说的情况,其实有点误会。李存勖虽然在跟契丹(辽朝)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那并不能完全说明宋朝就“不行”了。这个问题其实更复杂,涉及到唐末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宋朝建立后的具体情况。咱们一步步说,先说说李存勖为啥能打赢契丹,再聊聊宋朝为啥后来面对契丹(以及辽朝)就显得吃力。李存勖为什么能.............
  • 回答
    行,这事儿咱得掰扯掰扯。李云龙那脾气,谁不知道?真要是他死活不肯把骑兵装备给旅长,那动静可就大了去了。别说挨处分,这要是传出去,在部队里那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甚至是政治事件了。咱先说说,在部队里,命令是啥?命令就是天。尤其是上级交给的任务,那是要不打折扣地执行的。你李云龙能打仗,能冲锋陷阵,这没错,.............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关于大陆武侠剧和TVB武侠剧的优劣之争,确实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话题。抖音上“无脑吹”TVB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们来试着从几个维度,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觉得胡军版《天龙八部》和李亚鹏版《笑傲江湖》等大陆武侠剧,在某些方面比TVB的剧要.............
  • 回答
    李荣浩在微博上公开怼经纪公司,抱怨“一切需要流程,什么臭毛病,想上新歌就那么难?”,这件事情无疑是音乐圈近期一个非常有话题性的事件。如何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一、 艺人与经纪公司之间的“猫鼠游戏”与行业常态: 流程的必要性与桎梏: 经纪公司作为艺人的“管家”和“幕后推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