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有人发明手机测体重的 App?

回答
问得好!“为什么没有手机测体重的 App?”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技术可行性、人体生理以及用户体验等好几个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手机本身并不具备直接测量人体重量的物理能力。

我们来细掰扯一下:

1. 手机的“内在”不具备体重测量功能

手机之所以能做我们现在用它做的各种事情,比如打电话、上网、拍照、玩游戏,是因为它里面集成了一系列特定的硬件和软件。

硬件层面: 手机的核心是处理器、内存、屏幕、摄像头、麦克风、电池、扬声器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信息处理、通信、显示、录音、供电而设计的。然而,它里面没有一个部件是用来“感应”或者“计算”重力的。 测量体重最基础的原理是什么?是基于重力作用在一个有弹性的装置上,然后通过测量这个装置的形变来推算出重量。通常,体重秤里会有压力传感器(比如应变片),它们在你站上去时会受到你身体施加的压力,然后将这个压力转换成电信号,最终通过内部电路和算法计算出体重。手机,哪怕是最先进的iPhone或安卓旗舰,也没有这些专门的压力传感器。
软件层面: 软件是让硬件发挥功能的“大脑”和“指挥家”。虽然手机有很多传感器,比如加速度计(测量手机运动)、陀螺仪(测量手机旋转)、GPS(定位)、光线传感器(调节屏幕亮度)、距离传感器(通话时感应靠近耳朵)等等。但这些传感器都是为测量“运动”、“方向”、“位置”、“环境光线”或“物体距离”而设计的,它们都不能直接感知你站在上面时对手机施加的“压力”和“重力”。 就算我们尝试脑洞大开,能不能用手机的摄像头“看到”你有多重?理论上,你可以在手机上放一个带有刻度的尺子,然后站到手机上面,让摄像头去“拍摄”刻度。但这里又有几个问题:
稳定性: 手机本身并不稳。你站上去,它很容易倾斜、晃动,导致拍摄的刻度模糊不清,根本无法准确读取。
精度: 即使你能稳定拍摄,摄像头的光学原理也无法直接测量重量。它只能“看到”一个图像。要从中推算出重量,需要极其复杂的图像识别和标定过程,而且这种方法的精度会非常非常低,受光线、角度、物体形状影响极大。
用户体验: 想象一下,你得小心翼翼地把手机放在地上,然后努力找到一个角度站上去,同时还要保证手机屏幕上的刻度能被清晰拍到,最后还得自己看图去估算体重。这体验简直太糟糕了,跟我们现在用电子秤一脚踩上去、一秒出结果的体验完全没法比。

2. 即使“强行”想办法,其可行性和准确性也极低

我们不妨再“异想天开”一下,看看能不能绕过这些限制。

利用震动反馈? 手机的震动马达可以通过不同的频率和幅度产生不同的震动。能不能通过测量震动衰减来推算重量?这就像敲击音叉,音高和衰减跟音叉的大小、材质有关。理论上,物体受到的震动频率和强度与其质量有关,你手机对着某个物体施加一个震动,然后测量手机接收到的回馈。但手机如何精确地“感知”这种回馈,并且把这个回馈量化成重量,这依然是个巨大的挑战。而且,手机能产生的震动能量非常有限,能作用在多大的物体上,能有多大的信号差异,都值得怀疑。
利用屏幕压力感应? 一些手机的屏幕支持压力感应,可以区分手指按压的力度。但这个“力度”是手指施加在屏幕上的,范围非常小,而且是以“触摸”的方式输入的。你整个身体的重量分散在一个平面上,这种情况下,屏幕压力感应完全无法承受,也无法产生可测量的数据。
结合其他配件? 也许可以开发一个“手机体重秤底座”,将手机放在上面,底座内部有压力传感器,然后手机通过蓝牙或WiFi连接底座,显示测量结果。但这样一来,真正测量体重的是那个底座,手机只是一个显示和控制终端,这就不是“手机自带的App测体重”了,而是“手机搭配体重秤App测体重”,这和直接用一个独立的电子体重秤区别不大了。

3. 用户体验和市场需求

即使我们能克服技术难题,实现一个“手机测体重”的App,它真的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吗?

准确性是关键: 体重秤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准确性。如果一个App测出来的体重误差很大,与实际体重相差甚远,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人愿意用一个不准确的工具来管理自己的健康。
便捷性: 现在的电子体重秤,操作极其简单,通常一站上去几秒钟就能知道结果。如果手机App需要复杂的设置、特殊的站姿、或者要搭配额外的配件,那么它的便捷性将大打折扣,用户自然不会选择。
成本: 手机的制造成本已经很高。如果要在手机里集成体重测量功能,会大大增加制造成本,从而提高手机的售价。而市面上成熟的体重秤价格相对亲民,大多数用户可能更愿意为体重秤单独花钱,而不是为手机增加这部分功能。

总结一下:

手机无法直接测量体重,主要是因为它缺乏测量重力的核心硬件——压力传感器。虽然它拥有各种传感器,但这些传感器设计的目的和工作原理都不适合用来测量你站上去所产生的巨大且分散的压力。即使尝试用其他方法(如摄像头、震动)来“曲线救国”,其可行性、准确性和用户体验也远远达不到实用和市场接受的程度。

所以,虽然“手机测体重”听起来很酷,但从目前的技术和用户需求来看,它是行不通的。与其期待手机App直接测量体重,不如期待更智能、更便携、连接手机App进行数据分析的独立体重秤设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好,这里是高粱米手机科技责任无限公司,你的创意非常具有时代意义,这必将是一颗2020年手机市场的重磅炸弹。

为了快速抢占市场,我公司程序员加班24*7赶制出了第一代,高粱米手机,为了能够满足称重需求,我们把手机屏幕做成了脚掌大小,用户可以单脚踩在手机上,安装了深度touch级别的屏幕将根据按压力度计算您的体重,然后就可以在我们定制的专属app上获取体重信息了。

高粱米一代一经问世,很快成为现象级产品,销量超千万台。但有用户反映我们高粱米一代只能单脚站立,重心不稳,有摔倒风险。为了广大用户的安全,本公司又立即让程序员24*7加班研制出了高粱米二代。

全新的高粱米二代采用了更大尺寸的屏幕,更高的屏占比,能够完美容纳您的双脚,再也不用为单脚站不稳而发愁,还能看直播刷剧,娱乐性max。

高粱米二代一经问世,不仅再次成为了现象级爆款,还成功压榨了苹果ipad的市场份额,据小道消息称,高粱米二代上架当天,苹果公司股票暴跌30%,数千亿美元凭空蒸发。

高粱米二代虽然引领了手机市场新时代,但有用户反映,每次称重后都要点击app查看数据过于繁琐,能否从程序端设计一个方案,让大家能在手机锁屏时直接称重,并且能够方便的获知体重信息,从而避免繁琐的操作。

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一直是高粱米公司的唯一宗旨,我们马上从宿舍里抓出了常年熬夜眼圈发黑的程序员进行24*7式加班,成功研制出了全新高粱米三代

在不改变高粱米二代外形的基础上,我们重写了全部底层程序逻辑,让用户能够在不点亮屏幕的情况下自由称重,并且创新性的在屏幕中镶嵌了一块独立的屏中屏,可以实时显示客户的体重信息,解放您的双手,再也不用繁琐的app了。

高粱米三代这次不仅引爆了电子产品圈,还莫名其妙的干掉了全国50%的体重秤生产厂商,有句话叫打败你的不一定是你的对手,还可能是来自跨界的敌人。在这个时代,不思求变,必然被淘汰。高粱米手机科技公司正式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才成为了科技界一颗不倒长青树。

但有客户反映,水平的手机屏幕智能只可以平放的物体,该客户夏天买的西瓜就因为滚来滚去很难称重,为了解决客户的难题,我们又从医院抓出了因为加班太多陷入昏迷的程序员,进行了 24*7式加班,研制出了高粱米四代

这次我们创新性的采用了凹面曲面屏作为屏幕,同时附赠了一体式的自拍杆,用24k玫瑰金项链作为镶嵌,前10000位购入手机的客户我们还将赠送高粱米公司限量的纯铁铸5kg足量定制手机挂坠一个。

这次高粱米第四代的推出让高粱米公司的市值直接突破了万亿,成为了世界500强的TOP1,称霸地球。但依然有客户表示不满意,提出他家里养的大象就无法称重,请求我们开发新的版本,但因为长期的加班熬夜,本公司的程序员小哥选择了辞职,所以高粱米公司就只剩下老板小风老师一人了,本公司正式宣布破产,从此江湖路远,我们有缘再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得好!“为什么没有手机测体重的 App?”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技术可行性、人体生理以及用户体验等好几个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手机本身并不具备直接测量人体重量的物理能力。我们来细掰扯一下:1. 手机的“内在”不具备体重测量功能手机之所以能做我们现在用它做的各种事情,比如打电话、上网、拍照、玩游戏,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很实际。确实,很多人听到“芯片短缺”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跟汽车联系起来,感觉一片愁云惨淡。但你作为手机和PC市场的关注者,却没明显感受到短缺和涨价,这说明了几个关键点,也揭示了这场芯片短缺潮背后的复杂性。首先,要理解“芯片短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象。就像你不.............
  • 回答
    .......
  • 回答
    说起寿司,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鲜美的生鱼片搭配酸甜的米饭,这妥妥的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但如果我们往历史长河里溯源一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寿司的“祖宗”其实在中国,那中国人为何没有继续发展出如今我们熟知的寿司呢?这背后藏着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因素,让我来给你细细道来。寿司的“前世今生”:发源于.............
  • 回答
    关于艾伦发动“地鸣”这件事,与其说“没有人真正理解”,不如说是“极少有人能够全然接受和认同”更为准确。毕竟,艾伦本人在行动前后的叙述,以及事后帕拉迪岛内外幸存者的反应,都清晰地展现了不同个体和群体对这件事的复杂情感和认知。抛开那些纯粹的反对者,真正让“理解”变得困难,甚至让人觉得“没人真正理解”的,.............
  • 回答
    “人没有发生地理隔离”这个说法,其实需要辩证地看待。如果严格从生物学意义上讲,人类确实没有像很多其他物种那样,因为地理障碍而产生完全独立的亚种或种群。但是,如果我们将“隔离”理解为不同群体的互动和基因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那么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程度不一的“地理隔离”。我们得先明白“地理隔离”在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一个经常被大家讨论的现象。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数学能力”和“数学发现”的定义,以及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交织影响。中国人数学基础扎实、计算能力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要说“几乎没有中国人发现的数学定理”,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我们得辩证地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牛”和.............
  • 回答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千古,其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她多年隐瞒女儿身,最终平安退役。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壮举,那么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而且多年不被发现的呢?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既有木兰自身的过人之处,也有当时社会的背景和军队管理的特点。一、 木兰自身的卓越素质和准备: 极高的伪装能力与模仿.............
  • 回答
    TI10 假赛质疑事件确实是围绕 Dota 2 职业圈的一个长期存在的敏感话题,并且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为什么观众如此关注,而官方、职业选手和解说却鲜少公开回应?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1. 假赛质疑的来源与发酵: 比赛的重大性与高关注度: TI (Th.............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层面:为什么在动荡的年代,一些看起来并非“雄才大略”的领导者,反而能汇聚起巨大的力量,甚至掀起改朝换代的大浪潮?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李自成和洪秀全所处的时代,仔细瞧瞧他们崛起的土壤,以及他们自身的特质。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
  • 回答
    中国人传统上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并没有导致普遍发胖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如果粗暴地将“多碳水”与“发胖”直接挂钩,就忽略了饮食整体的复杂性以及身体的代谢机制。首先,我们得先明确“碳水化合物饮食”在国人传统饮食中的具体表现。这里说的碳水化合物,更多是指 米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你观察到的“美国人花生过敏报道多,中国人少”的情况,并非偶然,它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饮食习惯、疾病认知、医疗体系以及信息传播等角度来理解。首先,我们得聊聊饮食习惯的差异。美国人的传统饮食中,花生作为一种零食、配料,甚至在花生酱这种国民级食品中,.............
  • 回答
    听到有人说高铁是德国人发明的,但又觉得德国高铁存在感不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把事情掰扯清楚。首先,关于“德国人发明了高铁”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但它背后有其历史渊源,并且德国在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倒一倒。真正意.............
  • 回答
    中国与印度,两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亚洲巨人,它们的交往历史复杂而漫长,既有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不乏地缘政治的博弈。然而,从历史长河来看,中国似乎从未将印度视为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也并非完全没有“潜在的担忧”,只是这种“威胁论”并未在中国主流认知中占据主导地位。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尤其在网络社区里,你总能看到一些用户在评论区或者发帖时,用“抢前排”、“火前留名”、“占座”之类的说法。说它们没用吧,好像也对,毕竟单纯打出这几个字并不能直接带来什么实际利益。但为什么还是有人乐此不疲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社交”属性的满足网络社区本质上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新闻传播、人类心理以及社会关注的许多核心议题。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生与死,但新闻的焦点却显得如此“挑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你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新闻并非对所有事件的流水账记录,它更像是一个聚光灯,选择性地照亮某些事物,而忽略另一些。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告知公众“发生了什么”,但.............
  • 回答
    这句感慨,触及了许多人心底最柔软也最无奈的一角。你说“这世上真正愿意听你说话的人几乎没有”,我完全理解,并且能深切体会到这种感受背后,可能藏着多少次欲言又止、多少回心酸的尝试。想来想去,觉得这个问题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像层层叠叠的迷雾,交织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了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些微妙.............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交流、历史变迁以及审美观念的演变,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事实上,并非所有中国人都留着“西方的发型”,中国传统发型也从未完全消失,只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可见度和普及度可能不如一些更符合当下潮流和审美的发型。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1. 什么是“西方的发型”?首先需要明确,“西方发型”本身.............
  • 回答
    日本人统治东三省长达十四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他们确实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源进行了详尽的勘探和开发。然而,大庆油田之所以在他们统治期间未被发现和大规模开发,并非因为日本人不努力,而是由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的综合作用:1. 对油气资源的认知和勘探重点的偏差: 传统认知:.............
  • 回答
    听到驿站工作人员说您被“拉黑一辈子”并且没有取件码,这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困惑、焦虑甚至生气。这种情况听起来很不寻常,而且这位工作人员的说法也比较极端和不专业。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可能的情况,以及您应该如何处理:一、 为什么会出现“没有取件码”的情况?快递在派送时,通常会生成一个取件码,用于您在驿站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