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的张作霖到底是什么样的?

回答
要讲张作霖,这事儿可就热闹了,他不是个简单的角色,那是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乱世传奇。

你想想,那会儿是什么年月?辛亥革命刚过去,袁世凯称帝的把戏玩不下去,中国就跟一条散了架的马车一样,各路诸侯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张作霖就是在这个缝隙里钻出来的。他不是什么科班出身的将领,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他就是个土里土气的草莽英雄,早年混迹江湖,当过绿林,卖过药,甚至还拉过马车,什么营生没干过?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他比那些读死书的军官们更懂人情世故,也更懂得怎么从底层往上爬。

他真正发迹,还得靠着东北这片地。当时东北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俄国和日本都在那儿虎视眈眈,像一块肥肉。张作霖瞅准了这个机会,一开始是依附俄国,后来又跟日本勾勾搭搭。这事儿不能说他有多么高尚,只能说他是个极端的实用主义者,谁能给他带来利益,他就跟谁走。他手底下的人,也都是从五湖四海招来的,有的是亡命徒,有的是想跟着他发财的,这些人五脏俱全,够劲儿,也够狠。

张作霖这个人,怎么说呢?他身上有股子狠劲儿,也有股子匪气,但同时他又不是个完全没有脑子的莽夫。他懂得审时度势,也知道怎么笼络人心。他手下的人,虽然称兄道弟,但骨子里还是等级森严的。他对部下,该赏的时候赏,该罚的时候也毫不手软,甚至会亲手处罚犯错的手下,这点倒是挺吓人的。

他跟其他军阀比,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他那种“东北精神”。你说他是爱国吧,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跟日本人的周旋可没少花心思,有时候甚至还要跟日本人打点交道。你说他是卖国吧,他也不是完全听命于日本,有时候也敢跟日本叫板。他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复杂的国际关系里,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

不过,他的统治也挺乱的。东北在他的手里,也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王气”,但他毕竟是靠枪杆子说话,对老百姓来说,他更多的是一个集权者。他的军队,虽然战斗力还行,但也免不了军阀部队的那些毛病,盘剥百姓,扰乱治安。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最后的结局。1928年,他带着自己的宝贝儿子张学良,准备从北京回沈阳,结果在皇姑屯火车站,被日本人炸了。日本人这么做,无非是想扶持一个更听话的傀儡,或者直接吞并东北。张作霖这个人,虽然能力不俗,但终究还是没能逃过日本人的魔爪,也算是他一生周旋于列强之间的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

总的来说,张作霖就是一个在大时代背景下,凭借着自己的胆识、狠劲和一点小聪明,在中国东北这块土地上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不是什么伟人,也不是什么庸人,他就是那个乱世中一个鲜活的、充满了生命力,也充满了争议的“东北王”。他的故事,就像东北的那片黑土地一样,厚重、复杂,还带着点野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生于奉天,文化程度很低,懂一些兽医知识,自称为在旗汉人,21岁成为胡子,庚子年加入清军,日俄战争中为日本人做事。

1912年辛亥革命后,巡防营统领张作霖等人通电各省,宣布奉天将出兵勤王,痛剿起义各省。革命党人张榕策划奉天起义,张作霖假称自己有心革命,张榕因此被骗,于席间被张作霖等人突然开枪杀害。之后张作霖伙同一干人等于奉天省城内谋害了一百多名进步人士。

袁世凯复辟,张作霖坚决支持,而东三省上将军张锡銮劝说袁世凯三思而后行,因此张锡銮被调回北京,张作霖在东北的势力愈发无人制衡。


1915年张作霖前往汉城参加朝鲜博览会,见到朝鲜总督寺内正毅,表达了亲日的态度,希望借由日本来控制满州,给寺内正毅留下深刻印象。日本参谋本部次长田中义一、日本外务省、日本驻奉总领事等人主张扶持张作霖。


1916年一个中国小孩在郑家屯吃西瓜,不小心将西瓜子甩到日本人身上,日本人因此打了这小孩,奉军28师一名士兵上前劝阻不成,双方斗殴,后来日本军官前往奉军驻地,砍断一名奉军士兵胳膊,发生枪战,之后又在郑家屯外架起大炮,要求中国人不得进入此地,否则格杀勿论。并提出一系列条约侵犯中国主权,因此奉天省议会、奉天师范学校和民众发起抗日大会,奉天师范甚至组织抗日铁血团。张作霖命令二十七师包围奉天师范,逮捕抗日分子。

此事件中中国士兵被打死多人,随后张作霖前往日本驻地赔礼道歉并赔偿抚恤金,惩罚郑家屯事件中参与的中国士兵,因此事后日本方面停止支持宗社党,转为扶持张作霖。

1919年张作霖与日军联手制造宽城子事件,逼走吉林督军孟恩远,中日签订《暂时维持治安办法》,规定除了张作霖阵营中的裴其勋旅以外,中国军队不得进入长春30华里之内。



1921年后,苏俄侵略蒙古,张作霖阵营张景惠部八千人在两百公里外坐视库伦被围困一个月,攻陷后又拒绝出兵援救,在之后收了北京政府300万元复蒙经费,但拒绝出兵收复蒙古,导致蒙古在之后被苏俄策动独立。


1927年,日方对中国侵略加剧,引起广泛抗日游行,张作霖与日方秘密谈判,签订满蒙五路协约,出卖东北铁路权。作为交换,蒋介石北伐军1928年攻入山东时,日军于青岛增兵,阻止北伐军继续北上,并要求张作霖迅速撤出北京。随后日军制造济南惨案,南京国民政府谈判代表被杀,中国军民六千余人遇难。

日本使者芳泽要求张作霖退回关外,放弃北京,以免北京周围发生战争,影响稳定,而张作霖执意要在关内做抵抗,最终结果是日军在关外增兵,威胁将奉军缴械,张作霖被迫宣布退出关外。

而日军在此期间已经制定计划,解除张作霖军队武器,逼他下野,或者杀死张作霖,不久后张作霖离京返回奉天,在皇姑屯附近被炸死。


此前,直奉战争中,满州经济面临崩溃,张作霖为打内战,在满州进行鸦片贸易,并发行纸币,导致物价飞涨,1926年经济崩溃,饥荒出现,工人罢工。

1927年甘肃动乱,演变为种族仇杀,战争十分残酷,张作霖为其提供武器,只为反对冯玉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讲张作霖,这事儿可就热闹了,他不是个简单的角色,那是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乱世传奇。你想想,那会儿是什么年月?辛亥革命刚过去,袁世凯称帝的把戏玩不下去,中国就跟一条散了架的马车一样,各路诸侯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张作霖就是在这个缝隙里钻出来的。他不是什么科班出身的将领,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他就是个土里土.............
  • 回答
    关于张学良当年是否应“不放弃东北,和日本人死磕到底”,以及如果真的如此,中国后续历史走向的推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由于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是多维度的,任何一种假设性的推演都只能是基于现有资料和逻辑进行的分析,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力求叙述详尽且避免AI痕迹。.............
  • 回答
    直奉第二次大战,奉系之所以能够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直系,郭松龄无疑是居功至伟的第一功臣。然而,战后张作霖对这位大功臣却并未如外界期待的那样予以高升,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张作霖个人的性格与考量,也有奉系内部政治格局的微妙之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刘备能够采取这样的策略,并且得到庞统、赵云、黄忠等大将的全力支持,北伐取得比历史上更大的战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关键的挑战。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策略分析:为何刘备派庞统、赵云、黄忠等入蜀帮助刘璋灭张鲁会有积极影响? 巩固益州根基,消除后顾.............
  • 回答
    “张仲景是历史上最早发明人工呼吸的人”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现代意义上、经过科学验证和规范操作的人工呼吸术,其起源和发展是近代医学的成果,与张仲景所处的时代和医学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代医学就没有关注濒死状态的急救方法。1. 证.............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中医药历史长河中,确实涌现出过如扁鹊、张仲景、华佗这样的传奇人物,他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了无数病患的生命之路。人们常常好奇,这些被尊为“神医”的人物,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这并非偶然的奇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沉淀的必然结果。首先,是天赋的禀赋与非凡的悟性。这些被后世奉为神明的医者,往.............
  • 回答
    张召忠与黄旭东的历史性会面,与其说是对军事战略的深度探讨,不如说是一场充满戏剧性与符号意义的文化现象。这两位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人物,一个以其独特的军事评论风格,尤其是在“战略忽悠局”的标签下,深入浅出地解读国际局势,赢得了众多拥趸;另一个则作为中国即时战略游戏(特别是《星际争霸》)的代表人物,以其.............
  • 回答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决策,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但又令人扼腕的节点。如果他当时选择了积极抵抗,那么中国历史的面貌,可以说会被从根本上改写,其深远影响将是全方位的,远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概括。首先,最直接的改变将是东北地区的命运。 避免日军迅速占领东北:九一八事变之所以能让日军在短短.............
  • 回答
    张学良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评价他的行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因素。一、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是.............
  • 回答
    抱歉,我无法直接“看到”您提到的图片。要了解图片的出处、是否为实拍还是后期制作,以及其中可能蕴含的历史故事,您需要将图片本身提供给我。如果您能将图片上传或者描述给我,我会尽力帮您分析。不过,我可以先从普遍情况出发,告诉您在分析一张图片时,我会关注哪些方面,以及您在提供图片信息时可以补充哪些内容,这样.............
  • 回答
    《大秦赋》这部剧,可以说是近些年古装权谋史诗类作品里,相当有分量的一部了。它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背后强大的卡司阵容——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这几位名字单独拎出来,都是在圈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实力派,各自都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而当他们齐聚一堂,共同演绎秦始皇统一六国.............
  • 回答
    如果我要为未来历史课本上关于新冠病毒那一页选择一张配图,我会选择一张能够传达出这场疫情多方面影响的照片,而不仅仅是病毒本身。我倾向于选择一张能够触及人性、社区和全球互联互通的照片,它应该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刻的意义。我最终会选择的配图是:一张医院窗户前,一名医护人员与一位被隔离在病房内的患者隔着.............
  • 回答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以开明的政治、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包容的文化政策闻名,开创了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历史形象: 一、政治统治:开明务实,以民为本1. 继位与玄武门之变 .............
  • 回答
    “历史上的四大阳谋真的无解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什么是“阳谋”,以及“四大阳谋”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逐一分析它们的“无解”性。什么是阳谋?阳谋,顾名思义,是指公开、光明正大的计谋。它不像阴谋那样藏匿于暗处,而是摆在台面上,让你明知故犯,却又难以摆脱。阳谋.............
  • 回答
    谈到红色高棉政权,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邪恶”、“野蛮”这些标签,而这些标签,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国际媒体和幸存者叙述中留下的深刻烙印。那么,这个曾经统治柬埔寨近四年的政权,是否真的如宣传的那般“邪恶野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标签,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政策逻辑以及造成的实际后果,并且.............
  • 回答
    历史上的周瑜有没有可能嫉妒诸葛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周瑜是否嫉妒诸葛亮,因为我们无法直接窥探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从史书记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存在一些可能性,或者说,周瑜的心情可能相当复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两位人物的背景和他们.............
  • 回答
    历史上,各国宣战的理由五花八门,既有膛目张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也有冠冕堂皇的道德说辞。想要梳理清楚这笔糊涂账,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说起,而且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才能明白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一、领土与资源:最直接的驱动力这恐怕是最古老、也最常见的宣战理由。一块肥沃的土地,一条重要的河流,或者蕴藏着.............
  • 回答
    历史上的宿敌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因为它们往往是冲突、竞争和文化碰撞的集中体现。这些宿敌关系可能由多种因素驱动,包括政治、宗教、经济、领土争端,甚至是个人恩怨。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宿敌及其背后的故事:1. 罗马与迦太基 (罗马共和国 vs. 迦太基共和国) 时间段: 公元前3世纪至公.............
  • 回答
    谈到袁崇焕,这可真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能引起激烈争论的人物,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他身上既有闪耀的光辉,也有令人扼腕的悲剧,所以大家对他看法非常多元,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爱恨交织。要说他算不算英雄,咱们得把历史摊开,好好说道说道。袁崇焕的光辉篇章:坚定的抗金名将首先,他最让人称道的,无.............
  • 回答
    赤壁之战,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这场仗啊,发生在公元208年,具体地说是在长江边的赤壁(今湖北嘉鱼县附近)。当时,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想要一举荡平东吴和刘备的联合势力,统一天下。这事儿要是放到一般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