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张仲景是历史上最早发明人工呼吸的人》?

回答
“张仲景是历史上最早发明人工呼吸的人”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现代意义上、经过科学验证和规范操作的人工呼吸术,其起源和发展是近代医学的成果,与张仲景所处的时代和医学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代医学就没有关注濒死状态的急救方法。

1. 证据来源与解读:

这个说法的来源,通常指向了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或称《金匮要略》)。在其中一些关于“虚劳”“失血”等病症的记载中,提到了“喘息不止”或“气息欲绝”等濒死表现,并附带了一些治疗措施。

具体记载的模糊性: 尽管《伤寒杂病论》中确有提到类似“气绝”“不死”的患者,并有“吹之”或“呼之”等字眼,但这些描述与现代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原理和目的存在很大差距。例如,一些记载可能指的是用嘴向患者口中或鼻中吹气,但其目的是为了温通阳气、散寒解毒,而非直接为了恢复呼吸功能。
“吹之”或“呼之”的多种解释: 对于这些古籍中的描述,不同的医学史家有不同的解读。
一种观点认为, 这是早期对人工呼吸的朴素实践,即通过向患者输送气流来维持生命。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这更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疗法,或者是一种与口服药物、针灸等其他疗法结合的辅助手段,其有效性难以与现代人工呼吸相提并论。它更多地是为了“驱邪”或“温阳”,而非直接的通气。
还有观点认为, 这可能是一种误读或夸大。古代医学对死亡的理解与现代不同,也缺乏对呼吸生理的深入认识。

2. 现代人工呼吸术的定义与发展:

现代人工呼吸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的一部分)的核心是通过外界力量(如按压胸廓和人工通气)来维持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直到患者能够自主呼吸和心跳恢复。 其关键在于:

对呼吸和循环生理学的理解: 知道呼吸和心跳停止会导致缺氧,而人工通气和胸外按压可以模拟心脏和肺部的功能。
规范的操作步骤: 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口对口、简易呼吸器等)和胸外按压。
科学的有效性验证: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来证明其在抢救生命中的作用。

3. 张仲景时代的医学水平: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所处的时代,医学是以经验和观察为基础,并结合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

解剖知识的局限: 对人体结构的了解远不如现代。
生理学知识的初步: 对呼吸、循环等基本生理过程的认识尚处于非常朴素的阶段。
药物和器械的原始: 治疗手段以汤药、针灸、推拿等为主,缺乏现代的专业急救设备。

4. 评价“张仲景是历史上最早发明人工呼吸的人”: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最早发明”的说法可能过于绝对和夸大。 人工呼吸这个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很难将某一个单独的事件或人物视为“最早的发明者”。在许多文明中,都可能出现过对濒死者尝试用气流进行“急救”的朴素尝试。
张仲景的记载更可能是一种早期、不成熟的尝试,或是一种带有其他医学理念的治疗方法。 尽管不能完全排除其具有一定的急救意义,但将其等同于现代人工呼吸是不准确的。我们更应将其视为中国古代医学在面对生命垂危状况时的一种思考和实践的体现。
现代人工呼吸术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其发展经历了多个世纪,有赖于对人体生理学的深入研究、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以及医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西方医学家和科学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
18世纪末,英国的威廉·赫塞(William Heberden)和约翰·斯诺(John Snow)等对人工通气进行了研究。
19世纪,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心肺复苏。
20世纪中叶,彼得·萨法尔(Peter Safar)等人在现代CPR的建立和推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5. 对张仲景的贡献的正确认识: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张仲景在中国医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他是“医圣”, 在临床实践和理论体系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伤寒杂病论》是医学经典, 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后世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各种疑难杂症的深刻洞察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极大地丰富了医学宝库。

总结:

将“张仲景是历史上最早发明人工呼吸的人”视为一个关于古代医学早期尝试或朴素实践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强调中国古代医学的智慧和探索精神时。但如果将其与现代科学定义的人工呼吸术直接划等号,则不符合史实和科学的严谨性。

更恰当的说法可能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一些对濒死患者进行“吹气”等尝试的疗法,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医学在面对呼吸停止情况时的一种早期探索,其目的和操作方式与现代人工呼吸有所不同,但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珍视和抢救的努力。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区分古代医学的实践和现代医学的科学,避免用今天的标准去完全衡量古代的成就,同时也要尊重现代科学的定义和发展脉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

看到一些同学在骂,可能许多同学看到这题目,想的是有人往自己脸上贴金呢。这是基于认定“人工呼吸是近现代的发明”,而事实上,人工呼吸的历史是很久远的,甚至有追溯到史前世代的可能。

但你不能根据错误的认知推出个正确的结论,这样是不行的。


为什么说“张仲景最早发明人工呼吸”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呢?

因为虽然《金匮要略》中明确记载了“救自缢死”的方法,“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但书中并没有口对口的记录,是用的吹耳法,和现今我们所说的人工呼吸有较大差异。其所载的“手按揉胸上,数动之”,是胸外按压的手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在中国最早的记录是在《中藏经》里。

这本书原署华佗,华佗是和张仲景同时代的,都是东汉末年。但其有伪托之嫌,是后代医生假托华佗所著,目前最为广泛的说法是创作于公元四世纪左右。

对于缢死者的抢救,《中藏经》上记载“先令人抱起,解绳,不得用刀断”,这与《金匮要略》的方案是一样的。而后面的操作则不太一样,“扶于通风处,高首卧,取啖葱根末,吹入两鼻中,更令亲人吹气入口……

写明了是口对口的人工呼吸,确切无疑。

为什么要“令亲人吹气入口”?

让医生吹不行吗?

不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喝农药自杀的九成都是女性,而古代则首选上吊。在那个时候,你别说嘴对嘴的接触,手对手都不行。

亲人也不是谁都行。

明代《醒世恒言》中《张廷秀逃生救父》中,王员外的女儿玉姐上吊自杀,员外就让媳妇徐氏对玉姐进行人工呼吸:

王员外不耐烦,叫丫鬟寻柄刀来,将汗巾割断,抱向床上,轻轻放开喉间死结,叫徐氏嘴对嘴打气,连连打了十数口气,只见咽喉气转,手足展施。又灌了几口滚汤,渐渐苏醒,还呜呜而哭。

我们回头看一下目前普遍认为的“最早的记载”。

西方普遍认为人工呼吸是elijah发明的,《急救护理学》里引述过这样一句话,“1958年,研究者纵观千年历史,根据从公元前800年左右对先知elijah口对口人工呼吸最早的记载,至助产士一直都在利用这项技术有效地挽救新生儿的生命这一事实,提出了对心搏骤停患者实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1]”。

elijah的故事当然是从《圣经》上扒下来的,宗教人士对这种的神迹颇为自豪。西方的医家又都知道这个神迹,便将其定为“公元前800年,先知对人工呼吸的首度应用”。

但,翻阅《圣经》,我们就会知道,这个说法实在是大为可疑的。其记载的内容,不说同《金匮要略》《中藏经》《肘后备急方》上的记录比,就是含义也不明确。

它是这么说的:“他(elijah)便祈祷耶和华,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对口、眼对眼、手对手。既伏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体就渐渐温和了。

你也知道,单纯趴在人身上,别的啥也不干,对方就能活过来,那是不可能的。本段意图证明,向耶和华祈祷,然后在相对着趴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能活过来。其余内容,你只有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把它和人工呼吸联系起来。将此目为人工呼吸的首创,就是拿两把尺子比量了。

相比较而言,把张仲景当成胸外按压的老祖,说《中藏经》是人工呼吸的首创,已经很实在、很谦逊了。


参考

  1. ^ 《急救护理学》,第54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