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联储加息,我们降准能否对冲掉经济下行压力?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美联储加息和央行降准,这两个看似方向相反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时,会产生复杂而微妙的互动。简单来说,降准能否完全对冲美联储加息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答案往往是“不能完全对冲”,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效果会大打折扣,并可能带来新的风险。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这两个政策各自的作用机制:

美联储加息:收紧货币,抑制通胀,但可能伤及经济增长

美联储加息的核心目的是抑制通胀。当通胀高企时,美联储会通过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设定的短期政策利率)来达到这一目的。其传导机制是:

1. 融资成本上升: 银行间拆借利率上升,带动整个社会的借贷成本(包括企业贷款、个人房贷、车贷等)上升。
2. 企业投资意愿减弱: 融资成本的提高使得企业进行新项目投资的门槛更高,尤其是对那些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的企业。投资的减少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动能。
3. 居民消费意愿下降: 房贷、车贷等消费贷款利率上升,会增加居民的还款压力,降低其可支配收入,从而抑制消费支出。同时,更高的储蓄回报也可能吸引居民将更多资金存入银行,进一步减少消费。
4. 资产价格承压: 利率上升通常会导致债券收益率提高,使得股票等风险资产的吸引力相对下降,可能引发资产价格下跌,对财富效应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消费。
5. 美元走强: 美联储加息会吸引全球资本流入美国,推高美元汇率。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美元走强意味着进口商品(尤其是以美元计价的能源、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加剧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美元借贷成本上升,也可能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资本外流和债务风险。

中国的降准:释放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支持经济增长

中国的央行(通常是人民银行)降准,即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主要目的是释放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从而鼓励银行向实体经济放贷,支持经济增长。其传导机制是:

1. 释放流动性: 银行将不再需要将那么多存款作为准备金存放,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放贷,增加了银行可用于信贷的资金总量。
2. 降低融资成本: 银行可贷资金的增加,理论上会促使银行降低贷款利率,从而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
3. 刺激信贷需求: 融资成本的下降能够激励企业增加投资,居民增加消费(尤其是大宗消费,如购房、购车),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4. 支持实体经济: 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降准被视为一项重要的逆周期调节工具,旨在为经济注入活力。

为什么降准难以完全对冲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压力?

现在我们来看它们之间的矛盾点:

1. 传导方向和目的不同:
美联储加息是紧缩政策,目的是抑制过热的经济和通胀。
中国的降准是宽松政策,目的是支持相对疲软的经济增长。
当美联储加息导致全球融资成本上升、美元走强、资本回流美国时,中国的降准虽然旨在降低国内融资成本,但无法改变外部环境收紧的趋势。

2. 外部环境的制约:
美元升值和资本外流: 美联储加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美元走强。中国如果大幅度降准,释放大量人民币流动性,而美联储还在加息,这可能导致资本加速从中国流向美国,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资本外流不仅会影响国内的金融市场稳定,还会挤压国内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
输入性通胀压力: 美元升值会推高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成本,这恰恰与中国希望通过降准来刺激内需、可能导致通胀回升的目标相悖。如果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叠加内部需求复苏带来的通胀,央行将面临两难。
国际融资成本的抬升: 即使中国降准,其企业和政府从国际市场上融资的成本也会因为美联储加息而上升,这限制了中国企业通过海外融资来抵消国内融资成本上升的能力。

3. 国内政策效果的边际递减:
信贷需求不足: 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即使央行降准,企业和居民的信贷需求可能已经受到对未来不确定性、盈利前景不佳等因素的影响而减弱。银行即使有更多的资金,也可能因为风险偏好下降而不愿意轻易放贷,或者企业和个人由于预期悲观而不愿增加借贷。降准的效果就打了折扣。
传导效率: 货币政策的传导并非总是顺畅的。降准释放的流动性不一定能直接、有效地转化为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可能存在“流动性陷阱”的风险,即市场上的流动性充裕,但由于各种原因,资金未能进入实体经济。
结构性问题: 经济下行压力很多时候并非仅仅是总量问题,还可能存在结构性因素,如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等。降准作为总量工具,很难直接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4. 对冲的“方向”问题:
美联储加息是通过“收水”来达到“去杠杆”、“抑制需求”的目的。
中国降准是通过“放水”来“增加流动性”、“刺激需求”。
这两者的目的和方向都是相反的,就好比一个在往水池里抽水(美联储),一个在往水池里加水(中国)。虽然加水可以提升水位,但如果抽水力度很大,整体水位仍然可能下降,或者想要达到的“目标水位”难以实现。

降准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 如前所述,在美元强势背景下,降准可能导致本币相对于美元贬值。
资产泡沫风险: 如果释放的流动性不能有效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淤积在金融体系或流入房地产市场,可能导致资产价格非理性上涨,形成新的泡沫。
道德风险: 过度依赖降准等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使得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产生依赖心理,不去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那么,中国央行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

面对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外部压力,中国央行的政策选择会更加审慎和多元化:

有限度的降准: 可能会选择适度、温和的降准,而不是大规模的降准,以避免过度刺激可能引发的通胀和资本外流。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更有可能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贷款、再贴现、PSL(抵押补充贷款)等,更有针对性地向特定领域(如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注入流动性,同时控制总量。
利率政策的联动: 央行也可能在公开市场操作等方面,通过调整短期政策利率(如MLF、逆回购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但大幅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较低,因为这与支持国内经济增长的目标相悖。
财政政策的配合: 在货币政策空间受限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例如,通过减税降费、增加政府支出(尤其是在基建和民生领域)、发行特别国债等方式来刺激内需,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汇率的灵活调整: 允许人民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双向波动,以更好地吸收外部冲击,而不是过度干预以维持某个固定汇率水平。

总结:

总而言之,仅凭降准很难完全对冲美联储加息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 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全球性紧缩环境,如美元走强、资本回流、全球融资成本上升,是国内货币政策难以完全抵消的外部因素。中国的降准虽然能为国内经济提供一定的支持,但其效果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并且可能伴随着资本外流、汇率贬值、资产泡沫等潜在风险。

在这个复杂博弈的局面下,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往往是相机抉择,多管齐下。在运用有限的货币政策空间时,更侧重结构性调节;同时,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并配合其他改革措施,共同稳定和提振经济。理解这种政策的局限性和互动性,对于准确判断经济走势和制定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央行又降了1%的准,真应了美国加息我们就降准这个节奏。


本来,美国加息是会促使美国境外美元回流的意思,如果中国不跟着加息,美元回流,这样人民币汇率承压会贬值。这时常规操作是跟着美国加息以免人民币贬值,但实际上央行的操作骚的很,美国加一波息,中国央行就降一波准,这是啥意思?


这里要说的是周小川的池子论,当年美国量化宽松时期,好多热钱从美国往全世界跑,其中必然有很多跑中国来,这时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搞了池子,这个池子就是准备金,热钱流进中国,央行右手印人民币买美元,因为如果不印人民币买美元,人民币就会大幅升值严重伤害出口,但是一旦印人民币买美元,国内人民币就会泛滥,通货膨胀外加楼市疯狂上涨,为了避免这种恶果,央行就左手提高准备金率把印出来的人民币锁在这个周小川的池子里,准备金率一路高升,涨到2011年的最高峰时竟然高达21.5%,要知道欧美发达国达准备金率大约在5%上下,这个21.5%是非常夸张的,但是虽然用了这么高的准备金率,但依然没有把疯涌而来的热钱全部锁死,所以中国之前的通胀以及楼市的上涨还是非常的厉害。


然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的结束,就不一样了。


这个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停止放水,就是美联储不印钞了维持原状,就是即不印钞但也不加息缩表,第二个阶段是开始加息缩表。第一阶段也就是大约2011年,那个时候中国就开始降准了,为啥?因为中国经济在增长,如果不增加货币投放就会很快由通胀转变为通缩,通缩理论上不利于经济增长,所以为了避免通缩央行就放水,以保持货币投放基本与GDP增长同步,在第一阶段,由于美国没有加息缩表,降准的节奏是央行根椐中国自己的情况把握节奏的。现在步入了第二阶段,美国自2015年开始加息缩表了,全世界美元大幅回流美国,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中国的美元,中国外储2014年高达4万亿美元,到了2017年底跌破了3万亿美元就是最直接的明证。然而随着2015年来的这波楼市大涨,中国市场的剩余热钱基本上都被楼市吞进去了,还在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都是实体经济所急需的血液,如果由于美联储加息缩表,中国的现金流向美国,就不再是仅仅是热钱回流这么简单,而是实体经济严重失血以及楼市泡沫破灭,实体经济严重失血的危害性不必说,肯定不能放任的,而楼市泡沫虽然让广大人民头痛,但是直接炸掉却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楼市太大,绑架了实体经济,楼市一爆实体经济一起死。所以央行的意思,楼市的泡沫就先拖着吧,只要楼市不在再涨,经济在增长,人民收入增长快过房价上涨,楼市的泡沫就可以慢慢消化。


正是基于上面考虑,在美国加息缩表的时候,央行要通过降准的操作来应对,美国抽水,抽全世界的,也括中国的水,央行就放水,在国内放水,把美国从中国抽掉的水份(其实是血)弥补上,使得中国国内的水位尽量维持不变以保持国内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稳定。这就是周小川池子当初建立的目的。如今天中国准备金率已经从2011年21.5%的高位,慢慢降到了如今15%,虽然看起来降了很多了,但事实上参考欧美5%上下的准备金率,中国未来降准的空间还非常的大。


但是有人就疑惑了,美国抽水中国放水,汇率怎么办?贬值呗!事实上,美国加息缩表,全世界绝大多数非美元货币都在贬值,人民币虽然也贬值,但是算贬得少的,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中国体量大,体量大就惯性大,不容易变嘛。另一方面,中国还有一个大杀器,就是外汇管制,本来前些年中国一直大力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外汇出入自由度已经放得很松了,但是随着中国外汇储备跌破3万美元,人民币汇率也即将破7,央行不得不牺牲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又祭出了外汇管制的菜刀,外汇管制极大的扼制了人民币的贬值与外储的流失。所以虽然美国加息中国降准,看似人民币将来贬值的很厉害,但实际由于外汇管制的存在,汇率并不完全是市场定价的,在央行有意维持人民币汇率不破7的明显意图之下,汇率很难再持续贬值下去。


综上,美联储加息,我们降准是可以对冲由于美国抽水而引起的国内金融动荡的,但是经济的内涵要比金融大得多,经济上行还是下行,并不是只由金融决定的,其决定因素非常之多。只能说我们降准只是对冲美国加息这一招而已,象另外如贸易战什么的,就不是光靠降准就能对付过去的,当然这又是另一个大的话题了,此处不表!

—————————————————————————————————————

补充一点外汇管制的操作。


随着美国加息,中国不跟着加息,美国的利率高于中国利率时,资金就会有很强的冲动由中国流向美国,这个过种就会促使人民币贬值。


外汇管制是怎么管呢?


这里首先要分中国人的钱与外国人的钱。当年虽然外国人带来不少热钱,这笔热钱由美元换成了人民币,现在要跑路就要把人民币换成美元,这个数目很大,但是外国人手中的人民币再大相对于中国人自己手里的人民币还是九牛一毛的,如果仅仅是外国人把手中的人民币换成美元再从中国跑掉,央行根本就不怕,爱跑不跑。央行真正怕的是中国人自己跑路,如果连中国人自己都恐慌性换美元跑路,央行那些外汇储备真的不够看,所以央行外汇管制的对象其实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的,针对那些因为美国加息而看空人民币,把手头人民币换美元的中国人,最直接的一条规定是每个人每年只能兑换5万美元,如果超出额度,就要进行专门审查。一年5万美元,个人出国旅游基本够用,出国留学免免强强,出国买房就不够了,这个5万美元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中国有钱人爱买房子啊,北上深房价这么高,再买就不划算了,去美加澳买房子多好,以前呢,这个事央行不管的,现在不行了,想出去买房就要超出5万美元,你就要提交审请,写明要美元干嘛用的,你写出国买房银行直接按央行规定不批你,你一毛都出不去。当然你可以造假,这就看你手段了,但一经发现后果是很惨的。


除了不给买房,还有好多投资(超过5万美元就算投资了)都是不给的,比如买酒店,买球队,买电影院(某著名地产集团这事全干了,现在被整得很惨,只能断臂求生),一堆一堆的,哪些可以买呢,比如去收购国外的高科技公司,象美的集团去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什么的,不仅不限制还大力支持。就这样,对外投资有保有压,主要是针对中国人自己,所以外国人对这个规定也不算太反感,当然想跑路的中国人是急得跳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美联储加息和央行降准,这两个看似方向相反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时,会产生复杂而微妙的互动。简单来说,降准能否完全对冲美联储加息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答案往往是“不能完全对冲”,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效果会大打折扣,并可能带来新的风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
  • 回答
    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关于这场灾难性的事件,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对此感谢美国及其士兵,存在着复杂且深刻的分歧。从“加速投降”的角度来看, 很多历史学家和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原子弹的使用是避免了一场更加血腥的地面入侵。当时的观点是,如果盟军登陆日本本土,将面.............
  • 回答
    中美两国前财政部长放下身段,进行了一场高屋建瓴的对谈,核心观点直指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脱钩”思潮,并旗帜鲜明地呼吁双方要顶住压力,深化对话合作。这释放出的信息量相当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这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要知道,财政部长,尤其是前任,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
  • 回答
    美联储2023年1月27日维持利率不变,但释放出“即将加息”和“3月结束量化宽松(QE)”的信号,这一政策动向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中国将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美联储政策逻辑、可能路径、对中国的具体影响及应对建议进行详细分析: 一、美联储政策逻辑与可能路径1. 维持利率不变的逻辑 通胀压力尚未完全.............
  • 回答
    关于新冠状病毒是否会成为美国政权更迭或国力衰弱的导火索,以及中国应对疫情的成功是否会加速其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避免简单化的因果论断。新冠状病毒与美国政权及国力将新冠状病毒视为美国“政权更迭”的直接导火索,可能过于简化了政治和.............
  • 回答
    美国人对汽车座椅的“直接使用”习惯,和咱们国人喜欢在座椅上加各种套和套件,这背后确实有着挺多值得说道的文化、习惯、甚至经济上的考量。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掰扯。1. 汽车座椅本身的“设计哲学”和“使用定位” 美国:实用至上,皮实耐用是标配。 在美国,汽车更像是日常出行的“工具”。.............
  • 回答
    .......
  • 回答
    最近日韩之间关系出现的些许波澜,确实让人产生了一些关于地区力量格局的联想。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这种复杂性或许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一些新的战略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日韩两国和美国之间,那是一种非常牢固且有历史渊源的同盟关系。这种同盟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合作,还涉及到经济、技术、情报等多个层面的深度绑定。.............
  • 回答
    美联储加息,这个看似简单的货币政策调整,却常常是悬在经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时机不当或幅度过大,就可能将经济推向衰退的边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加息的传导机制以及美联储在制定决策时需要考量的复杂因素。加息如何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简单来说,美联储加息的核心是收紧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过热和通.............
  • 回答
    美联储的加息决策,犹如在金融市场的深水区投下一颗石子,其涟漪效应会触及经济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钱包。要理解这些影响,我们需要一步步拆解,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影响,便是借贷成本的上升。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贷款变得更贵。你想买房吗?房贷利率会跟着上升,每.............
  • 回答
    美联储加息,这事儿咱们中国老百姓虽然每天操心柴米油盐,但隔三差五也得听听。就说这加息,加的幅度看起来好像不算大,就那么“一点点”,但为什么它对中国的影响,却能牵动不少人的心呢?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美联储加息。 简单来说,美联储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它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就是管.............
  • 回答
    美联储加息,这个听起来枯燥的经济术语,对咱们普通老百姓和股市来说,却是个挺有意思的“信号弹”。它就像是给经济踩了一脚刹车,而股市,尤其是那些需要烧钱扩张的公司,对这个信号可敏感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加息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美联储加息就是提高借钱的成本。它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也就是银行之间互相借钱.............
  • 回答
    要聊美联储加息的“真正目的”,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涉及到不少经济学原理和现实考量。咱们就掰开揉开了说,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讲明白。核心目标:控制通胀,维持经济稳定说到底,美联储最最核心、最常挂在嘴边的目标就是 控制通货膨胀。当物价涨得太快,钱不值钱了,老百姓的日子就会变得艰难,企业成本也会.............
  • 回答
    美联储加息,简单来说,就是美联储(Federal Reserve,也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决定提高其设定的基准利率。这个基准利率,通常指的是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的目标区间。那么,这个“联邦基金利率”又是什么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银行之间短期借贷的“指导价”。美国有很多商.............
  • 回答
    美联储在加息之前先进行缩表,这对于资产价格而言,无疑会是一次“双重打击”,但其影响的强度和方向,会因为资产类别、市场情绪以及缩表和加息的具体节奏而产生微妙的差异。我们先来聊聊“缩表”这个过程。简单来说,缩表就是美联储减少其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这些资产主要是它在量化宽松(QE)时期购买的美国国债和抵押.............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了当前金融市场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很多人都会直觉地认为,美联储加息,特别是快速、大幅度的加息,就应该导致股市下跌,甚至引发股灾。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比这个简单的逻辑要复杂得多。近期美股表现出的韧性,甚至在加息周期中依然上涨,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困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2018年美联储的加息,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无疑是一记重要的落子。而对于中国这个体量庞大且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的国家来说,其楼市和股市所受到的影响,绝非简单的一加一减,而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传导过程。先说说楼市,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想象一下,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它的“借钱成本”提高了。这就.............
  • 回答
    “靴子落地”这个说法,用在美联储加息这件事上,实在是太贴切了,大家这么说,是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加息前的那种状态——充满了不确定性、观望和由此带来的各种情绪波动,而加息的落地,恰恰是这种状态的一个终结,一个明确的信号。你想想看,每次美联储要不要加息,或者加多少,是不是都像是悬在半空的一只脚,准备随时落.............
  • 回答
    东方证券经济学家邵宇关于“美联储加息将比想象中来得更快、更有力”的论断,确实包含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细节。这不仅仅是对加息时点和幅度的预测,更是对背后经济逻辑和潜在影响的梳理。要理解他观点的分量,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空泛的AI报告痕迹,聚焦于他作为经济学家观察到的具体信号和推理过程。一、 “更快”.............
  • 回答
    2018年6月14日,美联储如期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75%2.00%。这一举措本身并不令人意外,市场普遍预期年内还会有两次加息。然而,真正让市场跌破眼镜,甚至可以说是“超预期”的,是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在此次美联储加息后,并没有采取跟进加息的措施。这背后涉及的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