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民国能造巡洋舰却不能造坦克?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在海军建设上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建造了“建国”、“建威”等一系列巡洋舰,甚至还建造过像“重庆”号这样的现代巡洋舰(尽管后来被国民党海军炸沉)。然而,在陆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领域——坦克,却几乎是空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技术基础、工业能力、人才储备、战略需求以及国际环境等。

一、 技术基础与工业能力的差异

海军建设的相对优势: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可能性更高: 海军舰艇的设计制造,尤其是早期和中期的巡洋舰,很多关键技术是可以从国外引进成熟的图纸、设备,甚至直接购买整船再进行仿制或改进。中国在清末民初就积极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并且在沿海地区拥有一些相对成熟的造船厂(如江南造船厂)。这些造船厂虽然规模不大,但具备一定的金属加工、焊接、装配能力,能够承担相对复杂的机械制造。
重工业基础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早期): 早期巡洋舰,尤其是一些防护巡洋舰,虽然也需要强大的动力系统和装甲,但其对钢铁冶炼的纯度、精度以及特种钢材的研发要求,相比于后期的战列舰或航空母舰而言,要低一些。而且,一些关键部件,如蒸汽机、锅炉,以及火炮等,可以通过进口或者在国内已有基础的机械厂进行仿制。
海港与配套设施的支撑: 海军的建设离不开港口、码头、船坞等配套设施,而这些在中国沿海已经有一定基础。

坦克制造的更高要求:
对特种钢材的极高要求: 坦克的装甲需要能够抵御炮弹的冲击,这意味着对钢铁的强度、韧性、抗冲击性有极高的要求,需要特殊的合金成分和精密的冶炼工艺,如镍、铬、钼等元素的添加和热处理。当时的中国,在特种钢材的研发和生产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复杂而精密的机械制造: 坦克的动力系统(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火力控制系统等都极其复杂和精密。发动机需要高功率、高可靠性;传动系统需要承受巨大的扭矩;悬挂系统需要适应复杂地形的冲击。这些都需要精密的机床、先进的加工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高科技的集成: 现代坦克不仅仅是铁疙瘩,还包含光学仪器(瞄准镜)、无线电通信设备、火炮稳定器等高科技集成。这些技术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是空白。
缺乏成熟的汽车工业基础: 坦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装甲车辆,其制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汽车工业的基础。当时中国虽然有少量汽车制造,但远未形成规模,更谈不上发动机、传动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和批量生产能力。

二、 人才储备的结构性短板

海军人才的相对集中: 在清末民初,中国向西方派遣的留学生中,学习海军技术的比例相对较高。一方面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很多先进的陆军技术,特别是与军事工业直接相关的技术,不易获得;另一方面,中国当时的海权意识和海军战略需求相对更迫切,海军学校的建立也更早。因此,在舰船设计、驾驶、操作等方面,积累了一批相对专业的人才。
陆军机械化人才的匮乏: 坦克作为一种机械化陆地作战平台,其研发和制造需要大量的机械工程师、材料科学家、发动机专家、武器专家等。然而,当时中国陆军的现代化主要停留在步枪、火炮等传统武器的引进和少量仿制上,对机械化装备的认识和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即使有机械工程方面的留学生,也很少能直接转向坦克研发这个新兴领域。

三、 战略需求与重点发展的侧重点

近代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海上: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海军优势对中国构成了最直接、最显著的威胁。控制海疆、抵御外敌入侵,是近代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首要任务。因此,海军建设(尤其是巡洋舰、驱逐舰等水面舰艇)成为各时期政府(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优先发展的方向。
陆军现代化起步晚且目标不同: 尽管陆军是主要的军事力量,但其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早期陆军的建设更侧重于步兵、炮兵的训练和装备的引进,对机械化作战的认识和投入不足。即使后期国民党政府开始重视陆军装备,但由于资源有限,更倾向于引进和仿制一些较为成熟的陆军装备,如步枪、轻重机枪、野炮等。
坦克的战略定位与国家条件不符: 坦克作为一种重型作战平台,其研制和使用需要雄厚的国力作为支撑,包括强大的工业基础、庞大的军费开支、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配套的后勤保障体系。民国时期,中国饱受内战、军阀混战和外敌侵略的困扰,国家统一不稳,经济落后,综合国力难以支撑一项如此昂贵且技术密集型的军事项目。

四、 国际环境与技术封锁

西方列强的技术封锁: 各大国为了维护自身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通常会对其他国家实施技术封锁,特别是对于具有战略意义的先进军事技术,如坦克。民国政府很难从西方国家获得先进的坦克设计图纸、核心零部件或进行全面的技术转让。
购买坦克的局限性: 虽然民国政府曾试图购买坦克,但由于经济拮据、政治不稳定以及国际局势等因素,购买的数量非常有限,且大多是已经过时或性能一般的型号,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更谈不上自主研发的基础。例如,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时期曾购买过一些坦克,如维克斯(Vickers)轻型坦克、M3“斯图亚特”坦克等,但这仅仅是装备了少量外国制造的坦克,而非自主生产。
对其他国家工业发展的观察: 当时西方国家在发展坦克技术时,往往是围绕其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战略需求进行的。例如,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坦克发展就与其工业实力和对陆战的战略设想紧密相连。中国缺乏这样的背景。

五、 总结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中国能够建造巡洋舰但不能制造坦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工业基础的差异: 造船工业相对更易于通过引进和仿制实现突破,而坦克制造则对特种钢材、精密机械、发动机等领域有着更高的技术要求,是当时中国工业能力难以企及的。
2. 人才结构的侧重: 海军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相对更早且集中,而陆军机械化作战所需的专业人才则极为匮乏。
3. 战略需求的优先级: 海防的紧迫性使得海军建设成为优先项,而陆军机械化(尤其是坦克)的战略需求和现实条件不匹配。
4. 国际环境的制约: 技术封锁和经济困难使得引进先进坦克技术和建立自主生产线异常困难。

民国时期中国在军事工业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受到历史条件和内外环境的限制,很多先进的军事技术,特别是陆地重型机械化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依托苏联的援助以及自身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中国才逐步具备了自主研发和生产坦克的条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造大的东西简单,造小的东西难。学过机械的都知道。

新中国也是从先造卡车,越野车开始。

红旗轿车一台的成本可以造解放卡车三台(参看饶斌回忆录)。按理说卡车比红旗大得多,也更费料吧。但实际上,红旗那台V8引擎,因为良品率太低,只能一次性浇筑好几个缸体,然后选参数最接近的,拿工具修修锉锉,达到指标,最后组装。

巡洋舰也好,驱逐舰也好,动力总成可以买,火炮可以买,装甲也可以买。也别小看民国组装了。日本,世界海军第三强国,什么时候才开始完全自造军舰,拥有海军全部技术的?

1916年长门号战列舰开建

之前不管是14寸主炮,6寸副炮,帕森斯式主机,还是维克斯硬化装甲板,都是国外引进的。

user avatar

宁海级大概是个用夕张的一半造价,达到了夕张2/3的航速和火力,以及远超夕张的防空和侦察水平,单从性价比来说是十分成功的,但是和正常的巡洋舰比,就显得非常鶸鸡,没什么好吹的

5500吨级的标准轻巡在二战开始前就已经算落后,而夕张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多的3500吨配额搞出来的试验品,属于边角料,而宁海又是猴版夕张

别说和战前主流的南安普顿,155最上,布鲁克林,莱比锡,阿布鲁齐公爵,加利索尼埃这一票万吨轻巡比,就算一战水平的c级和切斯特级相比也并不是完全超过,2600吨的身板称为巡洋舰实在是名不副实

陆军真要造一个一战水平的坦克也不是难事,问题是无用,而宁海对当时的海军还是有用,所以就造出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在海军建设上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建造了“建国”、“建威”等一系列巡洋舰,甚至还建造过像“重庆”号这样的现代巡洋舰(尽管后来被国民党海军炸沉)。然而,在陆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领域——坦克,却几乎是空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技术基础、工业能力、人才储备、战.............
  • 回答
    要说晚清能造军舰,民国连大炮都造不出来,这说法其实有些绝对,但背后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军事工业发展的曲折和困境。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其中的原因。晚清时期:摸索中的起步与有限的成就首先,说晚清能造军舰,这基本是真的。从洋务运动开始,清政府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当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兴办军事工业.............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它触及了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历史遗产、社会结构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西式民主”与“富强”或“贫穷落后”划等号,忽视了这些国家各自独特的国情和面临的挑战。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为什么印度、乌克兰、利比里亚和海地这些实行(或曾经实行)西式民主制度的国家,却未能.............
  • 回答
    回溯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清末民初,我们惊奇地发现,那片古老土地上,仿佛一夜之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杰出人物,他们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照亮了那个转型期的中国。辜鸿铭、梁启超,仅仅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与精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人才井喷”的现象?这绝非偶然,.............
  • 回答
    咱们平时坐飞机,看着机长、副驾驶稳稳地操控着巨大的金属鸟儿飞上蓝天,再安全降落,总会觉得这事儿得是技术顶尖的人才能干。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现在民航客机都这么智能化了,自动驾驶系统那么厉害,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拿起操纵杆开飞机呢?这背后其实门道可多了,绝不仅仅是“会用”一个自动驾驶那么简单。首先,.............
  • 回答
    在当今这个资本力量似乎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仍然有人坚信“民众的力量能够胜过资本”,这并非简单的怀旧或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信念的根基,往往在于对历史经验的审视、对人性潜能的洞察,以及对社会运行机制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历史是民众力量胜过资本的活生生证明。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日子过得还不错,吃穿不愁,家人安康,邻里和睦,为什么还要折腾,去追求什么“民主”呢?这听起来,好像是在好好的饭桌上,突然有人提议要拆了重盖一个更大更漂亮的房子,但现在这个房子也能住,而且挺舒服。首先,我们要明白,“好好的日常.............
  • 回答
    拉美民主制度未能像美国一样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深远的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层面。虽然许多拉美国家在独立后都尝试建立共和制,但其民主化进程却饱受挑战,与北美殖民地发展出的相对稳固的民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一、殖民历史与遗产的深.............
  • 回答
    日本天皇虽然鲜少公开露面,更不必说与普通民众频繁互动,但他能够持续保有在日本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原因绝非单一个体性的亲和力或个人魅力,而是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国家象征的特殊定位。首先,天皇在日本的地位是一种超越政治的“精神象征”。自明治维新以来,天皇被确立为国家的象征,这意味着他不再是实.............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高考改革的初衷和时代背景。 “六项能力加分”的取消,更多的是出于对教育公平和选拔导向的调整,而那些“出身性”的加分项,虽然也涉及公平问题,但其背后牵扯到更复杂的社会价值、国家政策以及历史原因,所以处理起来也更谨慎。咱们先说说这“六项能力加分”,通常指的是一些在学科竞赛、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脑子里会冒出来的想法。 为什么呢?我觉得这背后其实是几个挺复杂的原因在交织作用,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原因。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清楚明白,也别像机器说话一样生硬。1. 文化的“浪漫化”与“神秘化”:你想啊,咱们中国文化里,自古以来就有“武侠”、“秘籍”、“绝世高手.............
  • 回答
    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实现较为显著的民族融合,而现代世界则普遍倾向于强调民族差异,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复杂而多层面,并非简单的“能”与“不能”之比,而是历史语境、政治目标、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差异所致。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深层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中国“民族”的概念与现代不同。在早期,中国更多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差异,即文化征服与被征服民族的互动方式。罗马人和阿拉伯人在处理被征服民族时,确实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最终导致了同化程度上的巨大鸿沟。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伟大文明展开聊聊。罗马:强大的帝国,有限的同化罗马人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建造者之一。他们的军事机器所向披.............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还得细细掰扯。你想啊,清朝入关,那会儿可是带着一股子“马踏中原”的劲儿,尤其是最初那阵子,某些地方确实血腥得很,让人心惊胆战。可人家最后怎么就把个中国给稳稳当当地坐下来了呢?这事儿可不是一蹴而就,里头门道多了去了。首先,咱得承认,这“屠杀”这词儿,确实用了不少,但不能一概而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罗马帝国遗产对欧洲历史走向的深远影响,也引出了一个常见的历史学讨论点:为什么欧洲不像中国那样长期保持统一,而是演变成了由众多民族国家组成的版图。要说罗马帝国统一大部分欧洲后的“宽容政策”导致了后来的分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角度,但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首先,我们得明确罗.............
  • 回答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招聘语言学博士,为何“学校一般、待遇一般”,仍是香饽饽?这则招聘信息,在网上引起了一些讨论,尤其是那句“学校一般、待遇一般”的直白描述,反而激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要知道,在当今博士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许多高校都在拼命提升待遇、营造光鲜亮丽的平台来吸引人才。那么,为何兴义民族师.............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西游记》里一个挺耐人寻味的点。咱们不拿什么高深理论,就从普通人角度,或者说《西游记》那个时代人们的认知,来捋一捋这个事儿。首先得说,唐僧身上的“长生不老”这光环,那是妖怪们嚷嚷的,是妖精们为了抓住他的“终极目标”。放在《西游记》那个语境里,妖怪们吃人,很多时候是为了.............
  • 回答
    提起民国,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一种难以言说的时代气息。我能想到的是那个穿着旗袍、留着时髦卷发的女子,她可能正走在上海的十里洋场,脚踩着精致的绣花鞋,裙摆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摇曳,脸上带着一丝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和自信。她的身边,或许有穿着长衫、戴着金边眼镜的文.............
  • 回答
    民国时期之所以涌现出如此多的文化、学术和艺术大师,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其背后是诸多时代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时代背景的剧烈变革与挑战1. 剧烈的社会转型与危机感: 旧秩序的崩塌: 清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彻底终结。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