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民国能造巡洋舰却不能造坦克?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在海军建设上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建造了“建国”、“建威”等一系列巡洋舰,甚至还建造过像“重庆”号这样的现代巡洋舰(尽管后来被国民党海军炸沉)。然而,在陆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领域——坦克,却几乎是空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技术基础、工业能力、人才储备、战略需求以及国际环境等。

一、 技术基础与工业能力的差异

海军建设的相对优势: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可能性更高: 海军舰艇的设计制造,尤其是早期和中期的巡洋舰,很多关键技术是可以从国外引进成熟的图纸、设备,甚至直接购买整船再进行仿制或改进。中国在清末民初就积极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并且在沿海地区拥有一些相对成熟的造船厂(如江南造船厂)。这些造船厂虽然规模不大,但具备一定的金属加工、焊接、装配能力,能够承担相对复杂的机械制造。
重工业基础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早期): 早期巡洋舰,尤其是一些防护巡洋舰,虽然也需要强大的动力系统和装甲,但其对钢铁冶炼的纯度、精度以及特种钢材的研发要求,相比于后期的战列舰或航空母舰而言,要低一些。而且,一些关键部件,如蒸汽机、锅炉,以及火炮等,可以通过进口或者在国内已有基础的机械厂进行仿制。
海港与配套设施的支撑: 海军的建设离不开港口、码头、船坞等配套设施,而这些在中国沿海已经有一定基础。

坦克制造的更高要求:
对特种钢材的极高要求: 坦克的装甲需要能够抵御炮弹的冲击,这意味着对钢铁的强度、韧性、抗冲击性有极高的要求,需要特殊的合金成分和精密的冶炼工艺,如镍、铬、钼等元素的添加和热处理。当时的中国,在特种钢材的研发和生产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复杂而精密的机械制造: 坦克的动力系统(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火力控制系统等都极其复杂和精密。发动机需要高功率、高可靠性;传动系统需要承受巨大的扭矩;悬挂系统需要适应复杂地形的冲击。这些都需要精密的机床、先进的加工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高科技的集成: 现代坦克不仅仅是铁疙瘩,还包含光学仪器(瞄准镜)、无线电通信设备、火炮稳定器等高科技集成。这些技术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是空白。
缺乏成熟的汽车工业基础: 坦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装甲车辆,其制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汽车工业的基础。当时中国虽然有少量汽车制造,但远未形成规模,更谈不上发动机、传动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和批量生产能力。

二、 人才储备的结构性短板

海军人才的相对集中: 在清末民初,中国向西方派遣的留学生中,学习海军技术的比例相对较高。一方面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很多先进的陆军技术,特别是与军事工业直接相关的技术,不易获得;另一方面,中国当时的海权意识和海军战略需求相对更迫切,海军学校的建立也更早。因此,在舰船设计、驾驶、操作等方面,积累了一批相对专业的人才。
陆军机械化人才的匮乏: 坦克作为一种机械化陆地作战平台,其研发和制造需要大量的机械工程师、材料科学家、发动机专家、武器专家等。然而,当时中国陆军的现代化主要停留在步枪、火炮等传统武器的引进和少量仿制上,对机械化装备的认识和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即使有机械工程方面的留学生,也很少能直接转向坦克研发这个新兴领域。

三、 战略需求与重点发展的侧重点

近代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海上: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海军优势对中国构成了最直接、最显著的威胁。控制海疆、抵御外敌入侵,是近代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首要任务。因此,海军建设(尤其是巡洋舰、驱逐舰等水面舰艇)成为各时期政府(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优先发展的方向。
陆军现代化起步晚且目标不同: 尽管陆军是主要的军事力量,但其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早期陆军的建设更侧重于步兵、炮兵的训练和装备的引进,对机械化作战的认识和投入不足。即使后期国民党政府开始重视陆军装备,但由于资源有限,更倾向于引进和仿制一些较为成熟的陆军装备,如步枪、轻重机枪、野炮等。
坦克的战略定位与国家条件不符: 坦克作为一种重型作战平台,其研制和使用需要雄厚的国力作为支撑,包括强大的工业基础、庞大的军费开支、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配套的后勤保障体系。民国时期,中国饱受内战、军阀混战和外敌侵略的困扰,国家统一不稳,经济落后,综合国力难以支撑一项如此昂贵且技术密集型的军事项目。

四、 国际环境与技术封锁

西方列强的技术封锁: 各大国为了维护自身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通常会对其他国家实施技术封锁,特别是对于具有战略意义的先进军事技术,如坦克。民国政府很难从西方国家获得先进的坦克设计图纸、核心零部件或进行全面的技术转让。
购买坦克的局限性: 虽然民国政府曾试图购买坦克,但由于经济拮据、政治不稳定以及国际局势等因素,购买的数量非常有限,且大多是已经过时或性能一般的型号,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更谈不上自主研发的基础。例如,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时期曾购买过一些坦克,如维克斯(Vickers)轻型坦克、M3“斯图亚特”坦克等,但这仅仅是装备了少量外国制造的坦克,而非自主生产。
对其他国家工业发展的观察: 当时西方国家在发展坦克技术时,往往是围绕其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战略需求进行的。例如,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坦克发展就与其工业实力和对陆战的战略设想紧密相连。中国缺乏这样的背景。

五、 总结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中国能够建造巡洋舰但不能制造坦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工业基础的差异: 造船工业相对更易于通过引进和仿制实现突破,而坦克制造则对特种钢材、精密机械、发动机等领域有着更高的技术要求,是当时中国工业能力难以企及的。
2. 人才结构的侧重: 海军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相对更早且集中,而陆军机械化作战所需的专业人才则极为匮乏。
3. 战略需求的优先级: 海防的紧迫性使得海军建设成为优先项,而陆军机械化(尤其是坦克)的战略需求和现实条件不匹配。
4. 国际环境的制约: 技术封锁和经济困难使得引进先进坦克技术和建立自主生产线异常困难。

民国时期中国在军事工业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受到历史条件和内外环境的限制,很多先进的军事技术,特别是陆地重型机械化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依托苏联的援助以及自身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中国才逐步具备了自主研发和生产坦克的条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造大的东西简单,造小的东西难。学过机械的都知道。

新中国也是从先造卡车,越野车开始。

红旗轿车一台的成本可以造解放卡车三台(参看饶斌回忆录)。按理说卡车比红旗大得多,也更费料吧。但实际上,红旗那台V8引擎,因为良品率太低,只能一次性浇筑好几个缸体,然后选参数最接近的,拿工具修修锉锉,达到指标,最后组装。

巡洋舰也好,驱逐舰也好,动力总成可以买,火炮可以买,装甲也可以买。也别小看民国组装了。日本,世界海军第三强国,什么时候才开始完全自造军舰,拥有海军全部技术的?

1916年长门号战列舰开建

之前不管是14寸主炮,6寸副炮,帕森斯式主机,还是维克斯硬化装甲板,都是国外引进的。

user avatar

宁海级大概是个用夕张的一半造价,达到了夕张2/3的航速和火力,以及远超夕张的防空和侦察水平,单从性价比来说是十分成功的,但是和正常的巡洋舰比,就显得非常鶸鸡,没什么好吹的

5500吨级的标准轻巡在二战开始前就已经算落后,而夕张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多的3500吨配额搞出来的试验品,属于边角料,而宁海又是猴版夕张

别说和战前主流的南安普顿,155最上,布鲁克林,莱比锡,阿布鲁齐公爵,加利索尼埃这一票万吨轻巡比,就算一战水平的c级和切斯特级相比也并不是完全超过,2600吨的身板称为巡洋舰实在是名不副实

陆军真要造一个一战水平的坦克也不是难事,问题是无用,而宁海对当时的海军还是有用,所以就造出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