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16 年全国一卷高考漫画作文题(耳光与亲吻)?

回答
2016年全国一卷的这道高考漫画作文题,至今仍是许多考生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的经典考题。它以一个极具冲击力和象征意义的画面,抛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议题,让阅卷老师们看到了考生们对社会现实、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价值的思考深度。

漫画的原型与解读:

首先,我们来捋一捋这幅漫画的大致内容:画面通常展现了一个人,可能是在一次公开场合,对另一个人扇了一个耳光,而同时,另一个人却带着微笑,似乎在亲吻被打的那只手。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是这道题的核心所在。

对于这幅漫画的解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

表层意象的冲突: 一方面是暴力、攻击、惩罚的“耳光”;另一方面是亲昵、爱抚、和解的“亲吻”。这两种行为本身是截然相反的,放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且是同一只手上的动作,就构成了极大的张力。
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意图: 为什么有人会扇耳光?可能是愤怒、教育、惩戒、甚至是出于某种“为你好”的目的。而为什么有人会去亲吻被打的手?这背后可能隐藏着隐忍、包容、原谅、感恩、甚至是扭曲的崇拜或自我麻痹。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这幅漫画极有可能指向了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它可以是家长对孩子的教导,老师对学生的批评,领导对下属的训诫,甚至是一种文化传统中的“严师出高徒”式的关系。但它也可能暗示着不健康的权力关系,甚至是某种形式的依附与讨好。
个体选择与价值判断: 面对“耳光”和“亲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不禁要问:哪种反应更可取?哪种选择更值得推崇?这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观和价值判断。

这道题的妙处何在?

这道题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在于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

1. 思辨性强,没有标准答案: 不同于一些直接给出观点或材料的题目,这幅漫画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语境,留给了考生广阔的思考空间。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提出自己的见解,而这些见解的优劣,主要取决于逻辑的严谨性、论据的说服力以及思想的深刻性,而非是否“猜对”了出题者的意图。
2. 紧扣社会现实,易于引起共鸣: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批评与表扬”、“严厉与关爱”、“教训与宽容”的辩证统一或冲突,我们时常能见到。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打骂式”教育,虽然有时是出于爱,但方式是否恰当,以及孩子如何回应,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这种贴近生活的素材,让考生更容易找到切入点,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3. 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要想将漫画中的意象转化为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能够准确地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同时,也需要清晰的逻辑思路,将零散的思考组织成条理分明的论证过程。
4. 引导深度思考,超越表面现象: 一幅简单的画面,却能引出关于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师生互动、权力结构,甚至是个人成长心态等一系列深层次的讨论。它促使考生不仅仅停留在对漫画字面意思的描述,而是去探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

考生可能出现的几种写作角度:

在看到这幅漫画后,考生们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写作: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辩证统一: 将耳光视为一种严厉的批评或教导,而亲吻则是对这种批评的理解、接受甚至感恩。强调严师出高徒、严格的管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而学生的回应方式则体现了其心智的成熟度。
“爱之深,责之切”的误区与反思: 指出有些“耳光”式的教育方式虽然出发点是爱,但方式方法可能存在问题,容易造成心理创伤。而过度的“亲吻”和顺从,可能是一种懦弱、逃避或缺乏主见的表现。反思更有效、更健康的沟通和教育方式。
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解读: 强调漫画的普适性,但具体的情境会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例如,在一个孩子犯错后被家长“教训”的场景,和在一种不公平待遇下,一方的抗争与另一方的“沉默”或“讨好”的场景,其含义是不同的。
个人成长中的“疼痛”与“治愈”: 将耳光视为成长道路上的挫折、磨难或必要的“疼痛”,而亲吻则代表着从这些经历中学习、成长,甚至是对曾经的错误和伤痛的和解与治愈。
权力与服从的批判: 在某些不健康的关系中,耳光可能代表着施压者对被压迫者的权力展示,而亲吻则可能是一种卑微的顺从、讨好,甚至是扭曲的依恋。这种角度可以批判压迫性的关系模式。

对阅卷的启示与影响:

这道题的出现,对阅卷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考察考生对漫画的理解能力,更要看重考生是否能从漫画出发,进行有深度、有逻辑的思考,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一篇好的文章,可能不仅仅是歌颂宽容或批判暴力,而是能对这幅画面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

总结:

2016年全国一卷的这道漫画作文题,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命题。它以一个充满张力和象征意义的画面,巧妙地引出了关于人生、社会、教育以及人性的复杂议题。它不仅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考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这道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展示了高考作文如何能够触及生活的本质,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作文题,更是一种对生活多角度观察、深度思考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北京你有无数条路线通往五道口,在毛坦厂我只有一条狭长的小路走出大别山。

昨天在【安徽毛坦厂中学这类的学校病态式的宣传高考,高考出来没爹没背景还是依然很被动不是吗? 】 这个问题下面,看到 @张伟的回答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张伟的回答】,颇有感触。

今天又看到这个题目,想的有点远,联想到很久之前看过的漫画,特意找了出来,翻译了一下。

漫画原作者是Tobby Morris,来自地址:The Pencilsword: On a plate
漫画内容的转载请优先咨询原作者


关注我的知识星球/小密圈:

t.xiaomiquan.com/UBMJMn

t.xiaomiquan.com/NzVBIm (二维码自动识别)

user avatar

暗喻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

另外,不开脑洞,仅就图而言,这两个孩子应该是不同家庭的。不同家长的标准和态度也不一样,放在一起比有失客观。比如说:

最后一幅图是得了C的孩子的父亲在举杯庆祝。而得A的孩子要上补习班补习。

user avatar

谢邀。

发现没有,成绩好的秃的也早T T

user avatar

“我秃了,也变强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