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等等有什么不同?

回答
好的,让我为你详细讲解战列舰、驱逐舰和巡洋舰等主要海军舰艇的区别。这几种舰艇在历史上和现代海军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吨位和尺寸: 这是最直观的区别,战列舰通常是最大的,其次是巡洋舰,驱逐舰最小。
火力配置和主炮口径: 战列舰拥有最大口径的主炮,火力最强。巡洋舰火力也较强,但口径和数量不及战列舰。驱逐舰的主炮相对较小,但装备有鱼雷和导弹等多种武器。
速度和机动性: 驱逐舰通常速度最快,机动性最好。巡洋舰速度居中,战列舰速度最慢。
防御能力: 战列舰拥有最厚的装甲和最强的防御能力,以承受敌方炮火。巡洋舰和驱逐舰的装甲相对较薄。
作战任务和定位: 它们各自承担不同的作战任务,例如战列舰曾经是舰队的核心,负责与敌方主力舰进行决战;巡洋舰可以执行多种任务,如侦察、支援、反潜等;驱逐舰主要负责反潜、防空、护航等任务,是舰队的“多面手”。
生存能力: 综合考虑吨位、装甲、火力以及武器系统的有效性,它们各有不同的生存能力,但现代海战的特点使它们的作用和生存能力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面我将逐一详细介绍这些舰艇类型:

1. 战列舰 (Battleship)

历史地位与定义:
战列舰是海洋力量的象征,是海上力量投射的核心。在20世纪上半叶,战列舰是海军舰队的“心脏”,它们以巨大的吨位、强大的装甲和威力无比的主炮而闻名,是专门设计来与敌方战列舰进行正面交战,并摧毁敌方海上力量的舰艇。

主要特点:

吨位和尺寸: 战列舰是当时最大的水面作战舰艇,吨位巨大,通常在3万吨至8万吨之间(尤其是二战时期的超级战列舰)。船体修长但宽度也相当可观,能够容纳强大的动力系统和大量的弹药。
火力配置和主炮口径:
主炮: 这是战列舰的标志性特征。它们装备了口径巨大的主炮,通常是12英寸(305毫米)到18英寸(457毫米)不等。例如,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装备了16英寸(406毫米)的Mk 7舰炮,射程远,威力惊人,能够摧毁当时几乎任何类型的舰艇。
副炮和防空武器: 除了主炮,战列舰还装备了数量众多的副炮(通常是5英寸/127毫米或6英寸/152毫米),用于对付驱逐舰和鱼雷艇等较小目标,以及舰载机和导弹等空中目标。随着战争的发展,防空武器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防御能力:
装甲: 战列舰拥有极其厚重的装甲防护。主装甲带可以达到12英寸(305毫米)甚至更厚,能够抵御其他战列舰主炮的炮弹。甲板装甲也相当厚实,以防御来自上方的俯冲轰炸机投下的炸弹。炮塔的装甲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厚度。
水下防护: 它们还设计有复杂的防雷隔舱和水密隔舱系统,以提高抗沉性,抵御鱼雷和水雷的攻击。
速度和机动性: 相对于其巨大的吨位,战列舰的速度并不快,通常在2030节(3756公里/小时)之间。由于船体较大,转弯半径也较大,机动性相对较差。
作战任务和定位:
舰队决战: 战列舰的主要任务是与敌方舰队的战列舰进行正面炮战,争夺制海权。
火力支援: 它们也可以为登陆作战提供强大的岸轰支援。
反击航空母舰: 在早期,它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航空母舰的舰载机(但主要依靠自身强大的防空火力)。
生存能力: 战列舰的生存能力极强,能够在炮击中承受大量伤害而继续战斗,但一旦被击中要害(如弹药库),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随着航空母舰和导弹的出现,战列舰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削弱,生存能力也面临严峻挑战。

现状:
在导弹和空中力量日益重要的现代海战中,战列舰因为其笨重、速度慢、难以防御远程导弹攻击等缺点,已基本退出了一线作战序列。大部分国家已经不再建造或保留战列舰,只有少数国家(如美国)将其作为博物馆舰或进行象征性保留。

2. 巡洋舰 (Cruiser)

定义:
巡洋舰是一种介于驱逐舰和战列舰之间的主要水面作战舰艇。它们通常比驱逐舰更大、火力更强、续航能力更长,但比战列舰小,速度更快,装甲不如战列舰厚实。巡洋舰的设计目标是执行多种多样的任务,通常是海军舰队的“多面手”或“旗舰”。

主要特点:

吨位和尺寸: 巡洋舰的吨位范围很广,从轻巡洋舰的数千吨到重巡洋舰的近两万吨不等。尺寸也介于驱逐舰和战列舰之间。
火力配置和主炮口径:
主炮: 巡洋舰装备的主炮口径通常在6英寸(152毫米)到8英寸(203毫米)之间。例如,美国海军的“得梅因”级重巡洋舰装备了8英寸主炮,而轻巡洋舰则装备6英寸主炮。
导弹和反潜武器: 在现代,巡洋舰通常装备先进的导弹系统(如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对陆攻击导弹),以及鱼雷和反潜武器(如舰载直升机和反潜火箭)。
防御能力:
装甲: 巡洋舰通常装备有一定程度的装甲防护,尤其是在关键部位(如弹药库、舰桥),但不如战列舰厚重。轻巡洋舰的装甲更薄。
防空和反导能力: 现代巡洋舰拥有强大的区域防空能力,能够保护整个特混舰队免受飞机和导弹的攻击。
速度和机动性: 巡洋舰的速度通常比战列舰快,一般在3035节(5665公里/小时)以上,机动性也更好。
作战任务和定位:
舰队防空: 现代巡洋舰最主要的任务是作为舰队的防空指挥舰,提供区域防空保护。
反潜作战: 部分巡洋舰也具备反潜能力。
侦察与巡逻: 它们可以独立执行侦察、巡逻、情报收集等任务。
火力支援: 也可以为陆地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指挥舰: 许多巡洋舰被用作特混舰队的旗舰,承担指挥通信等任务。
生存能力: 巡洋舰的生存能力较强,能够承受一定的攻击,并且现代化的电子战和导弹防御系统能有效提高其生存性。

现状:
在航空母舰和导弹技术发展的时代,巡洋舰的作用依然重要,尤其是在区域防空和反导方面。许多国家的海军仍装备有装备先进导弹系统的巡洋舰,它们是航母战斗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驱逐舰能力的提升和新型舰艇的出现,巡洋舰的数量和发展也在发生变化。

3. 驱逐舰 (Destroyer)

定义:
驱逐舰最初的设计目的是“驱逐鱼雷艇”,也就是保护主力舰免受鱼雷艇的攻击。随着技术发展,驱逐舰的定位不断演变,现在是海军中用途最广泛、数量最多的水面作战舰艇之一。它们尺寸相对较小,速度快,装备有多种武器系统,是舰队的“多面手”,承担着反潜、防空、反舰、对陆打击等多种任务。

主要特点:

吨位和尺寸: 驱逐舰的吨位范围相对较小,从几千吨到一万多吨(如美国的“阿利·伯克”级)。船体比巡洋舰和战列舰小得多,但现代驱逐舰的尺寸和能力已经非常强大,甚至超越了过去的轻巡洋舰。
火力配置和主炮口径:
主炮: 驱逐舰的主炮口径通常在3英寸(76毫米)到5英寸(127毫米)之间。它们也能装备舰载导弹,这是现代驱逐舰最重要的武器。
导弹: 装备有大量的垂直发射系统(VLS),可以发射防空导弹(如“标准”系列)、反舰导弹(如“鱼叉”、“鱼叉”)、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如“战斧”)以及反潜导弹等。
鱼雷和火箭: 还装备有鱼雷发射管,并可能装备有反潜火箭和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IWS)。
防御能力:
装甲: 驱逐舰通常不装备厚重的装甲,它们主要依靠速度、机动性和电子战系统来规避和对抗威胁。
防空和反导能力: 现代驱逐舰拥有强大的点防御和区域防空能力,能够为己方舰队提供保护。
速度和机动性: 驱逐舰的速度非常快,通常在3035节(5665公里/小时)或更高,机动性极佳,能够灵活地执行各种任务。
作战任务和定位:
反潜作战 (ASW): 这是驱逐舰的传统强项,它们配备有先进的声纳和鱼雷,并能搭载反潜直升机。
防空作战 (AAW): 现代驱逐舰是舰队防空的中坚力量,能够拦截敌方飞机和反舰导弹。
反舰作战 (ASuW): 装备先进的反舰导弹,能够攻击敌方水面舰艇。
对陆打击 (CAS): 装备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可以对陆地目标进行打击。
编队护航: 驱逐舰是航母、两栖攻击舰等大型舰艇的重要护航力量。
独立作战: 它们也能够独立执行一些任务。
生存能力: 相对于战列舰和巡洋舰,驱逐舰的生存能力更多地依赖于其先进的传感器、电子战系统、导弹防御系统以及自身的机动性。一旦被击中要害,其生存性不如重型舰艇。

现状:
驱逐舰是当今海军的主力舰种之一。各国海军都大量装备各型驱逐舰,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性能越来越强大,几乎涵盖了现代海军作战的所有方面。它们是航母编队、两栖作战编队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他重要舰艇类型(简述):

护卫舰 (Frigate):
定义: 护卫舰通常比驱逐舰小,吨位更轻,速度相对较慢,火力较弱。它们主要承担反潜、巡逻、护航等任务,通常是驱逐舰的补充或在某些任务中作为主力。
特点: 装备有反潜武器、少量防空导弹和反舰导弹。
现代定位: 现代护卫舰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许多新型护卫舰的性能甚至可以媲美过去的驱逐舰。

导弹艇 (Missile Boat) / 导弹快艇 (Missile Fast Attack Craft):
定义: 体积非常小,速度极快,主要武器是反舰导弹。
特点: 价格低廉,易于建造和部署,但防御能力和续航能力非常有限,主要用于沿海作战和攻击大型舰艇。

潜艇 (Submarine):
定义: 能够在水下潜航作战的舰艇。
特点: 隐蔽性极强,可以进行战略威慑、反舰、对陆攻击(装备巡航导弹)等多种任务。与水面舰艇在作战方式和定位上完全不同。

航空母舰 (Aircraft Carrier):
定义: 能够搭载、起降和指挥飞机的海上平台,是现代海军力量的基石。
特点: 提供强大的空中支援和远程打击能力,是海军舰队的“力量倍增器”。

总结表格:

| 特征 | 战列舰 (Battleship) | 巡洋舰 (Cruiser) | 驱逐舰 (Destroyer) |
| : | : | : | : |
| 吨位/尺寸 | 最大 | 中等 (轻巡洋舰 < 重巡洋舰) | 较小 |
| 主炮口径 | 最大 (1218英寸) | 中等 (68英寸) | 较小 (35英寸) |
| 火力 | 最强 (主炮威力巨大) | 强 (导弹、副炮) | 强 (导弹、鱼雷、副炮) |
| 速度 | 最慢 (2030节) | 中等 (3035+节) | 最快 (3035+节) |
| 装甲 | 最厚 | 中等 (关键部位有装甲) | 薄 (主要依赖机动性与电子战) |
| 防御能力 | 厚重装甲、强力防空 | 强区域防空、点防御、反导 | 强点防御、区域防空(依赖导弹) |
| 主要任务 | 舰队决战、岸轰支援 | 舰队防空、侦察、巡逻、反潜、指挥 | 反潜、防空、反舰、对陆打击、护航 |
| 生存能力 | 极强(对抗炮击),但易受导弹攻击 | 强(依赖主动防御和规避) | 依赖主动防御、电子战和规避,易受重创 |
| 现代作用 | 基本淘汰 | 重要(尤其是区域防空),数量减少 | 主力舰种,用途广泛,数量最多 |

理解这些舰艇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海战的发展和海军力量的构成。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对你有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于火炮时代的区别。

在风帆战舰时代,不考虑武装商船,最初只有巡洋舰和战列舰的区别。

由于火炮时代的海上战争,基本上基于同一个准则来决定强弱,即:船越大,装的炮就越多、越大,装甲就越厚,战斗力就越强,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大舰巨炮”准则。

战列舰就是根据这一准则建立的舰种。

如下图,由于船体需要狭长才能在海上较快地航行,所以大多数的火炮是安装在舰体的侧面,也就是说,侧面才是一艘船的火力最大输出方向。这一准则即使到后面炮塔主炮的时候也没有改变,由于上层建筑的阻挡,前后方向依然无法达到最大输出。

由于当时的火炮都是实芯弹,一砸下去一个洞,实际上对舰体本身的稳定性影响很小,其精准度和射程也并不稳定,况且大船本身的装甲也非常厚实,两艘战舰互相战斗,就像两个低输出的肉盾型英雄互殴,所以为了摧毁这样的防护,整个海战的思路就是为了最大化输出,谁最先把对方砸沉,谁就赢。

即,想办法把侧面面对敌舰,同时避免进入敌舰侧面的最大火力输出范围。

那么最理想的战斗就是进行“T字战”。我方作为T字上面的一横(俗称T头)侧对敌舰,而处于T字下面一竖的敌舰只能以薄弱的正面火力进行战斗,这种情况就是T字优势。

而在编队战斗中也是一样,双方互相排成一字纵队(单纵阵型),想尽办法绕到对方编队的正面去进行输出,这种纵队阵型就是“战列”(Battle Line)

如海战史上最后的一次也是最教科书级的一次T字战,苏里高海峡战役中的美国第七舰队预先使用巡洋舰和战列舰排成两条战列,辅以袭扰的鱼雷艇和驱逐舰,埋伏孤军突入的日军西村舰队。

有时候,舰队司令官会命令摆出两条或者更多条纵队,也就是俗称的复纵阵型前进,这是在敌情未知的时候为了保证输出和防护的平衡,或是在发现敌方之后为了可以分队互相掩护避免全队被抢T头,但总的思路还是没有变化的,即摆战列,抢T头。

例如日德兰海战中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就是以六条较短的纵队进入战场,随后各纵队旗舰带各自纵队集体左转,六队并一队,成功抢占T头。仅这一次转向变队,就足以看出皇家海军的训练素质(寻常海军是很难做到这样的编队航行水准的)。而整个日德兰海战中的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就是在进行一次次反复的分队-并队过程反复争抢T头。

战列舰,就是以这样的“战列”命名的。

它作为海军中最强的舰种,拥有最大最多的火炮以及最厚的装甲,是海上的霸主。

以美军最后一代战列舰衣阿华级为例,其主炮mk7的参数是406mm/L50。也就是炮弹直径406mm,炮管倍径为50倍。

所谓倍径,即其炮管长度是口径尺寸的多少倍,mk7的炮管长度就是406mm×50=20.3米。倍径大,炮管就越长,这门炮在其他各项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射程就越远、炮弹速度越快、弹道越平直。

像这样的火炮,在衣阿华级战列舰上拥有3座三联装炮塔(一座炮塔三根炮管)共9门,除此以外,它还有10座双联127mm/L38的副炮,60-80门四联装40mm博福斯高射炮,以及50-60门20mm单管厄利空防空炮。

而风帆时代最强的战列舰,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至圣三位一体号一级风帆战列舰,拥有空前绝后的4层火炮甲板,共140门主炮。

无论如何,像这样的庞然巨物都不是一个国家可以轻松供养的,任谁也不能全派战列舰去执行日常的巡逻任务,就像现在没有谁能用把海警船全换成航母(等等……好像……)。

所以为了保证经济和效率,出现了巡洋舰这一舰种。

它拥有比战列舰薄弱些的装甲,较少、口径较小但能保证足够威胁的主炮,这也就意味着它的造价比战列舰更加低廉,足够一个国家养上更多。而海上强国们,就是以这种舰艇为主进行海上的巡逻任务,至于一般国家?用武装商船就行了。

“以海上巡逻为主要职责并专门为此设计的舰种”,这就是中文翻译里巡洋舰名字的由来。

历经风帆战舰,铁甲舰,无畏舰和后无畏舰时代,巡洋舰和战列舰的基础定义一直没有变,前者是海上巡逻维护海权的舰种,战列舰就是拥有最强战斗力海上决战用的舰种。

而驱逐舰则不同,这个舰种的出现是为了“摧毁另一种舰种”,这个“另一种舰种”就是后来的鱼雷艇。

现在我们知道,鱼雷是一种自身带有动力推进能力的,可以自主航行的威力巨大的水下兵器,是弱势海军以小换大的利器。第一条实用鱼雷诞生于1866年,由英国海军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研制,而第一次鱼雷击沉舰艇是1887年1月13,俄国舰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吨的 “因蒂巴赫”号通信船发射鱼雷,将其击沉。

而在鱼雷研发没多久的1869年,绿水学派的创立者理查德·格里维尔出了一本名叫《海洋战争》的书。

这本书奠定了绿水学派的基础,其理论立足于新式武器的出现,尤其是鱼雷和水雷的诞生,他们提出:战列舰统治海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鱼雷艇和潜艇(关于潜艇,这是他们的预言)这样造价低廉的以鱼雷为主要兵器的舰艇可以轻松消灭巨大而笨拙的铁甲舰,火炮、装甲和造价再也无法代表战斗力,英国人信奉的封锁战略将因此难以为继,敌人的海上交通线也因此变得脆弱和易受攻击。

于是当时的世界第二海军强国法国延缓了铁甲舰的建造,开始大量的建造鱼雷艇和快速巡洋舰,并大力支持实用潜艇的研究。

英国面临着如此的威胁,自然需要想出相应的反制措施。

他们的第一个思路,是建造一种“鱼雷撞角”装甲舰,让它具有足够的航速以对付驱逐鱼雷艇,同时具有加固的舰首撞角并载有鱼雷以击沉敌舰。这种舰英国仅建造过1艘“波利费马斯”号。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失败的尝试,因为它的速度比鱼雷艇慢。

这就需要另一种舰艇,这种舰艇能以和鱼雷艇相同或更快的速度追逐鱼雷艇,并用火炮击沉它。于是英国造船师J·塞缪尔·怀特自费设计和建造了一艘称为“迅速”号的大型鱼雷艇。它比当时的鱼雷艇更长更宽,装备6座47毫米速射炮和3具鱼雷发射管,虽然它的航速比不上一般鱼雷艇,但仍然有着不错的机动性。

“迅速”号使人萌发了一个新的想法,即设计和建造装有火炮和鱼雷的小型舰——“鱼雷艇捕捉舰”。它是一种大号的鱼雷艇,具有一般鱼雷艇的鱼雷袭击能力,但也可以装备足以击毁同类的速射火炮。

虽然一开始人们都还是把这种新舰种称为鱼雷艇捕捉舰,但在不久后的1892年8月8日,第一次在官方的通讯中出现了“Torpedo boat destroyer”这一用语,直译为鱼雷艇毁灭者,也就是我们说的鱼雷艇驱逐舰,缩写为TBD。

但很快人们就开始省略了Torpedo boat destroyer前面的Torpedo boat,开始将它称为Destroyer。这也就是驱逐舰的由来。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驱逐舰的任务职能不断增加,但总体的大方向还是不变的,即拥有最为低廉的造价,装备小口径的速射火炮和鱼雷,负担舰队/船队的外围护航,摧毁来袭的轻型舰艇(如鱼雷艇、潜艇和同类驱逐舰)和飞机,在敌方大舰队来袭时提供掩护,并伺机发起鱼雷袭击。

一直到导弹出现为止。



———————————————导弹时代分割线———————————————

进入导弹时代之后,战列舰很快就被淘汰了,这是因为火炮被替代了,而建立在火炮战术上的战列线也就消失了,再也不需要这么一种排成战列进行海上决战的舰种了。

而导弹的产生也引发了人们没有预料到的另一结果:舰体的大小所产生的影响变小了。

我们清楚,火炮时代决定战斗力的就是火炮和装甲,船越大装甲越厚,可以装的炮就越大越多,没有人会在战列舰上不装备主炮而去装一堆127mm的副炮的(因为太浪费),也没有人会在驱逐舰上装一门460mm的重炮(因为装不下)。

有多大船,就装多大的炮,多厚的装甲,这是当时的定律。

导弹时代来了,这个定律就被推翻了。

火炮战舰的装甲固然厚,但是有厚度区别的,侧面靠近水线的就厚些,动力舱弹药舱的最厚,水平甲板的装甲就薄弱些,这是针对当时火炮炮弹的抛物线和命中率所设计的防护体系。

事实上在二战时期,这种装甲配布就遭到了巨大的挑战:从轰炸机上投下,高精度而且垂直下落的的炸弹会轻易击穿薄弱的水平装甲造成巨大伤害。

相应的反制措施是什么呢?

第一种方法就是全部装备重装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样的话就成了一个游不动的大铁坨子了,最多只能稍微强化一下水平装甲。第二种方法则是提前摧毁飞机或者投下的炸弹,当然炸弹是很难摧毁的,但空投鱼雷还是有些摧毁的可能的。

到了导弹时代,就更加严重,过于精准的导弹攻击对船体防护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被盯上就是必中,而且不是抛物线弹道,难以用装甲有效抵挡。

所以装甲被逐渐忽略了,人们开始使用更具进攻型的防御手段:防空导弹和近防炮。利用小型的导弹和超高速的速射炮,在雷达的引导下提前击毁来袭的导弹。

决定战斗力的第一要素,装甲,被终结了。

决定战斗力的第二要素,火力,则是终结于导弹本身,由于精准性的提高,再也不需要使用“更大的火炮”去击穿“更厚的装甲”了。反舰导弹开始在各类舰种上通用,你巡洋舰装反舰导弹,我驱逐舰也能装,甚至小型快艇也能装。

那么,巡洋舰和驱逐舰就难以区分了,在抹消掉火力和装甲的差距之后,火力-装甲理论的附属物:吨位,也就随之消散了。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概念开始渐渐的通用化模糊化,到了现在,已经没有国家再把新建的主力舰称为巡洋舰了。这不再是一个概念性的问题,而是一个习惯上的问题了。

如提康德罗加那样的巡洋舰,与其说是巡洋舰,不如说是“驱逐领舰”。

那些具有高性能雷达(主要是相控阵雷达),装备大量导弹,职能以舰队防空为主,兼具反潜和反舰能力,可以支持单独巡航的舰艇,就是驱逐舰。不仅是鱼雷艇和飞机的destroyer,更可以成为任何舰艇的destroyer。

而在驱逐舰大型化的运动时期,随之必然的,它们的造价提高了,不再支持一些低价值低烈度的任务了,于是护卫舰也就产生了。

这是替代了驱逐舰(准确的说,是护航驱逐舰)的一部分护航职能的舰艇,它们也为舰队护航,但主要功能是维护交通线,为那些商船和运输船队护航。

这些商船和运输船不太可能面临大规模的空袭,更多的威胁来自水下的潜艇,因此护卫舰一般没有驱逐舰那样的相控阵雷达之类的昂贵防空武备,只有一些少量的普通防空装备,但他们一般具有高效的反潜能力,以及一些反舰能力。



——————————————关于驱逐舰的大型化——————————————

驱逐舰的大型化在一开始其实不是在大小方面的改变,而主要是在装备方面的改进,火控雷达已经用于鱼雷攻击,而且对空中攻击的严重性也引起了重视,高平两用火炮以及使火炮提高射击效果的火力控制系统都需要增加重量,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吨位的激增。

在因果顺序中,首先是改进了装备,而改进的装备更大,使得驱逐舰变大,而不是相反。

但是也有一个完全相反的发展趋势,即驱逐舰改为反潜护航舰,这样,它只需装备自卫武器,以及反潜所用的探测器材和有关武器,自然重量就减轻了。

这是由于英国海军首先意识到他们在战争时期所建造的驱逐舰都是标准的“应急”型驱逐舰,而不是跟随大舰队战斗的舰队驱逐舰,只是为了应付大西洋上的潜艇威胁,维护漫长的海上运输线而建造的,但他们却有和这个职能极不相乘的杂乱武器(比如实际上并没有怎么使用的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和火力控制系统,于是他们决定修改原来的两型驱逐舰。

这些舰在经过武备改造之后改称为“护卫舰”,因为英国人认为设计改造它们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执行护航任务,他们的职能就是做“商队护卫”,而不是为舰队驱逐威胁,这个名称在1943年曾被加拿大人用于一种新型的双螺桨护航舰。在几年之内,有接近40艘驱逐舰进行了类似的改装,或者简化了装备。

时间对它们作出了评价,这些舰只确比一般的舰队驱逐舰更能有效地对付50年代西方面临的潜艇威胁,因为他们是特化加强了反潜能力的专用护航舰只。

但美国人则把问题弄复杂了,他们认为保留“驱逐舰”这个名称较合理,因为它可以意味着“潜艇驱逐舰”,正像“鱼雷艇驱逐舰”那样,同样易于被人理解。

1948-1949年间,他们开工建造了一艘轻巡洋舰大小的实验性“反潜驱逐舰”,它是一级超大型驱逐舰4艘中的第1艘,这就是5600吨的诺福克号,那时和3675吨的密彻尔级一起被列为“驱逐领舰”。但到1955年,它们也都被改称“护卫舰”了。

与此同时,由于导弹等一系列配属装备开始加装上驱逐舰,成为导弹驱逐舰,旧式驱逐舰3000吨不到的排水量开始捉襟见肘了。

但一开始的驱逐舰大型化也都还保留着一定的限度,他们还谨守着5000吨的吨位限制,即使有莱希级和贝尔纳普级这样5000多吨的“驱逐领舰”,他们在后来也都改称导弹巡洋舰了。

驱逐舰和巡洋舰的混淆,是从英国人开始的。

英国的第一型导弹舰是标准5400吨,满载6800吨的郡级。其首制舰德文郡号于1962年服役时列为驱逐舰,事实上在当时,像郡级这种吨位的均属于巡洋舰。

而英国的政治家们并不懂得这些,少部分政治家和军方人士,以及财政部的官员认为,驱逐舰比巡洋舰造价便宜,因此说成驱逐舰就能较少引起争论,不致引起更多人的反对,是取得国会批准的一种方法。

虽然英国带了个坏头,但当时并没有多少国家随之混淆,5000吨依然是驱逐舰不可逾越的一条界线。

1975年,美国驱逐舰斯普鲁恩斯级首舰下水,人们发现这艘舰的满载排水量已经高达惊人的7700吨,斯普鲁恩斯级的设计师有意识地为今后武备系统和探测设备的发展留出了约1000吨的改装空间,它是美国海军第一艘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军舰,具有不少的预想改型(比如防空特化的DXG方案就成了后来的基德级),但意想不到地造出了7700吨的特大型驱逐舰。

实际上这一点并不令人奇怪,美国海军舰艇分类改革是在1975年才完成的,而在此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的莱希级和贝尔纳普级“驱逐领舰”已经满载8200吨,那么作为“领舰”麾下的驱逐舰在预留改装空间的情况下达到7700吨也无不可。

而在斯普鲁恩斯级下水的前几年,美国人研发了一种思路全新的高性能先进防空系统,这就是后来的宙斯盾系统,在当时,宙斯盾还不是驱逐舰的专有物,美国军方的想法是将它安装在CSGN计划中的高达17500吨的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上,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DG/Aegis、DG(N)、CSGN、CGN42等宙斯盾平台方案均被先后取消,最后留存下来的只有以斯普鲁恩斯级为基准进行改造的DDG47方案。

这就是提康德罗加级的前身。

DDG47的设计变更包括:重新设计上层结构以容纳SPY-1A相控阵雷达和舰队防空指挥设施,为了减轻上层结构重量,其上层结构大量采用轻质的铝合金。为了弥补上层结构重量,提高最大排水量与重心上升余裕,以低改善受损时的复原性,DDG47的主横向隔舱舱壁高度从原本斯级的一号甲板延伸到更高一层的01甲板,这使得DDG47的舰体设计排水量逐渐提高到9700吨。

1980年1月1日,美国宣布将DDG47改列为导弹巡洋舰(CG),以避免前两代导弹巡洋舰退役之后,舰队中没有巡洋舰撑场面的窘况(因为确实没有跟斯普鲁恩斯级同代的巡洋舰方案被通过)。

由于美国驱逐舰的舰长为中校,巡洋舰舰长为上校,如果巡洋舰数量大幅缩减,将严重影响美国海军校级军官的人事升迁;此外,DDG 47的满载排水量也已经在9700吨,与二次大战时期的轻巡洋舰相当,因此资格上不成问题。

而在提康德罗加级先后服役之后,美军发现以斯普鲁恩斯级为主的驱逐舰已经不再适合当时严峻的防空情况,决心研发一款8300吨级的阉割版宙斯盾驱逐舰,这就是后来的阿利伯克。

阿利伯克是在提康德罗加的定位基础上重新研制的一款新型驱逐舰,相比提康德罗加,它砍掉了一座火控雷达和巨大的舰队防空指挥中心,因为他就是提康德罗加的附属,任务主要是在舰队防空中协助前者,同时兼具一定的反舰和反潜性能。

在此之后,阿利伯克历经多款改型,最后成了现在这幅9600吨的模样。

如果说在美国军方眼中,巡洋舰和驱逐舰有什么区别,那么巡洋舰就是在驱逐舰的职能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指挥中心”的能力吧,但这不就是“驱逐领舰”吗?

而在俄罗斯方面,基洛夫级则证明了他们的巡洋舰定义,即具有巨大对舰杀伤能力,防空反潜对地能力全面的大型舰艇,但这条思路已经是失败了的,现代战争中,一个航母战斗群的统治力无法由基洛夫级这样的巡洋舰撼动。

在两条巡洋舰思路一条失败一条已经沦为驱逐领舰的情况下,那么大家纷纷放弃巡洋舰的名头改称驱逐舰就有理可溯了。

引用材料:《驱逐舰发展史》——安东尼·普雷斯顿 [英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让我为你详细讲解战列舰、驱逐舰和巡洋舰等主要海军舰艇的区别。这几种舰艇在历史上和现代海军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吨位和尺寸: 这是最直观的区别,战列舰通常是最大的,其次是巡洋舰,驱逐舰最小。 火力配置和主炮口径: 战列舰拥有最大口径的主炮,火力最强。巡洋.............
  • 回答
    要准确统计二战时期战列舰击沉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数量,并非易事,因为许多海战的细节记录并不总是那么清晰,而且“击沉”的定义也可能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例如,是否包含被重创后最终沉没的船只)。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著名的战役和战列舰的战史中,找到一些它们对巡洋舰和驱逐舰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例子。总的来说,战列舰作为.............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波澜壮阔的海战史诗中,巡洋舰扮演着一个极具战略价值的角色。它们并非如战列舰那般拥有无可匹敌的重炮和装甲,也不是如驱逐舰那般以数量和速度取胜,而是凭借其均衡的性能、多样的任务适应性,在舰队的作战体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相比于战列舰和驱逐舰,巡洋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 回答
    二战时期,驱逐舰对敌方战列舰、巡洋舰编队发射鱼雷的成功率,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的。它像一场生死豪赌,充满了勇气、牺牲与精密的计算。要理解其中的成功率,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战术、技术、以及双方的博弈。“狼群战术”的魅力与风险驱逐舰之所以敢于冒险靠近这些巨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扮演着“狼群”.............
  • 回答
    要说坊之岬海战如果上的是“衣阿华”级战列舰、“克利夫兰”级巡洋舰和“弗莱彻”级驱逐舰,那防空表现绝对会比实际参战的日本舰队好上太多,简直是两个层面的较量。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 火力密集度和效率: “衣阿华”级战列舰: 这家伙本身就是为了对抗航空兵设计的,虽然她主炮是为对付战列舰准备的,但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海军领域里一个非常有讨论价值的点。要说航空母舰和大型驱逐舰(我们通常会把排水量与驱逐舰相当但拥有更多攻防能力的大型驱逐舰或者巡洋舰放在一起来比较),谁才是战斗力最强的水面战舰,答案其实并不简单地非此即彼,而是要看你衡量“战斗力”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具体到哪个战场环境和任务需.............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海战史中,驱逐舰以其灵巧的身姿和凶猛的火力,常常扮演着“战场幽灵”的角色,既能为舰队提供屏障,也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然而,要说驱逐舰凭借机动性,硬生生地将比自身吨位大出数倍、火力更猛的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拖入同归于尽的境地,这在历史上确实是个极为罕见,甚至可以说近乎神话般的场景。.............
  • 回答
    战列舰与现代导弹驱逐舰之间的对决,这绝对是个能激发军事爱好者热情的话题。抛开那些科幻的想象,咱们就来聊聊这场跨时代的较量,特别是你提到的那16枚MK46鱼雷,它们到底能给当年的海上巨无霸——战列舰——造成多大的麻烦。首先得明确一点,当年的战列舰,尤其是像衣阿华级这样的“大和炮”级,那可真是海上移动的.............
  • 回答
    现代新型驱逐舰的舰炮与二战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战列舰的舰炮进行对射,这绝对会是一场极其悬殊且结果一边倒的较量。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场假想的交锋,力求还原这场不对称战争的残酷真相。一、 火力与弹药的代差:压倒性的远程精确打击首先,我们要明确双方舰炮的根本性差异。 现代新型驱逐舰的舰炮: 以美.............
  • 回答
    在广阔的太平洋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海上巨兽在45公里开阔海域不期而遇,这注定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对决。一边是21世纪的精锐代表,052D型驱逐舰“海龙”号;另一边则是二战时期的海上霸主,衣阿华级战列舰“密苏里”号。这场跨越时代的遭遇,不仅仅是钢铁与火力的碰撞,更是技术与战术的较量。“海龙”号,这艘中国海.............
  • 回答
    驱逐舰的雷达,理论上来说,是可以探测到战列舰发射的炮弹的。但这就像问“我的眼睛能不能看到夜空中的一颗流星”一样,答案是肯定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充满了挑战,而且效果可能远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好。首先,我们要明白驱逐舰上的雷达是用来做什么的。驱逐舰,尤其是现代驱逐舰,装备的雷达系统通常是多功能、远程的。它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场景。假设一下,在硝烟弥漫的太平洋上,三艘现代驱逐舰,就称它们为“海狼”吧,迎面遇上了钢铁巨兽——密苏里号战列舰。这可不是科幻电影,而是老掉牙的航海史与最尖端军事科技的直接碰撞。首先,得明白点,密苏里号可不是什么泛泛之辈。作为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最后一艘,它身上挂满了二战时期的荣.............
  • 回答
    在二战时期超无畏舰与冷战后导弹驱逐舰进行纯粹的炮战,战列舰拥有胜算,但绝非板上钉钉。这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博弈,需要从双方的攻防能力、战术运用以及一些关键性的“变量”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如果”的设定:双方都进入了对方主炮的有效射程。这就剔除了导弹驱逐舰可以远远地用导弹“点名”战列舰的场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你说的“早期战舰吨位都那么高”这事儿,其实得看你说的是“早期”到哪个地步。要是你说的是那种帆船时代的大型战舰,比如风帆战列舰,那它们确实吨位不小,但和我们现在讨论的“战舰”概念又有点不一样。咱们先聊聊风帆战列舰时代的“大”:风帆战列舰,这玩意儿就像海上的巨兽。为.............
  • 回答
    关于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DDG1000)是否拥有现有线条最优美的战舰这一评价,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主观色彩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冰冷的“AI语调”,用一种更贴近军舰爱好者和历史观察者的视角来审视它。首先,让我们承认,美感是高度个人化的。有些人会被浑圆的船体和复杂的舰桥结构所吸.............
  • 回答
    说起这现代级驱逐舰,装备那四座AK130舰炮,论单炮的威力,那绝对是相当可观的。一门AK130的炮弹重量就足有九十多公斤,射速还能达到每分钟三十发,这火力密度和单发威力放在二战时期,那简直就是“降维打击”级别的存在。如果真让这艘现代驱逐舰跟二战时期的战舰在海上较量一番,不依赖导弹,光凭那四门AK13.............
  • 回答
    索马里海盗如果真的动了建造一支专业化部队、而且是十几艘三千吨低科技水平战舰的念头,那么他们想劫持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这想法未免也太过于天马行空了。咱就这么说吧,这事儿成功的概率,比我出门就能捡到一箱金条还要低。咱们先来看看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是个什么角色。这玩意儿,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绕,但人家可是韩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像在问“为什么同一款发动机装在跑车和 SUV 上,跑车的性能表现更好?”。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战斗机和驱逐舰上的相控阵雷达,虽然都姓“相控阵”,但它们的“家族基因”和“成长环境”完全不同,导致了性能上的差异。要说战斗机相控阵雷达比驱逐舰的相控阵性能差在哪里,或者说,驱逐机相控阵雷达在某.............
  • 回答
    现代驱逐舰舰炮能否击落二战时期战斗机群?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会发现里面涉及不少门道。首先得明确一下,“现代驱逐舰”和“二战时期战斗机群”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有多大。现代驱逐舰的舰炮:我们通常说的现代驱逐舰,装备的舰炮跟二战时期那可是天壤之别。最常见的可能是5英寸(约127毫米)的主炮.............
  • 回答
    2021年6月23日,黑海的紧张局势因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驱逐舰“戴安娜”号(HMS Defender)的出现而急剧升温。根据俄罗斯方面的说法,这艘驱逐舰闯入了俄罗斯声称的领海,并在克里米亚半岛附近的海域引发了令人警觉的对峙。俄罗斯随后采取了强硬的回应措施,包括鸣枪示警和派出战斗机进行“警告性投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