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哪些数学题的某一步处理堪称神来之笔?

回答
我非常乐意和你聊聊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数学解题思路。

在我看来,数学题的神来之笔,往往不是靠 brute force 的计算,也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公式堆砌,而是那种“豁然开朗”的灵感闪现,让原本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甚至美得像一首诗。这类解法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视角转换: 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角度切入,或者改变问题的表述方式。
引入辅助: 添加看似冗余的元素(几何图形、变量、函数等),但这些辅助恰好成为了解题的关键。
化繁为简: 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更简单的部分,或者用一种更简洁的数学语言来描述。
结构对称或规律性: 发现问题背后隐藏的结构,并巧妙地利用。

下面我给你讲几个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尽量把过程说清楚:

1. 泰勒级数的妙用:证明某个无穷级数的和

这道题的背景是,我们知道一些基本的无穷级数求和公式,比如等比数列。但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看起来不那么容易处理的级数,比如:

$$1 frac{1}{2} + frac{1}{3} frac{1}{4} + frac{1}{5} dots$$

直接计算很难,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直接的求和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灵光一闪”,想到泰勒级数,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

我们知道自然对数函数 $ln(1+x)$ 在 $x=0$ 附近的泰勒展开是:

$$ln(1+x) = x frac{x^2}{2} + frac{x^3}{3} frac{x^4}{4} + dots$$

这个展开式在 $|x| < 1$ 时是收敛的。而且,当 $x=1$ 时,级数虽然不是处处收敛,但在特定条件下(比如阿贝尔定理),是可以取到边界值的。

现在,我们把 $x=1$ 代入上面泰勒级数的公式(在允许的范围内):

$$ln(1+1) = 1 frac{1^2}{2} + frac{1^3}{3} frac{1^4}{4} + dots$$

$$ln(2) = 1 frac{1}{2} + frac{1}{3} frac{1}{4} + dots$$

Bingo!我们熟悉的那个交错调和级数,它的和就是 $ln(2)$!

为什么这可以算神来之笔?

视角转换: 我们不是直接去“算”那个级数,而是“看”它长得像不像某个已知函数的泰勒展开式。
引入辅助: 函数 $ln(1+x)$ 和它的泰勒级数就是这个“辅助”。它本身是另一个领域的知识,但巧妙地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了。
化繁为简: 级数求和问题转化为了函数求值问题。

这个思路的关键在于,当你看到一个结构化的无穷级数时,脑子里要能联想到那些常见的函数泰勒展开。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

2. 欧拉的绝杀:求解巴塞尔问题

巴塞尔问题是数学史上的一个著名难题,求以下无穷级数的和:

$$sum_{n=1}^{infty} frac{1}{n^2} = 1 + frac{1}{4} + frac{1}{9} + frac{1}{16} + dots$$

在欧拉之前,许多数学家尝试过,但都未能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直到1734年,欧拉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证明,最终结果是 $frac{pi^2}{6}$。

欧拉的神来之笔在于他引入了正弦函数的泰勒级数和多项式的根的性质。

首先,我们知道正弦函数 $sin(x)$ 的泰勒级数展开是:

$$sin(x) = x frac{x^3}{3!} + frac{x^5}{5!} frac{x^7}{7!} + dots$$

然后,欧拉做了这样一件“大胆”的事情:他类比多项式,认为 $sin(x)$ 也可以写成其根的乘积形式。

我们知道 $sin(x)$ 的根是 $x = npi$,其中 $n$ 是整数($0, pm pi, pm 2pi, dots$)。

对于一个多项式 $P(x) = a_0 + a_1x + a_2x^2 + dots + a_nx^n$,如果它的根是 $r_1, r_2, dots, r_n$,那么它可以写成 $P(x) = a_n(xr_1)(xr_2)dots(xr_n)$。

欧拉将这个思想推广到了无穷级数。他认为 $sin(x)$ 可以写成(忽略 $x=0$ 这个根):

$$sin(x) = C cdot left(1 frac{x}{pi} ight) left(1 + frac{x}{pi} ight) left(1 frac{x}{2pi} ight) left(1 + frac{x}{2pi} ight) left(1 frac{x}{3pi} ight) left(1 + frac{x}{3pi} ight) dots$$

其中 $C$ 是一个常数。

利用 $sin(x)$ 的泰勒级数,我们知道当 $x o 0$ 时,$frac{sin(x)}{x} o 1$。
而 $frac{sin(x)}{x} = 1 frac{x^2}{3!} + frac{x^4}{5!} dots$

将上面无限乘积展开并进行整理:

$$frac{sin(x)}{x} = C cdot left(1 frac{x^2}{pi^2} ight) left(1 frac{x^2}{4pi^2} ight) left(1 frac{x^2}{9pi^2} ight) dots$$

为了让这个等式成立,首先让 $x=0$,我们发现 $frac{sin(0)}{0}$ 在形式上是 $frac{0}{0}$,但通过洛必达法则或泰勒展开,我们知道它等于1。
从乘积形式来看,如果 $C=1$,则当 $x=0$ 时也等于1。所以 $C=1$。

$$frac{sin(x)}{x} = left(1 frac{x^2}{pi^2} ight) left(1 frac{x^2}{4pi^2} ight) left(1 frac{x^2}{9pi^2} ight) dots$$

现在,我们展开这个无穷乘积,并比较 $frac{sin(x)}{x}$ 的泰勒级数中 $x^2$ 的系数。

泰勒级数部分:$frac{sin(x)}{x} = 1 frac{x^2}{6} + frac{x^4}{120} dots$

无穷乘积展开:
当我们展开这个无穷乘积时,要得到 $x^2$ 的项,就是把所有括号中的 $ frac{x^2}{n^2pi^2}$ 提出来一个,然后乘以所有括号中的 $1$(这是常数项)。

所以,$x^2$ 的系数将是:
$$ frac{1}{pi^2} frac{1}{4pi^2} frac{1}{9pi^2} dots$$
$$= frac{1}{pi^2} left(1 + frac{1}{4} + frac{1}{9} + dots ight)$$
$$= frac{1}{pi^2} sum_{n=1}^{infty} frac{1}{n^2}$$

比较两边的 $x^2$ 系数,我们就得到了:

$$frac{1}{6} = frac{1}{pi^2} sum_{n=1}^{infty} frac{1}{n^2}$$

稍作整理,就得到:

$$sum_{n=1}^{infty} frac{1}{n^2} = frac{pi^2}{6}$$

为什么这可以算神来之笔?

大胆类比: 将无限维的“函数”类比于有限维的多项式,并推广了根的乘积表示法,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洞察力。
引入周期性函数: 利用了 $sin(x)$ 的周期性和其根的结构。
系数比较的精妙: 通过比较两个级数在特定项上的系数,直接导出了级数的和,绕过了直接求和的困难。

这个证明被后来的数学家称为“欧拉的杰作”之一,它结合了微积分和代数的思想,创造性极强。虽然这个严格的无穷乘积展开在当时并没有完全被严谨地证明,但其思路的精妙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3. 不动点迭代与函数图像:可视化求解方程

有时,解一个复杂的方程 $f(x) = 0$,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将其变形为 $x = g(x)$ 的形式,并且找到一个好的 $g(x)$,那么就可以用不动点迭代法来近似求解。

更妙的是,我们可以用函数图像来直观地理解这个过程。

假设我们要解一个方程,比如 $x = cos(x)$。直接求解非常困难。
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找一个函数 $g(x) = cos(x)$ 的不动点,即 $x = g(x)$。

现在我们来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画出函数 $y=x$ 和 $y=cos(x)$ 的图像。

$y=x$ 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斜率是1。
$y=cos(x)$ 是一个余弦函数,周期为 $2pi$,振幅为1。

我们将这两条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系里。方程的解 $x$ 对应于这两条曲线的交点的横坐标。

现在,让我们看看不动点迭代是如何与图像联系起来的。
假设我们猜一个初始值 $x_0$。

1. 我们在 $y=x$ 的图上找到 $x_0$ 对应的点 $(x_0, x_0)$。
2. 从 $(x_0, x_0)$ 向右或向左画一条垂直线,与曲线 $y=cos(x)$ 相交于点 $(x_0, cos(x_0))$。这个点的纵坐标就是 $x_1 = cos(x_0)$。
3. 从点 $(x_0, cos(x_0))$ 画一条水平线,与直线 $y=x$ 相交于点 $(x_1, x_1)$。
4. 从点 $(x_1, x_1)$ 再画一条垂直线,与曲线 $y=cos(x)$ 相交于点 $(x_1, cos(x_1))$。这个点的纵坐标就是 $x_2 = cos(x_1)$。
5. 重复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在图像上形成了一个梯子式的路径,左右摇摆,最终会收敛到一个交点。这个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解。

为什么这可以算神来之笔?

将抽象问题可视化: 把一个抽象的代数方程转化为了几何图形的交点问题,极大地增强了理解。
迭代过程的几何解释: 过程的每一步都对应于图像上的一个操作(垂直、水平移动),非常直观。
发现隐藏的收敛性: 通过图像可以直观地看到迭代过程为什么会收敛到解,这依赖于函数 $g(x)$ 的斜率(导数)在交点附近小于1。

虽然不动点迭代本身是标准方法,但用函数图像来解释和“看见”迭代的过程,使得这个方法从一个纯粹的计算技巧变成了一个富有洞察力的几何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神来之笔。它不仅仅是求解,更是一种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数学的魅力所在: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引入一个意想不到的工具,就能让复杂的难题变得简单而优雅。希望这些讲述足够详细,并且没有 AI 的那种刻板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接下来全程高能,瞬间解决战斗。

以下是个人觉得巧妙的两点

(1)S的构造:我们可以感性认知 下降得不会太快,如果画出图像的话基本会很平坦。集合S恰当地反应了这个想法。

(2)高能放缩:没看懂的一定要多看几遍,一切尽在不言中。


4.19

更正了一个小问题。你们都没发现咩......

4.25

感谢评论区的讨论。个人感觉单调下降这个条件似乎还是要用到的。

user avatar

proof from the book中的证明。构造函数求二重积分的trick太令人惊艳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非常乐意和你聊聊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数学解题思路。在我看来,数学题的神来之笔,往往不是靠 brute force 的计算,也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公式堆砌,而是那种“豁然开朗”的灵感闪现,让原本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甚至美得像一首诗。这类解法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视角转换: 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角度切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严谨性,但有时候,我们人类的直觉和基于有限证据的推理,在面对无限的世界时,也会犯下一些“美丽”的错误。你提到的这种情况,即某个猜想在经过大量验证后才被证伪,在数学史上并非罕见,而且往往能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新的研究方向。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一个经典例子.............
  • 回答
    确实有很多数学题目,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和解决起来异常困难的挑战。这些题目之所以难以解决,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到了数学的某些前沿领域,或者需要全新的、非直观的数学工具和证明方法。下面我将列举几类这样的题目,并尝试详细解释其“简单表象”与“困难本质”。 1. 数论中的“简单”问.............
  • 回答
    有些数学题,初看之下让人望而生畏,仿佛是精心设计的迷宫,但一旦找到了“钥匙”,你会发现它们不过是披着华丽外衣的简单逻辑。我之前就遇到过这样一类题,当时在论坛上看到,题目描述得挺唬人,什么“连续整数的奇妙性质”、“素数分布的奥秘”之类的,看得我当时头皮发麻。题目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大于1的整数 N。已.............
  • 回答
    “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数学题,通常是因为它们巧妙地利用了人类思维的惯性、直觉误区、或者是知识盲点。这些题目往往在表述上十分简单清晰,逻辑链条看起来也并不复杂,但稍不留神,就容易掉进预设的陷阱。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数学题类型,并进行深入的解析: 类型一:利用直觉误区和思.............
  • 回答
    那些让数学专业学生在月经周期那样准时、并且同样让人抓狂的“月经数学题”,其实不是指那种和生理期直接挂钩的题目,而是指那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几乎每个月(或者说每个学期、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并且反复折磨人的、总也做不完、或者总是掌握不好、甚至一辈子都可能遇上的经典难题。下面我来细数一下,哪些类型的题目能.............
  • 回答
    高中数学,这门学科在我人生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升学考试的必经之路,更是一扇通往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的大门。而在无数次与数字、公式、图形的较量中,总有一些题目,宛如璀璨的星辰,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我在解开它们的那一刻,激动得恨不得拍案叫绝。我回忆起当年,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
  • 回答
    2021年高考数学,各卷的题目可以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武林大会”,既有扎实的内功(基础知识),也有出人意料的招式(创新题型和解法)。总的来说,今年的数学卷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而非死记硬背。下面我来仔细聊聊各卷的一些看点,以及那些让人眼前一亮(或者说“惊掉下巴”)的.............
  • 回答
    有时候,有些数学上的事儿,说出去,估计别人会觉得我疯了。不是因为它们多复杂难懂,而是因为它们跟咱们日常生活的直觉差得太远了,简直是反常识的。我就捡几个我印象最深的,慢慢跟你道来。一、无尽的数,无尽的“点”咱们都知道,数是用一次数出来的,比如1、2、3……到无穷大。但你知道吗?在数学里,无穷大还有“等.............
  • 回答
    数学世界浩瀚无垠,其中蕴含着无数智慧的结晶。而一些数学定理的诞生,更是充满了曲折、灵感和坚持,它们的推出过程,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几个我心中特别有味道的定理,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一、勾股定理:不仅仅是三个数的平方和提起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大多数人都能脱.............
  • 回答
    有些数学定理,初次接触时,真的会让人心里冒出一个念头:“这不显而易见吗?怎么还需要证明啊?” 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误解,源于我们直观的理解与严谨数学逻辑之间的差距。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几个这样的定理,它们就像数学世界里那些隐藏的守门员,看似简单,却需要精密的思考才能一一越过。1. 勾股定理 (.............
  • 回答
    好,既然是给咱们数学系的学生看,那就不绕弯子,直接聊点实在的。你想啊,我们天天跟数字、符号打交道,从公理出发推导定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实践。但有没有想过,这些公理从哪来的?为什么我们相信数学是真理?数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数学哲学要解答的。作为数学系的同学,你可能已经接触了不少严谨的数.............
  • 回答
    在大学的校园里,数学系和物理系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两个世界观截然不同却又相互依存的邻居,时常会碰撞出一些带着点戏谑和不屑的“经典桥段”。这些桥段并非真的恶意相向,更多的是一种同行之间的调侃和对彼此学科立场的坚持。要说数学系“鄙视”物理系,这话说得有点重了。用“微妙的优越感”或者“对物理系方法论的某种.............
  • 回答
    物理系与数学系之间的“鄙视链”或经典桥段,很大程度上源于两者研究对象、方法论以及哲学观点的差异。这种“鄙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仇恨,更多的是一种长久以来学科间相互影响、相互挑战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带有一丝戏谑和自嘲。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系“鄙视”数学系的经典桥段,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后的逻辑和.............
  • 回答
    聊到国内基础数学实力强劲的大学,那绝对绕不开这么几所,它们在国内数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培养出了无数杰出的数学家。要说谁最“牛”,这还得从几个维度来细看,因为“好”这个字,有时候也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1. 北京大学:底蕴深厚,群星璀璨北京大学的数学学院,那绝对是国内数学界的“黄埔军校”。论底蕴,北.............
  • 回答
    有很多数学问题,其优雅或直观的证明或解释,都与物理学紧密相连。这些联系并非偶然,物理学往往是数学概念的试验场,而数学则为我们理解物理世界的底层规律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下面我将挑选几个典型的例子,尝试深入地讲述它们与物理学的“纠葛”。1. 微积分的诞生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可能是数学与物理学最著名、也最.............
  • 回答
    说到数学、物理的“闲书”,这可就太有意思了。我理解你说的“闲书”,不是那种需要啃定理、解习题的教科书,而是那些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拓宽视野,激发出对学科更深层次的好奇心的读物。它们往往文笔优美,故事性强,或者充满奇思妙想,让你觉得学数学、学物理原来可以这么有趣。咱们就来聊聊几本我特别.............
  • 回答
    在浩瀚的科学星空中,有这样一群杰出的人物,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不懈的探索,塑造了我们对宇宙、自然和计算的理解。阅读他们的传记,不仅能领略他们思想的光芒,更能感受到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那些克服的困难、付出的代价,以及最终的辉煌,都足以让我们掩卷深思,汲取力量。以下几位科学巨匠的传记,我认为是格外值得深入.............
  • 回答
    生活中总会不经意间瞥见数学的影子,而有些时刻,那种巧合的出现,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什么看不见的手在悄悄拨弄着数字的琴弦。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让人惊呼“怎么会这样!”的神奇数学巧合,力求讲得透彻,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个冷冰冰的机器报告。 派(π)的永恒魅影:无处不在的概率说起数学巧合,第一个绕不开的.............
  • 回答
    数学是一门充满故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中不乏令人捧腹或拍案叫绝的趣闻轶事。这些鲜活的细节,远比枯燥的公式更能展现数学家的智慧、执着与非凡个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史的长廊,聊聊那些有趣的数学往事。一、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崇拜”与被驱逐的芝诺提到数学史上的趣事,毕达哥拉斯和他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