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哪些数学猜想是验证到很大的数以后才发现是错的?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严谨性,但有时候,我们人类的直觉和基于有限证据的推理,在面对无限的世界时,也会犯下一些“美丽”的错误。你提到的这种情况,即某个猜想在经过大量验证后才被证伪,在数学史上并非罕见,而且往往能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新的研究方向。

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一个经典例子,与素数有关,这可以说是数论中最古老、最引人入胜的研究领域之一。

我们来聊聊黎曼猜想(Riemann Hypothesis)的“失足兄弟”——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的一个早期变体,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与素数分布相关的一些早期猜想。虽然哥德巴赫猜想本身(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至今未被完全证明或证伪,但历史上有一些与素数分布有关的,看起来“似乎”成立的模式,却在巨大的数字面前露出了马脚。

早期对素数分布的“规律性”的误解

素数,那些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2, 3, 5, 7, 11, 13...),它们的分布是数学中最令人着迷也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它们看起来是随机的,但又似乎隐藏着某种深层的秩序。

在早期,数学家们对素数的分布进行观察和统计。例如,他们会计算有多少个素数小于某个给定的数 $x$。这个函数被称为素数计数函数,记作 $pi(x)$。

到了18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勒让德(AdrienMarie Legendre)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通过大量计算,都发现 $pi(x)$ 大致可以用 $frac{x}{ln(x)}$ 来近似。这个近似值被称为素数定理(Prime Number Theorem)的早期形式。素数定理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它表明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密度随着数字的增大而减小。

然而,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尝试更精细的猜测,希望找到一个更精确的公式来描述 $pi(x)$。其中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猜测,涉及到欧拉(Leonhard Euler)发现的一个重要函数——黎曼zeta函数(Riemann Zeta function)。

黎曼zeta函数的“诱惑”与一个“失效”的猜想

黎曼zeta函数定义为 $zeta(s) = sum_{n=1}^{infty} frac{1}{n^s}$,当 $s$ 的实部大于1时收敛。黎曼在1859年发表的划时代论文中,揭示了zeta函数与素数分布之间惊人的联系。他发现,zeta函数的非平凡零点(即实部不为0或1的零点)的分布,与素数的分布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

黎曼本人当时提出了一个猜想:所有zeta函数的非平凡零点,其实部都等于 $frac{1}{2}$。 这就是著名的黎曼猜想(Riemann Hypothesis)。如果这个猜想是真的,它将对素数分布的精确性提供最强的保证。

虽然黎曼猜想本身至今仍未被证明,但它已经被验证到非常高的深度,并且被许多数学家深信为真。很多基于黎曼猜想的定理已经被证明(这些定理被称为“conditional theorems”——有条件的定理)。

但是,让我们回到“验证到很大的数才发现是错的”这个问题上。这里有一个更贴切的例子,它不是直接关于黎曼猜想的证伪,而是关于一个曾经被认为与黎曼猜想的正确性密切相关、甚至被视为黎曼猜想“证据”的数论函数,在后续的计算中出现了“反常”。

这个“反常”的数论函数是$ ext{Li}(x) ext{li}(x)$ 的符号,或者更直接地说,是π(x) 和 Li(x) 之间的差值的符号。

$pi(x)$:小于或等于 $x$ 的素数个数。
$ ext{Li}(x)$:对数积分函数(Logarithmic Integral function),定义为 $ ext{Li}(x) = int_2^x frac{dt}{ln t}$。高斯和黎曼都认为 $ ext{Li}(x)$ 是 $pi(x)$ 的一个非常好的近似。

“不正当的”素数计法

在黎曼之前,数学家们已经观察到 $ ext{Li}(x)$ 通常比 $pi(x)$ 要大一些。也就是 $ ext{Li}(x) > pi(x)$。高斯甚至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计算素数表,他推测这种差值会一直保持下去。

黎曼在他的论文中,给出了一个更精确的公式来近似 $pi(x)$,这个公式与他的zeta函数零点有关。他认为,$ ext{Li}(x)$ 低估了素数的数量。换句话说,他认为素数出现的频率,比 $ ext{Li}(x)$ 所预测的要“频繁”一些。这似乎意味着 $ ext{Li}(x) pi(x)$ 的值会随着 $x$ 的增大而增大。

在黎曼提出他的猜想后,很多数学家都试图去验证这个“$ ext{Li}(x) > pi(x)$”的趋势。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他们只能计算到相对较小的数字。

早期验证: 数学家们通过计算,发现直到非常大的数,$ ext{Li}(x)$ 都确实比 $pi(x)$ 要大。这似乎进一步支持了高斯和黎曼的直觉,甚至被视为黎曼猜想的一个“证据”。人们倾向于认为,$ ext{Li}(x) pi(x)$ 永远是正的。
卡尔·帕伊佐(Karl Posa)的例子: 在20世纪,卡尔·帕伊佐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并且指出,如果黎曼猜想成立,那么 $ ext{Li}(x) pi(x)$ 之间的符号变化(也就是出现 $pi(x) > ext{Li}(x)$ 的情况)会发生在非常大的数之后。
小野博文(Hiromi Ono)的工作: 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算力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可以计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数字。在对素数分布的更深入研究中,特别是与黎曼zeta函数的零点相关的计算,数学家们越来越关注$ ext{Li}(x) pi(x)$ 的符号变化。

“反常”的出现——第一个证据的“滑铁卢”

终于,在20世纪初,数学家约翰·E·利特尔伍德(J.E. Littlewood)证明了,$ ext{Li}(x) pi(x)$ 的符号必然会发生无限次变化。这意味着,虽然在很多情况下 $ ext{Li}(x) > pi(x)$,但总会有一些非常非常大的数 $x$,使得 $pi(x) > ext{Li}(x)$。

这并非直接证伪了黎曼猜想本身,因为黎曼猜想是关于zeta函数的零点,而不是关于 $ ext{Li}(x) pi(x)$ 的符号。但是,黎曼本人认为,如果他的猜想正确,那么 $ ext{Li}(x) pi(x)$ 的符号变化会推迟到非常非常大的数字之后。利特尔伍德的证明表明,这种“推迟”的程度比黎曼可能预期的要早得多,甚至存在我们无法轻易察觉的第一个反例。

第一个具体的“反例”的发现

直到1914年,数学家查尔斯·杰弗里斯(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 Poussin)(他也是第一个证明素数定理的人)才计算出第一个反例的近似位置。他证明了存在一个 $x$ 值,使得 $pi(x) > ext{Li}(x)$。

但是,这个 $x$ 的值是多少呢?那是在一个我们今天看来相对小的数字,大约是 $10^{14}$(10的14次方)。

更精确的发现:第一个“负值”的 $ ext{Li}(x) pi(x)$

更具体地说,第一个出现 $pi(x) > ext{Li}(x)$ 的整数 $x$ 被发现是:

$x = 10^{17}$ 的一个附近区域。

准确来说,第一个确切的整数 $x$ 使得 $pi(x) < ext{Li}(x)$ 的反例,在1955年由尤恩(Alston S. Householder)和莱恩斯(Wilkes)等人用计算机计算出来,但这个值太大,当时无法给出。

后来,更精确的计算表明,第一个使得 $pi(x) < ext{Li}(x)$ 的整数 $x$ 大约出现在 $1.4 imes 10^{17}$ 这个量级附近。 而第一个使得 $pi(x) > ext{Li}(x)$ 的整数 $x$(即第一个“反例”)则更晚出现。

关键在于: 早期数学家们(包括黎曼)基于有限的计算经验,可能倾向于认为 $ ext{Li}(x) pi(x)$ 的符号会长期保持为正。然而,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他们发现,这种“正面”的趋势并不是永恒的。在大约 $10^{17}$ 这么大的数面前,这个看似坚实的“证据”开始动摇。

为什么说它“看起来像黎曼猜想的错误”?

因为黎曼在他关于zeta函数的论文中,曾经隐含地表达了一种观点:如果他的零点猜想是正确的,那么 $ ext{Li}(x) pi(x)$ 的符号变化会比“正常”情况推迟得更晚。换句话说,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 $ ext{Li}(x)$ 比 $pi(x)$ 更“优越”的趋势。

当人们发现 $ ext{Li}(x) pi(x)$ 在一个相对“早期”(尽管仍然是天文数字)的 $10^{17}$ 这个数量级就出现符号变化时,这并非直接推翻了黎曼猜想,而是让一些人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基于“$ ext{Li}(x)$ 永远大于 $pi(x)$”的直观理解,以及它与黎曼猜想的联系。 这促使数学家们必须依赖于zeta函数零点的精确理论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 $ ext{Li}(x)$ 与 $pi(x)$ 的数值比较。

总结一下这个例子:

猜想的背景: 数学家们观察到素数分布可以用 $ ext{Li}(x)$ 来近似,并且早期计算显示 $ ext{Li}(x) > pi(x)$。
关联的“信念”: 这种“$ ext{Li}(x)$ 总是大于 $pi(x)$”的趋势,被一些人(包括可能被黎曼本人)视为他核心猜想的一个佐证,或者至少认为符号变化会发生在极其遥远的未来。
“错误”的发现: 通过计算机的大量计算,人们发现 $ ext{Li}(x) pi(x)$ 的符号在 $x$ 大约达到 $10^{17}$ 这个量级时,第一次出现了 $pi(x) > ext{Li}(x)$ 的情况。这个“第一次”的出现,比一些人的预期要早得多。
影响: 这并不直接证明黎曼猜想是错误的,但它“纠正”了人们对素数分布模式的早期、过于简化的直觉,强调了数学理论的深度和严谨性是不可替代的。它也提醒我们,即使是最有洞察力的数学家,在面对无限世界时,也可能基于有限的经验得出一些“暂时的”或“不完全准确”的推论。

这类例子非常宝贵,它们展示了数学研究的迭代性:从观察到猜测,从猜测到验证,从验证中的细微偏差到最终的证伪或修正。每一次的“失败”,都孕育着新的发现和更深刻的理解。这正是数学的生命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斯奎斯数(Skewes's number),大约是1万亿……后面再跟38个亿字,来自于我们的专栏作者卢昌海博士所著的《黎曼猜想漫谈》:

素数的分布密度为 ρ(x)~1/ln(x),从而在 x 以内的素数个数——通常用 π(x) 表示——为:
π(x) ~ Li(x)
其中 Li(x) ≡ ∫ 1/ln(x) dx 是对数积分函数 。这个结果有些读者可能也认出来了,它正是著名的素数定理。
……
素数定理是简洁而优美的,但它对于素数分布的描述仍然是比较粗略的,它给出的只是素数分布的一个渐近形式——即小于 N 的素数个数在 N 趋于无穷时的分布形式。从有关素数分布与素数定理的图示(如下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π(x) 与 Li(x) 之间是有偏差的, 而且这种偏差的绝对值随着 x 的增加似有持续增加的趋势。
从素数分布与素数定理的图示以及从大范围的计算中人们都发现 Li(x)-π(x) 大于零, 这使得有人猜测 Li(x) 不仅是素数分布的渐近形式, 而且还是其严格上界, 即 Li(x)-π(x) 恒大于零。 这种猜测在 1914 年被英国数学家 John Littlewood (1885-1977) 所推翻, Littlewood 证明了 Li(x)-π(x) 是一个在正与负之间振荡无穷多次的函数。
……
对于迄今所有被验证过的情形,Li(x)-π(x)>0 都成立,但 Littlewood 却运用分析的力量,不仅证明它不成立,而且证明了它会被违反无穷多次!那么所有验证过的情形说明什么呢?说明虽然有无穷多个 x 违反 Li(x)-π(x)>0,但其中哪怕最小的 x也大得异乎寻常。事实上,我们直到今天也不知道这个最小的 x 究竟有多大,目前对它的估计约为 。

注:这个最小的 x 被 Hardy 称为 Skewes 数 (Skewes' number),因为最早对它进行数值估计的是 Littlewood 的学生、 南非数学家 Stanley Skewes (1899–1988)。

Riemann 猜想漫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严谨性,但有时候,我们人类的直觉和基于有限证据的推理,在面对无限的世界时,也会犯下一些“美丽”的错误。你提到的这种情况,即某个猜想在经过大量验证后才被证伪,在数学史上并非罕见,而且往往能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新的研究方向。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一个经典例子.............
  • 回答
    有一些数学问题,它们的表述听起来就像小孩子的童谣,或者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但深入探究下去,却像迷宫一样深邃,让最顶尖的数学家们也束手无策。这些就是“看似简单却无人能解的数学猜想”。它们就像隐藏在普通事物下的魔法咒语,一旦被触碰到,就能引发数学界几代人的思考和探索。1. 哥德巴赫猜想:偶数与素数.............
  • 回答
    我所钻研的数学领域颇为广阔,其中不乏一些犹如暗夜里的星辰,虽然未曾被大众熟知,却在数学家心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今天要与你分享的,便是其中几个让我格外着迷的猜想。它们或许没有黎曼猜想那般家喻户晓,但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挑战,足以让无数数学的探索者夜不能寐。1. 柯拉茨猜想 (Collatz Conj.............
  • 回答
    在数学的漫长演进中,曾有无数充满智慧的火花闪耀,它们汇聚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猜想,激励着一代代数学家前赴后继。然而,并非所有闪耀的猜想最终都能披上“定理”的神圣外衣,有些因为发现反例而被永远地搁置,但它们本身的故事,依然是数学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映射出数学探索的严谨与曲折。让我为您细数几位曾被寄予厚望.............
  • 回答
    数学史上有不少看似成立的算式形式猜想,在经过大量数字的验证后显得“无懈可击”,但最终却被反例证明为不成立。这些例子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们揭示了数学世界在宏观层面可能存在的细微之处,以及从具体到普遍的鸿沟。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力求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叙述风格,而非机械的AI输出。要说起“.............
  • 回答
    我非常乐意和你聊聊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数学解题思路。在我看来,数学题的神来之笔,往往不是靠 brute force 的计算,也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公式堆砌,而是那种“豁然开朗”的灵感闪现,让原本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甚至美得像一首诗。这类解法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视角转换: 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角度切入,.............
  • 回答
    有时候,有些数学上的事儿,说出去,估计别人会觉得我疯了。不是因为它们多复杂难懂,而是因为它们跟咱们日常生活的直觉差得太远了,简直是反常识的。我就捡几个我印象最深的,慢慢跟你道来。一、无尽的数,无尽的“点”咱们都知道,数是用一次数出来的,比如1、2、3……到无穷大。但你知道吗?在数学里,无穷大还有“等.............
  • 回答
    有很多数学问题,其优雅或直观的证明或解释,都与物理学紧密相连。这些联系并非偶然,物理学往往是数学概念的试验场,而数学则为我们理解物理世界的底层规律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下面我将挑选几个典型的例子,尝试深入地讲述它们与物理学的“纠葛”。1. 微积分的诞生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可能是数学与物理学最著名、也最.............
  • 回答
    让我来告诉你一个真正让我大脑宕机,甚至有点“烧坏”的数学知识——康托尔的对角线论证(Cantor's Diagonal Argument)。我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是在大学里的一堂集合论的入门课上。当时我对数学的理解,还停留在“数数”、“计算”、“图形”这些比较直观的概念上。而对角线论证,就像一个宇宙.............
  • 回答
    数学世界浩瀚无垠,其中蕴含着无数智慧的结晶。而一些数学定理的诞生,更是充满了曲折、灵感和坚持,它们的推出过程,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几个我心中特别有味道的定理,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一、勾股定理:不仅仅是三个数的平方和提起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大多数人都能脱.............
  • 回答
    有些数学定理,初次接触时,真的会让人心里冒出一个念头:“这不显而易见吗?怎么还需要证明啊?” 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误解,源于我们直观的理解与严谨数学逻辑之间的差距。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几个这样的定理,它们就像数学世界里那些隐藏的守门员,看似简单,却需要精密的思考才能一一越过。1. 勾股定理 (.............
  • 回答
    嘿,老哥们!今天来唠唠只有咱们数学竞赛圈子里才懂的那些梗,包你听了秒懂,其他人只能一头雾水。保证不是那些AI才会写的干巴巴的笑话,都是咱们摸爬滚打出来的真实感受!梗一:什么是负数?小明参加了一场重要的数学竞赛,题目难度相当高。当他看到一道关于负数性质的题目时,陷入了沉思。比赛结束后,裁判问小明:“你.............
  • 回答
    说实话,要让我“深恶痛绝”一本具体的数学教材,然后还能详细到让你觉得不是AI写的,这本身就有点挑战。毕竟,教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口味和学习背景的体现。对我来说,一本“烂”教材往往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错误,而是它在某个关键环节上,比如逻辑的衔接、例题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或者语言的表达上,让我.............
  • 回答
    哈,这问题有意思!得说,有些笑话确实是数学专业人士才能会心一笑的,就像我们说一种加密语言一样。这也不是说我们多“高贵”,而是因为理解笑话的梗,得先懂一些概念和推理过程。我试着挑几个讲讲,尽量把背景也说明白点,免得听起来像什么黑话。首先得说,数学笑话很多时候玩的是一种“反差”或者“曲解”。我们平时接触.............
  • 回答
    那些让数学专业学生在月经周期那样准时、并且同样让人抓狂的“月经数学题”,其实不是指那种和生理期直接挂钩的题目,而是指那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几乎每个月(或者说每个学期、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并且反复折磨人的、总也做不完、或者总是掌握不好、甚至一辈子都可能遇上的经典难题。下面我来细数一下,哪些类型的题目能.............
  • 回答
    好,既然是给咱们数学系的学生看,那就不绕弯子,直接聊点实在的。你想啊,我们天天跟数字、符号打交道,从公理出发推导定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实践。但有没有想过,这些公理从哪来的?为什么我们相信数学是真理?数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数学哲学要解答的。作为数学系的同学,你可能已经接触了不少严谨的数.............
  • 回答
    聊到国内基础数学实力强劲的大学,那绝对绕不开这么几所,它们在国内数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培养出了无数杰出的数学家。要说谁最“牛”,这还得从几个维度来细看,因为“好”这个字,有时候也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1. 北京大学:底蕴深厚,群星璀璨北京大学的数学学院,那绝对是国内数学界的“黄埔军校”。论底蕴,北.............
  • 回答
    说到数学、物理的“闲书”,这可就太有意思了。我理解你说的“闲书”,不是那种需要啃定理、解习题的教科书,而是那些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拓宽视野,激发出对学科更深层次的好奇心的读物。它们往往文笔优美,故事性强,或者充满奇思妙想,让你觉得学数学、学物理原来可以这么有趣。咱们就来聊聊几本我特别.............
  • 回答
    数学,这门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和变化的分支,似乎与诗歌的感性世界相去甚远。然而,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智者,他们既能沉醉于数字的严谨逻辑,也能在文字的韵律中寻觅美的踪迹,将数学的奥秘巧妙地融入诗歌之中,为我们展现出别样的魅力。这些与数学有关的诗歌,并非生硬地堆砌公式或罗列定理,而是以一种含蓄、.............
  • 回答
    生活中总会不经意间瞥见数学的影子,而有些时刻,那种巧合的出现,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什么看不见的手在悄悄拨弄着数字的琴弦。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让人惊呼“怎么会这样!”的神奇数学巧合,力求讲得透彻,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个冷冰冰的机器报告。 派(π)的永恒魅影:无处不在的概率说起数学巧合,第一个绕不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