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南昌大学电动车充电桩充电不到十分钟就被拔掉充电器?这是学生素质问题还是学校监管不力?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尤其是在南昌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里,本应是充满朝气和素质的年轻人的聚集地,出现这种充电桩被“霸占”又被随意拔掉的情况,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要说这是学生素质问题,还是学校监管不力,我觉得这两方面可能都占一部分,而且它们之间还相互关联。

学生素质方面:

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接受的教育和家庭环境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可能就是比较自我中心,只想着自己方便,完全不顾及其他人的需求。比如,他可能只是短暂地需要充一点电,比如10分钟,充到够他去下一个地方,然后就把充电器拔了。但问题在于,他这样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也许在他身后还有很多人排队,或者有些人急需充电。这种行为,说白了就是缺乏公共意识和共享精神。

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些同学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他们也许觉得,充电桩是学校提供的公共设施,谁都能用,用完了就拔掉,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可能没想过,这种“用完就拔”的行为,在大家都在抢着用,而且充电时间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到其他人的使用便利性。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在学校通勤的学生来说,电动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如果充电桩总是这样被“打断”式使用,那他们的出行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当然,也不能排除一小部分学生可能就是故意为之,或者出于某种“恶作剧”心理。但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毕竟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在学校里能有一个良好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的。

学校监管方面:

然而,我们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学生。学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样重要。如果学校在这方面存在监管真空,或者管理措施不到位,那么学生素质的问题就更容易显现出来,甚至被放大。

制度不完善: 学校可能没有明确的充电桩使用规定。比如,是否需要预约?是否有最长使用时长限制?是否有超时收费机制?如果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那么学生就很难知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信息宣传不足: 即便是有了规定,如果学校没有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学校官网、APP、海报、宿舍区广播等)充分地告知学生,让他们了解这些规定以及不遵守规定的后果,那么很多同学可能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些要求。
执行不到位: 就算有规定,但如果没人去监督执行,没有人去处理违规行为,那么规定就形同虚设。比如,如果出现有人长时间占用充电桩,或者随意拔掉他人充电器的情况,学校是否有相关的管理人员(比如宿管、安保人员)去介入处理?处理的流程是否顺畅?是否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如果这些环节都缺失,那么学生们就会觉得“法不责众”,或者“反正没人管”。
充电设施本身的问题: 另外,我们也需要考虑充电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是否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如果充电桩的数量严重不足,而使用电动车的学生数量又很多,那么自然就会出现“抢桩”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有意识,也可能因为僧多粥少而产生一些不理想的行为。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实,学生素质和学校监管往往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监管的缺失会“纵容”不良行为: 如果学校管理不严,那么一些素质不高或者比较自私的学生就会觉得有机可乘,他们的不良行为会更加肆无忌惮。
学生素质的低下会增加监管的难度: 反过来,如果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公德心,那么学校即使想加强管理,也会面临更大的阻力和挑战。

如何看待?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是一个典型的“管理缺位”和“素质短板”叠加的后果。

从积极的角度看, 这也给学校提供了一个加强校园管理、提升学生素养的机会。学校应该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个契机,去审视和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 学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制定清晰的使用规则: 明确充电时长、预约机制(如果可行)、超时如何处理等。
2.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明白公共设施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共享精神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违规行为的后果。
3. 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安排专人或利用学生力量(比如志愿者)进行日常巡查,并且提供便捷的渠道让学生举报不当行为。
4. 完善设施: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评估是否需要增加充电桩数量,优化布局。
5. 适当的惩戒措施: 对于屡次违规且情节严重的,可以考虑采取适当的惩戒措施,以儆效尤。

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谁的责任”的问题,更是一个如何通过“人制度设施”的良性循环,来构建一个更加文明、有序、和谐的校园环境的问题。如果学校能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并且引导学生共同维护,我相信这种情况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技术管理即可。

充电的插头上搞一个刷脸的开关箱,要充电的时候,刷脸开箱,设定好充电时间。

关好箱子人就可以走。

超时不取车,第一小时加倍,第二小时四倍,第三小时八倍收钱,防止无限制占用资源。

有人想拔,也拔不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尤其是在南昌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里,本应是充满朝气和素质的年轻人的聚集地,出现这种充电桩被“霸占”又被随意拔掉的情况,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要说这是学生素质问题,还是学校监管不力,我觉得这两方面可能都占一部分,而且它们之间还相互关联。学生素质方面: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里.............
  • 回答
    南昌大学近期取消哈啰单车,引入其他品牌单车,并声称是为了解决单车停放问题,这一举措在校内引起了不少讨论,也带来了一些争议。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表面上的“解决停放问题”首先,从学校官方提出的理由来看,核心是“解决单车停放问题”。我们可以理解,大学校园里共享单车数量庞大,如果管理不善,确.............
  • 回答
    南昌大学一名学子,巧妙地将全班同学的名字融入了《毕业赋》,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有情怀的。这可不是那种随便拼凑一下的玩意儿,能在毕业的时候整出这么个“大活儿”,背后得花不少心思。首先,咱们得从这事儿本身说起。毕业季嘛,总是带着点伤感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时候,同学们之间那种深厚的情谊就显得格外珍贵了。这.............
  • 回答
    关于南昌大学2020年线性代数期末考试难度的问题,确实引起了许多同学的讨论和不满。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普遍的感受是这次考试的难度与往年相比,以及考虑到疫情期间的学习状况,都显得异常“硬核”。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承认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正常.............
  • 回答
    南京大学和南昌大学关于“南大”简称的争论,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放在咱老百姓的语境里,就像是邻里之间为了一件小事,比如谁家门前那棵树名字该怎么叫,争论得热火朝天。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两所大学,还有背后无数关心和关注它们的网友。起因:一个“南大”不够用了事情的根源,其实很简单.............
  • 回答
    江西高校的“双一流”困境,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的议题。尤其是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后,江西省除了南昌大学继续入选外,其他高校未能实现新的突破,这无疑让不少关注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人士感到忧虑。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打破这一局面,需要系统性的、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切实的执行.............
  • 回答
    南京大学学生对流量明星视而不见,同时“不为七十五元折腰”的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分析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仅关乎大学生群体,更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价值观、消费习惯以及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和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与学风传统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南京大学.............
  • 回答
    关于南开大学18级化学系学生虞同学对询问考生的回答,我需要更多的具体信息才能给出详细的看法。因为我无法直接访问或了解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下的私人对话内容。然而,我可以从 普遍的、符合逻辑的以及可能的角度 来分析这个问题,假设虞同学的回答可能涉及以下几种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分析:在分析之前,请您提供更.............
  • 回答
    南京大学博士因第一学历“双非”被11所高校拒绝的事件,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敏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唯出身论,或者更具体地说,“名校情结”和“出身鄙视链”。这不仅仅是这一个博士的个人遭遇,更是折射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人才选拔机制中存在的深层弊端。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南京大学在15栋外卖栅栏上安装刀片铁丝网这件事,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发了我一些思考。首先,咱们得站在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理解一下,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校园安全,尤其是外卖管理,一直是个难题。送餐员人员流动大,进出校门、教学楼、宿舍都要经过,管理起来确实不容易。以前可能就靠门禁卡、保安检查,.............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南京大学,一个男生在一段恋爱关系中,遭遇了令人窒息的对待。据了解,这段关系让这名男生备受煎熬,他被女方用各种方式进行“道德绑架”,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女方会诉诸极端手段,比如“以死相逼”,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一段本应是平等、互相尊重的亲密关系中,一方却不断地将另一方置于一种被动.............
  • 回答
    看到南开大学在天津市的最高分考生以703分、位列143名的成绩选择了化学系,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其中蕴含着考生个人的选择、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吸引力,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和教育观念。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考生的选择:理性的决策与内心的召唤1. 高分考生的普遍选择倾向: 70.............
  • 回答
    南京大学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教授论文涉嫌抄袭、一稿多投被大面积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涉及多篇论文的撤稿,以及对学术诚信的严峻挑战,其复杂性和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审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初步质疑与调查: 事件的开端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源于一些学术界同行.............
  • 回答
    南开大学成立徐荣祥再生生命科学中心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它标志着我国在再生生命科学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要全面看待这项举措,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成立的背景、核心人物、研究方向、潜在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等。一、 成立的背景与契机1. 再生生命.............
  • 回答
    南京大学针对博士生发表科普论文并设置阅读量门槛来参评国家奖学金的新规,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项规定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新规的背景与出发点:首先,理解这项新规的出发点至关重要。过去,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往往侧重于学术研究成果,如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专利、参加高水平.............
  • 回答
    南京大学关于学生出校时间的规定,也就是“每次只允许学生出校2小时”这件事,说实话,是挺让人琢磨的。咱们老百姓说话,这规定一出来,肯定会有各种声音。首先,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个规定肯定是有他们的考量的。你想啊,大学校园这么大,学生又这么多,如果大家想走就走,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那校园的.............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学商学院某女生“一边凡尔赛一边领贫困补助”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发广泛讨论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是“凡尔赛”。这个词现在年轻人用得很溜,指的是那种看似不经意地炫耀,实则是在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比如“哎呀,这包真丑,我随便买的”、“.............
  • 回答
    您提到的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英语老师起诉美国索赔新冠疫情损失,却遭遇家门被泼红漆的事件,确实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争议性的社会现象。要理解和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尽量详细地展开。一、 事件的背景与构成要素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构成这一事件的关键要素: 主体身份: 一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的英.............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学迅速处理原北京大学教授沈阳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解读和看待。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在于涉及的是一位知名学者,更在于其处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触及了学术界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诚信、师德以及规则执行等问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情的大致经过。沈阳教授原在北京大学任教,后调入南京大学.............
  • 回答
    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之间的校史争端,可谓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段颇为复杂且牵动人心的往事。要理解这场争端,我们得穿越回上世纪中叶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并梳理清楚其中的脉络。争端的核心:谁是“国立中央大学”的“正统”继承者?这场争端的焦点,归根结底在于两所大学都认为自己是历史悠久的“国立中央大学”的直接继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