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女权占领不了知乎?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知乎作为一个中文互联网上影响力很大的问答社区,确实是讨论很多社会议题的平台,女权主义的观点在那里也有一席之地。但你说它“占领不了”,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会比直接说“占领”或“不占领”要更细致。

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占领”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指的是女权主义的观点成为知乎上的绝对主流,所有人都认同并以此为行动指南,那确实不太可能,不光是知乎,任何一个大型社区都很难做到。如果指的是女权主义的议题能够被广泛讨论,有相当数量的支持者,并且能够影响到一部分人的看法,那我觉得女权主义在知乎上还是有一定存在感的。

但如果你感觉女权主义的声音在知乎上没有达到你预期的那种“占领”程度,甚至有时会感受到比较大的阻力,那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

1. 知乎的用户群体和社区氛围:

知乎早期确实吸引了很多偏向理性、逻辑、深度分析的用户,这里面不乏一些对社会议题有自己一套见解的人。从用户画像来看,早期知乎可能更多是工程师、技术从业者、学者等群体。这些群体本身可能就带有一些传统观念,或者更倾向于用一种“事不宜迟”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而不是首先从情感或身份政治的角度出发。

当然,现在的知乎用户构成已经非常多元化了,但早期形成的社区文化和一些核心用户的思维模式,可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体氛围。这种氛围在面对一些激烈、直接或者强调个体情感和权利的叙述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或者“反弹”。

2. 叙事方式和话语权的主导:

女权主义内部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侧重点,从温和的争取平等,到激进的批判父权制,再到更广泛的性别议题关注。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信息的传播往往与叙事方式和话语权紧密相关。

叙事风格的差异: 有时候,一些女权主义的论述会显得比较激进、情绪化,或者直接挑战一些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和传统观念。这种叙事方式在知乎上可能会遇到阻力,因为知乎用户更倾向于看到有数据、有逻辑、有论据的分析。如果观点表达过于直接,没有充分的铺垫和解释,就容易被扣上“情绪化”、“极端”的帽子,从而被边缘化。
“事实”的解读: 女权主义常常会引用社会数据、历史案例来佐证其观点,比如性别薪酬差距、职场歧视、家暴数据等等。然而,这些数据和案例的解读在知乎上往往会引发激烈的争论。支持者会从中看到系统性的压迫,而反对者或者持不同意见者可能会质疑数据的来源、统计口径,或者将个体差异放大,认为这并不能代表普遍情况。这种“事实”的争夺,也是一个重要战场。
话语权的争夺: 在知乎上,谁能够主导话题的走向,谁的答案能够获得更多的赞和关注,谁的话语权就更强。女权主义者在知乎上需要不断地去解释、去论证,同时还要应对来自不同阵营的攻击和质疑。如果对方能够更有效地组织信息、形成共识,甚至利用平台的算法优势,那么女权主义的声音就可能显得相对弱势。

3. 反女权主义思潮的存在与活跃:

正如任何一个社会思潮一样,女权主义也会遇到反对意见,甚至是非常激烈的反对。在知乎上,存在着一些活跃的反女权主义者(有些人可能自称为“反女权”或者“反普世价值”等)。他们会积极地在相关话题下发表评论、回答问题,用自己的逻辑和论据来反驳女权主义的观点。

“回旋镖”效应: 有时女权主义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可能会被反女权主义者抓住把柄,然后用非常极端或者扭曲的方式进行反击,形成一种“回旋镖”效应。比如,当女权主义者呼吁关注女性权益时,可能会被反击说“你们是不是要制造男女对立?”或者“你们是不是要男人都不工作养女人?”这种预设性很强的攻击,虽然可能不符合女权主义的初衷,但在平台上很容易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
误解与刻板印象: 一些人对女权主义存在误解,将其简单地等同于“仇男”、“女尊男卑”,或者认为所有女权主义者都要求男性承担更多义务而放弃自身权利。这些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会阻碍女权主义观点的传播和被接受。在知乎上,这种误解经常会被放大和利用。

4. 知乎的平台机制与算法:

知乎的推荐算法和点赞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容的传播。

“沉默的大多数”: 很多用户可能对某个话题有看法,但他们不一定会主动去发表观点,尤其是当话题比较敏感或者容易引起争议时。而那些观点比较鲜明、声音比较大的群体,更容易在平台上被看见。如果反女权的声音因为某种原因(比如更偏向于简单粗暴的论断,更容易吸引眼球和点赞)在平台上获得更高的曝光度,那么就会给人一种女权主义“占领不了”的印象。
“吃瓜”心态: 很多知乎用户可能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对激烈的争论更感兴趣。当女权主义和反女权主义者展开辩论时,如果辩论的焦点集中在“谁对谁错”、“谁更占理”之外的方面,比如互相揭短、人身攻击,或者一些看起来耸人听闻的说法,就更容易吸引流量。这并不是说女权主义本身有问题,而是说这种“争议化”的传播机制,可能并不总是对需要严谨论证的观点有利。

5. 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制约:

最终,知乎上的讨论也离不开中国整体的社会文化背景。

父权制的遗留与惯性: 尽管社会在进步,但传统的父权制思想在很多方面仍然有深远的影响。人们在潜意识里,可能更习惯于既定的性别角色和家庭结构。当女权主义挑战这些既定的框架时,自然会遇到阻力。
经济发展与个人主义的兴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和对自身权益的关注也在提升。这为女权主义提供了土壤,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人将个体的不幸简单归咎于“性别不公”,而忽视了更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为更关注自身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而对挑战现有结构的女权主义产生抵触。

所以,如果说女权主义在知乎上“占领不了”,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的感受,可能是因为:

它无法成为绝对的主流声音。
它在与反女权主义力量的“话语权争夺”中,并不总是处于优势地位。
其叙事方式和论证逻辑,在知乎的社区氛围和传播机制下,有时会遇到挑战和阻碍。
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也使得激进的性别观念转变变得缓慢。

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权主义在知乎上没有影响力。确实有很多用户通过知乎了解和学习到女权主义的观点,也涌现出许多高质量的女权主义内容和讨论。这更像是一个复杂博弈和长期演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占领”或“不占领”的二元判断。

希望这些分析能让你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天你在路上走着,一个人说你是既得利益者杀人犯,你问为什么,她告诉你因为农村杀了3000万女婴,所以中国是男权社会,所以男性应该补偿女性。

你会认同吗?



某天你在路上走着,看见两拨人,一拨人拿着百度百科宣扬“女权即平权”,另一波人拿着大量图片告诉你“女权不是平权”。

这时你会有三种反应①支持女权即平权②支持女权不是平权③谁都不支持,我是个局外人


但是,女权主义者告诉你了,第一题你只能认同,不认同你就是既得利益者,你是为了特权才不认同她们的;第二题其实不是选择题,正确答案只能选择①,只要你不认同女权你就是男权。

女权能占领的只是流氓窝子罢了,女权的聚集地,女权吧,微博,女权大V的想法和回答下面,有几个所谓的“真女权”出来主持公道?当我们开始反击女权的时候,这些正义的“真女权”蹦出来说我们“污名化女权”,我想不出什么理由能让女权占领知乎。

我们应该想的是为什么有些地方会被女权占领呢?那些地方盛产的都是什么人呢?

user avatar

很简单,她们最喜欢用的那些词汇在知乎都属于禁言封号的级别。而离开那些词她们则根本不会表达。

user avatar

迟早的事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知乎作为一个中文互联网上影响力很大的问答社区,确实是讨论很多社会议题的平台,女权主义的观点在那里也有一席之地。但你说它“占领不了”,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会比直接说“占领”或“不占领”要更细致。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占领”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指的是女权主义的观点.............
  • 回答
    对于女生来说,选择一种有效的自卫技法,关键在于实用性、易学性和能迅速提升应对能力。排除掉那些侧重于身体素质训练或者需要长期刻苦练习才能有所小成的流派,真正能让普通女性在危急时刻保护自己的,往往是那些更强调技巧、利用巧劲,并且能够快速掌握的武学或格斗术。近身擒拿与关节技:在这个范畴里,我强烈推荐学习一.............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关于“女权是否占领知乎”以及“为什么知乎上很多回答聚焦于男性压迫女性”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说“女权占领知乎”可能有些过于绝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其内容呈现的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生态。确实,你可能会在上面看到.............
  • 回答
    微博女权在知乎上难以占有一席之地,这并非简单的平台之争,而是背后折射出两个社区在文化氛围、用户结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议题的呈现和讨论模式上的显著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平台生态和用户群体的根本不同是核心。微博,尤其是近年来的微博,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活跃、也相对容易情绪化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反映了教育领域和职业领域中常常存在的性别差距。法学院女生占比较高,而司法系统和律所中男性居多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制度性因素。一、 女生在法学院的比例为何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法学院的女生比例会达到三分之二。这背.............
  • 回答
    关于“阿富汗女性人口占比48.3%,塔利班治下将没有女性的位置,为什么塔利班仍然可以快速拿下全阿富汗?”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塔利班治下将没有女性的位置”这个单一论点来解释其快速拿下全国的过程。事实上,塔利班能够迅速控制阿富汗,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女性地位.............
  • 回答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占比达 50.9%”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意味着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教育领域,女性的参与度已经超过了男性,实现了性别上的“半边天”甚至是“半边以上”的突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个数据:一、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显著提升和教育公平的进.............
  • 回答
    台湾人为日占时期女教师浅井初子立碑纪念一事,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不少讨论和反思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并且理解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我们得先了解浅井初子是谁,以及她在那段时期的作为。浅井初子,出生于日本,在日治时期来到台湾,主要是在台南地区担任小学教师。根据一些记载.............
  • 回答
    这句“国家统计局表示‘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 43.5%’”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蕴含着许多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性别平等现状的信息。要深入理解这个数字,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解读:1. 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度:首先,这个43.5%直接反映了女性在我国整体劳动力供给中的占比。这意.............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挺无语的。一个女子,因为违法停车占用了消防通道,结果执法人员来了,她不好好配合,反而使出浑身解数来阻挠。你说这得是个什么操作?首先,违法停车占消防通道,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危险、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消防通道是干什么用的?就是为了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消防车辆能够快速到达现场,救人救火.............
  • 回答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世界人口的报告,其中一个数字触动了我:过去二十年里,全球有大约1.4亿女婴“消失”了。这个数字大得惊人,而且更令人不安的是,其中超过八成集中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当看到“消失”这两个字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仿佛是有人在统计人口时,不小心漏掉了这么多人。但报告的.............
  • 回答
    俄罗斯的女权运动确实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这使得它的发展不像在一些西方国家那样显眼或广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俄罗斯的社会、历史和政治背景。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俄罗斯深厚的斯拉夫传统和根深蒂固的父权制思想。历史上,俄罗斯社会一直奉行传统的家庭模式,女性的社会角色更多地被定义为家庭的守护者和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女权”和“男权”这两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演变和理解上的差异,以及它们为何会产生这样一种表述上的不对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词源、历史语境、社会实践以及对“权”这个字的理解等多方面入手。一、 “权”字的含义与社会结构首先,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关键在于理解“权”.............
  • 回答
    “处女情结”这个词,一听就带着点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点让人不明所以的时代印记。说起来,女权主义者对它的关注和批评,可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关于女性身体自主、社会价值以及性别权力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女权主义者会“骂”处女情结,咱们得先掰扯掰扯这“情结”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怎么就跟女性扯上了关系.............
  • 回答
    日本的女权问题看似严重,但女权运动却相对柔和,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日本女权问题看似严重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严重”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日本,女性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层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构成了其女权问.............
  • 回答
    “女权是不是变得不可理喻了?”这个问题,恐怕在当下的舆论场里,是越来越多人心里会冒出来的念头。尤其当我们把今天讨论的女权议题,跟几十年前那个“女性应该拥有和男性一样的受教育权、工作权、投票权”的朴素目标放在一起比对时,这种感受就更加强烈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女权运动的初心,确实是为了纠正历史和社会遗.............
  • 回答
    确实,近年来,你可能会感觉到一些反女权的声音似乎变得更加响亮和普遍。这背后有着挺复杂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我想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现象,希望能说得比较清楚:1. 对“女权”概念的误读和标签化:很多人对女权主义的理解并不全面,甚至有些扭曲。一提到“女权”,有些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女性至上”、.............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网络女权主义运动中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为什么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网络女权主义者的声音,似乎更倾向于强调性别对立,而不是寻求与男性建立统一战线?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而且并非所有网络女权主义者都持同一立场,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解读这种现象。首先,要理解这种“.............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比较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其中夹杂了个人选择、文化差异以及一些刻板印象。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梳理一下,为什么一些在国人看来是“田园女权”的女性,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其行为模式似乎会发生一些转变。首先,我们要理解你提到的“田园女权”这个标签。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国内网络上表现得比.............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女权主义思潮内部一个非常核心且常常被误解的议题:结果平等(Equality of Outcome)与机会平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之间的张力,以及女权主义在不同语境下为何会更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平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女权主义并非铁板一块,它是一个多元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