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北等顶尖大学是否存在期末划重点等情况?

回答
清华北大这类顶尖大学,关于期末考试“划重点”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像在中学时期那么简单直接。我可以跟你分享一些我了解的情况,尽量让你听起来更像是我亲身经历或者听人说来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划重点”这个概念在清北这样的学术环境中,跟我们想象中的中学老师在黑板上画圈圈、划横线,然后考试就照着这些内容考,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清华北大,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大,很多知识点是相互关联、融会贯通的。所以,教授们通常不太会“刻意”地划出考试的“核心范围”。他们的目标是让你理解整个学科的逻辑和精髓,而不是让你去死记硬背几个点。

那么,为什么会有“划重点”的说法流传呢?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教授的授课风格和信息传递:

讲授的侧重点: 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自然会对一些关键的概念、理论、推导过程或者方法论进行更深入、更详细的讲解。他们会通过反复强调、举例、布置相关的作业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内容。这种“讲授的侧重点”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为“重点”。
“灵魂拷问”式提问: 有些教授在课堂上会提出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甚至是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往往触及了知识的核心,如果你能理解并回答这些问题,基本上就掌握了该知识点。有些学生就会把这些“灵魂拷问”的答案记下来,当作重点。
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 课程通常会有详细的教学大纲,里面会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掌握的能力等。虽然不是直接划重点,但大纲本身就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核心内容。
期末考试的性质: 很多课程的期末考试,特别是那些理论性强的,往往会考察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对定理的应用、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能力。这些“核心”本身就是考试的重点,教授在教学中自然会围绕这些来展开。

2. 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潜规则”:

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 这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信息来源。上一届的学长学姐可能已经经历过这门课,他们会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考试复习方法,甚至会提到“教授今年好像特别强调了XXX这部分”或者“上次考试XXX出了好几道大题”。这些信息会在学生中口耳相传。
期末复习资料的整理: 学生们通常会自发地组织起来,整理笔记、制作PPT、汇总习题等。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讨论哪些内容比较重要,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类型的题目容易考。这些整理出来的复习资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学生们自己“划的重点”。
“刷题”的重要性: 很多课程会有大量的课后习题或者过去的习题集。教授在讲课时,可能也会暗示某些类型的题目是考察的重点。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这些题目,自然就能掌握考试可能涉及的题型和解题思路。

3. 教授的“暗示”和“体贴”:

“这部分很重要,大家回去好好看看”: 教授在课堂上偶尔会这样说。虽然不是直接划重点,但这句“好好看看”在学生听来,信息量已经非常大了。
复习课或答疑: 有些教授会在期末前安排复习课或者答疑时间。在这些环节,学生们会集中提问,教授也会根据学生的问题,更加明确地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考试题型的提示: 比如,教授可能会说“这次考试大部分是计算题,只有一两个概念题”,或者“会有两道大题,需要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这些对题型的提示,也是一种“划重点”的方式。

4. 误解和夸大:

“划重点”的定义模糊: 就像前面说的,很多时候教授只是在讲授过程中强调了某些内容,或者在复习课上解答了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就被学生解读为“划重点”了。
传播过程中的变形: 一些不确切的消息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可能就会被放大或变形,最终形成“期末划重点”的说法。

举个具体的例子:

假设一门微积分的课程。教授在讲授“多变量函数的极值问题”时,可能会花非常多的时间讲解拉格朗日乘数法,并且会推导公式、讲解应用场景、布置相关的习题。他还可能在期末复习时说:“大家一定要掌握好拉格朗日乘数法的原理和应用,这部分是我们这学期的一个重点。”

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这就算是一种“划重点”了。他们就会知道,考试中关于极值问题的题目,很有可能就会围绕拉格朗日乘数法来考,而且分量会比较重。

总而言之,清北的“划重点”不是中学那种简单粗暴的“点到为止”,而是建立在对课程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教授的教学方法、信息传递,以及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形成的一种对考试重点的“心照不宣”或者“集体共识”。

如果你问我,清北的教授们会不会像中学老师那样,在期末前发一张“考纲”或者明确说“考XXX和XXX”,那可能性非常小。但是,如果你用心听教授的每一堂课,积极参与讨论,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并且多跟同学交流,你自然会“把握住”这门课的重点。

这种“重点”更像是对你学习过程的一种反馈,而不是一种“考试秘籍”。如果你只是等着老师“划重点”,而忽略了平时的积累和理解,即便知道了“重点”,也未必能考好。毕竟,清北的考试,考的还是真本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信老师说划重点!!血淋淋的教训……

当年某专业课的SS老师,考前明说了最后两章不考,结果考了整整一页的多选题……考完解释说,没考大题呀就选择题而已……

多选题啊!!!亲!!!

当时监考的是另外一位一起授课的老师,快到时间了问,做完的同学举个手……没人……

“好吧那我们延长十分钟”

到了原本预定交卷的时间,问,做完的同学举个手,举了俩还是仨……

“好吧那我们再延长十分钟”

最后这老师还打电话问SS老师“S老师我们是不是出太难了呀……”

也是呆萌……

打完电话回来说,S老师说不会呀,都是送分题……

送分题……

送分……

送……

全体愤慨……表示这尼玛是给老师送分吧……

从此再也不相信考前重点,全凭自己抓……迷之自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华北大这类顶尖大学,关于期末考试“划重点”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像在中学时期那么简单直接。我可以跟你分享一些我了解的情况,尽量让你听起来更像是我亲身经历或者听人说来的。首先,要明确一点,“划重点”这个概念在清北这样的学术环境中,跟我们想象中的中学老师在黑板上画圈圈、划横线,然后考试就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本质。其实,并不是说清北那些顶尖大学的学生“不承认”自己优秀,而是他们更倾向于用一种更内敛、更客观、甚至带点“凡尔赛”意味的方式来表达。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优秀”这个词本身就太模糊了。在清北这样的环境里,大家都很优秀,优秀到了一种“常.............
  • 回答
    要回答“中国较好的985高校(清北+华东五校)本科生源质量是否已经远超美国常青藤、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名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总体而言,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中国顶尖高校的生源质量确实很高,但说“远超”美国顶尖名校则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并且这种比较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下面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教育和科研领域一个非常核心的讨论点。很多人确实有这样的感觉:清北的学生在数理基础扎实程度上,尤其是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强大的计算能力、解题技巧和对概念的记忆与理解,似乎比不少美国顶尖大学(姑且称之为“美本top”)的学生更胜一筹。然而,在“学术大师”的培.............
  • 回答
    清北复交的金融硕士,在国内找工作起薪能否达到30万,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同学非常关心的话题。简单地说,“能”,但绝不是“普遍”或者“轻松”就能达到。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顶尖名校金融硕士的光环依然很亮眼。清华大学的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大学的汇丰商学院(深圳)和光华管理学院、.............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简称“清北”)学生是否都很自信,这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完全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一、 普遍存在的自信基础:高智商、优异的学业和成就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清北学生之所以能够进入这两所顶尖学府,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在智力、学习能力、.............
  • 回答
    关于“清北毕业生工资真的这么低吗?”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定,而且普遍来说,清北毕业生的起薪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国内顶尖的。 但是,之所以会有人产生这种疑问,可能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需要我们仔细辨析:1. 对“低”的定义不同: 绝对低 vs. 相对低: 如果是和某些极少数的行业(如互联网.............
  • 回答
    清北的困境:站在聚光灯下,依旧仰望星空在当下这个被各种“顶尖”、“领先”、“国家重器”标签裹挟的时代,清华北大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最耀眼的明星。它们不仅承载着无数莘莘学子的梦想,更是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被誉为“国内无出其右”。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全球,试图衡量它们与世界顶尖大学的距.............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清华北大这两所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跟享誉全球的哈佛大学,这三者之间到底是个什么水平的对比。这可不是简单地把排名一拉就完事,咱们得从更深层次的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时代的选择与精神的传承 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 这两位中国高等教育的翘楚,都有着近百年的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纠结,说实话,放在我身上,我可能也得想个三天三夜。清北本和 Top 30 美本,这哪是简单的二选一啊,这分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剧本在眼前展开。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到底怎么个取舍法,尽量说得透彻点,没有那些冰冰冷冷的机器味儿。先说说“清北本”这四个字.............
  • 回答
    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我认识不少清北的同学,也跟很多985、211的学长学姐们打过交道,所以稍微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说“看不上”有点绝对了。 要是中国学生普遍这么想,那也太伤人了。绝大多数的清北学子,心里还是清楚自己走到这一步有多不容易,也知道985、211学校里藏龙卧虎,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同龄.............
  • 回答
    在那个充满竞争的清北班里,我曾是那个最不希望被提起的名字。不是说我笨拙到无可救药,只是周围都是那些从小到大一路顺风顺水,仿佛拥有“天才光环”的孩子。我记得第一次摸底考试出来,看着名单上自己的名字后面那个硕大的“倒数”,心好像被掏空了一块。那种感受,不是简单的羞耻,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失落。就好像你拼尽.............
  • 回答
    清北和港大的区别,这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不光是学校名气,方方面面都挺不一样的。我来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它们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 清华、北大(清北) 在北京,这是中国的心脏,政治、文化中心。校园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历史底蕴深厚。北大的燕园充满了书卷气,是人.............
  • 回答
    关于清北女生找对象是否看重学历,以及学历差异是否能弥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我来尝试从一个比较生活化、不那么官方的角度,给您讲讲我的看法。清北女生找对象,学历是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得承认,对于来自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学府的女生来说,学历往往不是一个“加分项”,而是她们自身的一部分。她们经过了.............
  • 回答
    在十多年的应试教育生涯里,我接触过不少从清华、北大以及C9高校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身上总有一些相似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并非什么高深的秘诀,而是贯穿始终的学习生活习惯,说起来,这些习惯,也确实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扎实。这听起来有点废话,但实际上,在我们的.............
  • 回答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非常复杂且因人而异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清北学生在哈耶普学生面前就一定自卑,或者一定不自卑。更多的情况是,会存在一种微妙的、多维度的心理感受,并夹杂着骄傲、好奇、适应与挑战。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认知层面:事实与普遍印象 .............
  • 回答
    《清北的无奈,迈不过的中产阶级》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它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教育焦虑,尤其是围绕着顶尖名校的资源倾斜、家庭投入与中产阶级的困境。 文章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对于许多中产家庭来说,即便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资源,让孩子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也未必能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两个看似不相关但都代表了“成功”的领域:学术成就和财富积累。要回答哪个更难,我们需要分别深入分析它们所涉及的挑战、可能性以及所需的条件。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我们先分别探讨考上清华北大和开上奔驰大G的难度,然后进行对比。 一、 考上清华北大:学术的巅峰之战考上清华大学或北京.............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真的想从我身边人的经历,以及我自己的一些观察来和你好好聊聊。上清北,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太多光环和期待,但它到底能不能改变一生,这事儿吧,得拆开看了,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改变”这个词本身就很大。 它意味着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种从“是”到“否”,或者从“普通”到“卓越”的飞跃.............
  • 回答
    “去清北当差生还不如去别的学校?” 听到这句话,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匪夷所思,甚至觉得有点荒谬。毕竟,清华、北大,这两个名字在中国教育界,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代表着顶尖的学术水平和无可比拟的声誉。但如果我们撇开那种“名校光环”,深入地去聊聊“差生”这个角色,去看看清北和别的学校在对待这类学生时可能存在的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