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汉语的屈折残留有哪些,有什么证据?

回答
现代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语言的活态延续,身上自然留下了不少历史的印记。其中,“屈折残留”,或者说,过去丰富多姿的词形变化痕迹,虽然不像印欧语系那样明显,但通过一些细致的观察,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耐人寻味的证据。

我们得先明白,汉语的屈折系统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大大简化了。古汉语,特别是中古汉语,远比我们现在熟悉的普通话要“弯弯绕绕”得多。那时的动词、名词,甚至形容词,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比如时态、语气、格位等,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举个例子,动词可能在表示过去、现在、将来时会有不同的词尾,名词也可能根据它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所有格时有不同的形式。这就像我们现在英语里“go”、“goes”、“went”这样的变化,只不过在古代汉语里,这种变化可能更系统,更广泛。

那么,这些曾经存在过的屈折变化,在现代汉语里留下了哪些“蛛丝马迹”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一些虚词的用法中窥见端倪。虽然现代汉语的虚词,比如“了”、“着”、“过”、“的”等,在功能上已经相对固定,但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古代更复杂的屈折标记。例如,“了”这个助词,它的出现,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看作是古代动词自身变化的残余。试想一下,如果古代动词本身就能标示完成,那么到了现代,虽然动词本身不再变化,但我们需要一个独立的词语来标记这个状态,“了”就扮演了这个角色。它独立出来,但它的功能,仍然是我们汉语曾经屈折系统的一部分。

再者,我们可以看看一些特定的词语搭配和固定用法。虽然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意思,但在一些相对古老的固定词组或者谚语里,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些不那么“现代”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可能就是古代屈折系统下形成的词语形态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的惯性。比如,某些语气词或者副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可能显得有些“多余”或者“不合逻辑”,但这恰恰可能是古代屈折变化的遗留,它们承担了过去由词形变化来完成的语法功能。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某些同音但意义不同的词汇。当然,汉语的同音词本来就很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究其中是否有屈折变化的痕迹。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词在古代有不同的屈折形式,这些形式在演变过程中,可能因为读音相近,最终分化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几个不同的字,或者一个字的不同用法。虽然这种联系可能非常微弱,甚至难以证实,但从语言演变的普遍规律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除了这些相对“隐晦”的证据,我们还可以从一些语法现象的“非典型”表现中寻找线索。比如,在一些比较口语化或者方言化的表达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那么规范,但又似乎有其内在逻辑的用法。这些用法,很可能是在通用语的标准化过程中,部分屈折残留的变异形态,它们在更开放、更不受约束的语言环境中得以保留。

总而言之,现代汉语的屈折残留,不像某些语言那样显而易见,它们更像是语言历史沉淀下来的“碎片”。我们很难像研究古希腊语那样,找到一套完整的屈折变化系统,但通过对虚词、固定用法、以及一些不那么“标准”的语法现象的细致分析,我们依然能够捕捉到汉语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那些曾经拥有更丰富词形变化时代的模糊剪影。这是一种更深沉的语言学考证,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历史语言学知识,并对语言的演变规律有深刻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上 @庆晓筱 的讲解非常好。

我再给一些古诗词中我们比较熟悉的例子:

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浊辅音→清辅音,动词→使动动词(causative):使显露

饮(yìn)马渡秋水。上声→去声,动词→使动动词(causative):使喝水

(所以很多城市都有的饮马桥这个地名应该读成yìn马桥)

user avatar

很早以前回答过这个问题,但是非常粗略,删除后重新回答。

上古汉语的重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因精力和能力有限,我个人比较熟悉的也只有郑张一派的相关成果,所以本文以郑张一派为主线,结合沙加尔、高本汉等汉语大家的研究成果,将上古汉语丰富的形态变化呈现给大家。因能力所限,我自己也不是科班出生,如果本文有大的疏漏,还望各位音韵学大神指正。

----------------------------------------------------------------------------------------------

最近“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该读什么音,已经是吵的沸沸扬扬。很多朋友都知道“叶音”这个概念。从南北朝开始,古代文人就发现先秦的诗歌有点不押韵,当时他们觉得这一情况可能是古人写诗太奔放造成的,于是他们就临时改改韵脚,以求押韵,这种临时改韵脚的方法,就叫“叶音”,也叫“叶韵”。


古人改改改,改到明朝的时候才有音韵学家陈第发现这些不押韵的字都是古音,在古人成诗的年代是押韵的。清代的众多精通古音的儒生也多持这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发现很多近音字实际上是通过改变语音造字的手法,遗憾的是,他们却没有进行科学而细致的总结。不过不管怎样,清代音韵学家已经有了一些形态学的思想。


第一个提出上古汉语是屈折语的语言学家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高本汉先生精通中文,曾经在中国实地考察二十多种方言。结合当时西方最新的历史语言学研究方法并通过研究古代韵书和文献,他于1920年用法语写成题为《原始汉语是屈折语》(Le proto-chinois,langue flexionelle)的论文发表在《亚细亚杂志》中。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上古汉语有代词的格屈折变化痕迹,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其余波至今还在知乎上荡漾。

为什么说余波至今还在知乎上荡漾呢,因为每次说到上古汉语是屈折语的时候,广大知乎语言学爱好者都喜欢举如下这个例子:

吾在上古多是是主格和属格,我在上古多是与格和宾格。

汝和尔则是二人称相对应的一对。

三人称则从不标记代词主格,“其”只用于属格,“之”只用于与格和宾格。

这个例子就是高本汉先生首先提出的,在他的著作《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中也有详细叙述。

当然一二人称的格位系统在先秦时候已经在开始发生崩坏,所以你看有时也能看到一些不规则的情况。但是三人称代词则严格遵守该规则,翻遍整个先秦的文献都很难找到例外。

如果仅仅是因为代词有格位变化就说上古汉语是屈折语,未免太过荒谬。高本汉先生在构拟出上古音之后,再继续利用印欧人的视角审视上古汉语的发音和形态,经过一番研究,他更发现了不得了的东西:

很多中文意思有一定联系的汉字,字形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其上古音却存在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还有很多很多例子,不就不从书中节录了。

高本汉先生是瑞典人,对于日耳曼人来说,元音变换是太熟悉不过了,在德语和瑞典语中,这种屈折叫变元音(ablaut)。汉藏语系的藏语也有通过变元音来区别语义的手法,他通过比较汉语和藏语,最后断定,上古汉语这些有语义存在细微差别的字,实际上是上古时期同一个的不同形式而已。

高本汉先生的这些理论,在当时的国人看起来似乎是有点那么离经叛道。而且上古汉语的秘密,让一个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发现了,这一理论的震撼不亚于当年哥白尼的日心说对教廷的冲击。

其实想想也很正常,这套文字系统我们用了三千年了,从甲骨文到楷书,这套文字的书写方法没有根本性地改变过,我们的思想被这套书写符号紧紧束缚住了,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是在用一个个略显笨拙的意符在记录充满屈折变化的语言。这一幕也让我联想起欧洲人看到罗塞塔石碑上的古埃及圣书体文字时,固执地认为那些符号不过是图画,在商博良推开那扇门之前,他们也似乎从来都么有想过这些图画般的符号居然还可以用于表音。

高本汉先生的研究在今天看来还比较粗糙,很多上古音的构拟都存在缺陷,对不同屈折形式的语义归纳似乎还很不完备,但不管怎么说,他的研究确确实实给中国的语言学家推开了一扇门。

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中明确指出“汉语也有语法的音变,只是这种音变很古很古就失掉了生产力了,现在只成为遗迹的现象了。”

王力先生自己也承认“……说汉语语法没有形态是错误的。我本人过去曾有过这个错误的观点”。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有一个基本法则,就是语音是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的研究素材,其次才是文字。要正确重建古代语言的形态,一定要首先想办法从文字中寻找蛛丝马迹重建古代语言的发音,然后再根据语音构建语法形态。如果仅仅根据古代文字重建古代语言的形态,即使是拼音文字也容易出现比较大的误差。由于汉字表音方面的一些欠缺,重建之路也是困难重重,高本汉先生扔下重磅炸弹之后,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共同努力,剥茧抽丝,在高本汉先生之后,王力、沙加尔、李方桂、白一平、斯塔罗斯金、蒲立本、包拟古等众多语言学家像是在接力一样,一点一点地修正上古汉语的发音体系。虽然他们之间的体系有不同,成果还有争议,但是上古汉语语音脉络基本是理出来了,从他们构拟出来上古音中,上古汉语隐藏的形态变化逐渐现象出来了。

这些音韵学的成果之中,最震撼的莫过于上古汉语无声调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法国语言学家通过对比越南语,发现上古汉语的去声最早都是-s结尾的单词,这类单词至今在日语中也有保留(馬 Tsushima)。后来,语言学家进一步猜测,所谓平仄,平为开音节,仄为闭音节。上声的上古音为-g(也可能是喉音,可能还是弱读音节),-g和-s先丢掉,成为上声和去声,晚些时间剩下的-p、-t、-k以入声的形式保留。此外,语言学家还发现,上古汉语中,一个意符可能对应的并不是一个字,而是对应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单音节,也可能是多音节。

另一方面,从汉字的字形这方面入手,语言学家也得到了很多成果。王力先生根据清代儒生所说“一声之转”、“通转”提出了“同源字论”,今天我们从语言形态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其实这就是一种形态变化。古人也提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和假借,似乎并不是仅仅古人为求简便而想出来的“用字方法”,而是利用汉字独特的书写方式之下,在字形上体现汉字的形态变化,如:考老,来麦等等……

时至今日,综合各方面的证据,“上古汉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甚至很有可能就是屈折语”, 慢慢地开始成为很多语言学家的共识。顺便说一句,多音字很多就是上古形态变化的残留,很多汉字在古代有多个读音,古代韵书对此多有记载,但是读音大多没有能够保存下来,少量以多音字的形式残留。为了简单起见,古代为多音字的汉字,读音不写出处,仅标明读音。

再回到屈折语的问题。什么是屈折语,因为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屈折语是印欧语系的屈折语和亚非语系的屈折语。亚非语系的屈折语是最典型的的屈折语,以辅音为骨,元音为肉的方式,不断变化辅音中的元音,再辅音少量词缀,构成了整个语法体系。印欧语系的屈折语更多则是词缀,辅以双写和变元音来实现各种语法功能。而上古汉语和印欧语的屈折稍微接近一点,是一种以词缀为主,辅以语音变化的屈折语。语言形态变化,只是为区别语义服务,没有一种语言是绝对的孤立语,也没有一种语言是绝对的屈折语。词缀这种最常见的屈折变化有时候也有黏着语的意味,但是屈折语有一项黏着语所没有的最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为了区别语义而形成的“语音变换”,无论是主动地变化语音,还是被动地变化语音(不规则变化)。



上古汉语最具有屈折语特征的屈折手法就是清浊交替,词首声母的清浊交替可以表达区别语义,比如:

败:

《水浒》第七十八回 十节度议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高太尉 。

去年爱国者在超级碗中卫冕失

两个败字,为什么意思截然相反?

这是声母清浊交替的第一个含义,即“自主性区别”表示:

败在在古代的韵书中,记录有两个读音。

败 *blads 非自主的,呈现出主语所不希望看到的状况,同今日的“失败”

去年爱国者在超级碗中卫冕失

败 *plads 破他曰“败”,意指击败他人

宋公明一高太尉

用现代汉语的眼光看,有些人认为是主动和被动,在这里说得通,但是上古汉语的实际意味略有差别,因为还有不少其他例子。

类似还有“断”和“坏”等字,语义也有类似的区别。

再如:

攻 *koŋ

讧 *goŋ

攻击他人为攻,内部自发的相互攻击为讧。

浊音读法由清音派生出来,会削弱主语对动作的把握性和自主性,呈现一种主语不能控制的意味。

清浊交替还可以实现的语法功能有:

转换词性,

若清为名词,则浊为动词。若清为动词,则浊为名词。上古汉语的清浊交替只管区别,并不具体规定清浊具体含义。

清名浊动,比如:

*pegs 脊背之意

*begs 背对背的离开,即背弃,这个含义今天我们仍然在使用,只是不在读音上区别。

清动浊名,比如:

判 *phans 上古对半分曰判。

畔 *bans 分割好的田界为畔。

清浊交替还可以实现动词语体的转换:

*kliɦ

*gliɦ

前者为解难之初,意思同今“解决”,后者为既解之后,意思同今“了解”。前者的意思是,因为事情解决,所以要去做,要通过一番行动去知晓,是未完成体,后者的意思是,事情已经解决了,已经解惑,已经知晓,故为完成体。

*kliɦ 时人之惑

*gliɦ 弟子未其言,这里未其言的意思就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应作了解讲。

清浊交替还有区别及物性、施事等语法范畴,这里就不多说了。


元音交替:

对比藏语所存在的元音交替,也有语言学家怀疑上古汉语也存在元音交替,目前证据尚不充分,下面这个例子似乎是元音交替的残留:

*glaŋ

*gloŋ

上面这个例子很明显是-a和-o之间的元音替换,这种同族字情况广泛存在于上古汉语的鱼部(鱼、居、诸、余、吕、巨、举、许等字)和侯部字(候、钩、娄、后、口、垢、厚、苟、斗等字)之中,刚好对应藏语a和o交替。


上古汉语的前缀:

上古汉语的前缀是最丰富的,比如s-,k-, t-,k-,ɦ-,p- m-等等。这一系列前缀表达有名谓化、施事、动作持续、有生性、使动等等。这里我简单举一个m-表示有生性的例子。

m-

在藏缅语中,有m-这个前缀表示有生命的物品,同样,在上古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

比如:

麥和來,两者读音接近,从甲骨文开始,两者就字形相近。在金理新先生的《上古汉语形态》中,就认为:

麥为ml-

來l-

麥本意为“某种远处而来有生命之物品”。

后来,汉语中两个这字麦和来,一个声母继承l,一个声母继承了前缀m-。


上古汉语的后缀:

-s

古代的儒生一直有“读破”的方法,所谓读破,就是通过变调的方式转变字的读音,也称“破读”。王力先生甚至在归纳大量“读破”之后总结出:“凡名词、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凡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总之,转化出来的一般都变成去声”。如果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通过变调的手法转换词形,再联系“上古无去声,去声字皆由-s词缀变来”,可知-s有转换词形的作用。

-s表名词变动词:

吴广兴、陈胜

这里王读四声,就是王* ɢʷaŋ+-s从名词变成了动词。

-s表动词变名词:

*sdeŋ 动词

二子舟、泛泛其景。

*sdeŋ-s 名词

之国


根据去声字庞大的数量,我们可以想象,-s的意义不仅仅于此,还有标记动词语体的功能,通过加-s,可以把动词的未完成体变成完成体: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长江有沱江的支流,她嫁给了这个男人,不经过我这里”(我这渣翻译,神韵都没了!)这里的过*kor是“经”的意思,表示一种行为,经这个字本身就含有未完成的意味。

时不祭

这句话的意思是“时候过了就不用祭祀了”。这里的过*kors是已经过了某个时刻,是完成体。

-s词缀还可实现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间的转换,受事、施事、非自主等。

表示非自主的用法比如:将食,,如厕,陷而卒。先秦无涨和胀字,这里都是张的非自主用法*rtaŋ-s(肚子涨起来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引申而来的字。而且,汉语中和很多表示含有非自主意义的字,如睡眠、死亡、病痛有关的字,首选声调都是去声。如:睡、殁、毙、痹、病、痛、弑、误、坠、寐、寤、溃、殪等


与之相对,-ɦ则表示未完成体和动词的自主性。

-ʔ后缀,在郑张尚芳先生的《上古音系》中,提到-ʔ这个后缀。他认为-ʔ这个后缀演变成了现代汉语的上声。他通过统计上声字出现概率,发现上声出现频率特别低,但是含义却特别集中。然后再比对亲属语言,推测是一个由后缀-ʔ演变而来。这个词缀在上古汉语有以下含义:

指小

比如大小、深浅、多寡、高矮,浓淡(古为上声)……

负面意义或者衰减

增减、真假、胜负(古为上声)……

表示亲昵

上古流传下来的称谓多为上声:

父(古为上声)、母、祖、考、妣、子、女、舅(古为上声)、嫂、妇(古为上声)……身体器官

卵、顶、首、手、脑、口、肚、爪、颈、体、股……


此外,上古汉语还有表致使的-d,名词标记-n,动词标记-g的后缀等


上古汉语的中缀:

你没看看错,上古汉语除了前缀、后缀、清浊交替等屈折变化之外,还有中缀这种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语法手段。所谓中缀,就是这个词缀插在词中间。这有点类似于,“看看”变成“看一看”,“一”可以视作中缀,稍微舒缓了那么一点点点点语气。

在法国汉学家沙加尔先生的《上古汉语词根》一书中,提到了-r-这么一个中缀:

至 *thiks 到达

致 *th-r-iks 传送


出 *th-khut 出去

黜 *th-r-khut 放逐

-r-这个中缀只能用于不及物动词中,未发现用于及物动词的情况,其语法功能主要有使役,加强语气,重复发生,多个动作发出者同时发出动作等等。这个中缀最早是为了解决高本汉先生提出的一个元音交替问题,起初构拟为-l-,后李方桂先生构拟成“-r-”,沙加尔先生的构拟则和李方桂先生一致。

这种中缀现代部分方言也还有残留,这里少量节录:

上古汉语的环缀:

所谓环缀,就是前后各加一个词缀,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田,陈,阵”:

田 *din

陈*r-din

阵*r-din-s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上古汉语算不算屈折语,

以上我举的例子仅是上古汉语的冰山一角,在金理新先生的《上古汉语形态》一书中,所举例字大概有几百例。结合王力先生同源字的理论,可以大胆推测,先秦以前的产生的形声字,基本上都暗藏着形态变化,这还不包含多音字和字形相差较大的同族字。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发现,上古汉语的形态变化有以下几种:

  • 辅音交替、元音交替
  • 叠音(常见于诗歌中,文中未举例)
  • 前缀、中缀、后缀、环缀

其中辅音交替、元音交替和叠音是典型的屈折手段。

词缀这种手法则容易和黏着语混淆。但是,黏着语和屈折语的词缀用法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是黏着语的词缀可以黏很长一串,可以多个词缀一个接一个地黏。而屈折语一般不会出现这种超长的词缀。此外,黏着语虽然会大量使用词缀,但是基本不会出现辅音交替和元音交替这样的语法手段。所以,我认为虽然上古汉语有这么多词缀,但还不能看做黏着语。

此外,这些形态变化的手段,大多是有语法功能的变化手段而不是仅仅是词意的改变,对比印欧语,列表示意:

  • 名词变格 无
  • 名词有生性 存在于部分名词之中
  • 代词变格 有
  • 词性转换 有
  • 词性标记 有
  • 动词的非谓语形态 无
  • 动词的TAM(时态、语体和语式) 有,上古汉语仅有语体
  • 动词其他语法范畴(施事、致使、使动、自主性、持续等) 非常丰富!

屈折语、黏着语和孤立语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英语就是夹在屈折语和孤立语之间的语言,两种形态都不典型。但是看到上古汉语的形态变化如此丰富,我觉得可以认为,上古汉语是一种屈折语,或者至少要承认上古汉语的形态变化非常丰富。

最后,引用沙加尔先生的话来描述汉语从早期上古至中古汉语演化的这一段历史。

“上古汉语的形态非常像嘉戎语(嘉戎人的语言,现在一般称为嘉戎藏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马尔康,嘉戎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高棉语(即柬埔寨语,属南亚语系,同语系还有越南语)和泰雅语(台湾原著民泰雅人的语言,与马来语、毛利语等都属于南岛语系),无声调,不是严格单音节,形态变化基本上是以加前缀为主,辅以中缀和后缀的派生。上古到中古某个时期,不知何故,一系列变化导致汉语偏离了这种模式。添加词缀的构词法几乎不再使用,松散结合的前缀脱落,其他前缀和词根音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词根。汉语开始趋向于严格单音节化,声母及韵尾复辅音变得丰富起来。之后复辅音声母简化,导致单辅音声母繁化,新的元音对立产生,复辅音韵尾也发生简化,音阶仅限于响音尾或塞音尾,导致了声调的产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代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语言的活态延续,身上自然留下了不少历史的印记。其中,“屈折残留”,或者说,过去丰富多姿的词形变化痕迹,虽然不像印欧语系那样明显,但通过一些细致的观察,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耐人寻味的证据。我们得先明白,汉语的屈折系统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大大简化了。古汉语,特别是中古汉语,远比我们现在熟.............
  • 回答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本质区别,绝非仅仅是字面上的遣词造句不同,而是深刻地体现在其思维模式、表达逻辑、社会功能乃至文化载体等多个层面的差异。粗略一看,它们似乎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阶段,但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两种语言承载着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生命体验。一、 思维模式与表达逻辑:简洁高效的“意会”与精准详尽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很多人都会疑惑,“闻”字明明长得一副“听”的样子,怎么现在成了“闻到气味”的专属名词了呢?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个汉字演变的小故事,并不是什么“AI设定”,而是语言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结果。咱们先来看看这个“闻”字。它在古时候确实跟“听”关系密切,而且跟“耳朵”的联系更是显而易见。你.............
  • 回答
    谈到现代汉语中的“爸爸”和“妈妈”,很多人会自然地认为它们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词汇,是几千年来一直沿用的叫法。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一下,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两位我们最亲近的人的称谓,实际上可能带有一定的“外来”色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外来词汇”的概念。一般来说,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引入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现代汉语词典在名称表述上一个颇具争议的细节。关于《现代汉语词典》封面书名为何是“現代汉語詞典”而非“現代漢語詞典”,从而出现繁简不统一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个层面的考量和历史沿革,远非简单的排版失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现代汉语词典》并非以“現代漢語詞典”.............
  • 回答
    现代汉语中“借”和“贷”之所以都拥有“借入”和“借出”的双重含义,其实是历史演变和语义引申的结果,而且这两者的融合过程又受到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影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它们的本义、发展脉络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来分析。 “借”:从“凭借”到“借贷”的演变“借”这个字,追溯其本源,“借”的繁体.............
  • 回答
    在古汉语中,“有穷国”和“有熊国”,以及现代汉语中的“有明一代”、“有清一代”,这几个“有”字,虽然读音相同,但它们所承载的意思,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却展现出了不同的侧重和细微的差别。要深入理解它们,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积淀。一、 上古汉语里的“有穷国”与“有熊国”:一种领属与标识当我们回到上古时.............
  • 回答
    “现代汉语 80% 词汇来自日语”这种说法,用大白话说,就是不属实,而且差距非常大。我们来仔细掰扯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为什么它离事实十万八千里。这个说法的根源在哪?这种说法之所以会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确实是从日语引进的,尤其是在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学习西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相比日语、韩语那些层层叠叠的敬语系统,或是德语、法语那些让人头疼的阴阳性、格、数变化,汉语的语法结构看似“朴素”不少。没有复杂的变形,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直接,这似乎让初学者觉得门槛不高。然而,现实却是,绝大多数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谈起学习汉语时,总会伴随着一.............
  • 回答
    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虽然不像日语那样存在系统性的“训读”(Kun'yomi),但我们仍然能观察到一些与“训读”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用法,它们反映了汉字在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在语义和读音上的灵活适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日本的“汉字训读”。简单来说,训读就是日本在引入汉字后,为汉字匹配上.............
  • 回答
    《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会根据大众使用的错字错词进行修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规范化之间的微妙平衡。简单来说,答案是:会的,但不是直接“照单全收”大众的错字错词,而是经过一系列审慎的评估和判断。我们得先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官方词典,其根本任务是规范汉.............
  • 回答
    在现代汉语中,“魏”和“卫”的确是同音字,这给拍摄战国题材影视剧带来了挑战。要清晰地区分这两个国家,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考量和设计,以确保观众能够理解和区分。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一、 明确的文本信息和旁白: 片头与片尾字幕: 在剧集开始或结束时,使用醒目的字幕明确标注“战国七雄:魏国”或“.............
  • 回答
    在现代汉语中,确实存在一些类似于“老板要潜规则我”的“名词接宾语”的用例,但其结构和意义会比“潜规则”这种特殊情况要更广泛和多样化。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要理解“名词接宾语”这个概念。在汉语的传统语法分类中,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概念的词类。宾语则是句子中谓语的接受者,通常是动词或形容词的支配对.............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现代汉语词汇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共存,以及词汇的演变和替换。 就像一个人有小名也有大名一样,很多基本概念在汉语里都有两套表达方式,一套是古老、简洁的单音节词,另一套是更具体、更生活化的多音节词。咱们逐个聊聊“嘴”、“脚”、“眼”、“头”、“脖”这.............
  • 回答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句出自《唐书·杜如晦传》,是后人评价杜如晦辅佐唐太宗平定天下、化解危局的功绩时所用。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在于用词的准确和意境的深远,尤其“既”字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传达了那种万分危急、千钧一发的状态。关于“既”字在句中的含义,以及它在古今汉语中的演变,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 回答
    现代科学中的人文关怀,或者说以人为本的体现,并非一个独立于科学之外的领域,而是深深地融入了科学的理念、研究过程、应用方向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各个层面。它意味着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探索未知或追求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类的福祉、尊严、权利和社会整体的进步。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现代科学中的.............
  • 回答
    现代先进控制理论的先进之处:超越 PID 的世界在自动化和控制工程领域,PID 控制器(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无疑是最为广泛和经典的一种控制策略。它的简单、易于实现和对许多基本问题的有效性使其在工业界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甚至有说法称其市场份额高达 95% 以上。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日益.............
  • 回答
    现代的刀拿到古代,是否会成为“宝刀”,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现代刀的优势,使其在古代可能被视为神兵利器: 材料科学的飞跃: 这是现代刀最显著的优势。 高强度钢材: 现代刀具大.............
  • 回答
    现代人工智能(AI)机器人的系统开发涉及多个层面,从底层硬件驱动到上层智能算法,再到用户交互界面,通常会采用多种编程语言协同工作。下面将从不同层面详细介绍:1. 底层硬件驱动与嵌入式系统 (LowLevel Hardware & Embedded Systems)这部分主要负责与机器人的物理硬件(如.............
  • 回答
    现代驱逐舰穿越回二战,能否“打十个”?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想,背后涉及到科技、战术、战略以及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结论先行:理论上,一艘现代驱逐舰面对二战时期的十艘驱逐舰,在单挑的情况下,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极有可能获胜。然而,“打十个”这个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